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姚以婷審定推薦,暢銷全球40年的阿德勒式教養經典,教出自律、負責、合作的孩子,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cover
目錄

推薦專文:最需要的孩子往往最難獲得愛

推薦專文:前人累積的智慧可以幫助你

自序與謝辭

最新修訂版前言

第1章 正向的態度

第2章 正向教養的基本概念

第3章 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第4章 重新檢視不當行為

第5章 如何善用邏輯後果

第6章 重點在解決問題

第7章 讓你的鼓勵有效

第8章 透過班級會議處理教養問題

第9章 透過家庭會議處理教養問題

第10章 父母的性格:你對孩子的影響

第11章 綜合運用

第12章 家庭裡與教室裡的愛與喜悅

附錄1 如何帶一個正向教養讀書會

附錄2 透過同儕諮商培養社會責任感

附錄3 給家長的信

試閱內容

第三章 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孩子可能基於自己在家中的出生順序,從而對自我做出錯誤的詮釋。如果家長及老師能瞭解出生順序這回事,就能瞭解孩子為何會出現上述的錯誤詮釋。這也是一種「進入孩子的世界」的好方法,可以讓你明白,孩子所理解的現實是什麼。

孩子永遠在做出關於自己、關於其他人、關於自己所處世界的決定。這些決定(或想法)的依據,則是孩子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詮釋。而孩子們會以前述的這些決定為基礎,再加上他們自己的信念,然後拿出相應的行為,以求生存或發展。手足之間的相互比較其實是很正常的,孩子們拿自己和兄弟姊妹比較之後發現,如果某個哥哥或妹妹在某個方面的表現比自己好,則孩子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

・朝著別的領域去發展能力

・與手足直接競爭,並且勝出

・叛逆,或報復

・直接放棄,反正搶不贏

家庭生活可比擬為八點檔連續劇,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就是劇裡不同的角色,各有鮮明且不同的特質。如果某個手足已經扮演了某種角色,例如「乖孩子」,另一個孩子可能就覺得他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叛逆的孩子、功課好的孩子、體能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等等。

我們學習出生順序(或上述任何人格理論)的目的,不是要貼標籤或創造刻板印象,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增加對自己以及孩子的認識與瞭解,好讓我們在關係中更有效率。

出生順序是老大

老大的相似點最容易預料,因為這個位置變數較少。例如,出生順序在中間可以用很多樣態出現,可以是三個孩子的中間,或七個孩子的中間。老么的可預測特質幾乎和老大一樣。獨生子到底會比較像老大或是老么,要看他們是否受到像老么般的寵溺,或是被賦予像老大一樣的責任。

並非所有的老大都會一模一樣;中間的孩子、獨生子女或老么亦然。我們都是獨一無二,擁有相同點和不同點,但是相同的出生順序往往會出現類似的特質。

現在請閉上眼睛想幾個常用在老大、老么、中間孩子身上的形容詞。老大的形容詞很容易就想出來了:負責、領導者、霸道(儘管老大心裡面希望的是,別人能夠表現好一點,這是為了他們自己好)、完美主義者、挑剔(對自己和對別人)、守規矩、有條理、好勝、獨立、不願冒險、保守。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就是自己必須是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彰顯自己的重要。這個想法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現。有些人可能覺得就算做得不好也要先把功課做完,有些則可能到最後一刻才交作業,因為他們要花時間把功課弄到完美。

出生順序是老么

說到老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被寵壞了。許多老么備受寵愛,雙親、手足都會寵他們,因此他們很容易就誤以為他們必須操控他人為自己服務,才能顯出自己的重要性。老么很會利用自己的魅力來激勵別人為自己服務。老么往往充滿創意,而且追逐樂趣。他們大多數的創意、精力、聰明才智可能都花在使用魅力操控他人,以創造自己的重要性。

老么往往會困惑:為什麼父母偏愛我,其他手足卻討厭我。被寵愛的孩子面對的最大危險就是,在沒有受照顧或是無法為所欲為時,將一切解釋為不公平,然後再因為這種「不公平」而受傷,認為自己有理由發脾氣、自怨自艾,或以破壞、傷害他人的方式尋求報復。他們往往會發展出這種信念:「別人照顧我時,我才感受到被愛。」

