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推薦序說吧!因為你不是被埋沒的料!
推薦序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
前言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1你,決定了自己的樣子
你的表達力,為你的個人品牌加分還是扣分?
別因為「要謙虛」,而忽略看見自己的美好
別讓他人的價值觀,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口語表達,只是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
2提升表達力,從自我檢視開始
九九%的人第一次上台都會犯的錯
培養「聽眾思維」,才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問題
豐富感官刺激,提升表達敏銳度
你的每個狀態,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
現今我們都不可或缺「自媒體」的形象意識
透過錄影方式,刻意練習表達力
3六種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習慣
沉默以對不回應
說話只說關鍵字
互動時眼神不接觸
沉醉在自己的世界
預設對方應該懂
總為行為做辯解
其實你可以決定溝通對話的結局
4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
建立溝通的正向心態
帶來好人緣的聊天開場白
完整表達你的想法
設計你的自我介紹
選對詞彙關係加倍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提升好感度的表達力
後紀從古典音樂的人生,到開啟教育培訓的說話人生
其實你可以決定溝通對話的結局
如果把人生拆成兩種狀態,可發現有一種是「可控因素」,另一種是「不可控因素」。有趣的是,我們常常被「不可控因素」給控制,而忘記了其實我們依然能用心「控制」我們能控制的。
「不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力部分,例如:
-別人的行為、眼神、聲調。
-別人的感覺、想法、觀點。
-別人會怎麼回應、評論。
-別人的所有選擇。
「可控因素」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主動部分,例如:
-控制自己的聲音狀態、說話內容。
-決定要呈現怎樣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與他人互動。
-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選擇。
然而,在這些「可控」與「不可控」的狀態中,我們常常會混為一談,容易因為他人的行為、情緒等因素,而影響了自己的表現。請試著勇敢一點,其實我們是有辦法去決定自己想要的互動結局的!
舉例來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很難溝通吧?而且我們對於自己越親近、越愛的人,通常說話就越直白、越不修邊幅,這樣的說話方式,往往也容易消磨自己的溝通耐性,更容易豎起預設立場的防衛機制,口氣當然也就沒那麼禮貌。
我自己也在和父母溝通的路上,做了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先講結論,和家人溝通,是無法談論溝通技巧的,就是要用無限的愛與包容來接納他們的不可愛,否則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真的不容易,但只要願意好好轉念、願意先改變自己的話,有一天必然能改變父母與我們的互動關係。
我是台中人,不過台中很大,我家剛好就是住在大眾交通工具不方便的地區,要轉好幾班車才能回到家,為了方便起見,最快回家的方式就是搭高鐵到台中站後,請家人開車來接我。但我家人的生活都很充實,除了工作也安排了很多的活動,每當我開口跟媽媽說我要回去台中時,滿心期待是聽見他們的歡迎聲,不過難免會被接下來的轉折語氣所影響心情:「你要這個時間回來喔?我要看一下時間我有沒有空耶!」「啊你怎麼不早講?你這個時間回來太突然了吧!」
我知道媽媽心裡是開心我要回家的,可是這樣的句子讓人聽了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一回我剛好心情不是很好,就直接回媽媽說:「好啊,不然我不要回去好了,反正回去也沒人陪我。」可想而知,換來的就是一陣更激烈的誤會爭吵,縱然我們知道彼此都沒有這樣的意思。這件事情的紛爭,不僅影響了我週末回家的意願,更導致接到媽媽的電話時都會容易不耐煩。
有天我自己做了一個深刻的反省,我們都知道要好好說話,但做起來卻很難。要去轉換心情、調整情緒、去看見對方可愛的樣子,真的太不容易了。不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我就想,好吧!家人對我的態度我無法控制,我能控制的就只剩下自己的態度,而對家人最好的回應方式不是理直氣壯,那我就撒嬌吧!
