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cover
目錄

好評推薦

自序|時間與存在:如何從過去生出未來 ——我是如何愛上舊貨及永續生活方式

01 雋永的時光術——歐洲、美國、亞洲慈善店概論

惜物愛物的生活理念——英國慈善店源流

BOX 何謂「古著」:Antiques, Vintage and Retro

歲月賦予的生命厚度

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心靈捕手——波士頓的Goodwill善心社企&慈善店

香港第一間綠色社企——聖雅各福群會的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

02 永不褪色的夢——風格古著、飾件和布置

藏在古董店戒指的永恆

永不褪色的英倫舊夢:Laura Ashley

愛丁堡的嬉皮古著W. Armstrong & Sons:古玩店的Burberry指南

BOX 古著的日常穿搭

在異國求學之二手家居布置心得

03 歲月如瓷——古董瓷器蘊涵的工匠精神

BOX 英國名瓷Wedgwood

古董瓷器中光陰的痕跡

浪漫矜持的維多利亞時期與Royal Albert

從青花瓷到丹麥藍

從花樣年華到2046:Fire King與香港傳奇

04 二手書的國度——舊書、絕版書與精裝古書

田園牧歌的代價——威爾斯二手書店王國

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從繕寫室到國立文學博物館

九龍的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

附錄/香港二手書店私人地圖

05 流光宴飲——溫暖燭光映照的回憶

流光的詠歎調:愛丁堡的Anteaques茶室

海上舊夢 :沙利文咖啡館的故事

去巴斯,和珍·奧斯汀一起跳宮廷舞

BOX 愛爾蘭的綠色生活

從耶路撒冷到羅馬——看見舊物的永生力量

試閱內容

流光的詠歎調:愛丁堡的Anteaques茶室

說到英式下午茶,大家總容易聯想到英格蘭,尤其是珍.奧斯汀筆下精緻的古羅馬溫泉小城巴斯,或者以英國紅茶出名的約克郡。其實蘇格蘭更令人驚喜,譬如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除了市中心的王子街公園,還有許多風光更別緻的地區和角落。譬如愛丁堡大學附近的尼克森街,古董店、慈善店、咖啡館、舊書店和茶室櫛比鱗次。

愛丁堡的小茶室:漫不經心的高貴底蘊

學校所在區的「Anteaques」更是愛城內小有名氣的茶室7。它外表內斂而鄭重,小小櫥窗漆成正紅,頂端有金色哥特字體的「Anteaques Fine teas」字樣,別他修飾無多。

推開沉重的古董檀香木門,凝固的時光便瞬間流淌眼前,彷彿走進維多利亞時代的晨室(morning room):深紅色絲絨沙發,暗粉色高背椅,白色繡花桌布漿熨得一絲不苟,覆著檀木小圓桌。精緻的古董瓷器、古董收音機和各種古舊物件琳瑯滿目,上百種名目繁多的好茶收在朱色漆罐裡,在架上一列排開。壁爐裡的火似乎才剛剛溫暖過一個長夜,貝利尼的歌劇隨茶香蕩漾,抬頭是窗外的樹影和日光。

這麼精緻典雅的環境,器物擺放又極其隨意:萊儷水晶(Lalique)雕盞在角落暗綻光輝,所有的銀器都是古董,色澤安謐,上好的骨瓷茶具也是古董,經歷了數不清的食光,在歲月中沉澱得更加溫潤,也被幾代收藏家悉心呵護,令它們的美更豐富,也更教人起敬重。如有客人打翻古董茶塘 (tea tong)或幼兒啃著銀茶匙不放,也沒人驚呼一聲。

這份漫不經心中帶著頑皮的傲氣,才真正體現高貴氣韻,在美國會被稱為「豪門」(old money)。但蘇格蘭長期推行社會福利,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普通人也都能追求品味和品質。慈善店裡古董的價格非常親民,音樂會也一定有專為學生和老人預留的低價票。美術館大多免費。在這樣的城市生活,文化氛圍濃厚但尋常,並不僅限於小眾,文化和品味也並不高高在上,而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因熱愛古董與茶點而開的茶室

