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cover
目錄

來自各界讚譽

引言七種人生視野的變遷 第一章你的情緒,由你做主 ◆不理性的法則

內心的雅典娜 人性的關鍵 步驟一:明辨偏誤 確認偏誤/信心偏誤/外觀偏誤/群體偏誤/究責偏誤/優越感偏誤 步驟二:小心火燭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轉瞬之間的得與失/壓力暴漲/人形引信/ 群體效應 步驟三:用計將理性從心中帶出 徹底認識自己/檢視你情緒的根源/增加你的反應時間/ 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找到思維與情緒之間最適的平衡點/ 跟理性談戀愛 第二章化自戀為同理◆自戀的法則 自戀的光譜 同理心四騎士 同理的態度/發自肺腑的感性同理心/分析產生的理性同理心/同理心的技巧

自戀型人格的四種類型和實例

一、 徹底控制型的自戀者

二、劇場型的自戀者

三、自戀的情侶檔

四、健康的自戀者—心情的讀者 第三章看穿人的面具◆角色扮演的法則 第二語言 人性的關鍵 觀察技巧 解碼的關鍵 線索一:討厭/喜歡

線索二:支配/臣服

線索三:欺騙 印象管理的藝術

熟稔非語言的線索/當個演技派/配合觀眾來進行調整/

創造出合宜的第一印象/善用戲劇效果/投射出聖人般的特質 第四章判讀人格強度◆強迫症行為的法則 模式 人性的關鍵 性格表徵 有毒的性格類型

超級完美主義者/無可救藥的叛逆者/覺得大家都欠他錢的傢伙/

戲如人生的傢伙/畫大餅的人/無性不歡的性愛成癮者/

公主病或王子病患者/馬屁精/救世主/泛道德化的正義魔人 卓越的人格 第五章成為別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垂涎的法則 欲望的目標 人性的關鍵 刺激他人欲望的實戰策略 知道何時與如何有所保留/塑造你很搶手的形象/善用誘導

至高的欲望 第六章抬高你的視角◆短視的法則 瘋狂的瞬間 人性的關鍵 短視的四個徵象與超越它們的辦法

一、意料之外的後果

二、戰術上的大災難

三、股價紙帶狂熱

四、淹沒在枝微末節中 具有遠見的人類 第七章肯定人的看法,軟化人的反抗◆防衛心的法則 影響力遊戲 人性的關鍵 想成為大師級說服者的五招 一、讓自己蛻變為深度的聽眾

二、用適當的情緒去感染人 三、確認對方的自我評價 四、舒緩對方的不安全感 五、善加利用人的抗拒與固執 有彈性的心靈—各種自我檢討 第八章改變你的心境,改變你的處境◆自我破壞的法則 終極的自由 人性的關鍵 緊縮(負面的)態度 有敵意的態度/焦慮的態度/逃避者的態度/抑鬱的態度/怨憤的態度 擴張(正面的)態度 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待逆境/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你的活力與健康狀況/如何看待其他人 第九章面對你的黑暗面◆退化的法則 黑暗面 人性的關鍵(黑暗能量釋放的訊號) 矛盾的行為/情緒噴發/發狠否認「意外」的行為/過度理想化/投射 解讀陰影:矛盾的行為 硬漢/聖人/以退為進的萬人迷/瘋子/剛愎的理性主義者/ 愛慕虛榮的人/極端的創業者 整合成功的人類 看見陰影/擁抱陰影/探索陰影/顯露陰影 第十章留意脆弱的自尊◆欣羨的法則 驚世友人 人性的關鍵 羨慕的徵象 微表情/有毒的誇讚/背後中傷人/在忽冷忽熱之間拉扯 愛羨慕的類型 平衡者/自命不凡的懶鬼/地位狂魔/依附者/心虛的大師 羨慕之情的開關 超越羨慕 拉近與羨慕對象的距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練習與有榮焉/

有為者亦若是/對人類的偉大心存崇敬 第十一章自知之明◆自我膨脹的法則 成功的幻象 人性的關鍵 有大頭症的領導人 我是天選之人/我是凡夫俗子/我會照顧你/

規則我改寫/我能點石成金/我百毒不侵 務實型的大頭症 與自己想自我膨脹的需求面對面/集中能量/與現實保持對話/

精確設定挑戰的難度/鬆開大頭症的韁繩 第十二章重新與內心的男子氣概或女人味搭上線◆男女有別的法則 貨真價實的性別 人性的關鍵 各種類型的性別投射 浪漫的惡魔/幻影般的完美女人/讓人討厭不了的反抗軍/

墮落的女子/優越的男性/崇拜自己的女性 回歸原廠設定的男人跟女人 男女大不同:思考方式 男女大不同:行為模式 男女大不同:自評與學習 男女大不同:人際關係與領導統御 第十三章帶著使命感前進◆無頭蒼蠅的法則 聲音 人性的關鍵 五招讓你身懷高度的使命感 發現你的天命/善用阻力與負面的刺激/吸收意義的能量/

創造由小目標組成的下行階梯/縱情於工作中 虛假使命感的吸引力 追求歡愉/正念 vs. 邪思/名利雙收/萬眾矚目的光環/看破紅塵 第十四章抗拒群體的下拉力◆隨波逐流的法則 一場人性的實驗 人性的關鍵 個人效應 想要融入的欲望/想要表演的需求/情緒感染/過度自信 群體的運作動能 團體文化/團體的規定與準則/團體中的宮廷/團體的公敵/團體中的派系 宮廷與朝臣 密謀者/煽動者/守門員/陰影啟動者/朝中的弄臣/反射者/寵物與沙包 現實團體 注入集體的使命感/組成適任的中堅幹部/讓資訊與想法自由流動/

用具有建設性的情緒去感染團體/用發自內心的決心去感染群體/

打造一支百戰不殆的勁旅 第十五章讓人想要追隨你◆反反覆覆的法則 有種詛咒,叫作自命不凡 人性的關鍵 權威的建立策略 找到你的風格:真誠/將專注力朝外:態度/培養第三隻眼:遠見/ 講究身先士卒:作風/挑動矛盾情緒:光環/永遠只給不拿:禁忌/ 予權威以新生:彈性 內在的權威 你有責任對所屬的文化與時代做出貢獻 要對人類的崇高理想有所貢獻,必須培養出自身的獨特性 在一個不停有事讓人分心的世界裡,必須拿出專注力,排好事情的先後順序 你必須在工作上守住由最高標準構成的底線 第十六章洞悉友善表現背後的敵意◆攻擊性的法則 城府甚深的攻擊者 人性的關鍵 人類攻擊性的來源 被動的攻擊性—相關策略與破解之道 默默存在著的優越感/苦肉計/創造你心中的依賴/

偷渡對你的質疑/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被動的暴君 受控的攻擊性 野心/堅持/無懼/憤怒 第十七章把握歷史契機◆世代之間的短視法則 趨勢如潮水般升起 人性的關鍵 世代現象 世代的各種模式 有助於你善用時代精神的各種策略 對過去說不/把舊酒裝進新瓶/喚回兒時的時代精神/

創造出新的社交場域/顛覆時代精神/活到老,調整到老

超越時間與死亡的人類

人生的各個階段/現下的世代/過往的世代/未來

第十八章思索我們共同的生而有涯◆否認死亡的法則

側腹的一槍

人性的關鍵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哲學思索

對死亡要有切身的感受/醒悟於人生苦短之理/認知到凡人皆有一死/

擁抱一切的痛苦與逆境/對崇高之事敞開心胸

謝辭

試閱內容

第三章

看穿人的面具:

角色扮演法則

人往往會戴上面具來讓自己展現出最好的一面──謙虛、自信、努力。他們會謹言慎行,會看起來對我們說的話充滿興趣。他們會學著隱藏自身的不安全感與羨慕之情。若把外表看到的他們當真,那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內心在想什麼。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被他們突發的抗拒、敵意與操弄所蒙蔽。所幸,這張面具並不是滴水不漏地毫無縫隙。人會持續性地洩漏出自己的本性以及無意識的慾望,因為非語言的線索,如:臉部的表情、音色的轉折、身體肌肉的張力與人緊張時的本能反應等並非他們能完全控制。你必須熟練於這種「非語言的語言」,讓自己面對不論男人或女人都有一雙火眼金睛,不會為他們的浮面所欺。有了這種神功護體,你就能對很多人事物防患於未然。反過來說,由於表象是別人用來評判你的根據,你也必須學著去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讓角色扮演成為你最好的朋友,推著你向前。

