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半熟:30歲後,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cover
目錄

1楔子:移居

2一條魚,不要逼迫它去爬樹吧

3障礙即是生活

4那些人生中的「已擁有」

5逃離許多不必要

6山那邊有什麼

7精進,還是放下?

8我生活在時代的烏托邦裡

9當媽後的自我呢

10婦女到女神的這些年

11通往自由的路

12越隨順,越遼闊

13人設

14做自己有多難

15向死而生

16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

17抓住「天啟」,持戒而行

18無可戀念,逃之於酒

19明月前身,流水今日

20我喜歡的寂寞心

21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

22人生莫問來處

23半世風流半世空

24不上不愛上的班,不賺不想賺的錢

25最理想的生活

26去過一種經過選擇的生活

27人到中年,如何避免晚景淒涼

後記

試閱內容

11. 通往自由的路

以前曾有一位主編對我說,每個人來這世上都有不同的功課(使命),有的為體驗,有的為完成某件事,有的是還債,還有的是累世的修行人,此生帶著任務來。

語罷,她盯著二十五歲的我,緩緩說,你要及早感知到屬於你的功課。

當時我心裡竊笑,覺得這也太神道了,反問她,那您的功課是什麼?完成了?

她聽出我語氣裡的不屑,搖頭笑了笑,閉口不言。

不屑歸不屑,但她的話還是像種子一樣,埋在了我心裡。

近幾年,或許是我的心氣更沉靜了些,開始有意無意地,總是想起她說的話。

再看周圍,好像真的總有些人經年累月在戀愛中浮浮沉沉,有些人需要賺特別多的錢來填補內心的空洞,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處理親密關係,也有些人一早就奔向終極的精神命題。

我時常納悶,別人為何會把大把時間花在我覺得不重要的課題上;而反觀自身,我是不是也為了同一個命題,多少年躊躇而行。

人生功課不一而足,卻都在左右著我們的心念和選擇。

* * *

我有一段時間,為了職業方向困惑不堪,終日苦苦思索,覺得這應該是人生最困難的命題了吧。

為了得到點啟發,有天下班後,我專程去一位職場前輩家喝酒聊天。

當時她一個人住在國貿附近的高級公寓,年近四十,事業順遂,沒結婚,獨居的生活在我看來,清淨又自由。

這樣的人,一定沒有職業困惑了吧,多讓人羨慕啊。如果我在她的年齡,能活成這個樣子,我就滿足了。

那天晚上,幾杯酒之後,她慵懶地窩在沙發裡,背後是整面牆的落地玻璃,國貿林立的高樓和璀璨的燈火,一覽無餘。

我問她:「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不自由,但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她說:「工作這種事,沒什麼難的,方向對了,努力夠了,就會有你想要的結果。幾乎所有的職業困惑,都可以倒推在這兩點上找原因,我問你,你的方向是什麼?為此做了什麼努力?」

我想了想說:「我想要不受束縛的工作,全憑我自己做主。」

「那你要麼有一技之長,要麼創業組團隊,要麼能讓錢生錢。三條路你選一條,然後付出所有努力。」

就這麼一句,我聽得醍醐灌頂。

她接著說:「這世上凡是遵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都不難。難的是那些你努力了也未必有結果的事。」

她頓了頓,感慨說:「我多羨慕你只是為了工作困惑啊。我的千年謎題是感情關係,半輩子盡折騰它了,到現在仍然一點辦法都沒有。」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思考,可能真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功課。許多人的功課是類似的,比如親密關係、錢財、出名,甚至做自己。

那我的呢?