「你回來又要我去接喔!」我媽媽說。
「對呀!我最喜歡媽媽來接我,好像我小時候在念書時,車上就只有我跟你,能重返這段溫馨的時光真的好期待喔!」我撒嬌地回答。
剛開始這樣說話時,我自己有些彆扭,而媽媽聽見後,也覺得有些好笑,怎麼我會這樣回應。但接下來就聽到媽媽回說:「好啦!幾點到啦?」聽了就覺得很開心。
轉換自己的想法,就能掌握對話的結局
轉換的思考公式:
原先可能會有的狀況(負面/擔憂)
→但我希望的結局是(正面/如我所願)
→所以我打算(正向行動)
就像是:
(原先是)請媽媽來高鐵站接我,媽媽的回應會讓我很不舒服。
→(但我希望)開心見到家人,而且有人可以來接我。
→(所以要轉變)跟媽媽撒嬌,將「請求」變成「期待感」。
又像是:
(原先是)要上台發表前,你可會很緊張,很害怕自己忘詞、眼睛都不敢看聽眾。
→(但你希望)大家可以重視你的發表,採納你的提案建議。
→(所以要轉變)帶著自信微笑看著聽眾,並且認真發表,讓大家感受到你的真誠。
再舉例:
(原先是)你來到一個新環境,覺得大家都不認識你、可能會格格不入。
→(但你希望)大家都喜歡你、願意跟你當朋友,而且彼此幫忙。
→(所以要轉變)主動去展現熱情和大家打招呼,跟他們自我介紹,邀請他們跟你一起吃飯。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可控狀態」,並且正向主動出擊,就很有機會實現你想要的結局。當然,一開始這麼做一定會覺得怪怪的、很不像自己的作風,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什麼都不去做,結局不是早就很清楚了嗎?而且那樣的結局,並非我們所樂見的版本。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勇敢一回,主動從自己先改變、先調整自己可以調整的部分,只要願意開始,就有機會讓結局有所不同。
暢銷書《原子習慣》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強調我們不要只是一直專注在自己的「目標」,而是要專注在我們的「過程」,只要在過程中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究有一天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只不過是早晚問題而已。
想要好好提升表達力其實不難,難的在如何刻意養成好習慣,以及持續維持這個好習慣。雖然看似簡單且老生常談的道理,但我們依然容易踩到毀滅自己溝通好感度的地雷,總是在忍不住爆發後又懊悔怎麼會這樣。
不知道當你看完這些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習慣時,有沒有聯想到什麼自身故事,或者觸發了其他的感受及想法呢?
下個章節將要來和大家分享「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會把這樣的觀察整理下來,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不能只有「知道」,更期許我們都能一起「做到」,而且在對的過程中,不斷養成好習慣,透過彼此互相勉勵,就能用好好說話的習慣影響更多人。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聽說讀寫的學習,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應該就是「傾聽」了。
「聽」有很難嗎?就像誰不會說話一樣,只要有辦法和他人溝通,那大部分的人就會覺得你有在聽他說話。不過事實上,雖然我們好像真的有在「聽」,但我們都聽到了什麼?
從表象來說,你會聽到對方說的內容,和感覺到他的說話口氣。但更深層一點,其實能從對方的「內容」去判斷隱藏的說話動機、想達到的目的;如果你更用心去感受,還能從「口氣」聽出他的情緒、想法;整體的「綜合」,也能聽出他的個性與價值觀。
在我學音樂的養成中,「認真聽」是所有老師耳提面命的共通點。「你聽到了什麼?」「打開耳朵聽!」「有沒有認真在聽?」諸如此類的「聽」訓,已成為一位音樂人重要的訓練技能。
就拿鋼琴來舉例,有些人在演奏時,主旋律和伴奏的聲音一樣大聲卻不自知,有可能是因為左右手的肌肉力度沒掌握好,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彈」出聲音,根本就沒在「聽」自己彈了什麼聲音。另外,除了鋼琴,幾乎所有的樂器演奏都不會是單獨的演出,多半會與不同的樂器一起合奏,例如二重奏、三重奏、管弦樂團、合唱團等,為了讓合奏出來的音樂能完美地「合」在一起,要時時刻刻打開耳朵去聽,是否音準有跑掉、拍子有對上,而不是自顧自地只投入在自己的演奏中。
你說這容易嗎?超級不容易!光要把自己顧好、演奏時都不能出錯就很有難度了,還要去考量到他人的演奏,真的沒那麼簡單。
有沒有發現,上述這些過程就跟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是一樣的。
人際互動間,同樣也是需要「認真聽」。我們在與他人溝通之前,要先聽完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可是往往我們都在沒有聽完整的狀態下,就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急著想去回應他人、反駁他人的話語,在這樣沒有思考過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別人只會感受到你的「表象情緒」,而很難認真去傾聽你的「真正需求」,連同回應你的方式也不會是你想要的答案。
綜合過往的音樂背景素養,在我構思口語表達的教學系統時更體悟到,學習「表達力」前,一定也要同時刻意訓練「傾聽力」。而我將這個訓練方法取名為「超暖心傾聽三部曲」。
超暖心傾聽第一部曲:想聽
有被問過「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嗎?你其實有專心聽,但對方卻感覺不到嗎?