Anteaques的老闆是一對親和有禮的愛人,一個來自巴黎,一個來自英式下午茶發源地的約克。巴黎人塞德里克(Cedric)總是在一邊羞澀的微笑,擦拭銀器或預備鬆餅(scone)。他的同伴因正業繁忙不能常來探班。他們倆一直都熱愛古董和茶點,終有一天突發奇想:我們收集了那麼多銀器杯盞美人榻,白白放在家中豈不是可惜,何不陳列出來,與同道人同樂?純粹古董店又太無趣,不如坐擁古董且以古董飲茶—於是有了這家Anteaques。店名也融合了「古董」(antiques)和茶(tea)兩個詞,有點狡黠又讓人會心。

因為所有器物裝飾都來自兩人自己的收藏,所以也讓人覺得非常親切和私密,在店裡飲茶好像是在他們家的客廳。對我來說,那種安謐感,也好像回到兒時在祖母膝頭承歡的日子。這可能是享用古董下午茶最好的方式,而不是在富麗堂皇、簇新的店堂或百貨店。

如果春天去Anteaques,菜單上還會有他們自己做的時令果醬。記得有一年春天嘗過那裡的薰衣草果醬,味道清甜,有薰衣草特有的馥雅,薰衣草來自他們的花園。至今難忘。也記得當時店主和我說的一句話—「如果你錯過了今年的薰衣草,那麼我們就得明年再見了」。

去巴斯,和珍.奧斯汀一起跳宮廷舞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大家對英國的想像總離不開珍.奧斯汀,離不開一個逝去時代的優雅細節。宮廷舞,下午茶,骨瓷,銀器,屈膝禮,紳士的晨禮服,禮帽……

所謂英國文化自然更複雜,包括被《唐頓莊園》這樣輸出精英主義和帝國想像的英劇所歪曲的工黨的興起,包涵大眾對社會福利政策的爭取,包涵社會運動,包涵階層歷史帶來的不公。

D. H.勞倫斯的經典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對這些隱藏的社會面向有犀利剖析。在一九八一年的電影版中,熱愛文學的英國演員沙恩.布萊恩 (Shane Briant)將在一戰中負傷而陽痿的年輕爵爺克里夫的英俊和病態都表現得恰到好處,莊園也在攝影師賈斯特.傑克金(Just Jaeckin)的鏡頭中顯得古樸而蒼涼。《查》的小說原作本身對維多利亞至喬治五世時期的男性氣質已經有精確的捕捉。

社會結構改變導致階層鬆散

維多利亞時期伊始,社會結構開始改變,固有貴族階層變得鬆散,城市新貴有晉升可能。紳士成為一種道德品質和社會規則,而不再是僅僅局限於出身的頭銜。「紳士」在社會中的泛化使其標準更為可及:曾經在公共話語中不出現的有了明細的規則。譬如小說《簡愛》中的男性角色—牧師、商人、醫生、教師—都並非紳士階層出身,但他們都以紳士為教養,也以此自居。到了喬治五世時期、也就是勞倫斯寫作的時候,中產階級更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紳士」也被賦予新的意涵:努力、上進、有社會和家庭責任感。這與紳士階層本身的屬性相悖論:傳統貴族並不工作,甚至鄙視職業,認為那太中產階級。

如果大家看過《唐頓莊園》,可能還記得第一季中老夫人對身為律師的爵位繼承人馬修哥所提出的質疑:

馬修:「我平時會繼續工作,週末來打理莊園。」

老夫人:「呃……週末是什麼?」

劇集中也有多次提到,我希望不會顯得太中產階級。("I hope it's not too middle-class...")

而對珍.奧斯丁時代的傳統士紳階層而言,賦閒是美德,但中產階級改變士紳的定義時,也改變了這一點。因此在《查》出現時,階層鴻溝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反思,出現於十九世紀末期的工黨也在二○年代初的大選中取代了自由黨的地位,並在一九二四年首次執政。因此貴族夫人康斯坦絲與附屬莊園的勞工奧立佛之間的情感,也可看做是對社會變動的一種回應,既提醒人們既有階層問題的禁忌,也對勞工階層的生命力和能動性賦予想像。