浮名浮利向來不是我的菜,我在親密關係上也挺順的,好像我也一直都能「做自己」。

直到有一天在給女兒洗澡時,忽然覺察到,我的功課,竟是我一直汲汲以求的「自由」。

連女兒的名字,大名「逍遙」,小名「由由」,多少也是這種執念的投射。

我還常自詡不給孩子以期待捆綁,實則哪能逃得開。

人生功課,如影隨形,即便許多人看不到它,它卻化身各種面貌左右我們人生的劇情。一天不完成它,就一天得不到解脫。

* * *

舒國治曾說:

「人生際遇很是奇怪,我生性喜歡熱鬧、樂於相處人群,卻落得多年來一人獨居。我喜歡一桌人圍著吃飯,卻多年來總是一人獨食。」

當年看到這裡,內心靈光掠過。

我生性喜歡寂寞,渴望離群索居,卻從來不得清淨。

我生在一個大家族,父母豪爽好客,朋友極多。記得每回過年,初一至十五,家裡人來人往,如同開流水席,一桌人散去,不多時又能湊夠一桌人開席。

少時我常把自己關在房間看書,一整天也不願打開門與外界相對。心裡想著,終有一天,我要遠走高飛,一個人清清淨淨地過上許多年。

後來畢業,戀愛,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無形中卻也承繼了一個豪爽好客的性格,家裡總是人煙不絕。

許多年裡,哪怕夜半,都能接到朋友打來傾訴人生困惑的電話。

除了暗暗嘆息,耐心傾聽,我也從來說不出「請不要來煩我」這種硬話。

以至於一路行來,聽了許多故事,主動或被動地解了許多生活謎題,接納了許多情緒傾吐,竟讓我對世事人心有了超出一己人生經歷的洞察和感知。

不知道算不算塞翁失馬?

後來竟還擁有了「親和力」這種標籤,若是當年面對我年少時一張冷臉的親戚們知道,不知會作何感想。

對自由清淨的執念,大約也在日復一日的與人群相對中,變得愈加強烈。

* * *

從十七歲離家、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開始,我所有選擇都圍繞「要自由」這條主線。

我不喜歡被束縛,害怕被他人操縱、控制,同時盡力避免對某些東西依賴上癮。

我先是擺脫掉上班打卡的工作,成了自由職業者,從而獲得了時間自由。

接著,我發現時間自由太表象了,如果沒有經濟自由,時間自由不過是一種虛浮的假象。

為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攻克賺錢這個難題。有了一點方法後,我又發現,經濟自由沒有標準,它取決於一個人對物質舒適的感覺邊界,這個邊界又依賴於精神的豐滿程度。

於是,這些年,我在打磨精神世界上頗費了一番心力,大概做到了對精神滿足的依賴超越了對物質豐盛的渴求。這意味著,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經濟自由。

為了和現實生活不要有太深入的捆綁,我拒絕會長期將我綁定的事情,比如貸款買房之類,一直遵守有多大能力買多大房子的原則,家庭零貸款。

這一點曾屢次被精明的朋友批評財商太低,不懂得利用槓桿獲得更大的財富增長,這我也認了。畢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追逐自由的許多年過去,如今舉目張望,聊有安慰。我終於過上了不用上班打卡,賺的錢足夠自己取用,沒有物質的匱乏感,精神上感到滿足的生活。

然而我感到自由了嗎?

並沒有。

人一直渴望掙脫的東西,即便掙脫了,仍然存在於我們心裡。

一件事上的自由,意味著在另一件事上的不自由。比如告別了打卡上班後,才發現從此那張卡長在了心裡。

自己創業,不用打工看老闆臉色,這同時也意味著,你多年裡會無法享受假期的自由。

我終於願意承認,在個人成長的維度上,追逐「自由」並不比追逐名利更高級,這些都是自我創造出的執念。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是不再為了自由而要掙脫什麼,是在束縛裡沒有了束縛感,是心無所住,內心沒有邊界和圍牆。

最終,是「自由」這個選項,澈底消失在你的人生命題裡。

《心經》中一句「心無掛礙」,說盡了我所苦苦追逐的自由。

* * *

以我蒼白的覺知來看,心無掛礙就是:

當瑣事纏身時,一件件去理清完成,不起對閒適的渴盼。

當無事可做時,享受身心的靜止,不會在頭腦中生出計畫和對忙碌的渴求。

深切地知曉,人生每一種情境都不會永恆。

住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時,滿足於小空間的舒適,而不嚮往遼闊。住二百平方米時,能珍惜所得,而不貪圖更多。