老么可能很難適應學校。他們會覺得老師應該要提供等同他們在家中獲得的服務,而且還得替他們學習。他們表面會說:「老師,幫我綁鞋帶。」但是這個行為,其實潛意識是在說:「你幫我綁鞋帶,順便幫我學習怎麼綁鞋帶。」老么說的「我不會」以及「做給我看」,其實意思是「幫我做」。

家長若太遷就孩子,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機會,使他們無法發展出負責任、靠自己、自信的感覺。這樣的孩子也較難發展出「我有能力」的信念。他們要在別人為他們服務時,才會產生歸屬感。如果孩子缺乏「我有能力」的信念,他們在學校的學習能力可能較差,也可能無法發展出日後成功人生應有的技能。

幫孩子做了一切事的「超級媽媽」,其實對孩子不好。家長應該知道,當他們寵溺孩子時,對孩子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德瑞克斯指出:「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千萬別替他做。」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你不可以幫孩子的忙,而是說,如果孩子們沒有認知到自己有能力,那他們就等於處於不利的地位。

當家長花時間去訓練孩子,並且允許孩子透過練習發展出負責和自信時,孩子就會學到重要的生活技能。如果你以為孩子將來遲早會學到如何照顧自己,那這種想法是錯的。家長拖得越久,就越難改變孩子關於「如何獲得歸屬和價值」的詮釋。

出生順序在中間的孩子

中間孩子的特質較難概括,因為有太多不同的出生順序組合。他們通常覺得受壓抑,既不像老大那樣享有特權,又少了老么的好處。此時他們可能會出現一種錯誤詮釋:自己必須不一樣,才能被看見。如何做到不一樣呢?可能是超高成就,可能是超低成就;有人是「社交花蝴蝶」,有人是「壁花」;有人找到理由而反叛,有人沒理由就反叛。中間的孩子普遍來說比較平易近人,對弱勢相當具有同理心,因為他們常覺得自己弱勢。他們往往是調停者,讓其他的人尋求他們的同情或理解。比起老大,他們通常比較放得開。

獨生子女

前面說過,獨生子女較像老大或老么,但還是有些重要的差別。如果像老大,則比較不那麼完美主義,因為他們後面沒有壓力會威脅到自己地位。雖說比較不追求完美,但他們的壓力還是存在,因為家長對他們的期待很高,所以他們往往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待。他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習慣或喜歡獨處,也有的則是很怕孤單。對他們而言,獨一無二要比追求第一更為重要。

上個世紀美國招募的第一批七位太空人,在家中排行不是老大就是心理上的老大(接下來會說明何為心理上的老大),要不然就是獨生子。阿姆斯壯是史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獨生子。

排行如何能協助我們瞭解孩子、更有效地教養孩子?知道孩子的排行,能幫助我們用智慧去觀看孩子的世界以及他們的觀點。父母及老師理解排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避免溺愛,為什麼要讓老大有機會接受失敗,不必樣樣爭第一。同時也可以讓中間的孩子免於被壓抑的感覺。更可讓成人有機會進入每個孩子的世界。

造成例外的幾個原因

性別

出生順序的例外,可以用許多因素說明。首先是性別。如果老大和老二性別不同,兩人都可能發展出老大的特質,尤其是在原生家庭裡的性別角色區分非常鮮明的時候,兩人都有機會變成「男生的老大」及「女生的老大」。如果老大是男孩,他會擁有長子的特質。如果老二是女孩,她會發展出長女的特質。

但是,如果有三個或更多同性別的手足,老大和老二之間的差異可能會很大。相同性別的老大與老二通常很不一樣,他們的年齡越相近,差別就越明顯,這正是造成例外的第二個因素。