第二語言

一九一九年八月的一個早上,年僅十七歲但未來會成為催眠療法先行者兼二十世紀偉大心理學家的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有半邊身體處於麻痺狀態,而且這種麻痺還在接下的幾天持續在全身擴散。不出多久,他就被確診為當時相當流行的小兒麻痺。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的他聽得母親在隔壁房間與兩名家中請來的專科醫師討論病情。因為以為艾瑞克森睡著了,所以其中一名醫師告訴他母親說,「這男孩只剩下到明天早晨的壽命。」母親來到他的房間,很顯然強忍著傷悲,她渾然不知病榻上的兒子已經聽到了醫生的話。艾瑞克森開口要母親幫他把五斗櫃一會兒搬到床邊這裡,一會兒又要她搬到那裡。她以為艾瑞克森眼中看到了幻覺,但其實他清醒的很,他這麼做,一方面是希望讓母親忙到沒時間傷心,一方面是他真的想要把五斗櫃上的鏡子喬到剛剛好的角度。他希望等自己開始失去意識時,眼裡還能看到鏡中反射的落日,讓自己最後記得的畫面會是燦爛的餘暉。太陽每天都會重新升起,也許自己也可比照辦理,順便證明醫生也是會說錯的,只是幾個小時候他就昏迷不醒。

艾瑞克森恢復意識,已經是三天後的事情。他是怎麼從鬼門關回來的,沒有人知道,但確定的是他從半身不遂變成全身癱瘓,包括嘴唇都無法動彈。他無法移動、無法示意、無法與人溝通。他唯一會動的只剩下能微微掃描一部分房間的眼珠子。被檢疫隔離在威斯康辛州鄉下,他從小生活的農舍裡,艾瑞克森僅存的人際關係包括他的七名姊妹、他唯一的男性手足、他的雙親,外加一名私人護士。對於生性活潑的他而言,那種無聊有如酷刑。但有一天聽著家中的姊妹們彼此聊天,他意會到一件自己不曾意會到的事情。他發現人在聊天時的臉會做出各種動作,而且聊天時的聲音也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似的。他其中一名姊妹對另外一個姊妹說:「沒錯,這建議不錯」,但這話說得非常平淡,甚至還不難聽出當中有一點在假笑。這種種的線索拼湊起來,你會感覺她實際上說的是:「我才不覺得這是什麼好建議,差多了。」不知怎麼搞的,嘴上的是可以是心裡的不是。

這項發現,吸引了艾瑞克森的注意力。這是種讓人很來勁的遊戲。於是接下來的一整天,他一共聽到並數出了十六種不同的「不」,每一種分別對應不同的強硬程度,也分別匹配了不一樣的臉部表情。在某個瞬間,他曾注意到一名姊妹對某件事情邊搖頭,卻邊說好。那一幕非常微妙,但確實被他的眼睛捕捉到了。人若口是心非,則往往會在扭曲的表情或肢體語言上露餡。另外一次是他用餘光仔細觀察到一名姊妹拿蘋果給另外一名姊妹,但前者臉上的張力與緊繃的手臂顯示她只是出於禮貌才這麼做,其實她是想要把蘋果留著自己吃的。收下蘋果的姊妹沒察覺任何異狀,但癱瘓的艾瑞克森看得一清二楚。

在無法加入對話的狀況下,艾瑞克森發現自己的心思完全沉浸在觀察別人的手勢、揚起的眉毛、說話聲音的語調上,還有突然抱起胸來的手臂上。由此他注意到自家姊妹常常居高臨下地站到他身旁,頸上的脈搏就跳得比較強,這顯示有他在場,她們會比較緊張。姊妹們說話時的呼吸模式也令他感到興味盎然。他發現某些節奏可以解讀為百無聊賴,而且最後常以一個哈欠收尾。頭髮似乎也對姊妹們非常重要。很刻意地把一束束頭髮往後梳,會意味著「我聽夠了;可以請你閉嘴了嗎」的不耐煩情緒,但動作俐落而較無意識的撫摸頭髮,則是全神貫注的意思。困在床上後,他的聽力變得較以往敏銳,而這使得他連發生在隔壁房間,說話者不會刻意在他面前演戲的對話,也都能聽得見。而不久他就注意到一種特殊的模式──人鮮少在對話中直來直往。某位姊妹可能會花好幾分鐘的時間旁敲側擊、聲東擊西,不直接說自己要幹嘛,但卻留下一大堆線索──希望對方可以聽出來自己是想要借衣服或聽對方道歉。她潛藏的慾望,會大剌剌地展現在她說話的聲調上,包括特定的字句會獲得強調。她的希望,是別人能夠聽出她話裡有話的弦外之音,然後給她一個令人滿意的回應。唯常見的結局都是各種暗示被置之不理,逼著這位姊妹非得把話挑明。陷入同一個模式的對話可以說屢見不鮮。

很快地這就變成艾瑞克森的一種遊戲。他會嘗試用最少的秒數猜出某名姊妹拐彎抹角,葫蘆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

這就像是他在癱瘓中覓得了北二高,覺察到了口說語言以外,人際溝通的第二條通道。在這條通道裡,人們像是說著母語外的第二語言,並時而在不知不覺中表達出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要是他能徹底掌握這種第二語言的妙處呢?那會如何改變他對於人的認知呢?他有可能把這種「閱人」的能力延伸到幾乎難以察覺處,比如:嘴唇、呼吸、手部緊繃程度等小地方來見微知著嗎?

數個月後的某日,就在艾瑞克森用家人為他特製的躺椅倚窗而坐時,他聽見自己唯一的兄弟跟諸位姊妹在外頭玩耍(他此時已經恢復了嘴唇的運動能力,所以可以開口說話,但他的軀體仍舊無法動彈)。他非常想要加入大家,而或許是一時忘記了自己不良於行,他仍在內心下令雙腳站起。有那麼一瞬間,他感覺到腿部肌肉的抽動。這是他病倒後第一次感覺到四肢的任何一丁點作動。醫生已經告訴他母親說他再也無法行走,但醫生也說過他會死就是了。而在肌肉有了衝動的基礎上,他決定來實驗一下。他會聚精會神在腿上某條肌肉上,然後努力回想癱瘓前的感覺。他想像著自己的腿恢復正常了,拚了命想讓下肢動起來。他的護士會幫他按摩相關的部位,然後慢慢地,偶爾他會感覺到抽動,感覺到肌肉微微地在收縮。透過這種煎熬而緩慢的過程,他慢慢地重新學會了站,學會了踏出幾步,也學會了繞著房間走,在外頭走,而且愈走距離愈長。

就這樣,憑藉他的意志力與想像力,艾瑞克森改變了自己的生理機能,百分百拾回了運動的能力。他知道很顯然,心靈與身體的運作是連動的,而且那還是一種我們經常渾然不覺的連動。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一點,艾瑞克森決定朝醫學與心理學發展。就這樣到了一九二○年代尾聲,他開始在多家醫院行醫,專攻精神科。而這之後沒多久,他就發展出一套徹底原創,而且與當時其他線上同業都南轅北轍的方法論。在當時幾乎所有的精神科醫師,都把行醫的重點放在言語之上。他們會想辦法讓案主(病患)開口,其中又把童年早期的際遇走過一遍,是很多醫師看診的重點。透過這種方式,醫師希望的是能進入案主的潛意識。但艾瑞克森不這麼做,他主要把重點放在人的外在表現,並將之視為是進入其精神生活與無意識層面的切入點。語言文字常被用來當成障眼法或擋箭牌來掩蓋實情。為了讓他的病人不會有任何不適,他會透過臉龐、聲音與姿勢去挖掘隱性的緊張與未獲滿足的慾望。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便能更深入地去探索非語言的溝通世界。