除了聽音樂或有聲書等是獨自傾聽之外,所有的傾聽就跟溝通表達一樣,是會有對象存在的。而傾聽的首要關鍵,其實是來自於你「想不想聽」,當你主動想聽,相信你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會給人積極正向的感受;當你是被動逼迫在聽,可以想像表現出來的態度通常不會太好。
而這個傾聽的態度,同時會影響到跟你溝通的人的心情。當他對你說出「你到底有沒有在聽」這句話時,就要有敏感度地覺察,到底是我們給人一種「沒耐心」在聽的感覺,還是我們「沒表現出耐心」的狀態?
另外,在傾聽的過程還有一個困難點,就是務必先放下自我的成見。如果我們在聽話之前就已經「不是很想聽」,或是早已預設立場,那也不用再往下談任何傾聽技巧,因為是毫無意義的。
透過這三個狀態的調整,能讓他人感受到你的「想聽」:
1看著對方
你的傾聽,要讓對方「看見」。記得在和他人對話前,就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姿態,不僅要看著對方,最好還要整個身體都面對著他。此時若能放下手邊的事務,全心全意帶著「我準備好了」的傾聽狀態,相信就能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2面帶微笑
雖然我們不清楚對方要和我們聊的話題是什麼,不過如果在一開始就先面帶微笑,展現你的親和力,說不定對方會因為我們的友善表情而轉換了他的心情喔!
3適當回應
讓人感覺「你有在聽」的最後關鍵,就是要「有回應」。假若你在跟對方說話,他雖然有看著你,但都沒給你回應,你一定會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在聽你說話。給予適當的回應,例如點頭、發出「嗯、喔~」這類的回應聲,或是跟著他分享的內容改變動作與表情,這些「回應」都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想聽的良好態度。
超暖心傾聽第二部曲:聽完
誤會,往往來自於把話聽一半。每個人都希望能被重視、被在乎,沒有人喜被忽視。當一個人不被了解,就會容易退縮,無形間形成一道牆,這種抗拒的狀態,在與人互動時,也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想去了解別人。
不到最後,絕不會知道結局是什麼。有時候你以為很老梗的電影,其實也會有令人驚喜的結局。在溝通時最怕的就是「還沒說完就被打岔」,你自以為的﹁好意、建議、感同身受﹂的分享,實則是對說話者的不尊重;還沒講完就不停問問題,這樣的溝通過程,也很干擾說話者的思緒與耐心。到最後會發現,怎麼越來越少人願意和自己談天。
當你願意把話聽完的同時,或許也解惑了你心中的答案。「我話還沒說完。」「請讓我把話講完。」「我後面等等就會講到,但前面需要先讓你知道原因,所以請聽完再問。」這樣的對話句型,免不了帶著不耐的負面口氣,無助於我們的溝通對話與關係。
把話「聽完」更是展現了我們願意理解他人的一種貼心,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需要一個分享的聽眾;也有些人在說話的過程中,就能默默梳理好自己真正的問題,因此不用急於給他什麼意見或想法,有時候僅是好好把話「聽完」,就已經是最棒的溝通了。
超暖心傾聽第三部曲:聽懂
想要聽懂對方說的內容,需要具備「解碼」的能力。尤其如果話中有話、迂迴不直切重點,我們就要再去咀嚼翻譯。要能真正聽懂一個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
不過其實這樣的刻意練習,僅需要在平時與人對談時,先做到以上的第一和第二部曲,如此,要達到「聽懂」已經不會是太難的事情。因為只要你願意開始認真傾聽,「解碼」的過程也會變得相對容易。
溝通對話中一定會有休止符,或是需要你回應的時候,為了蒐集更完整的資訊,或是更理解對方的想法,做出正確的「聽懂」回應,就是很重要的關鍵了。透過以下三種回應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有認真想要「聽懂」他的訊息:
1回應對方的「情緒」
解碼的過程要保持客觀,我們能從對方的口中聽見他的說話內容和口氣,此時你可以先回應對方的「情緒」來確認你的感受,同時對方也會覺得自己有被「理解」的感覺。例如:
-我感覺你現在有點情緒,是不是讓你感到很……
-這件事情是不是帶給你……的感覺?