晴天,享受陽光照耀;雨天,感受溫潤的詩意。

喝到一杯好茶,享受口齒留香的當下,而不生起貪戀下一口的心。

需要賺錢時,不穿著情懷的外衣;追求情懷時,盡量少計較得失。

坦坦蕩蕩,知行合一,是心無掛礙的前提,是自由可生長的土壤。

我過去常汲汲於獲得一位充滿智慧的上師指引,而今明白,我的每一天的生活,瑣碎或簡單,歡喜或傷感,都是生命的上師。

何時讓心臣服於當下,臣服於生活,臣服於一菜一粥、一念一行,心不為形役,何時便有了自由的可能。

我終於可以說,在通往自由的路上,我剛剛爬到了起點。

12. 越隨順,越遼闊

我坐在自家咖啡館的角落裡,興味盎然地觀察進進出出的客人。

吧台裡,我家先生正專注做一壺手沖咖啡,水流凝於一線,小股傾注而下,徐徐不斷。

沒一會兒,空氣中飄起咖啡的香氣。

鄰桌正小聲聊天的客人,不自覺回頭瞅了一眼吧台方向,深吸一口氣,微微糾結的眉頭頓時變得舒展。

「咖啡師」面色平靜,神情放鬆,略帶愉悅,與兩個月前凝神屏氣做好一壺才呼出一口氣時的小心翼翼,已然判若兩人。

我有些恍惚,生活的大河奔流至此,竟一時串不起我倆怎麼切換進了這樣的畫面中。

* * *

一年多前,他還是每日朝八晚八的上班族,一個大國企的中層職員。

每個周日晚上睡前最後的清醒,都貢獻給了熨燙襯衣。

那麼多年,這一幕出現之頻繁,至今想起,畫面仍清晰得如在眼前,幾乎能聞到熨斗裡滋滋冒出的蒸汽。

他極其熟練地打開熨衣板,一摞大概六七件洗淨晾乾的襯衫,堆疊在一邊。他拿過一件,展開,鋪平,熨斗行走其上,流暢無阻。

稍作停頓時,我知道,那是熨到袖口和領口處了。

十幾年過去,他練就了不到兩分鐘熨好一件襯衫的功夫。

離開北京,搬家打包時,他對著衣帽間幾十件襯衫發呆,問我,這些還要不要留?會不會有一天還需要它們?

我一邊收拾一邊漫不經心地說,你要覺得以後會需要,那就留著吧。

沒想到他一股腦兒摘下來,塞進準備送人的箱子裡:「不留了,我不想還有那一天。」

把最後一遝兒未拆的新襯衫分送人後,我倆相視一笑,異口同聲:「至少不用再熨襯衫啦。」

十幾年職業生涯,說放就放,於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像我,從來就像野馬,不堪束縛,換個地方生活,充其量是逐水草而居的隨順而為,跟勇氣什麼的沒啥關係,因我並沒有為此放棄多麼明亮的前途。

於他,山東人,成長環境中對好工作的定義,大致不會超出公務員和國有大企業的範圍。

他邁出這一步,牽筋動骨,放棄了職業前途、穩定收入、十幾年的人脈資源,乃至主流意義中的社會地位。

人到中年,重新開始,不是在谷底的逃離,而是順境中的急流勇退,在我看來,才算得上莫大的勇氣。

那一箱襯衫,連同過去的習慣了的生活,一同被他拋在了屬於昨天的塵霧中。

前路如何,同樣籠罩在塵霧中。

站在那個當下,心中除了一些期待,其實更多的,是決定跟隨內心、將自己放逐到一片嶄新而陌生的邊緣之地後,充斥心間無處安放的忐忑。

* * *

賦閒在家的最初幾個月,他延續著過去忙碌的慣性,將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甚至每天比過去上班時起得還早。