爵爺從戰場回歸莊園之後,似乎就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和生機(哪怕沒有殘廢),所有生活都在莊園內。這種男性的內向性顯得過時,因為外界的一切都在蓬勃發展。而《查》還有另一層社會語境:一戰對英國精英階層的摧毀。戰爭時貴族須最先投身,這也與中世紀制度中騎士必須效忠領主的傳統一脈相承。一戰的直接作戰方法葬送了大批將士,其中有參戰義務的貴族男丁的死亡率,幾乎是其他士兵的兩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自從血洗南北英格蘭的玫瑰戰爭以來,貴族死亡數量最大的事件,也在民間被稱為英國貴族的大屠殺。因此癱瘓和陽痿(一蹶不振)的不只是那位年輕爵爺,還有一整個精英階層。

對情感的自我控制是舊時代紳士的品格之一。流露情感被認為俗不可耐,「自然」—包括人類情感和慾望—都需加以節制和修正。貴族的清俊冷淡與勞工階層的野性恰好相反,這種靈與肉的對比,在更早期的英國小說《咆哮山莊》中也有體現:蒼白的小紳士埃德加對比野獸般的希斯克利夫,二○一一年的電影改編中對此更有直接的表現。勞倫斯終生致力描繪勞工階層英雄的生命力,也抗拒了傳統英國社會對情感和本能的節制。勞倫斯筆下隨時代逐漸茁壯豐滿的勞工階層英雄(working class hero)形象不但體現在肢體上,更體現在精神上。許多人認為勞倫斯本質化了勞工階層,但實際上勞倫斯在其他小說中也致力於體現勞工階層的柔韌性:比如在小說《亞倫杖》(Aaron's Rod,一九二二)中,才華橫溢的礦工在佛羅倫薩得到教育和社交機會,能與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平等地談論藝術、政治與哲學。因此他並不認為階層與出身能決定智力和能力,關鍵在於公平的機遇。更為可貴的是勞倫斯周遊世界,試圖尋找西方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人性光輝,以及不同的社會形態如何能夠帶給人類社會不同的未來。在小說《羽蛇》(The Plumed Serpent,一九二六)中,描繪了墨西哥革命者。非基督教的文明在勞倫斯的時代仍然常被認為是異端,勞倫斯的追尋也象徵了對西方主流文化的挑戰。

自矜和克制依然是相對習慣,也使得英國人常有情感疏離、無法接近的名聲—有時加上固執。而勞倫斯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不斷逐漸消亡的生活方式和舊秩序。如同一九八一年版《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劇中的結局:查泰萊爵士眼看愛人隨人遠去,悲憤卻依然矜持高傲,只有在蒼涼空曠的領土上回響沉默的心碎。

宮廷舞完美詮釋舊日的英式矜持

這些舊時代的矜持,可能在宮廷舞中得到最好地詮釋。在奧斯汀的不少作品中,都曾描繪年輕人如何在規則嚴格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舞會得到親密接觸的機會。在戲劇化奧斯汀本人生平的電影《成為珍.奧斯汀》(Becoming Jane)裡,女主角也狡黠地說過「大人,舞會對社區的年輕人來說是無法替代的福澤。所有符合禮節的交談和起坐都在至高無上的禮節中完成」。在那個時代,舞會是難得的社交場合。

奧斯汀時代的「攝政舞」(regency dance),因為在攝政王喬治四世時期流行而得名。儘管攝政王在位不過九年時間,從一八一一年到一八二○年,但「攝政風格」卻影響了更長遠的時代,並以優雅別緻出名,影響了建築,設計,服裝,藝術,文學,等等領域。我們現在看到的攝政舞,也包括了英格蘭鄉村舞的元素:年輕人分兩隊入場,按照性別分站大廳的兩邊,由最重要的女賓和她的舞伴開場。

奧斯汀時代的攝政舞太令人懷念,在今天的英格蘭小鎮巴斯(Bath),也是奧斯汀曾經居住的地方,設立了珍.奧斯汀節(Jane Austen Festival),攝政舞也是每一次節日的高潮。

奧斯汀本人的背景其實並不精英或奢華,正如《成為珍.奧斯汀》中所描繪的那樣,她的父親是位清貧的牧師,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經濟拮据。父親去世之後,她和姐妹不得不藉助於親友資助,四處輾轉,最後在溫徹斯特(Winchester)去世。在巴斯生活的幾年,是在父親退休之後,可能是閤家團圓,又相對安穩的一段時間。

巴斯的大部分建築建於喬治四世時期,有非常典型的新月住宅,大氣而開闊。奧斯汀雖然沒有在這裡寫成太多作品,但她的不少作品改編都在這裡取景,巴斯也被認為最能代表奧斯汀時代的氣息,也就是攝政王時期的優雅和輝煌。