-你分享的這件事情,是不是讓你覺得……
-你覺得……是嗎?
-我感覺你好像……是不是還有想要補充的呢?
2回應對方的「資訊」
有些人會直接表達他的想法,有些人則不是不願意直接表達,有可能他還沒梳理好或是找不到更精準的表達方式,因此適當回應你聽到的內容,有助於對方聚焦思路,也能使溝通過程更加流暢。例如:
-你的意思是……嗎?
-我聽到你剛剛說……,是……的意思嗎?
-是因為……所以才……嗎?
-是不是有可能……
-如果……這樣是你想表達的意思嗎?
-我想先確認你想表達的意思是……
3作筆記
如果是在開會或是培訓時,最好是拿出紙筆來做筆記,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積極。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把聽到的關鍵字寫下來,在回應時就不會漏了重要資訊;同時,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想說的內容,也可以先記錄下來,這樣就不會因為怕忘記而急於詢問或打岔對方。
你的說話方式,呈現出你是什麼樣的人;
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
你可以主動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不一定需要上台簡報、教學培訓、銷售產品,但你一定會需要與人溝通交流、介紹自己和聊天傾聽,而這些表達過程,都可以透過有系統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好感度,讓自己成為期待的樣子。
本書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檢視自己的說話方式,並藉由聲音表達講師的生活和教學觀察,剖析容易毀滅好感度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好人緣的溝通技巧,幫助你培養好感表達力!
【是什麼養成了自己的說話方式?】
→找到影響自己的真正成因,最好的方式是有意識地開啟生活中的觀察力,重新去感受日常生活周遭大小事
【想提升表達力?】
→首先要檢視自己平時與人的溝通和互動狀態,唯有先「自我檢視」才有辦法「具體調整」
→學習先當一名好的傾聽者。培養「聽眾思維」,才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問題
【六種毀滅溝通好感度的說話地雷】
-沉默以對不回應→想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就從最簡單的回應開始
-說話只說關鍵字→越完整表達越能讓自己節省時間,且減少誤會
-互動時眼神不接觸→說話時心中要有他人,才能真正做到有禮貌的溝通連結
-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注意自己的表達狀態,不要急著說話而是先傾聽
-預設對方應該懂→默契,是透過用心體貼的觀察而來
-總為行為做辯解→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況,勇於為行為負責
【提升好人緣的七大溝通技巧】
-建立溝通的正向心態→主動創造溝通時的對話氛圍,讓他人對你有好印象
-帶來好人緣的聊天開場白→不知聊天如何開場?打破尷尬的開場技巧報你知
-完整表達你的想法→說話常常沒邏輯?「漢堡架構法」幫你把話說清楚
-設計你的自我介紹→先搞懂自我介紹前該思考的三元素,自我介紹不再NG
-選對詞彙關係加倍→將負面情緒句型轉變為正向句型,世界就會不一樣
-超暖心傾聽三部曲→想好好表達莫忘好好傾聽,超暖心傾聽三部曲一次學會
-提升好感度的表達力→提升好感度的黃金三法則,讓你的聲音魅力直線上升
本書特色
1.作者從多年教學經驗提煉出好感表達力的心法,將課程精華集結於一書中
2.提供小檢測、練習、問題思考,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問題,並自行做練習
3.掃描書中的QRcode,可看作者親聲錄製的影片,文字搭配影片,更好懂也更好學
林依柔
高中獲得台中市朗讀比賽第一名後,便開啟了奇幻的說話人生。
實踐大學音樂學系畢業,對於聲音有高度的敏銳度,將古典音樂元素結合到溝通表達課堂中,整合研發出一套專屬的聲音表達訓練系統,讓學員在練習時,都可以找回聲音的內在力量,真正發揮溝通「聲」命力。
培訓對象涵蓋企業內訓、學校老師、公家單位、自媒體經營者,每年教學超過兩百場次、授課人數超過上千人。致力於推廣將抽象難懂的溝通表達,化作「小技巧、大改變,人人學得會」的方法,並創辦「小大人表達學院」,期許從兒童的基礎教育就培養扎實的表達力,讓人人都能有話好說。
現任:
及聲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
台灣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常務委員
Youtube: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
Podcast:說話人聲
Facebook粉絲專頁: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
hahow線上課程:超人氣吸睛表達力-職場必學表達課!