他的座右銘是「觀察、觀察、觀察」。而在實務上,他會準備一本筆記本,寫下自己所有的觀察。其中一樣格外讓他著迷的元素是人走路的方式,而這一點或許反映的是他重新學習走路時所經歷的艱辛。他會去觀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的走路方式,他會留意每一個步伐踏出的重量──這當中心堅如鐵者會走得鏗鏘有力而重如泰山、猶豫不決者會走得不動聲色而輕如鴻毛、投閒置散者會走得鬆懈慵懶如流水一般、陷入深思者會走得扭扭歪歪、蜿蜒曲折。此外他還加碼觀察了臀部的搖擺,乃至於自視甚高、走路有風的人頭怎麼抬。有人走路的方式是為了掩蓋自身的弱點或不安全感,比方說男性會走得大搖大擺,刻意營造雄赳赳氣昂昂之感;叛逆的青少年會拖著腳步裝酷。他會去注意人走路方式的突然改變,不論是因為興奮還是緊張。這種種的線索,都能讓他有無窮盡的資訊可以去判斷人的心情與自信高低。

在辦公室裡,他刻意把辦公桌安放在遠端的角落,以便他的案主得一路走過來。他會去注意上門的病患在諮商前後的腳步有什麼差別,會去審視他們坐下來的過程,會去看他們去抓椅子扶手時的手部緊繃程度,會去看對方在療程中願意與自己面對面或眼神接觸到什麼程度。如此只消數秒鐘,話都還不用說,艾瑞克森就已經對案主的不安與緊繃程度有了深切的掌握,一切都已經攤開在他們的肢體語言上。

在生涯當中,艾瑞克森曾經在精神病院工作過,而當時曾有一名病患讓院內的心理治療師都束手無策。那名病患做過生意也賺到過錢,然後因為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在一夕間失去一切。這男人每天就是哭,然後手放在胸口前前後後地移動。沒有人看得懂他在做什麼,所以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幫助他。要讓他開口說話並非易事,而且開了口也套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東西。唯對艾瑞克森而言,他第一眼就看出了其問題的本質──他的手勢想表達的是,他認為自己的人生白忙了一場。他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向前走了一段路,一巴掌就給打了回來,那帶給他的是深深的絕望感。對於這樣的他,艾瑞克森只是走向前說:「你的人生有過起起伏伏,」然後邊說邊抓起他的手,將他的前前後後改變成上上下下。這讓這位先生覺得十分生趣,從此上上下下便取代了前前後後,變成了他的新「手」頭禪。

在與駐點職能治療師的合作下,艾瑞克森放了各放一塊砂紙在這個人的左右手裡,然後又擺了一塊粗糙的木材在他的面前。就像乾柴烈火,這人很快就沉迷於替木材打磨,還有那過程中所散發出的木香。他忘記哭泣,學起了木工,雕刻起了可以賣錢的精巧西洋棋組。因為專注在案主的肢體語言上,並巧妙地調整了對方的肢體動作,艾瑞克森成功地解開了案主的心鎖,讓他的人生能夠繼續向前走。

還有一樣讓艾瑞克森覺得妙不可言的東西,是男女之間非語言溝通的差別,以及這一點如何反映兩性之間不同的思考模式。尤其他對於女性習以為常的動作非常敏感,畢竟他曾經在病榻上近距離觀察自家姊妹好幾個月。他可以拆解女性肢體語言中每個微小細節。有一回,一名看似年輕貌美的女子跑來看診,她說自己已經找過各式各樣的醫師,但都沒有一個人能弄懂她想要的是什麼。艾瑞克森會首開先例嗎?她開始講起了話,但都沒有碰觸到她此行真正的目的。艾瑞克森只是默默聽著她說話,然後看著她用手挑掉了衣袖上的毛球。艾瑞克森一邊聽,一邊點頭,然後問了一些看似言不及義的問題。

然後突然之間,毫無徵兆地,艾瑞克森自信滿滿地說自己就是這位小姐遍尋不著的治療師,也是唯一一位能幫得了她的治療師。被這突如其來的自負舉動嚇了一跳,年輕的小姐問了他哪來的自信。這時艾瑞克森說他得問一個問題來確認一下自己的判斷。

「多久了,」他問,「你這樣男扮女裝?」

「你怎麼知道?」這名本尊是男人的「美女」驚訝地問道。艾瑞克森解釋說他注意到對方挑掉毛球的手法,不似一般女性會繞大圈閃過胸部。小姐們是怎麼挑毛球的,那動作他見過太多次了,想騙過他門都沒有。再者,艾瑞克森注意到「她」在提到要先測試一下艾瑞克森的時候,口氣非常果決。那種一個字就是一個鼓點的感覺,一整個就是很陽剛的行為。其他的精神科醫師會沒能拆穿「她」,是因為他非常女性化的外貌,加上刻意練習過的陰柔語調。但肢體的動態是騙不了人的。

另外有一回,艾瑞克森進到辦公室發現一名新的女病人在等他。對方解釋說她特意來找他是因為她害怕坐飛機。艾瑞克森打斷了她,也沒有解釋什麼,只是請她離開辦公室然後重新進來一遍。她覺得有點火,但還是照辦了,然後艾瑞克森就趁她第二次「進場」時觀察了她的「台步」,乃至於她是如何在椅子上坐下來的。跑完這個流程,他才再請對方解述來意。

「我老公九月要帶我出國,而我怕坐飛機怕得要死。」

「女士,」艾瑞克森說,「病人既然來找精神科醫師,就不能跟醫生有祕密。我已經知道你的一些事情。而我接下來要問的問題你可能不愛聽……妳先生知道妳外遇嗎?」

「他不知道,」她驚訝地說,「但你是怎麼知道的?」

「是妳肢體語言告訴我的。」他解釋說她翹起的腿夾得很緊,其中一隻腳完全卡到另一邊的腳踝後面。經驗告訴他的是,但凡已婚婦女有外遇,都會用類似的方式將自己的身體「鎖」起來。還有她在遲疑中很清楚地說了「出—國」而沒有連起來說「出國」,感覺就是老公對她這麼好,讓她覺得很愧疚。另外就是她走路的模樣也顯示出這是一個感覺困在複雜感情裡的女性。在後續的療程中,她找來了自己已是有婦之夫的愛人。艾瑞克森要求要見男性愛人的髮妻,結果等這位太太來了,她的坐姿也是一模一樣的閉鎖狀態,一腳卡在另一腳的腳踝底下。

「所以妳在搞外遇。」艾瑞克森挑明了講。

「嗯,是我老公告訴你的嗎?」

「不是,我是從你的肢體語言看出來的。現在我知道你老公為什麼會長期頭痛而不癒了。」沒多久,他就成了上述這一整掛人的精神科醫師,帶著他們把姿勢放輕鬆,內心也不再苦痛。

隨著年資的累積,他對人際溝通的觀察力也拓展到一般人難以察覺的非語言元素上。他可以僅根據某人的呼吸模式就判斷出他的心理狀態,還可以藉由對這些模式的鏡射,帶領病人進入一種催眠的恍惚狀態,創造出醫病之間一種深度連結。他可以讀取到人下意識或未出聲的發言,包括人會在旁人幾乎無法察覺的狀態下唸出單字或名字。算命師、靈媒與某些魔術或幻術師,就是靠類似的本事在混飯吃。艾瑞克森可以從他祕書打字的力道判斷出她月事來潮,可以根據人手的粗糙與否、走路步伐的強弱、頭頸傾斜的角度、還有聲音成色與語調轉折,猜出對方的職業背景。在病人與友人的眼裡,艾瑞克森簡直能通靈,但他們毫無所悉是艾瑞克森曾下過何等苦工,才得以將這種非語言的第二語言融會貫通。

▌大師解讀

對米爾頓‧艾瑞克森來說,突如其來的身體癱瘓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他不僅因此見識到一種前所未見的溝通模式,而且還徹底發掘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與人產生關聯。聽著姊妹們說話,從她們的臉上與聲音裡拾得資訊的過程中,他不僅是在感官上留下了相關的記錄,而且還時不時彷彿身歷其境地體驗到姊妹們心中的感受。他得去想像何以姊妹們會口是心非,並在這樣的過程裡短暫體會到她們不願意說出口的慾望。他必須看著姊妹麼頸上的緊繃線條,將之轉換為自身身體上的緊繃感覺,然後藉此去理解何以她們會突然因為看到他而惶惶不安。他發現到非語言溝通不能單靠思考與翻譯成文字來體驗,而必須親自從事對方的臉部表情或閉鎖體態來在生理上有所感覺。這是另外一種型態的知識,一種與人類的動物性有所連結,而且牽涉到我們鏡像神經元的能力。