今天的巴斯依然清新,美麗和優雅。它在奧斯汀時代就是旅遊勝地,因為有溫泉水,被認為有療癒作用,使得許多人都趨之若鶩。這也和巴斯建於羅馬時期的古浴場有關,浴場的英文是bath,巴斯Bath也因此得名。在當代,巴斯也因為奧斯汀而更為遊客所熱愛。

在巴斯的奧斯汀中心(Jane Austen Centre),可以看到奧斯汀生平,有她筆下小說人物和故事的介紹,還可以試穿當時的服飾,親身感受幾個世紀前的生活。

更有趣的是現在還有奧斯汀節(Jane Austen Festival),始於二○○一年九月,大致為期一週。舉辦時間最長的珍.奧斯汀節,進行了十天,共有三千五百多人參加。每年都邀請參加者穿上奧斯汀時代的服裝,活動內容包括講座,表演,音樂會,舞會,戲劇,工作坊,等等等等;加上巴斯的城市景觀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奧斯丁時代的古風,讓大家彷彿時光倒流,穿梭在逝去的風華之中。奧斯汀節也包括時裝遊行,大家都穿上攝政風格的服飾遊城,從珍.奧斯汀中心出發,參與者包括孩童,年輕人,樂手,舞者,退伍軍人,退休老人,等等。

奧斯汀節的時裝遊行

奧斯汀節也包括夏季舞會,是一項盛裝活動。舞會門票包括入場,舞蹈,娛樂和自助餐。

不少朋友都曾參加奧斯汀節,他們背景迥異,每個人都對奧斯汀有自己的詮釋。奧斯汀節的娛樂開放性可能是現代社會進步的產物,對逝去風華的追念未必都助長偏見,在舊物和古董中也有純粹的珍惜,價格平實的二手店也讓普通人都能享那些復古服飾。巴斯本身也有很多慈善店,其中物品大多保存精良,看得出過去使用者的愛惜和珍惜。當巴斯的奧斯汀節成為人人可以參與的全民盛會時,大家也將奧斯汀時代刻板的階層和禮俗拓展開了,讓所有喜愛歷史文化的人,都可以經歷和感受那些復古的美。

商品簡介

以惜物愛物的綠色審美角度,

切入人類學、物質文化的世界,

牽引出人和物件的互動。

人類學家從被時間淘選打磨的舊物談起,

深入城市、社會、文化,而核心是個人生命與家族的小史,

這一切變成閃耀有光澤的永恆,化作寬闊包容人的存在。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唐青(唐青古物商行創辦人)、涂豐恩(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莊祖宜(飲食作家)、葉家宏(鳥飛古物店主理人)、謝金魚(歷史作家)

——深入靈魂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請上Instagram搜尋 #舊物的靈魂,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內容!

郭婷:「人的存在是時間性的。正因如此,關乎未來的永續生活與關乎過去的舊貨發生了關係。」——摘錄自序〈時間與存在〉

兼容人類學與宗教學專業的作者,以纖細感性的人文筆觸注入喜好、考據、傳說與獨特視角,將各種平日不曾注意過的舊物件,如戒指、瓷器、古著、舊書,或習以為常的紅茶,透過一段故事、場景或宛若精品介紹寫得引人入勝,讀之彷若傳奇;也似看了考究的歷史人文篇章;而翻開下一篇章又似闖入古典影集中的宴會現場。

許多時刻,我們對舊物的珍惜喜愛,並不是執著物質擁有本身,而是對製造者的感激,對「擁有」的鄭重與珍重之心,以及透過人與舊物的關聯所生成的更廣闊的存在和時間,從而超越物品本身,對人和歷史的產生理解及同情。

本書分作五輯,從慈善店概論談起,一路從衣物、飾件、瓷器與二手書店,再談論如何在日常中珍愛舊物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從表層的愛物惜物,逐漸走入對物件深層的理解,透過這本書你會了解物件不只是物件,亦是生命情感與歷史的微小卻雋永的延續。