官網:www.kidadult.com.tw
透過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大家是否心有戚戚焉?
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人很會說話,一定是他天生就會說話,但在我的觀點,一個「會說話」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察言觀色、懂得他人的需求、懂得換位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是願意和他人連結、勇於溝通表達的人。
拿我自己來舉例,我雖然天生很愛說話、講話也很大聲,但這不代表「愛說話」等於「會說話」;「講話大聲」也不等於「會控制音量」。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說話方式,都是長期以來的習慣養成,並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從小到大,我們的原生家庭、學校環境、家人與朋友的說話方式與慣性,都無意識地影響了自己。
在這邊可以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觀察:
-你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的說話方式如何?
-內容上是偏正面的稱讚型?還是負面的斥責型?
-聲音表情上是會讓你聽起來很舒服?還是感到很有壓力?
-他們的咬字發音是清晰的?還是含糊不清的?
-又或者是……你根本就沒有感覺、沒想過這些問題呢?
想了解自己的說話特質,就一定要找出影響自己說話方式的源頭和原因。當然,你在觀察自己的家人之後,也要回頭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的說話方式如何?別人有沒有給過你說話方式的反饋呢?
很多學生思考完後,都會跟我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話了!」
一個人的說話聲音,會傳遞給聽者兩個訊息,一個是「說話的內容」,一個是「聲音情緒」。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聲音來配音詮釋,就會有不一樣的聽者感受。不過大多數的人,對於說話的「聲音情緒」比較沒有敏銳度,更精準地說,一般人是可以聽得出來「好像哪裡怪怪的」,卻說不出「到底哪裡怪」,也因為如此,我們就容易放棄想改變的動力。
我們都能掌握自己的說話人生
溝通對話的結局,是可以靠自己掌握的,但很多人在說話前都不會去思考「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溝通結果」。更具體來說,這個「結果」還要包含使用什麼樣的說話技巧、聲音語調來呈現,以及在溝通的過程,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皆選擇「見招拆招」的說話方式,容易被對方的情緒所影響、因溝通的內容而亂了自己的思緒;為了逞一時之快、為了爭一口氣,在溝通對話時,不願意把對方的話聽完就直接回嘴辯駁;在回答問題時,直接不假以修飾地表達,這樣的無限循環,直到自己碰壁或看不下去時,才會想尋求方法提升改變。
我們的說話方式,都代表著我們的思想、深層的潛意識感受與價值觀,若能有意識地鍛鍊、時時刻刻地刻意練習,就不會活在懊悔與早知道當中,便能更自在地於每一場溝通對話中,掌握自己想要的人生。
說話不是一種無法學習的技術,更不是外向活潑的人才有辦法能言善道、侃侃而談,其實我們只要將「說話內容、聲音情緒、肢體展現」三大方向,也就是「所想、所說、所做」分別拆解來練習,並循序漸進地有意識鍛鍊,就能讓原本隨興表達的自己掌握溝通的技巧,在每一次的說話曝光、人際溝通上,都有更佳的表現。
不過這三大方向,肯定不是你把此書全部看完就能領悟或做到的。建議你,不要一次看完全部,而是有計畫性地閱讀,並跟著書中所分享的技巧來實踐看看,同時鍛鍊自己的「有意識感受」,把每次的練習都寫下來、錄音錄影做客觀檢視,如此一來,一定能明顯蛻變,即使還是有覺得不夠好的地方,只要提升了自己的「有意識觀察力」,便能讓下一次的展現推進到更好的狀態,我們一起加油!