六點,大理的天剛濛濛亮,他穿好運動服去附近的山上跑步,一個多小時後,大汗淋漓地回家,沖個澡,給我和女兒做好一桌早餐,然後才上樓叫我們起床。

我受寵若驚,心下卻掠過一絲不安。

他維持著這樣一種井井有條、節奏密集的生活,以及做什麼都要先設好標準的心性,看上去飽滿上進,卻唯獨沒有放鬆。

陪女兒玩,他時常會有片刻的失神,我看在眼裡,用力忍住想要探問和安慰的欲望。

那兩個月,我明顯感覺到他的焦慮和迷茫。

他不開口談論,我便只好沉默著等待。我知道有許多路,即便最親密的人陪伴在側,也只能獨自蹚過去。

時常夜半轉醒,枕邊空空如也,我凝神在黑暗中看一會兒,才看到他坐在窗邊的榻榻米上,一動不動抬頭注視著窗外繁星點點的夜空。

有時圓月當空,皎潔而清冷的白月光鋪灑在榻榻米上,讓獨自悶坐的身影顯得更加清冷。我輕輕地縮進被窩,心微微地疼起來。

我三十四歲,從十七歲和他遇到,彼此相伴走過了一半的人生。

我總是覺得他還是二十幾歲的人,總是忘了他已經是一個年近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為了心裡那點不肯熄滅的火光而從舊時光中勇敢出逃的中年男人。

我總是忘記他曾是一個多麼「用力」生活的人。

有好幾年,我們的家離他公司有些遠,開車太堵,他每天坐單程近一小時的地鐵上下班。

我只坐過兩次早高峰的北京地鐵,幾乎擠不上去,真讓人有生無

商品簡介

半熟,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我願意用生命推薦這本書!」──暖心作家黃大米

★觸動數百萬粉絲、出版一個月即三刷

★豆瓣閱讀 7.6 評價、當當網讀者回應破兩千則

「問問自己餘生最想要得到什麼?

每一項得到,都不會白來,得用餘下的生命與時光去換取,

如此一想,很多答案都會默默退場。」──寬寬

〈逃離許多不必要〉

逃離,究竟在逃什麼?逃避苟且、壓力、擁堵、房價,這都沒有錯,但又都是徒勞。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逃離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山那邊有什麼〉

人和人的現實與夢想,實在沒有高下之分,把別人的現實當成自己的,才會讓人求之不得,得之又不爽。

〈通往自由的路〉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是不再為了自由而要掙脫什麼,是在束縛裡沒有了束縛感,是心無所住,內心沒有邊界和圍牆。最終,是「自由」這個選項,徹底消失在人生命題裡。

〈不上不愛上的班,不賺不想賺的錢〉

我們大多數,所求太多,往往失望,不能讓自己滿意。所求太少,往往焦慮,因不能讓別人滿意。

〈人到中年,如何避免晚景淒涼〉

選擇隨人,但需不去奢望會有憑空而至的幸福。建立一套吻合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是中年時需完成的功課,也是老去時的指望。

二十七篇散文,都是試圖在這喧囂騷動的人生中,避免陷入強顏歡笑的一點努力,試圖架設一種經過選擇的生活。三十過後,當看不到方向,就自己成為方向,看不到光明,就自己成為光明,這不是狂妄,而是擔當。

作者簡介

寬寬

寫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文學學士,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自媒體公眾號「好好虛度時光」聯合創始人,曾於《悅己SELF》專職人物報導,後走上創業之路。三年前移居大理,潛心於東方美學領域的研究、撰述,致力於東方美學的傳播。

作者自序

楔子:移居

我一直是個後知後覺的人。

比如,這一輪大家談論了大半年的房價飛漲,我很晚才覺察到周圍人的異樣。怎麼每個人都在談房子,就連平常看的一些安貧樂道的意見領袖們寫的網路文章,都忽然間情緒突變,彌漫著焦慮、憤恨,還捶胸頓足地教導大家「賺錢的重要性」。

當然,也因為對時局後知後覺,我在二○一六年年初,興高采烈地賣掉了北京的房子,舉家移民邊陲小城大理。買我房子的是一對大學教授,孩子大了,賣掉自己原有的一間小學區房,再貸款兩百多萬買下我的房子。

然後排號預約過戶,等待買方申請貸款,等到我拿到房屋尾款,已是九月。

這期間,我搬家,用時髦的話講叫「逃離北上廣」,用賣掉北京房子的買方首付訂金在大理買了一間能看到蒼山洱海的大房子,有大大的露台和夜晚能躺著看星空的陽光房。我計畫用賣房子餘下的錢給孩子存一筆教育金和我的養老金,從此斷卻後顧之憂。