古物舊書的魅力,是體驗人與時間的交流,點點足跡,都化為溫潤歡喜的感受。物比人長久,同時凍結、同時延續,打破過去現在、新與舊的界線,而連結一切是美好的心情!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舊物會有靈魂,在於乘載著人的回憶。每個舊物都是靈魂的一部分,反映出使用者的心境,每件衣服、配件,或是生活中的瓷器,都反映著人與物互動的過程。由此也展現出郭婷獨特的美感經驗。

——胡川安(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本書的一開頭就提到英國的慈善商店,立刻就在內心把作者圈為自己人了。英國的心臟基金會的慈善商店就是那年我去英國認識到的二手商店,真的買到了平日不可能買的下手的瓷器。並且自此在心中種下了自己想從事公益助人,但也能結合自己喜歡的舊物尋寶,這樣二合一的創業點子。

讀本書的時候,我似乎完全能跟著神遊在世界各地的二手商店與文化之中,甚至產生原來一家二手店還有這麼多可以發展的服務與努力的方向:如香港的Green lady 提供小孩衣物的寄賣交換,二手衣為避免大家覺得老舊不潔的印象,一定用蒸汽熨斗過兩次,或是標榜的藏書豐富的二手店,讓我看的立刻產生好多的來年目標。這本書談的不只是物,談的還有城市,文化,最終,是人的生命,家族史的回憶,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莫名的被舊物吸引,舊物的靈魂從來就不只是表面的那一個戒指,那一件衣服或那一件瓷器而已。

——唐青(唐青古物商行創辦人)

結合了美感、懷舊、人文歷史和消費倫理,舊物店的主題阡陌縱橫,也只有郭婷這樣有學養的老靈魂可以把故事講得精彩透徹。

——莊祖宜(飲食作家)

物件藉著使用產生了美感,如此的美灌注在靈魂之中,閃耀於物件之上,實踐於日常,反映出內心深處那一層不與人同的渴望,就因為這般,而能真實地活著。

——葉家宏(鳥飛古物店主理人)

郭婷細緻溫柔的文筆與豐富的知識是不可多得的寶藏,這不只是舊物獵人的拍賣索引,更是一本兼具閱讀樂趣與尋寶雅趣的小書,同為舊物購物狂,必須脫帽致敬!

——謝金魚(歷史作家)

=精選段落=

〈歲月賦予的生命厚度〉

在英國剛接觸到慈善店時,驚嘆它們的格調和管理:大部分慈善店都像設計精品店(boutique),布置得雅潔、有趣又有心。無論是全國聯網的連鎖店還是私人經營的小店,都有以下分類:女式裙裝,晚宴裝,毛衣,帽子,飾品;男士襯衣,西裝,大衣,配飾;家具,瓷器;而且幾乎每家都有大量書籍和唱片,店内也悠悠的播著披頭四(The Beetles)的復古搖滾,切特‧貝克(Chet Baker)的爵士樂或BBC古典樂電臺。許多慈善店的工作人員也都擅長復古打扮,每次都好像是去了設計師發布會。來慈善店流連,比逛普通商店更多一份趣味和享受。

〈藏在古董店戒指的永恆〉

現代左手無名指戴上結婚戒指的習俗,據説來源於古羅馬傳統,認爲左手無名指具有特別意義,連著一根通向心臟的靜脈,即古羅馬人所說的愛之靜脈(vena amoris)。這個觀念在十七世紀時由英國著名律師亨利‧斯溫伯恩(Henry Swinburne)在其作品《論配偶或婚姻協議》(A Treatise of Spousals, or Matrimonial Contracts)中發揚光大,也加強了戒指的文化意義。

〈古董瓷器中光陰的痕跡〉

骨瓷的保存也是如此吧。這些不合現代生活節奏的奢侈品,不可放進微波爐及烤箱做偷懶菜,也不可用洗碗機清洗,甚至不適宜用強力清潔劑。每次使用後必須親手用溫水和小蘇打小心洗滌,再用軟布擦乾。骨瓷的價值不但在於工藝,更在於漫長歲月中謹慎的承擔;無數次千鈞一髮,無數次及時挽回。古董之美,在於痕跡,在於完美之下的殘缺:即便物件本身看似完美,但那完美是基於對殘缺的努力規避而成,因此弔詭的是從意識上殘缺已經形成。