透過認識自己,強化表達氣場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會認識林依柔,是因為我加入了領袖100的導師計畫,她是我的第一位導生。第一次約在我的辦公室見面,對依柔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很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氣場」。
怎麼說呢?對於初次見面又即將展開一整年的導師生關係,想必任何年輕人都會有點緊張。我有輩分、年齡和主場的優勢,當然可以相對自在,不過我能立刻感受到,依柔不但能拿捏自信和謙虛的平衡,而且很知道如何介紹自己、自我破冰,甚至主動提出了我們的會面流程,令我印象深刻。
按照領袖100的導師生規定,我們要先擬定一個合作計畫,包括一年後希望導師可以協助導生達成的目標,當時依柔就提出「完成她的第一本書」。當時她只有一個想法而已,出版社都不認識。
而一年後,我以一個很驕傲的導師身分,向各位推薦依柔的成果。她說到,也做到了!對於這本書,我除了在大綱和規劃上給了一些意見、幫她看看合約、給予一些經驗指導外,所有的一切都是依柔親自爭取並完成的,可見她的積極度和執行力。
對於內容,我更是給很高的肯定,因為這都是從依柔多年來舉辦數百場工作坊的經驗所累積的知識,不但接地氣、實用也容易吸收,可以說是她的教學精華,相當精彩。
特別喜歡依柔書中的這句話:「自信,是透過自己對自己的了解,相信且熱愛自己,才能夠發自內心地展現出自信的光芒。」確實如此!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能真實不做作地表達自己。當然有很多技巧教我們如何自我包裝,包括社交禮儀等,但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從內向外的轉變方法,這個與正向心理學相當契合,包括書中開啟感官的三種練習,也符合正念的技巧,可以說依柔在發展她的教學理念時,也將心理學與聲學和表達方法融會貫通,讀者不但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更會表達、應對、溝通,甚至從基礎層面改善內在心態,這是此書的許多亮點和功效之一。
有關「開啟感官」,我察覺到台灣有許多人有「高敏感人」(highlysensitiveperson)的特質,也就是說對他人的表情、反應和社交氛圍會特別敏感。可惜的是,許多朋友因為敏感而畏縮,往往還沒開始社交就已退場,因此而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機會。我覺得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強化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的敏感特質,且將它轉為一種助力。
很期待這本書幫助到社會各處的朋友,也推薦大家參加依柔和她團隊的工作坊,進行更深入自我進修。
說吧!因為你不是被埋沒的料!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幾年前,學校要辦一場表達力的大型講座。他們知道我認識很多厲害高手,於是請我幫忙邀請講師。那時我腦海中浮現不少名單,有的辯才無礙、有的口沫橫飛、有的自信從容。最後,我邀請了這本書的作者:林依柔老師。結果,那場講座,創下有史以來滿意度最高的紀錄!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有意思,為何明明有這麼多厲害講者,直覺卻告訴我邀請依柔老師呢?事實證明,依柔演講不僅有料,還收服全場聽眾的心。這股直覺我說不上來,直到讀了依柔的新書《表達力決定你是誰》,我才明白她是如何運用表達力,在你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表達力決定你是誰》這本書,有三個關鍵字:「表達、溝通、人緣」。要知道,台上能言善道的人,台下可能一開口就得罪人;台下頭頭是道的人,台上可能呆若木雞。但依柔的表達之道,是讓你「台上從容表達,台下聰明溝通,建立好人緣」。你準備好打破過去對表達力的迷思了嗎?
首先,關於「表達」,不是先想要說什麼,而是你想呈現什麼?
依柔以當時尼克森和甘迺迪總統大選辯論會為例,尼克森有經驗和口才優勢,但甘迺迪憑著自信姿態、從容舉止,反而讓選民為之傾倒。最後在大選中勝出。回到我們生活來看,很多人忙著想要講什麼,卻忽略自己走路姿態、臉部表情、呼吸緩急。最後只是把話講完了,但結果也完了。
其次,關於「溝通」,不是先說你的看法,而是傾聽他的想法。
傳接球你有玩過吧!當你的球丟太快或太歪,對方接不住很正常;但當你就算丟出好球,對方沒準備接球也行不通。溝通也是這樣,你再會說,對方沒打算聽都是徒勞無功。關鍵在於,先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依柔傳授的「超暖心傾聽三部曲」:想聽、聽完、聽懂。讓你用傾聽,勝過千言萬語。
最後,關於「人緣」,不是覺得別人必須如何,而是理解沒人有義務如何。
我非常喜歡依柔在書裡分享的小遊戲:「如果你想採訪某個人,傳訊息給他,結果人家已讀不回,你會覺得如何?」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對方耍大牌,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對方還在忙?或是他在思考怎麼回覆你?或者你可以再問他一次呢?依柔點出好人緣的關鍵,就是先理解「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們如何!」當你有這樣的心態,才能讓自己更自在。那麼書裡接下來教你的「三大聊天技巧」、「表達想法的漢堡架構」、「自我介紹」,你才能盡興發揮!
