前言
第一章 先秦書法
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
天下瑰寶—石鼓文
第二章 秦風漢韻
小篆的誕生
隸書的崛起
「古文字」與「今文字」
《熹平石經》
隸書八大名碑
摩崖刻石
兵馬俑
畫像石、磚
西漢帛畫
霍去病墓石雕群
第三章 魏晉風度
曹不興
顧愷之
《蘭亭序》
《畫山水序》
《敘畫》
六法論
第四章 隋唐大美
〈祭侄文稿〉
「顛張醉素」
「百代畫聖」
昭陵六駿
三彩奪目
第五章 五代繪風
〈韓熙載夜宴圖〉
「荊關董巨」
黃家富貴
徐熙野逸
第六章 宋畫高意
《林泉高致》
「與花傳神」
〈五馬圖〉
米家山水
蘇東坡「詩畫一律」
帝王風流一時哀
〈清明上河圖〉
〈千里江山圖〉
《圖畫見聞志》
第七章 元代文人畫
「書畫同法」
〈富春山居圖〉
「只釣鱸魚不釣名」
「胸中逸氣」
「乾坤清氣」
第八章 明清藝苑
浙派鼻祖
江夏小仙
吳門四家
白陽山人
青藤道人
南陳北崔
四王吳惲
八大山人
苦瓜和尚
揚州八怪
海上三任
苦鐵畫氣
第九章 先秦音樂
音樂術語
遺存樂器
名曲名著
音樂家
第十章 秦漢音樂
音樂術語
遺存樂器
名曲名著
音樂家
第十一章 魏晉南北朝音樂
遺存樂器
音樂家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音樂
音樂術語
名曲名著
音樂家
第十三章 遼宋金元音樂
音樂術語
遺存樂器
名曲名著
第十四章 明清音樂
音樂術語
遺存樂器
名曲名著
附錄 中國畫淺識
中國畫的分類
中國畫的常見形式
第四章 隋唐大美
〈祭侄文稿〉
《蘭亭序》是作者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下完成的著名作品,而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可就大不相同了。〈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亂時,大書法家顏真卿(因被封魯郡開國公,又稱「魯公」)駐守平原郡,其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與其父揭旗明志,同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他經常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形成掎角之勢,共同抵抗叛軍。然而,由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常山郡最終被攻破,顏杲卿與顏季明先後罹難。
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極度悲憤之際乃有〈祭侄文稿〉之作。魯公援筆作文之時,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此文正義凜凜,讓人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魯公滿門忠烈,前後有近三十人為唐王朝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魯公大節凜然,精神氣節展現於翰墨,最為論書者所樂舉。〈祭侄文稿〉的特色在於:通篇筆法圓健,引篆入行,善用枯筆,蒼勁而富質感;氣勢貫通,神韻充沛;布白講究,墨色豐富。
〈祭侄文稿〉作為起草文稿,其中自然有刪改塗抹之處。然而恰恰是這些塗改之處,讓魯公創作過程中的悲憤之情了無掩飾而躍然紙上。
「顛張醉素」
盛唐時期,草書藝術發展到了極致,最具代表性的大師就是「顛張醉素」。
「顛張」,即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他嗜酒如命,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蘇晉等共稱「酒中八仙」。張旭經常飲酒至大醉,興之所至,直接舉著頭髮當毛筆,飽蘸墨汁,在牆上書寫。酒醒之後,還對自己的作品頗為滿意,認為如有神助。由於他時常醉酒,還有很多異於常人的行為,所以人稱「顛張」。相傳他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起舞,特別是英姿颯爽的劍器舞。據說他從公孫大娘矯如龍翔的身姿和俯仰天地的氣魄中悟到了運筆的道理,最終形成波瀾起伏、自信豪邁的草書氣象。
「醉素」指唐代的另一位草書名家懷素。懷素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他自幼出家為僧,書法史上稱他為「零陵僧」、「釋長沙」。懷素自幼聰明好學,十歲時忽然有所頓悟,發願出家。懷素的草書十分出名,龍飛鳳舞,如亂蛇掛樹。其成就與他平時的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懷素的刻苦在歷史上也是極負盛名的。由於練習草書需要大量用紙,懷素索性在寺院附近種了上萬株芭蕉樹。芭蕉葉寬大平整,他經常以葉代紙,在上面習字。每每芭蕉葉成熟的時候,寺廟附近就像被大片綠色的浮雲所環繞,於是懷素就把自己的寺廟稱為「種紙庵」,把自己的住處稱為「綠天居」。由於懷素習字不輟,寫壞的毛筆越來越多,他就把用壞的毛筆裝進大竹筐,埋在野外,外形跟小山頭似的,人稱「筆塚」。懷素雖然是位僧人,但是嗜酒如命,甚至經常酩酊大醉,醉後喜歡大書特書,紙張、衣服、器皿、牆壁上通通寫滿草書。後來懷素不甘寂寞,開始雲遊天下。他從家鄉出發,北上長安,南下嶺南,得到了當時許多名家的賞識,最終名滿天下。
「百代畫聖」
盛唐的吳道子幼時家貧,最早是民間畫工,相傳亦追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後來擔任山東兗州瑕丘縣尉,不久辭官,漫遊河南,開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吳道子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此後一直為宮廷作畫。