年齡間隔:心理上的老大或老么

若兩個孩子間隔四歲以上,就不太會彼此影響。年齡差距可以消除某些競爭。如果家中有五個孩子,彼此間隔都超過四年以上,則每個人都可能會發展出獨生子或是老大的特質,成為「心理上的老大」或「心理上的老么」。舉例來說,某個家庭的孩子分別是十九歲、十七歲、十五歲、九歲、七歲、三歲和一歲,雖然有個現實的老大,但是九歲和三歲的那兩個,則可能是心理上的老大,因為他們和上面的哥哥或姐姐隔了四歲以上。在這個家庭裡,有一個真正的老么及兩個心理上的老么──十五歲和七歲,因為他們比下一個排行的孩子要大四歲以上。當一個孩子位在某個排行達四年以上,他已經有足夠的機會形成許多關於人生、關於自己、關於該怎麼尋求歸屬與價值的看法。

家庭氣氛

另一個造成例外的因素是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可能強化,也可能降低孩子之間的差異。在重視競爭的家庭裡,差異會提升。重視合作的家庭則會降低差異。許多家長不明白,若父母兩人在教養方式上缺乏共識,此時就創造了競爭的家庭氛圍。對教養方式有共識的家庭則會創造出合作的家庭氛圍。

前面說過,若老大、老二性別相同,或年齡接近,則兩人幾乎肯定會產生極大的差異。但是我也見過例外。有次我和一位女士進行阿德勒生活型態的訪談時,她說她姐姐大她一歲半,因此我以為兩姐妹會有截然不同的特質。結果我猜錯了,兩姐妹非常類似。話題討論到她們的雙親時,我說讓我先猜猜:她們的父母非常和善,而且父母合作無間,對教養孩子有高度共識,孩子們感受到愛以及公平的對待。她很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我的猜測,是基於我對家庭氛圍影響的理解。若一對姐妹只差了一歲半,卻有著類似而非相對的特質,我們可以安全地猜想,她們的父母必然創造出一個合作而非競爭的家庭氛圍。

利用出生順序的訊息鼓勵孩子

曾經有個學區轉知轄下教職員,請他們留意一個現象:在學習效果欠佳的班上,有較高比例的孩子是老么或心理上的老么。這件事讓人不禁想:學習效果欠佳的原因,到底是心理的還是行為的?若是行為的,那麼老么是否學會了利用自己看似不利的處境,來獲得更多的特殊待遇?假設是心理的,那麼我們是否忽略了許多排行較前面的孩子,只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掩藏?

(請記住,出生順序資訊絕非用來貼標籤或是刻板化,絕非是用來讓我們因為「猜對了」而沾沾自喜。這種資訊只是為了協助我們瞭解,為什麼孩子經常對於要如何產生歸屬感和重要性,有著錯誤的詮釋。這種資訊可以讓我們知道問題在哪裡,以便更有效地協助孩子,或者辨識出什麼時候不該協助孩子。這也可以用來強化孩子的優點。我們應經常牢記:要欣賞每個獨特的個體。)

不要告訴孩子「你努力的話,你知道能表現得多好嗎?」

小時候,我們多麼痛恨爸媽說:「你努力的話,你知道能表現得多好嗎?」這種說法背後是一種教訓、失望的態度。這種負面的態度足以阻撓每個孩子。

對大多數的老大說,「只要他們努力就可以表現得更好」這句話具有極大的殺傷力。老大之所以沒有表現出符合自己水準的程度,正是因為他們太過努力追求完美,導致緊張過度,所以無法表現得好。

對排行中間的孩子說,「你只要努力就可以表現得更好」也讓人挫敗,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詮釋「我不可能表現得像哥哥姐姐那麼好,他們先進入某個領域,比較有優勢」。

老么也不喜歡聽到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他們可能會誤以為,唯有當別人照顧他們時,他們才會更有歸屬感和重要性。朱蒂老師的方法之所以對約翰有效,就在於她採取的是一種鼓勵,而非失望的態度。

讓出生順序的知識,幫助你成為更好的父母與老師

對於出生順序的知識可以幫助你進入孩子的世界,做個更好的家長或老師。父母最佳的鼓勵行為,就是看得到、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觀點。「我能瞭解你的感受」與「好啦,怪不得你有這種表現,因為你是老大(或中間的孩子、老么、獨生子)」這兩句話完全不同。後者帶有指控、責怪的意味。