你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建立自己的專業和價值,希望別人主動找上門,卻發現門可羅雀。其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知道你有多好。是時候站上台勇敢表達,走下台聰明溝通了。說真的,你不是被埋沒的料。所以,準備好用表達力,告訴我們,你是誰了嗎?
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
陳欽章醫師/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情是什麼?第一件事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而第二件事就是「把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放進別人腦袋」。創業,剛好就是要挑戰這兩件事情: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讓客戶願意掏錢?如何感召創業夥伴?如何讓投資人相信創辦人的願景?創業,就是一個不斷溝通的歷程,而溝通,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對方接收到什麼!如何能夠精準表達我們的想法,就成了溝通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可惜的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缺少了教導我們表達的課程。大約六年多前認識依柔老師,當時聽說她創辦了「小大人表達學院」,就覺得這真是太重要、太有使命的一項創業,幾年下來看著她幫助這麼多的孩子,甚至在職場上的成人也獲得許多幫助,真心佩服。
依柔老師負責我們台灣牙e通舉辦給牙醫師和牙科助理人員的表達課程,深獲好評。她在課程中系統性拆解「表達」,從臉部表情、語調、姿態、手勢,甚至是你想要傳達的資訊該如何去分段鋪陳,都在在影響了最後呈現的範疇。短短半天的課程,實在讓人拍案叫絕、意猶未盡。所幸依柔老師願意將更完整的表達學問,歸納成冊,讓更多人可以透過閱讀來學習表達,此舉真的又再次擴大了她的影響力,甚感佩服。
有幸能在此書上市前搶先拜讀,真的驚喜連連。書中從自我檢視開始,彷彿是初診檢查,先了解自己平常的表達習慣,可能哪邊做得好?哪邊有優化的空間?接著給予了許多練習的工具,讓讀者可以跟著指引來執行,輕鬆練習表達。而除了表達技巧之外,甚至還有許多現代人特別該留意的,包括在即時通訊程式傳送訊息的溝通禮儀,實在很適合作為社會新鮮人的新手村教材呢!
書中一段擲地有聲的標題「你的每個狀態,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真的讓人特別有共鳴。是啊!身為公司的創辦人,如何表達,也就直接形塑了品牌所要傳達的精神。而不論你是不是表演工作者、講師、老闆,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雜訊過多的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相信各位都能在此書找到方向和答案。
【專文推薦】
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陳欽章|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好感推薦】
火星爺爺|企業講師、火星學校創辦人
石恬華|領袖100創辦人
李洛克|《個人品牌獲利》作者
維若妮卡|鋼琴家
劉奕酉|職場生產力顧問、《高產出的本事》作者
蔡宗翰|TEDxTaipei講者、作家
蔡淇華|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雷諾|世新大學副教授、世新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
讀者不但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更會表達、應對、溝通,甚至從基礎層面改善內在心態。——劉軒,作家、講師、Podcast主持人
這本書太好看了,不只是表達方法,更是人生哲學。——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雜訊過多的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表達能力。相信各位都能在此書找到方向和答案。——陳欽章,台灣牙e通創辦人暨執行長
說什麼、怎麼說,都在告訴別人我是誰。但我們可能忽略了,聲音也有表情,也會影響溝通的成效。想要學會提升好感度、帶來好人緣的說話方式嗎?答案就在這本書中。——劉奕酉,職場生產力顧問、《高產出的本事》作者
表達力,就是自帶聚光燈。閃亮亮只不過是你的日常。——蔡宗翰,TEDxTaipei講者、作家
你因為說錯話,吃了多少苦?你因為不會發聲,一說話就口乾舌燥?人類天生能說話,卻不會說話。該是我們閱讀這本書,重新學說話的時候了!——蔡淇華,作家
我深信一個人只要把表達技巧學好,一定能帶來好運,因為懂表達的人將為自己帶來自信,而自信就是一種好感吸引力。——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依柔是最有愛心的表達力老師,熱心公益、熱愛自己,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理念,推動小朋友聲音表達力的提升、增進小朋友的自信,進而改變小朋友的一生。——謝雷諾,世新大學副教授、世新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
定價:360元 特價:79折 28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