要通曉這種「語言」,他必然得放輕鬆,然後控制住自己想要用文字去詮釋或分類眼前所見的衝動。他需要把自我縮小──少想著自己想說什麼,而將注意力朝外集中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同時也把天線頻率對準表現在對方肢體語言反映出的情緒變遷。他慢慢發現這樣的注意力改變了自己。這讓他變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能注意到別人持續散發出的徵象與訊號,而這也使得他出落為一名更加卓越的社交主體,有能力與人的內在產生連結,發展出更良性的互動。

隨著艾瑞克森在這種自我成長與轉型上愈走愈遠,他注意到大部分人的走向都與他背道而馳──別人都愈來愈自我中心,觀察力也一年不如一年。他很喜歡在工作中蒐集這些人的案例來當作證據。比方說,他曾經請自家醫院裡的一群實習醫師同事去默默觀察一位躺在病床被單下的年長女性,然後看有什麼事情可以顯示出她臥病在床的可能原因。他們一看三小時卻一無所獲,沒有一名實習醫生注意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這是一位截肢後的老奶奶。又或者在來聽他公開演講的聽眾當中,不少人會問他怎麼都不用他手上那支長相很奇特的棒子來輔助簡報的進行,原來他們都沒發現艾瑞克森一跛一跛地需要手杖。艾瑞克森的觀察是人生的艱鉅,而眾人只關心自己。再簡單的觀察,他們都已經沒有心思跟餘力去進行,更不可能為了什麼非語言的第二語言去駐足學習。

▌你的人性課題

我們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社會性動物,因為我們需要靠與人的溝通能力來獲致生存與繁榮。據估計,六成五以上的人際溝通都屬於非語言的形式,但這些非語言資訊僅有百分之五為人所吸收內化。相對於此,我們常用社交行為上的全副關注力在聽對方說話,但對方說的話,往往正好是為了隱藏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與想法。非語言的線索會告訴我們幾件事情:他們想用文字來強調什麼事情,以及他們字裡行間的潛台詞等人際溝通中的細微紋理。透過這些線索,我們會知道他們認真地在隱瞞什麼,也會知道他們真實的想望。這些線索會無時差地反應出人的情緒與心境。掌握不了這些訊息,就像是人矇著眼睛在開飛機。這會招致誤會,也會讓你錯失對人產生影響的機會,而這全都是肇因於你無法對他們外在的線索與內心的需求心領神會。

你的任務很簡單:首先,你必須認清你也都只看自己,而很少去觀察事情。承認了這一點後,你便能產生動機去發展自身的觀察技巧。第二,你必須學習艾瑞克森去理解這種非語言溝通形式的特色,這包括你得敞開自身的官能,在生理層面上與人產生更多的關聯,不要光聽其言,還要多多去感受對方身上的能量。你不光是要去觀察他們的臉部表情,還得在內心讓這些表情留下烙印,以便這些印象可以留在你心裡,提供你更多的訊息。隨著你使用這種第二語言愈來愈流利,「字彙量」愈來愈豐沛,你將能把特定的手(姿)勢連結到特定的情緒。敏感度的提高,會讓你注意到自己以前有多少東西沒有注意到。而同樣重要的是,你會發現一種全新而更深刻的方式可以與人產生關聯,而這當中便會挾帶著更強大的社交能力供你運用。

商品簡介

黑暗但充滿力量,值得反覆琢磨的「人性教育」!

世上最危險之人,就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世上最悲慘之事,莫過於影響不了任何人。

權力教父領路,讓你在穿越人性叢林時趨吉避凶,

進而擄獲人心!

 多次蟬聯《紐約時報》冠軍書作者費時五年最新力作!

 亞馬遜千萬讀者 ★★★★★ 好評,逾千位讀者寫評力推!

 「打開這本書稿,我根本停不下來,這書好看到誇張!」

—十方(李雅雯),理財暢銷作家

 「讀完這本書,不用再看心理醫師!」—忠實讀者

多數時候,你覺得自己理性?他人善良?

你以為職場都該正面積極,卻看不懂明擺的爾虞我詐?

為什麼人總愛和人比較?渴望擁有別人的財富、地位甚至外表?

為何有人會一再愛上不對的人?

為什麼英國公民寧願脫歐?美國人民會挺狂人川普?

因為「人性」在下棋,我們不過是被擺布的棋子而已。

▌人性和你想的不一樣:你沒有你想的理性,他沒有你想的善良!

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身為多本國際暢銷冠軍書作者、全球千萬讀者追隨的人生導師,他最善於從歷史取材,將古老的智慧和哲理化為充滿洞見的文本,供有心追求成功和影響力的人浸淫、汲取。這次他再將其如剃刀般鋒利的文筆揮向「人性」,帶你看清決定人類行為背後你所不知的強大力量,如何影響個體的成敗,左右人類的命運。

葛林認為,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的生活始終圍繞著各種關係存在。理解人類的所作所為,可讓我們更能在社會立足,也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最有用的工具,或說能力。少了這種能力,即使擁有異稟天賦,也無法帶我們走得太遠。

本書帶你走入歷史長河,汲取如雅典領袖伯里克利、蘇聯頭子史達林、催眠之父艾瑞克森、時尚傳奇香奈兒、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人權鬥士金恩博士、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等多位傳奇人物的經歷,說明促成人類行為背後你我所不知的18種原始力量,如:不理性、自戀、短視、欣羨、強迫症、防衛心、從眾、挫敗感和攻擊性等,如何導引出許多驚人成就或人為災難,而透過這些精采絕倫的故事剖析,我們得以學會如何在關鍵時刻跳脫情緒的控制,培養出自我掌控力、如何通透人性弱點發展出高度同理心、如何看穿人類的面具,以及如何抗拒群體力量,避免隨波逐流,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與使命感。甚至輪到該你演戲時,知道如何演好、如何適時加入戲劇效果。

▌通透人性法則,人生不再撞牆!

人性比我們想的更複雜、神祕且引人入勝。然而,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帶來的巨變,使人類比以往更耽溺於自我世界,而其自戀程度也是前所未見。葛林認為,想讓人生不再撞牆,或更進一步打進任何群體,發揮你想要的影響力,人性,都是你必須重新通透的一門學問。跟隨本書揭示的人性18法則,徹底認識自己,打破負面行為模式,才能趨吉避凶;學會洞察人心,才能擄獲人心:

 不理性的法則:人生有多少決定,是你的情緒作主,而非你的理性?

 自戀的法則:人人自戀的時代,學會把自戀煉成自信,再用同理心培養出圈粉超神力!

 角色扮演的法則:很少人會有話直說,學會破解非語言線索,你也能像通靈一樣善解人意!

 強迫症行為的法則:人生不停鬼打牆?有時問題不在你,而在你身邊的有毒性人格!

 垂涎的法則:如何讓人愛不釋手?知道何時和如何有所保留,成為別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 防衛心的法則:如何軟化反對你的人?化身深度聽眾,學會善用對方的話和固執,把他拉到同一陣線!

 世代之間的短視法則:倚老賣老或年輕就狂不是他們的錯,有時跟你同樣年紀的外國人可能比跟你孫子聊得來!永遠都要活到老,調整到老!