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手忙腳亂地適應新生活,認識各路來到大理的新移民,體驗每天不用看霧霾資料隨時出門的美妙感受,去有機農場買剛摘下的蔬菜。

每日晚飯後,在蒼山腳下的林間,在深藍色的星空下散步,我覺得我能想像的最好的生活,不過如此。我幾乎就要認定,自己就是人們說的那種人生贏家了。

然而,這平靜的一切,卻被房屋仲介「主動的安慰」打斷了。

「姐,買方的銀行貸款這周就批下來了,貸款的人太多了,批得有點慢,你別太難過了啊……」

「等等,我為什麼會難過?」

「哦,您不知道啊,哦,那當我沒說,省得您不開心。」

「說!」

「哦,就是,就是您那個戶型的房子,我剛賣了一間,比您賣時漲了兩百多萬。」

……

唉,怎麼說呢,我自認是個情緒十分平和的女子,可那一刻,心裡翻湧而上的酸水,讓我連著嚥了好幾口才壓制住。

談不上悔恨、遺憾、焦慮,這些都沒有,只是意難平。

不平的是什麼?是你跳下一趟賓士的列車,然後眼看著列車駛向繁華,拋下你遺世獨立,感受一種世間的一切繁華從此與我無關的悲戚。

* * *

接下來的三天,我著了魔一樣在心裡一遍遍換算著,兩百萬可以用來做什麼。

比我給孩子存的教育金還多,可以在大理再買間房做民宿,可以環遊世界,可以捐一所希望小學……我忘了這兩百萬從不曾屬於過我,但當時我確定地認為它是我得而復失的。

久難平復的心緒,驅動著我去注意身邊的人,他們的生活或心情,有沒有像我一樣被房子改變。

我驚訝地發現,怎麼好像所有人都在難過?

在聚會時,當大家熱烈地談論房子時,無論怎麼砸鍋賣鐵都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常閉口不談,神情中有一種平靜的絕望,我幾乎要擔心下一秒就會看到他掩面低泣。小房子換了大房子的,背兩三百萬貸款的司空見慣,像賭徒一樣,把賭注都壓在房價不停上漲的期待裡,看得見的未來是不敢辭職不敢移居不敢任性。

當然還有像我這種早早把房子賣了錯失大漲良機,在可見的未來再也買不回來的,幾乎是全場默默同情的對象,我都快要聽到他們在心裡與自己的處境做一番對比後暗暗欣慰的聲音了。

無論職業如何、地位如何、手中可支配的金錢數量如何,每個人心底,都潛藏著一種害怕被時代拋棄,害怕在日出月落中就悄無聲息變成窮人的恐懼。「中產階層最大的焦慮,就是害怕跌出自己的階層。」在這一點上,我們整齊劃一地具有了成為中產階層的資格。

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一間房子再值錢也只是個帳面數字,除非賣掉房子套現,離開所在的城市,換到房價差巨大的小城鎮,過一種歸於平淡的生活。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脫離軌道的勇氣。

當然,其中也有不少人非常幸運,在合適的時機買下幾間房子,又在合適的時機賣掉幾間,套現離場,出國或移居小城,去過想要的生活。他們一般都很精明,總會在一線城市留一兩間繼續增值,備著給孩子上學住,以及賺取租金。

如果待在北京,我恐怕一輩子也無緣認識這類被稱為人生贏家的人。但搬來大理後,鄰里鄰居的,我竟然發現了不少這個類型。

我以為,他們是舉世羨慕的對象,憑藉善於抓住機會的敏感和聰慧,一舉改變命運,成為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最關鍵,他們是在三四十歲正值壯年時,就擁有了退休的資本。

我無法控制地流著口水窺探他們的生活。

他們不用再做事,每日主要日程是散步、發呆、逛吃、養生、會友,以及遊覽青山綠水。日復一日,我在他們眼中捕捉到一種安享晚年的寂寥與無奈。閒得久了,他們不再能淡然面對時間的荒原,我悲哀地發現,自由舒適的日子過久了,與繁忙焦躁的日子過久了,結果一樣都是厭倦。