出生順序與婚姻

理解了出生順序,也能增進父母之間的相互瞭解與鼓勵。排行如何影響婚姻,是個很有趣的題目。老大和老么經常相互吸引,老么喜歡被照顧,老大喜歡照顧人,所以看起來是天作之合。但是,正如阿德勒說的:「告訴我你對配偶的抱怨,我就能告訴你當初為什麼和他/她結婚。」一開始吸引彼此的特質,往往到了後來變成了惱人的缺點。

老大嫁娶老么的情況下,老大後來可能疲於擔任負責的人,開始批評較不負責的配偶,忘記當初這正是吸引他的特質;老么也可能厭煩了天天被照顧和被指揮,可是等到老么想要被照顧的時候,卻又不見得是老大想要照顧對方的時候。

兩個老大會結婚,原因常常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他們自己的特質,而且他們蠻喜歡這種特質的。可是如果兩個人無法決定家裡誰做主,或面臨問題時無法決定誰才是真正有能力解決的人,那麼問題就來了。

兩個老么可能會因為彼此相處實在是太快樂了,於是共結連理,但後來可能會因為對方沒有把自己照顧好而開始討厭對方。

中間的孩子可能最容易或最難以適應任何情況,這點要看他們的叛逆或隨和程度來決定。

出生順序和教學風格

老師的教學風格可能會因為出生順序而不同。老大的老師喜歡掌控全場,他們通常願意為孩子做出有趣又繁複的計劃。他們喜歡結構和秩序,當孩子們乖乖做到老師吩咐的事,他們最快樂。可是孩子很少會這樣,所以許多老大的老師備感挫折。直到他們學會採用非威權式的方法重新掌握秩序。這種老師很快就會瞭解「正向教養」對自己、對孩子的長期利益。

出生順序在中間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和學業成就同樣感興趣。他們被叛逆的學生吸引,希望能影響他們朝正面發展。這種老師試圖透過相互尊重與理解來達到秩序。

出生順序是老么的老師具有創意、趣味十足,並且最容易適應吵雜和混亂。這些老師願意讓孩子擔起更多的責任,這樣子自己就不必做那麼多的事。

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只要瞭解出生順序,就能提升對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本章重點

可以討論的問題

瞭解出生順序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瞭解出生順序對你與孩子的互動有什麼幫助?

手足之間相互比較時,孩子會有哪些常見的選項?

出生順序的資訊,可能會被如何誤用?

每個出生順序的典型特質是什麼?

溺愛會造成哪些風險?為什麼有些家長還是要溺愛孩子?

哪些因素會造成出生順序的例外?

商品簡介

出版半世紀,正宗阿德勒正向教養的經典著作

英國皇室採用的育兒原則

推薦人(姓氏筆畫)

・Eugene(尤金老師)╱阿德勒學派正向教養家長講師

・大樹老師(趙崇甫)╱到府育兒顧問

・李佳燕╱家庭醫師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者

・李顯文╱《高效能父母》、《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作者

・林惠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主任

・姚以婷╱諮商心理師、亞和心理諮商中心院長、台灣唯一正向教養認證導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阿德勒正向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曾端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溫美玉╱國立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鄭皓仁╱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與學校課程認證講師

・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美國銷售至今已超過 4,000,000冊

♦美國以外各國銷售超過2,000,000冊

♦獲益的兒童估計超過10,000,000人

本書是阿德勒學派正向教養系列書籍第一本、最完整、也是最暢銷的作品,從幼兒園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都適用。

書中以簡潔的條列式要點,加上易讀的實務案例與清晰的表格為父母及老師整理出來大量寶貴的「正向教養工具」,可以隨時參照取用,包括:

【正向教養最核心的觀念】

・教養孩子的三種方式

・七個重要的認知與人生技能

・四個步驟,贏得孩子的合作

・父母如何運用阿德勒提出的八個基本觀念,培養出正向教養的技巧

・修正錯誤的三個方法

【先瞭解你自己,才能影響孩子】

・四種常見的生活型態偏好,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對教養或教學的影響

・如何瞭解出生順序,以便瞭解孩子的世界

・如何利用出生順序的訊息來鼓勵孩子

・出生順序對婚姻、對教學風格的影響

【正向教養中的有效溝通法】

・有愛、有效的啟發式提問法

・和孩子建立非語言的溝通訊號

・讓你的行為和言語,同樣都是溫和且堅定的

【父母不能不知、讓家裡井井有條的方法】

・如何透過日常慣例表,讓孩子不再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床

・如何避免早上起床後趕著上班上學的混亂時間

・如何避免用餐時(不管在家還是在外)一團混亂

【當孩子彼此衝突的時候】

・先安撫造成傷害的孩子,再邀請他一起安撫受傷的孩子

・父母不再介入孩子之間的爭吵:如何給予孩子相同的待遇

・孩子之間有哪些衝突,是父母(或老師)必須介入的

本書自從2006年推出全新增修版以來,據統計已經使全球10,000,000兒童受惠。書中的原則不但為英國皇室所採用(凱特王妃採用《向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系列工具當育兒教材),也已成為上海市學校系統內的師生互動教材。今天,全中國有超過3,000位認證的正向教養教師。

對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實施正向教養的過程中,孩子、父母、還有父母內心那個曾被遺棄受傷害的內在小孩,將同時受到療癒,攜手彼此陪伴、共同度過的這一段緣分。

作者簡介

簡・尼爾森博士(Jane Nelsen Ed. D.),教育心理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州婚姻暨家庭執業諮商師,猶它州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創始人,曾多次在影視名人歐普拉的節目上介紹如何有效的進行正向教養。

她年輕時,不到20歲就結婚,總共生了7個孩子。為了撫養孩子,花了11年時間才把大學部唸完。她一直苦苦尋找最適當的教養方式,她當過嚴厲的虎媽,也當過無微不至的直昇機父母,但都沒有用,甚至到後來她的孩子開始吸毒、在家後院種大麻。

有一天,學校的教授推薦她採用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法。經過不斷嘗試與實用,她發現這套方法最適合在家庭、學校裡應用。取得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她重新整理阿德勒的理論,率先開始把「正向教養」發展成實用課程。學界也因此推崇她是「推廣了大師的理論」之第一人。

如今,她發展出的正向教養課程在全球各地受到廣大歡迎,且已推出18本相關著作,包含最重要也是最經典的《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以及《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正面管教A-Z》(簡體譯本)、《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簡體譯本)。而當年在家吸毒、種大麻的孩子,早已成為傑出的經營優秀人才。

作者自序

前言

我很高興《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將近三十年來不斷加印,已然成為經典。我更高興聽到有那麼多的家長和老師說這本書改善了他們的家庭生活,改善了課堂的環境。在我聽過的大量評論中,以下兩則最具代表性:「教書教了二十五年,我本來已經要放棄了,但是,這本書幫助我做出調整,配合孩子們的改變。現在,我再度喜歡當老師了。」「我家的孩子並不完美,我自己也不完美,但是我現在真的享受『家長』這個身份了。」

在第一章中,你將學習到有效教養的四大條件。家長和老師們發現,這四大條件很有效,可以瞭解不同的教養方式,也可以瞭解哪些方式對孩子會有長期、正向的影響。這四大條件能幫助父母排除那些對孩子不尊重、沒有長期效果的教養方式。

我有時懷疑,「懲罰」與「溺愛」之間的拉鋸戰是否永不會停歇。許多人似乎只想得到這兩種極端。那些覺得懲罰有理的人,通常是因為他們覺得除了懲罰之外,唯一的選擇就是溺愛。而不相信懲罰的人往往走上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太溺愛孩子。「正向教養」讓家長與老師找到尊重的中庸之道,既不是懲罰也不是溺愛縱容。「正向教養」提倡既溫和又堅定,賦予孩子可貴的社會能力、生活技能。

全新增修版重點1:強調和善且堅定

在這個增修新版本當中,更強調「溫和且堅定」的重要性。許多家長和老師似乎仍舊掙扎著要不要接受這個概念,原因大多是他們以為溫和與堅定是不能共存的。其實,要瞭解「溫和且堅定」的原則,可以用呼吸來比喻:如果我們只吸不吐,或是只吐不吸的話,會怎麼樣?答案很顯然。溫和與堅定或許不牽涉生與死,但是既溫和又堅定,卻能造成孩子成功與孩子失敗這種差異。如果你既溫和又堅定的話,溫和的態度能夠消弭一切因為堅持所造成的問題(叛逆、抗拒、損害自我價值),而堅定則可以抵銷一切因為寵愛所造成的問題(縱容、操控、被寵壞的小孩、自我價值受損)。