〈九龍的Bleak House Books清明堂〉

說起香港的書店,大家可能想到的是鬧市樓上那些狹小擁擠的空間。的確,香港並不是一個以書店著名的地方……其中清明堂更特別,是二手英文書店……清明堂所在的九龍鑽石山站,近年因為佛寺志蓮淨苑而出名。而這個區域的舊工業區新蒲崗本身也頗有歷史。它曾經是香港舊機場,啟德機場跑道所在區,在六十年代時是風生水起的工業地帶。

作者簡介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研究宗教與政治、文化、性別的關係。相信審美有改變結構的力量,致力推廣慈善店和舊物upcycle。曾浪跡歐美亞,2021年9月開始再赴北美,任多倫多大學語言研究系助理教授。

IG: @tingmicroway

作者自序

時間與存在:如何從過去生出未來

——我是如何愛上舊貨及永續生活方式的

人的存在是時間性的。正因如此,關乎未來的永續生活與關乎過去的舊貨發生了關係。 因為和老人一起長大的緣故,我的很多習慣都像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尤其喜歡收藏古董舊貨。在荒唐政權下的一個暴力時代中,祖父母輩曾經失去的,不僅是物件,而是對當下生命的信任。

古舊物件帶有歷史感:它們的生命歷程在於過去;人的存在是單線性,發生過的事永不復臨(好比昆德拉講的笑話,羅伯斯皮爾 [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如果在永恒回歸 (eternal return) 中不斷出現,不斷砍法國人的腦袋,其孤膽英雄色彩也就更少三分)。

古舊物品也正因此獨一無二。而它們作爲現今語境中的「古董」和「舊貨」,又獲得了與當下相連的存在感,也與現今語境中的人發生關繫,個體存在的時間性與舊貨的歷史時間交匯,不同範疇的「時間」相互融合但又各自行進,使得生活在當下的擁有者跨越時空並得以更改時間的向度;對戀舊者而言,「時間」有了個體存在意識之外的歷史意識,後者亦是前者生命實踐的參照物。個體生命不單在縱向上得以延展,也在橫向上並蓄寬博。而舊貨也得以擁有更爲豐富和能動的生命層次,它們見證過往,連接當下,生成未來。

相比很多亞洲地區,英國社會並沒有經歷顛覆性的革命(即便在歐洲範圍内),因而較爲平穩,歷史傳承與物件保存也相對完好,二手店也較普遍和豐富。習慣和喜愛舊貨的我如魚得水,潛意識中也暗含老人家心願:他們曾經丟失的, 被侵占和奪走的, 我都希望能夠代為收還。好像每一次探街訪巷,擦拭和清洗都是在拼湊他們失去的歲月、信仰和希望。

一直喜歡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 在家信中所描繪的意象:

有時我在 rue de Seine(塞納路)上經過那些小店。賣舊物的商家、賣舊書的小販、櫥窗裏擺得滿滿的賣銅版畫的人。從未有人光顧他們,他們顯然也沒有做成什麼生意。但如果你進去看看,你就會看見他們坐著,坐著讀書,無憂無慮;既不擔憂明日,也不焦慮成敗。或者一條狗,蹲踞在他們身前,興致勃勃;或者一隻貓,沿著書列漫行,彷彿在擦拭書脊上的名字,為寧靜更添寧靜。 「人生如此,足矣!我有時也渴望買這樣一個擺滿的櫥窗,伴著一條狗坐在後面,一坐二十年。黃昏時分,後房裡有燈,前面一片幽暗,我們三人坐著,吃飯, 在後面;我注意到,從街上看,每一次它都顯得像一次晚餐,如此盛大而節日般地瀰漫在幽暗的空間。 但因此人也不得不始終擁有所有的焦慮,大的、小的……

收藏的多起來,朋友每每作客都驚嘆;也想出各種方法交換,義賣。將在這裡陸續介紹的那些物件,在被我發掘之前都已有些年頭,但依然狀態良好,看得出歷任主人們曾悉心愛護。這份對 「物」的珍惜,並不是執著物質擁有本身,而是對製造者的感激,對 「擁有」 的鄭重,以及透過人與舊物的關係所生成的更廣闊的存在和時間。這份鄭重和珍重賦予物件生命,也讓下一任擁有者體會(甚至交融)這一層層生命的意義。

 

是為序。

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作者:郭婷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1-07-29
ISBN:9786263100336
定價:450元
特價:79折  355
特價期間:2024-12-01 ~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