……

當你跟著本書一步步通透人性的同時,你會培養出更高度的自覺力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你會開始看見人性中潛在的正向因子,動念找到那個更接近理想的自己,這樣的你,會隨時想與人建立更有深度的連結,全心擁抱工作,並跟隨內心,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蹊徑。

【本書特色】

第一本解碼人類行為專書,讓你浸淫在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中,並學會破解這些行為的密碼。讀完本書,你將徹底改變你看待自己、他人甚至世界的方式。

讀完本書,你將:

 變成更沉著、更有策略的人類觀察者。

 更精準判讀他人不斷釋出的訊號,更有識人之明。

 變得強大足以對抗人生中躲不掉的損友、小人或各種有毒人格者。

 知道想激勵人、影響人,要扳動哪一根槓桿才能事半功倍。

 能掙脫低潮和困境,順利擺脫負面行為模式。

 變得更具同理心,讓你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深刻、更滿意的關係。

 改變看待自身潛力的眼光,察覺內心更理想的自己,並著手去實踐。

作者簡介

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

 古典學系畢業,多本國際暢銷書作家,畢生致力研究權力法則,成名作《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全球銷售逾一百二十萬冊,影響力遍及社會各階層,包括各界領袖、名人、權威人士等均爭相向他請益。他的洞見屢獲重量級媒體爭相報導,包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富比士》、《赫芬頓郵報》等;也曾上《今日秀》、ABC廣播、CNBC衛星新聞台,以及Impact Theory、Valuetainment等YouTube熱門節目分享研究成果。

 善於處理權力運作、欲望、誘惑、人性本質等最為人忽視或不忍卒睹的議題,作品常成為各界尋求成功和影響力之人士的重要精神食糧。文筆如剃刀般銳利,而刀鋒淌下的滴滴都是發人省思的見地,能照見人性的弱點,予人前所未有的洞見。其作品常被讀者視為需反覆琢磨的經典,葛林也被譽為美國近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

 在YouTube頻道累積的訪談視頻點閱人數超過上千萬人次,欲見其精彩訪談,可搜尋「Robert Greene」。

 著有《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戰爭的三十三種策略》(暫譯,The 33 Strategies of War)、《誘惑之道》(暫譯,The Art of Seduction)、《喚醒你心中的大師》(李茲文化出版)等書。現居洛杉磯。

譯者簡介

鄭煥昇

最近覺得「原作是樂譜,譯作像演奏,譯者是在韻味中追求不拉錯的樂手」的譯者。譯作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全系列、《不花錢讀名校MBA》、《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讓顧客的錢自動流進來》、《哲學不該正經學》等。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名人導讀

你若迎頭遇見任何一種別出心裁的惡意或愚蠢……你要謹記在心的就是不要令其影響到你,讓你的心情煩躁或低落,只需將其視為一種

學習,只需覺得自己長了見識,就像那是一道新知,一筆你在研究人性時的嶄新案例。你的態度,就該像是礦物學家偶遇難得一見,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的礦物樣本那般。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我們一生中,難免得與各式各樣的人物交手,這些人有的會給我們添麻煩,有的會讓我們的日子變得難過或不快。至於這些人的身分,有的是領導或老闆,有的是同事,甚至有的是我們的朋友。他們的行事作風有的有話直說,有的欲擒故縱,但共通點是他們往往都很善於進入我們內心,玩弄我們的情緒。他們給人的印象是魅力四射,是散發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自信,是自然流露出創意與熱情,而我們會自動拜倒於他們的西裝褲或石榴裙。通常都是等到為時已晚,我們才會赫然驚覺他們的自信並不理性,他們的創意也並非經過深思熟慮。在同事當中,他們有可能就是那些會扯我們後腿、不利於我們職涯發展的傢伙,而他們急於把我們拉下,可能是出於沒說出口的羨慕或忌妒。

又或者,他們可能會是撕開真面目之後,我們才很難過發現他們是自私自利的同僚或下屬,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圖利自己,我們不過是被他們拿來利用的墊腳石而已。

在這些情境當中,有件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那就是我們會措手不及,我們不會預期遇到這樣的事情。一般來說,這類人會把理由編得天花亂墜,好像自己這麼做都是逼不得已,要不然就是他們會順手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他們懂得如何把我們的腦袋瓜搞得像一團糨糊,讓我們走進他們執導的劇情,任由他們擺布。我們可能會抗議,可能會生氣,但最終我們還是會感到無能為力,因為傷害已經鑄成,我們也只能求助無門。之後的某一日,這類型的人又會再度現身,然後同樣的狀況又會輪迴在我們身上。

關乎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經常都會注意到類似的困惑與無助情緒反覆出現。比方說,我們會不小心說錯一句話,而冒犯了老闆、同事或朋友,我們自己也不清楚這話是從身體的哪一塊「漏」出去的,但內心的某些怒火與張力就這樣脫口而出,總會讓我們深感挫敗,甚或悔不當初。又或許我們會看好某個企畫或目標為它全力以赴,結果事後才發現自己好傻好天真,才發現一切的付出都是浪費人生。當然還有第三種狀況是我們會愛上(自己知道)不該愛的人,但又忍不住要學飛蛾撲火。這樣的我們究竟是怎麼了,你是否納悶過?

這些狀況中的我們,會奮不顧身地陷入自我毀滅的行為模式,但控制權似乎也不在我們手上。那感覺就像我們體內潛伏著一個陌生人,一個運作獨立於我們自由意志以外,推著我們去誤入歧途的小惡魔。看著這名與我們共享一副身體的陌生人,我們會覺得他好奇怪,而只要有他在,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也好奇怪。

關於這兩樣東西──他人醜惡的行為,還有我們時不時讓自己也想不通的表現──有一個是比較確定的,那就是我們通常對其背後的成因一無所悉。某些我們可能會巴著不放的直觀解釋是:那個人就是從骨子裡壞出來,他就是個神經病,就是個變態;或我大概是一時衝動,失去了平時的理智,那不是真正的我。但這種撿現成的泛泛之詞,並不能讓我們對真相有所理解,更無法讓我們避免同樣的模式再度重演。事實是,我們活在表象之上,我們就是會情緒性地去對別人的一言一行產生反應。我們會對別人跟自己做出流於簡化的評價。我們會把這些最簡單、最方便的故事講給自己聽,然後就覺得滿意了,可以了。

但要是我們可以潛入表面之下,把深層的東西瞧個清楚呢?要是我們能朝著引發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因逼近呢?為什麼有人會心生嫉妒在前,扯我們後腿在後?為什麼會有人不知哪兒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永遠不會犯錯?如果這些狀況的成因能夠為我們所知呢?若是我們能真正探得人何以會突然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並從中發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人性黑暗面呢?為何人總是會忙不迭地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呢?為什麼我們會前仆後繼地追隨把我們最壞那一面召喚出來的領袖呢?要是我們能窺入人的內心,正確品評他們的本性,免得找錯人才或遇人不淑讓我們的情緒蒙難呢?

我們若能真正了解人類行為的根源,那些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的人形天然災害,就比較沒機會繼續為所欲為,造成我們的禍患。我們被迷倒或誤導的機率會降低,我們對於他們用來操控我們的殺招,乃至於他們用來掩蓋真相的話術,都會更能有所預期。我們不會任由自己被拖進他們寫好的劇本裡,我們會事前知道自己愈感興趣,他們就愈有控制我們的籌碼與能力。我們將習得眺望他們靈魂深處的絕活,而他們對我們的控制力將遭到褫奪。

同樣地,今天觀察的對象換成我們自己,要是我們能看進自己的內心,目擊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令你不得安寧呢?要是這些情緒往往能違背我們的本心,推動我們某些行徑的原因可以在我們眼前昭然若揭呢?你為什麼會那麼渴望別人擁有的東西?為什麼會強烈地認同某些團體而看不起非我族類呢?為什麼會不肯老實承認自己是誰呢?為什麼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別人推離身邊?要是你能把這些問題通通釐清呢?