於是,他們有的開起了咖啡館、客棧,有的不計投入地裝修完一間房子又裝修一間房子,常年朝九晚五地往返於裝修工地與家裡。也有的致力於花錢回饋社會,在小城各種機構的追捧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

他們把曾經奮力卸下的枷鎖,又一件件戴了回來。

觀察他們的生活,竟能獲得一種療癒的力量,看到人生這齣劇的荒誕之處,會讓我因賣力演出而起伏不定的心緒平靜下來。如果人生的追求繫於外境,心隨境轉,那麼閒適時想忙碌,繁忙時想避世,這一生的日子就在這樣的兜兜轉轉中消耗殆盡。

* * *

在我有限的見識裡,有兩種人面對外境的大風大浪還能心如止水。

一種是我每天在路邊見到的小攤販,與我相比,他們是貧者,守著一個麻辣燙或烙餅攤維持全家的生活。與大多數善良的人一樣,我看向他們的眼神裡,總帶著同情。

每天路過的次數多了,我看到女人會在忙完晚上的活後,用手機小聲放著音樂在路邊獨自跳廣場舞,一臉旁若無人的陶醉。我看到賣水果的夫妻,在租的水果棚裡,搭起一個高高的木盒子當臥室,晌午我去買水果,說話時看到男人對我做出小聲點的暗示,一臉溫柔指指高高的木盒子,那裡面是他的女人在睡午覺。

他們背後的辛酸我無緣看到,可我身邊很多看似過得不錯的朋友,他們背後的辛酸我也無緣看到。表面上看,這兩類人沒有誰比誰更幸福。

還有一類人我認識很多,他們有的做陶,有的畫畫,有的做茶,有的設計衣服,各人技藝不同,都是安身立命的方法,相同的是,不論房子多大,工作室在鬧市還是山裡,他們每天專注的,就只有手頭這一樁事。對於未來,他們最大的願望是能無限接近自己所在領域的大師級境界。

我跟他們說起自己賣房子的遭遇,抱怨損失了一大筆原本能讓我接近財務自由實現理想生活的錢,他們白我一眼,不痛不癢地丟來一句:就算財務自由了,每天過得又有什麼不一樣?

在他們眼裡,房子貴還是便宜跟自己毫無關係,反正有地方住,有茶喝,餘下的那點精力還不夠琢磨手裡的這個手藝呢。

想想也是,如果你很確定自己想過的生活,還有一件能打發餘生並樂在其中的事可做,就算忽然中了大獎,每天不還是這樣子過。

人生大多數東西,沒得到時以為得到了該有多幸福啊,可真得到了又覺得不過如此。在想要的欲望和得到後的無聊之間不停切換,一生就過完了。還有少數人得以跳出這套路,其中有一位,半生沉浮之後跟我說過一句話:人生在世,除了修行,別無他路。

深以為然。

名人推薦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許菁芳(作家)

雪兒CHER(半熟旅人)

黃大米(暖心作家)

潘月琪(資深藝文主持人、《質感說話課》作者)

──傾情推薦

大半人的理想生活就是「做自己」,此等奢望思來容易,去做之後才發現「搞清自己要的」才是最難。或許沒有最好的路途,避免下輩子後悔,那就學著經歷「不安」的半熟年紀。──雪兒CHER(半熟旅人)

好想只寫下「這本書很好看」六個字代表我的讚嘆,每一篇文字都像列印出我心中深埋的感受,只能不斷拿起紅筆畫線,直到線條與線條幾乎串聯,才驚覺我每句都畫重點,變成看不出重點的荒唐。──黃大米(暖心作家)

無論現處什麼樣的人生階段,我們都值得再次思考,理想的生活是何種模樣?是不是能更接近自然一點?更回到自己的本心?願我們都在追求「成熟」的人生路上,逐漸長出自己的力量,與心中一片慧定清朗。──潘月琪(資深藝文主持人、《質感說話課》作者)

人生半熟:30歲後,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作者:寬寬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0-29
ISBN:9789573288909
定價:340元
特價:9折  306
其他版本:二手書 27 折, 92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