全新增修版重點2:正向的暫時隔離

增修新版當中,我也分享了更多關於「正向的積極暫停」這個對大人和孩子都很有效的生活技能。許多家長和孩子都發現,親子衝突之際若我們能夠記得,此刻我們處於人類的爬蟲大腦本能之下,則這樣不但很幽默,而且很有效——當我們處於爬蟲大腦本能的時候,我們只有兩個選擇:對抗(權力爭奪)或逃離(退縮和溝通不良),而且爬蟲類有時會吃掉自己的孩子呢。所以我們更有理由實施積極暫停,等到情緒好轉,再以親密感及信任來解決問題。免得徒然產生距離和敵意。

許多大人無法接受「積極暫停是一種正面的經驗」這種看法。他們誤以為,這樣等於獎勵負面行為。但是,等到大人們真正理解懲罰以及爬蟲本能所帶來的長期不利效果,他們就會明白積極暫停的好處了。

全新增修版重點3:注重解決問題的方法

全書的主要課題就是培養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年來我不斷聽到人們強調「邏輯後果」,讓我聽了很挫折,彷彿父母和老師以為我們只有兩種教養工具:邏輯後果和暫時隔離,隔離就是懲罰性的,而邏輯後果也是懲罰,只是經過偽裝(而且偽裝得很差)。要成人放棄懲罰,真的很難。

我最受人歡迎的論點就是:「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為了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若家長和老師仔細想想這句話,就會明白這真的是個瘋狂的想法。但一旦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他們又常常回到過去處罰的老習慣。

我有次參訪一場班級會議,在會議中自己突然頓悟:重點在於解決問題!那場班會中,孩子的重點是有位同學上課老是遲到的「後果」。我注意到,孩子們所有的提議,都是懲罰性的「結果」。這時我要求暫停一下,並且提問:「你們覺得,如果把重點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後果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孩子們立刻就懂了。從此我開始對家長與老師分享,我們應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之上。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回報,家中、教室裡的爭奪權力大幅減少。

全新增修版重點4:大人的責任

新版本的另一個改變就是強調,當孩子的行為出問題的時候,大人應負的責任。我本來在猶豫要不要探討這個主題,因為我不想讓大家誤以為我在歸咎──其實我的本意是要強調大人的意識與責任。我常發現,只要大人先改變,那麼許多讓父母和教師備感挫折的孩子行為問題,全都可以改變。坦白說,我已經聽膩了大人不斷抱怨「孩子又做了什麼錯事」。

我想問的是,大人做了什麼事,導致問題的發生?就我看來,有些不當行為根本就是大人「設計」之下的結果。想想看,有多少孩子是在家長、老師提出要求之後,才變得叛逆的?如果這些孩子生命中的大人,能在家裡或班會中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協助孩子們製作出生活作息表,並且問:「我們的協議是什麼?」或「現在你應該做什麼事?」則這些孩子可能會很配合。當然,這種方法並不是在每種情況下都行得通,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那麼多正向教養工具的原因。

全新增修版重點5:全新章節「父母的性格:你對對孩子的影響」

本書包含一個全新的章節〈父母的性格:你對孩子的影響〉,旨在協助大人瞭解:他們的人格會如何引發孩子展現出性格中的優點與缺點。許多成人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小時候所做的決定,形成了今日的人格,而他們今日的人格正在影響著他們的孩子。這一章中的資訊很有趣,可以讓大家明白,當孩子的人格正在形成之際,要如何克服某些行為,免得這些行為帶來不良的人生決策。再說一次,這一章的目的不是要歸咎大人,不是要貼標籤或批判。意識到問題存在,就是改變的關鍵。

孩子健全的自我價值,必須以「孩子具有『我辦得到』的信念」為基礎。當父母們嘮叨、過度保護或陪伴時間不足,孩子就無法發展出「我可以」的信念。當孩子不斷被告知該怎麼做,當孩子缺乏尊重的參與,也不曾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沒有機會練習父母希望他們具備的技能,那麼他們就不會發展出有助於肯定自己能力的技巧。