對我們內心的陌生人了解愈多,我們就愈能了解他其實根本不是個外人,他扎扎實實是我們本人的一部分,而我們其實也比自己想像中的更神祕、更複雜、更引人入勝。一旦具備了這樣的自覺,我們便能突破人生的負面模式,便能停止為自己尋找託辭,便能對自己想怎麼做、會遭逢什麼樣的境遇,有更好的掌控力。、

對自己與旁人的視野一旦清晰起來,我們的人生旅程便能在許多層面上出現不同的方向與開展。惟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一項普遍的迷思與錯覺:我們往往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意識的行動,並且符合自己的意願。無法隨時隨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但不要不信,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受制於來自內心深處的各種力量,而這些力量會在意識的水面底下運作,藉此推動我們的行為。我們看到的是結果──包括各種想法、心情與行動──但對於是哪些東西在驅動我們的情緒,迫使我們產生特定的行為模式,我們並不具備意識去讀取它們的能力。

就以憤怒而言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某個個人或群體造成了我們的這種情緒,但若我們很誠實地面對自己,並朝內心挖掘得更深,我們就會發現觸發憤怒或挫折感的東西其實根埋在更深處,那可能是我們兒時發生的某件事情,也可能是某組成分非常特殊的人事時地物。透過觀察,我們有可能判斷出獨特的憤怒模式:若A或B發生,則我們就會怒不可遏。但在怒火爆發的瞬間,我們既做不到反躬自省也無法保持理性,我們只會在情緒的浪尖上指著人鼻子罵。事實上,同樣的套路,也適用於我們各式各樣的情緒上,有特定的事件,就會造成特定情緒的閃燃,不論那情緒是自信、自滿、欠缺安全感、焦慮、受到某人吸引,或是渴望別人的注意。

把這些從內心深處拉扯著我們的力量,聚攏在一塊兒,然後給它們一個統稱,那就叫做人性吧。人性,源於三樣東西,首先是人腦特有的迴路,二來是神經系統的配置,三則是人類處理情緒的方式。而不論是三者中的何者,都發展並崛起於人類物種一路演化而來的五百萬年之間。我們可將人性中的許多細節,歸因給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所演化出來,用以確保生存的獨特方式──學著與人合作、在較高的層次上去統整我們個人與群體間的行動、透過創新的方式去進行溝通並維繫團體的紀律。這些早期的演化,在我們體內存活了下來,並持續決定著我們的行為。這點即便在看似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也沒有改變。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人類的情緒演進。最早的人類祖先得以存活下來,靠的是早在語言發明出來之前,就能夠彼此溝通良好的能力。他們發展出了新穎而複雜的情緒,包括:喜悅、羞愧、感激、羨慕、怨憤等等。這些情緒的徵象,可以在面容上一目了然,也得以讓早期人類在情緒的溝通上達成了甚高的速度與效率。人類祖先極易吸收他人的情緒,那是一種把群體緊緊繫在一起的能力,因為能夠悲喜與共,群體才能團結起來去面對各種危險。

到了今日,我們人類依舊對身邊的同類情緒高度敏感,而這一點也驅動著我們產生各種行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別人、會想得到別人擁有的東西、會被捲入有如病毒般具傳染性的怒氣與憤慨當中。我們想像中的自己是依自由意志行事,我們絲毫不覺於自己對團體中其他成員的情緒接收力,但那些情緒都在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反應。

我們還可以指出有其他類似的力量出於這段遙遠的過往,而這些其他的力量也同樣形塑著我們現在行為的日常,比方說我們會不斷地去自我排名,不斷地透過地位高低去衡量自我價值,而這種心理需求,就跟人類的各種部落本能一樣顯見於所有的狩獵/採集文化裡,甚至連黑猩猩當中都看得到這種情形。部落本能會讓我們去區分「自家人」與「外來者」。話說在這些原始的人類特質當中,我們還可以納入一種需求是想戴面具來掩蓋不見容於部落的行為。從這種需求出發,人類內心慢慢形成了一種隱晦的人格,裡頭涵蓋了各種被我們壓抑下去的暗黑欲望。我們的祖先深知這種隱晦人格的危險性,因此便將其出身想像成是需要驅邪來加以淨化的惡靈與神魔。我們因此倚賴著一種另類的神話──「我剛剛好像被附身了」。

一旦這種流動於我們內心的本能力量浮出意識的水面之上,我們就必須要對其有所反應,至於反應方式則要視個別的個性與處境而定,但通常我們都是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下用流於表面的解釋將之打發掉。人類的演化過程有一定的軌跡,因此人性中的這些力量有一定的數量,而它們會導出前述的負面行為:羨慕、自我膨脹、非理性、短視、從眾、攻擊性、以退為進,而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當然,在另一方面,也有包含同理心在內的各種正面行為在人類身上出現。

大致上而言,數千年來,說起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天性,人類的命運始終是只能在陰影中摸索。我們只能費勁地在人類這種動物的許許多多幻象之下探尋,包括我們會想像自己神奇地是某支神聖源頭的後裔,是天使而非靈長類的嫡系。任何一丁點跡象提醒我們身上存在原始的本性,流著動物的血液,都會令人非常沮喪,非常抑鬱,這種事情會遭到我們千方百計的打壓或否定。我們使出了各式各樣的藉口和合理化的手段,去掩蓋這些處於黑暗面的心理悸動,而這也方便了某些人去為所欲為卻又全身而退。惟時至今日,我們終於來到了一個轉捩點,我們對人性所累積的知識量,終於足以讓我們克服對人性真相的抗拒。

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工具,包括心理學百年來的文獻建立。這當中有人針對人類兒童時期進行了詳細研究,也有人探索了生命早期發展會對人產生的影響(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約翰‧鮑比[John Bowlby]、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有些作品深入了自戀的根源(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人格的陰暗面(卡爾‧容格[Carl Jung])、同理心的根源(西蒙‧伯隆─柯恩[Simon Baron-Cohen]),還有人類情緒的組建與配置(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我們現在可以擷取各門科學的進展與發現,來增強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包括:大腦的研究(安東尼奧‧達瑪西歐[Antonio Damasio]、喬瑟夫‧E‧勒杜[Joseph E. LeDoux])、人類獨特生物構造的研究(艾德華‧O‧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身心之間關係的研究(V‧S‧拉瑪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靈長類的研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狩獵─採集者的研究(傑洛‧戴爾蒙[Jared Diamond])、人類經濟行為的研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乃至於我們如何在群體中運作的研究(威爾佛列德‧比昂[Wilfred Bion]、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

我們還可以在對人性的理解中納入特定哲學家的作品(叔本華、尼采、荷西‧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因為他們照亮了人性中眾多面向;我們可以參酌多位小說家的見解(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因為他們對人類行為中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最為敏銳。還有最後,我們可以在相關探討中引進數量正快速擴大中的人物傳記,我們可藉此對活生生的人性進行深刻的目擊。

這本書代表了一種嘗試,我想要匯集來自各個分支(詳見主要資料來源的書目),鋪天蓋地的知識與觀念存量,然後不以特定成見或道德判斷出發,而是讓證據說話,藉此編織出一幅接近真相且具有參考價值的人性圖畫。這將會是部對人類物種一次真實到接近殘酷的評估,我會切開人心內部,讓我們在未來人生的運作上能帶著一份更深的覺悟。

面對《人性法則》,你可以將之想成是一本用來判讀人類行為的密碼書,不論是平凡、怪誕,或是有毀滅性的行為,我希望盡量做到包山包海,兼容並納。書中的每一章,各自單挑人性中的某個特定的法則或面向。我們之所以能夠稱呼這些東西是定律或「法則」,是因為在這些原始力量的影響下,身而為人的我們會傾向於以相對可預期的方式去回應。每一章裡,都有故事由某位或某群具代表性的人物來擔綱演出,然後由這個故事(從正面或反面)來演釋這項法則的原理。此外本書也會提出建議與策略供讀者參考,讓大家知道在某項法則的脈絡下,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與他人不起衝突。每章結尾,都有一個單元「你的人性課題」闡述如何把這種基本的人性轉變成正向而有建設性的東西,由此我們將可掙脫人性的枷鎖,從默默被人性奴役,到反客為主去改造人性。

各位可能會忍不住擔心這本書會不會盡是老掉牙的八股內容。我懂,畢竟大家會說人類現在多麼複雜成熟,科技的進展如何一去不回頭,會說我們早已向前邁進而揮別了啟蒙,本能的動物性早被我們拋諸腦後,就連所謂的自然都正慢慢成為我們的創作。有人會這麼想,我能接受,但我也必須說真相恰恰與此不同:人性加諸人類身上的束縛,外加其毀滅性的潛力,現正處於空前的高峰。所以我們要是再不去正視這個問題,那就是在玩火。

就以我們的情緒而言,這些情緒正透過社群媒體,擴大滲透我們內心。社群媒體作為一個平台,上頭時不時瘋傳東,瘋傳西,那種病毒般的感染力令人不寒而慄,手腕夠的領袖只要懂得操作,就可以利用社群媒體消費我們、操控我們。再來看到虛擬世界裡那許多大大方方呈現出來的二次元暴力。在遊戲畫面上,我們可盡情揮灑內心幽暗處的私慾,沒有需要承擔後果的顧慮。另外,注意到了嗎?我們那種想要與人比較、總覺得別人比我們好,總想要透過別人的注意與肯定來提高自身地位的想望,正因為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一票人溝通而快速被強化。還有最後一點,你去看看我們的部落性格,去看看它們是如何找到可以大展身手的新媒介──我們現在可以不高興就開個群組來尋求認同,可以在網路的同溫層放大自身部落的看法,可以盡情對外來者加以醜化,而這又會造成網路暴民對人的圍剿與霸凌。所以說,這麼看下來,人性原始面可能造成破壞的高度風險,如今是歷史上前所未見,未來也只有增不會減。