吳道子曾觀公孫大娘舞劍,從中體會到用筆之道。他擅長畫道教人物,以及神鬼、草木、鳥獸、山水、樓閣等。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的寺觀中繪製300餘幅壁畫,造型生動,絕不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最為有名。
《盧氏雜記》記載:有一天,吳道子拜訪一位僧人,欲討杯茶水,僧人卻對他不禮貌。吳道子很氣憤,迅即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憤然離去。不料,晚上他畫的驢變成了真驢,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家具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僧人只好去懇求吳道子,請他把壁上的畫塗抹掉。書中所載固然是傳說,但也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功力之高。
元代湯垕有言:「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
〈天王送子圖〉是吳道子的代表作,目前所傳為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天王送子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打破了歷代沿襲顧愷之遊絲線描法的格局。
吳道子開創的蘭葉描畫法,用筆起伏多變,內蘊精神力量。他創作之時,處於一種癲狂的狀態,有表現主義的味道。他運用線描的技巧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中年之後以遒勁奔放的「蓴菜條」,畫出了「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被稱為「吳帶當風」。吳道子的藝術成就和嫻熟的技巧為人所樂見,獲得「百代畫聖」的美譽。他對中古以後的人物畫傳承有著巨大的影響。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位於陜西禮泉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是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高約1.7公尺,寬約2公尺。「昭陵六駿」中的駿馬和人物造型矯健,刀工精細,雕刻線條遒勁流暢,是古代石刻中的藝術珍品。
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打江山時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青騅」、「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為銘記戰馬的功勞,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的弟弟)雕繪了這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石刻中的「六駿」既象徵著唐太宗所經歷的幾次重大戰役,又彰顯了他在唐王朝創建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六匹駿馬或奔馳,或站立,姿態各異,同時具有典型的唐代戰馬特徵:均為三花馬鬃,束尾。六駿的鞍、鐙、韁繩等配件,逼真地還原了唐代戰馬的裝飾。
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8年被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現藏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現藏於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六駿,石刻線條簡潔有力,栩栩如生,這樣的藝術作品,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有極為珍貴的文物價值。
三彩奪目
唐三彩是唐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它創始於唐代,用紅、綠、黃三種釉彩組合塗胎,窯燒而成。後來,歷經勞動人民不斷創新,又增加了藍、黑、紫等色彩,但人們仍一直沿用「唐三彩」這個名稱。古代說「三」就是「多」的意思,「三彩」就是多彩,並非專指三種顏色。
唐三彩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含鋁、鉛的氧化物作熔劑,含鐵、銅、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釉色呈現出黃、綠、藍、白、紫、褐等多色,多以黃、綠、白為主,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
唐三彩吸取了中國畫、雕塑中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了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自然有力,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民族工藝,譽滿古今中外。其主要特點是造型豐滿,風格渾厚,氣魄雄健,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刀法簡樸,瀟灑自然,色彩瑰麗。這些精湛的技藝,顯示著盛唐時代的精神面貌。馬、駱駝等動物造型肌肉豐滿而不臃腫,骨骼健壯而又協調。侍女、舞伎、樂伎的塑造則體態婀娜,肌豐骨秀。唐三彩運用了獨有的流串工藝,在燒製的過程中,讓釉彩自然流動,互相調配,形成了富麗典雅的藝術效果。
畢卡索:「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的藝術!