這道理很簡單:人性之強,可以凌駕在任何個體、任何組織架構,或任何科技的發明之上。話說到底,人性會決定我們創造什麼又不創造什麼,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發明反而映照出扎根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人性。人性在下棋,我們不過是被擺佈的棋子而已。

所以不去正視人性的法則,吃虧的是你自己。拒絕與人性交手,只代表你寧願把自己交由你控制不了的行為模式掌控,也寧願讓自己擺脫不了困惑與無助的感受。

《人性18法則》一書的設計,是要讓你浸淫在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中,並凸顯出其根源讓你知曉。接受此書的導引,你將能徹底改變對人的觀點,一組全新的應對進退之道也會隨之展現。另外,本書還會讓你徹底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總之,你人生視野的轉變,會展現在以下的數點:

首先,人性的法則將幫著把你打造成一個更冷靜、更有策略的人類觀察者。你會識人更深,不再張皇失措於那些會讓你精疲力盡的情緒小劇場。

除非身邊沒人,否則你一定會為了別人怎麼看你而心生焦慮與不安全感。而焦慮與不安全感一旦出現,我們就會像是被遮住了眼,看不清眼前是誰,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我們自己的感受之上。我們會忙著思考別人的一言一行是什麼意思──他們是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本書會幫助你跳脫這個迴圈,因為你會知道別人基本上會在內心處理的,都是扎根甚深的情緒與問題。他們在體驗的欲望與失望,都比你的出現早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你與他們在人生中某個點上的邂逅,只是讓你成為他們方便表達憤怒或挫折的出口。他們只是把自己希望看到的某些特質,投射在你身上。在大多數的案例裡,他們眼裡的那個人並不是真正的你。

但你不用為了他們沒把你「放在眼裡」而生氣,你正確的反應應該是覺得鬆了一口氣。你不該悲傷,而該覺得獲得了解放。這本書會教你如何不去在意別人意有所指的評論,也不要被旁人表現出來的冷漠或不耐煩影響心情。愈是能掌握這個訣竅,你就愈能在做出反應時避免感情用事,進而會想去了解對方的行為是出於何種原因。你會在過程中變得更加冷靜。而隨著這種能力的內化,你也會減少對人說教或批判的頻率。相對於此,你會學著接受別人,接受缺陷也是他們人性的一環。大家會因此更喜歡你,因為他們感覺得到你懷著包容的態度。

第二,人性的法則會讓你能抓住別人不斷散發的暗號,讓你成為大師級的識人者,再也不會錯看了某人。

一般情況下,在觀察別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會急著將他們的一舉一動分門別類,然後忙不迭地妄下結論,藉此來配合我們的成見。又或者我們會對他們出於自私理由的對外說法照單全收。人性法則會讓你擺脫這些習慣,你會清楚地了解到誤讀別人是多麼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會知道有種詐騙集團叫做第一印象。你會學著把節奏放慢,學著不要被自己的初判過度信賴。更重要的是,你將透過自我訓練,學會分析自己看到的事情。

你會懂得去看事情的另外一面──當有人過度展現出某項特質時,比方說擺出一副很有自信或很man的模樣,他們往往是想讓與表象完全相反的事實獲得掩藏。你會了解到人出了家門都永遠在表演,沒有下戲的一天。他們永遠會呈現出進步而聖人般的那一面,好讓自己的陰暗面不要漏餡。但學了人性法則,你將能在日常生活裡看到他們從面具縫隙漏出帶陰影的光線。

若有人的某個舉動與平日的風格大相逕庭,那你就得注意了:因為愈是不像他的事情,就愈有可能是他真正的個性。一個人生性懶惰或愚鈍,絕對會在至為細緻處留下線索,你只要能及早看出端倪,就能在吃虧之前逢凶化吉。有能力掂量人真正的價值,判讀他們個性中的忠誠與良心高低,絕對是最能幫助你的一項人生利器。不論你今天是要挑選雇用、合作或交往的對象,這項能力都能讓你不會上當。

第三,人性法則能讓你變強大,讓你有本事迎戰並智取那些跟你冤家路窄,身上還帶著毒的傢伙,免得他們在與你狹路相逢之餘,還對你造成永久性的情緒傷害。

身上帶著敵意、妒意,而且手段充滿心機與城府的那群人,不會把這些個性寫在臉上。他們早就都學成了讓新朋友覺得他們魅力十足的技術,他們信手都有招式能把你捧到天上,讓你卸下心防。等哪天我們被他們行為之醜惡給嚇一跳的時候,那種感覺會夾雜著怒火攻心、徬徨無依,還有被一種被背叛的心情。這些人的存在,對你造成的壓力會持續不斷,因為他們明白只要不斷對你施壓,你就會六神無主,就會更加無法把因應的策略想清楚。

人性法則會告訴你該如何預先把這些人清楚辨識出來,畢竟預防勝於治療。知道他們在哪兒,你要嘛可以躲開省麻煩。或是實在躲不開,你也可以預見他們的操控手段,事先擬好計畫防範。由此你就不會被偷襲,也能保持比較平衡的情緒。你將能學著去解構這些人的組成,然後專注看著他們拳頭大的罩門,你會知道掀開他們囂張的氣焰,內裡多的是各式各樣的弱點。你會不掉進他們設下的迷思與陷阱,他們賴以橫著走的懾人氣勢也會被中和而消失。他們用來圖利自己,那些天衣無縫的故事與精雕細琢的託辭,會被你一笑置之。你八方吹不動的沉穩篤定會讓他們在怒火中爆氣,由此他們的下場往往是孤注一擲,然後因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犯下錯誤,全盤皆輸。

除了不會被這些小人影響心情以外,你甚而還會慢慢覺得這些人是你磨練自我控制技巧,讓自己變更強的好機會。只要能收拾得了這類人,即便只是當中的一個,你的信心都會大大的增加,未來再有更可怕的人性課題你都不會懼怕。

第四,人性法則會讓你知道想激勵別人或改變他人心意,什麼樣的槓桿才能真正給你助力。擁有這項能力,你的人生旅途就更能如履平地。

正常狀況下,當心中的構想或計畫遭遇阻力時,我們總忍不住會想直接讓對方改變心意,為此我們會訴諸爭辯、說教或誘騙等方法,但可惜的是,這些都只會讓人更加防著你而已。人性法則會讓你認清人自然的狀態就是固執,就是抗拒改變。想要改變人們的想法,你的當務之急不是慷慨陳詞要他們棄暗投明,而是要降低他們的戒心與抗拒,否則你只會在無意間讓他們對你拉起更高的防禦。透過自我鍛鍊,你將能夠去明辨他們有哪些不能踩的「地雷」,然後小心閃開。你將會有辦法從他們的切身利益,也從他們需要人肯定主觀看法上去思考。

了解到感情的滲透力,你會發現左右人想法最有力的辦法,就是調整你自身的態度與情緒。比起你說出口的字句,你的氣場與氣質才更能引發旁人的共鳴。而有了共鳴,你的目標就會收起他們的防禦心。放鬆心情,真摯去對他人產生興趣,一種正面的催眠效果就會裊裊升起。你會了解到身為領導人,你想讓人追隨有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用態度、同理心與工作倫理去為團隊正確定調。

第五,人性法則會讓你理解到人性的各種力量是如何在你的內心深處運作,賦予你能力去改變自身的負面行為模式。

我們一讀到或聽到人性裡的黑暗面,很自然的反應就是排除自己,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別人會自戀,我不會;別人會不理性,我不會;別人會見不得別人好、會自我膨脹、會攻擊別人、會用不配合的被動方式來攻擊別人,我不會。我們幾乎在任何情況裡,都會覺得自己沒有惡意。要是我們真的有點從理性中偏離,那也是環境的問題,要不然就是為人所逼,否則我們才不會有負面的情緒。人性法則會讓你從今而後不再自己騙自己。我們都是同一塊料裁下來的,所有的習性也都是大家共有的。你早一天認清自己,就多一分力氣可以戰勝懷抱著黑暗面的自己。你會省視自己的行事動機,直視自己的陰影,體悟自己的彆扭之處。而你能看得到自己的毛病,就也看得到別人的毛病。

你會變得更加謙虛,因為你知道你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鶴立雞群。但你不會因此發現自己是這副德性而有罪惡感或心情低落。事實上剛好相反,你會接受自己是個完整的個體,你會擁抱此身所有的好與不好,你會卸下自己虛假的聖人面具,不再自欺,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你再也不必當個偽君子,而可以當起一個高純度的自己。這樣一個更真實的你,會對身邊的人更有吸引力。

第六,人性的法則會把你改造成一個更具同理心的個體,讓你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深刻、更令你心滿意足的情誼與關係。

身為人類,我們生來就有一種巨大的潛能可以在超乎智識的層次上去理解旁人。這是一種由我們的遠祖發展出來的能力,而透過這種能力,他們學會了把自己擺進別人的立場與視角,然後以直覺去判斷出別人的情緒與感受。

人性的法則會指導你,幫助你喚醒自己內心這種潛力,並讓這種潛力為你發揮最大的助益。你將能慢慢學著去切斷自己內心的叨唸與獨白,學著更仔細去傾聽。你會把自己鍛鍊到更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你會運用想像力與經驗去逼近別人的感受。他們若講到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會有屬於自己的痛苦過往可以類比。你不會只單靠直覺,而是會分析你透過同理心擷取到的資訊,藉此來透析出深層的見地。你會在同理心與分析之間不斷循環,並不斷更新自己觀察到的事情,提升你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從這樣的實踐中,你會注意到你與他人之間,出現了以感官而言具體可見的連結。

在這個過程裡,你會需要抱持著幾分謙遜。別人是怎麼想的,你永遠不可能徹底知悉,犯錯是非常可能的。因此你絕對不能猴急,你得抱持開放的心胸,永遠準備好學習。人的複雜程度遠超乎你的想像,你的目標只是透過校正,更逼近他們看事情的角度。這段旅程就像在鍛鍊你的某根肌肉,你愈是用它,它就能變得更強。

培養這樣的同理心,對人有數不清的助益。身而為人,我們每一個人最關心自己,也都鎖在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所以能被抽離出我們自己,進入別人的世界裡,其實會是一種既療癒又解放的經歷。也就是這種吸引力,讓我們想看電影,想去欣賞各式各樣的創作作品,主要是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進入到跟自己大相逕庭的心靈與視角裡。透過這種練習,你的整副思考方式會產生位移。你是在訓練自己鬆開成見、活在這一秒裡面,並且不斷地修正你對人的理解。你會發現這種靈動的彈性會滲入你處理各種問題的基本態度──你會發現自己愈來愈能欣賞其他的可能性,採納不同的觀點。而這,就是創造性思考的精髓所在。

最終,人性的法則會改變你看待自身潛力的眼光,你會被引領去察覺自己內心有個層次更高、更接近理想的自己,那會是一個你想要去實踐給世界看看的自己。

我們可以說人類內心有兩個自己,而且是兩個相互矛盾,一個高、一個低的自己。低的那個往往比較強勢,其挾帶的動能會把我們向下拖進情緒的反應裡,我們會因此採取防禦的守勢,而這樣的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我們會只顧眼前的享受與玩樂,哪裡輕鬆往哪裡走。進而我們會被誘發去人云亦云,在團體中失去自我。

我們能感受到高層次的自我,是因為我們被抽離了自己,是因為我們想與其他人進行更有深度的連結,去全心投入在工作裡,去主動思考而非被動反應,跟隨內心,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蹊徑,去發掘有什麼差異可以讓自己鶴立雞群。低層次的自己,比較偏向人性中的獸性與被動反應,也是我們一不小心,就會陷在其中的處境;高層次的自己,比較屬於真正的人性,而也是這一塊的屬性,讓我們有能力進行思考與反省。惟因為高層次的心理衝動比較孱弱,所以要與之產生聯繫需要用一定的努力與見地去換取。

把內心這種理想的自己給帶出來,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做到的事情,因為只有在這一面的自己獲得發展時,身為人類的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對於也想做到這一點的你而言,這本書會助你一臂之力,書裡會為你講述每條人性法則中,潛在的正向與積極因子。

知道人有不理性的傾向,你便會學著去認知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受到情緒的沾染(第一章 ),由此你會有能力去削弱自己感情用事的部分,讓自己蛻變得真正理性。知道人生觀會影響到自身際遇,也知道自己的心靈會自然而然因恐懼而關閉後(第八章 ),你就會學著去鍛鍊出一種寬廣而無謂的心境。知道自己會習慣性地與人一較高低(第十章 ),你就會以此來激勵自己,希望經由過人的努力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你會對成就非凡的人感到折服,並受他們啟發想要效法,希望自己成為第二個他們,正所謂有為者亦若是。你會對每一個原始的人性本質施以這樣的魔法,用你擴大後的人性知識去抗拒低層次自己施於你身上的下拉力。

你可以這麼去看待這本書:你即將成為修習人性的學徒。你會發展出若干技巧,包括:如何盱衡同為人類者的斤兩與人品,以及如何摸清楚自身的潛能與底細。你會著手把高層次的自己帶到水面上。而透過熟能生巧,你會一天天儼然成為人性技藝的大師。站在明哲保身的守方,你將能抵擋旁人所能擲向你最不堪的言行;而在自我的修練上,你將能把自己塑造成更理性、更有自覺、更日起有功的個體。而這,就是本書的意義。

惟有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樣,你才有可能讓他們成長。

—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俄國小說家

名人推薦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陳鳳馨

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知名作家、律師娘 林靜如

理財暢銷作家 十方 (李雅雯)

知識型YouTuber超級歪(SuperY)

SmartM大大學院創辦人許景泰

打開這本書稿,我根本停不下來。這書好看到誇張,讓我迫不及待一直往下

翻。當時我就覺得,如果我在書店遇見這本書,一定毫不猶豫,立刻買下來。

—十方(李雅雯),理財暢銷作家

羅伯‧葛林的《人性18法則》將幫助你釐清人性、認識自己,你的各樣情緒,不是由外在環境來決定,而是由你對事物觀點反映出不同體驗,更大原因來自你過往的經驗。…‥所以快樂不需要外求,當你更認識自己,理解人性的法則,你將更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各種世界上的挑戰,而不被自身的情緒擊敗。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本書黑暗但充滿力量,總能一針見血觸碰最為人忽視的或不忍卒睹的人性,而那也正是何以葛林的作品能躋身需要反覆琢磨的經典之列。

—Tom Bilyeu,YouTube 熱門節目Impact Theory 主持人暨製作人

《人性18法則》針對如何提升應對進退的效率,提供了兼具廣度與深度的一流建議。葛林對人性內在運作的強烈好奇心深具感染力,就像他邀請我們以偵探的身分,與他一起調查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人類,何以會做出我們的種種行為。他精準(且不厭其煩)地提醒著我們一件事,那就是:想了解別人,我們得先了解自己這台機器是如何在運作著。

---《紐約書評》(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在這本內容翔實且豐富的指南中,葛林尋求將讀者轉化為「更冷靜、更能掌握全局的觀察者」而不受內心「情緒小劇場」的掣肘。那些乍看之下是一種過譽,但只要縱身潛入葛林有條有理的文字裡,再憤世嫉俗的人也會回心轉意。比方說在克服了「不理性法則」之後,你就能獲得「放下主觀感受,看見客觀事實」的能力。葛林對人自身與社會所進行的縝密觀察,會為願意用心閱讀的讀者指出一條豁然開朗,如同再造的明路。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葛林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針對孫子與拿破崙等歷史人物的生平與人生哲學進行分析,然後從中擷取出關鍵之處來用以操控人物與時局──這樣一種直言無諱、幾近冷血的世界觀,為他贏得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忠誠追隨者,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饒舌歌手、企業領袖,甚至販毒大亨!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作者: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李茲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9-02
ISBN:9789869659581
定價:750元
特價:79折  592
特價期間:2024-10-01 ~ 2024-12-31其他版本:二手書 41 折, 31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