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中國美術──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蘭亭序》是《蘭亭集序》的簡稱,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等,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寫過程中,王羲之心情愉悅,臨水賦詩時喝了不少酒,因此整個書寫過程中王羲之一直是微醺的。在這種狀態下,王羲之書寫輕鬆流暢,整篇作品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儘管水準很高,但還是有好幾個地方出現了書寫錯誤。據說王羲之醒酒後曾為這幾處訛誤感到遺憾,嘗試重新書寫,結果寫了幾遍都不如第一幅滿意。原作儘管有幾處塗改,可是瑕不掩瑜,書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筆意躍然紙上。
【誰知筵上景,明日到金鑾】
〈韓熙載夜宴圖〉整幅圖包含五個場景,分別畫出韓熙載與其賓客舞伎們聽琴、觀舞、休息、請吹、送別等情節。韓熙載眉尖聳起,注視演奏者,沉醉其中又顯憂鬱之情。畫面中人物較多而不顯擁擠,起承轉合,運筆精湛,布置合理,色彩雅麗,顯示了畫家傑出的寫實能力和五代人物畫的獨特畫風。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的秀麗景色,松石挺秀,峰巒疊翠,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董其昌稱:「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在欣賞這幅畫時,董其昌竟覺得「心脾俱暢」。此畫無論布局還是筆墨,都給人以咫尺千里之感,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
◤中國音樂──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高山流水千年調,白雪陽春萬古情】
〈陽春白雪〉是中國著名的古曲,最早的記載見於戰國時期宋玉的〈對楚王問〉一文。作者歷來多有異議,大部分認為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鬆明快。
【梅花三弄知否,紅塵幸與君廝守】
〈梅花三弄〉又名〈玉妃引〉、〈梅花引〉,是以梅花為表現內容的古琴曲,相傳為唐代琴家顏師古根據東晉桓伊所作的笛曲〈三弄〉改編而成的。樂曲借物詠懷,透過對梅花耐寒等特徵的描寫,來歌頌節操高尚和品格堅強之士。樂曲主題曲調在古琴的不同徽位(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上重複出現三次,故稱「三弄」。全曲表現了梅花凌霜傲雪的堅強品性,體現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情操。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三疊〉是唐代著名的送別歌曲,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為基礎譜寫而成。
三疊唱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無奈之情。「遄行,遄行」的八度跳進及「歷苦辛」的反覆出現,充分表達了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無限關懷、留戀,情真意切,激昂沉鬱。
★本書特色:本書按照年代順序,向讀者介紹由先秦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狀況和成就。內容分為美術和音樂兩部分。美術部分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繪畫、雕刻、書法等作家作品。音樂部分則介紹了各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樂曲、樂器和音樂術語。
韓品玉,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從事古代文論及傳統文化研究。出版《明清萊陽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博物通考·雕繪卷》、《大學語文》四部、《傳承·創新》和《國學經典小故事》叢書。
宿光輝,專職編者。
趙洋,專職編者。
前言
當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林風眠懷揣著一顆虔誠的赤子之心到歐洲學習繪畫藝術時,他的導師卻告訴他說:「真正的藝術在東方你的祖國!」無獨有偶,當年張大千先生周遊「列國」拜會藝術大師畢卡索時,這位歐洲乃至全世界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竟然這樣告訴他:「我不敢去你們的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是我們所崇敬的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東方畫家!」畢卡索還搬出一大捆他臨摹的齊白石的畫,讓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畢卡索接著說:「中國畫師多神奇呀!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畢卡索還說:「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這些西方藝術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讚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獨具魅力和活力,經過世世代代先人智慧的傳承和創新,而今依然璀璨地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這裡有太多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需要我們去學習和領悟。
本書透過美術和音樂這兩大部分向大家展示不同時代藝術作品的魅力。前八章為美術部分,以青銅時代、秦風漢韻、魏晉風度、隋唐大美、五代繪風、宋畫高意、元代文人畫、明清藝苑作為標題,貫穿美術發展史;第九章到第十四章為音樂部分,以時代為順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附錄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中國畫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拓展讀者的知識面。本書力爭做到既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又具備一定的知識性、專業性。黃賓虹先生曾經在論山水畫藝術時說過:「江山美如畫,內美靜中參。」我們期望讀者朋友能夠搭乘藝術的列車,在藝術的王國裡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領略中華民族的藝術魅力。
定價:330元 特價:88折 29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