如何應用這本書

有些教養的書籍是為家長而寫的。有些則是為老師而寫。本書是為兩者而書寫,因為:

˙家長和老師所需要的概念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是應用的場所。有很多老師也是家長,並且想要在家裡和學校都採用這些概念。

˙當家長和老師幫助孩子的方法整合成一體時,就提高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瞭解與合作,能積極地相互協助。

正向教養的原則就像拼圖,全部拼完之後裡面的概念才浮現出來。有時候,要等到你將不同的概念或是態度結合在一起,你才能理解正向教養。而在這個拼圖裡,有幾片是:

瞭解負面行為背後的四個錯誤目標

既溫和又堅定

相互尊重

犯錯就是學習的機會

社會責任

家庭會議和班會

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鼓勵

當教養方式看不到成效時,請看看是否欠缺了上述的任何一片拼圖。例如,如果大人或孩子不瞭解「犯錯就是學習的機會」,就無法解決問題。若大家學不會相互尊重和社會責任,家庭會議或是班會可能也不會有效。太過於溫和而不堅定,會變得溺愛;太過堅定但缺乏溫和,會變得過度嚴格。有時候,我們得先暫停處理不當行為,先修復受傷的關係——修復關係的時候,有時重點在於處理動機(移除那些會造成不當行為的動機),而不是直接處理不當行為。如果大人不瞭解孩子不當的行為背後有哪些錯誤的目標,不瞭解造成不當行為的想法是什麼,那麼空有鼓勵也沒用。

你不需要立即接受書中所有的原則。只要採用當下你覺得合理的原則即可。如果你聽到一些感覺不對的內容,千萬不要以偏概全。有些概念看似難以接受或理解,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就合理了。一位讀書會成員說,她曾在孩子身上嘗試過某些原則,只為了證明了這些原則是錯的,結果卻很驚訝地看到親子關係的改善。她後來成為一個家長讀書會的召集人,因為她想要分享這些對她大有幫助的概念。

再提醒一下:一次只嘗試一個新方法。本書當中,你會看到許多新概念和新技巧,需要練習才能成功運用,對自己期待過高只會造成困惑和挫折感。每次運用一個方法,循序漸進。別忘了,犯錯就是學習的機會。

名人導讀

【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最難獲得愛】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個挫敗的孩子。~德瑞克斯

在傳統上,我們有一些常見的教養矛盾。像是父母使用負面的身教,卻希望教出正面的孩子。還有,明知「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偏偏又很不能容忍孩子犯錯。喜歡追究孩子的錯,卻很不願意反省自己,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彷彿當了父母,從此就不需要學習,好像「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不適用在父母身上。

「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

這是作者觀察到的矛盾,在傳統上,懲罰幾乎是最常被使用的教養手段。然而,我們也明白,這種方式雖然有短期的效果,可以暫時減少某些孩子的困擾行為,但是對孩子身心方面的傷害則非常明顯。而且最重要的是,對於親子關係本身,會有負面的作用。

常處罰孩子,容易讓親子疏離;親子疏離,則更不容易教導孩子,處罰的效益也會漸次遞減,這形成了惡性循環。更讓人擔憂的是,處罰孩子常變成某些家長宣洩情緒的手段,最終造成了某些難以彌補的遺憾。

作者特別提醒我們,懲罰帶來的四個 R 後果:

1.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無法信任大人。

2. 報復(Revenge):現在你們占上風,但是我會討回來的。

3. 叛逆(Rebellion):我就偏要違反你的想法,以證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話做。

4. 退縮(Retreat):偷偷摸摸(下次就抓不到)或削弱自尊(我很壞)。

這些懲罰的壞處,其實也很快就看得到。有家長會抱怨,孩子越處罰就越故意,而且遮掩不讓父母發現的技巧越來越高明,上下交相賊,其實這些現象的產生,就正向教養的眼光來說,很容易理解。

處罰的建設性不高。理論上,處罰本來的作用,是為了減少不良好行為。可是,良好行為的增加與擴大,本來就能降低不良好行為的頻率與持續時間。用一種很簡化的方式來說,是「做『對』的次數多了,做『錯』的次數自然就少了」。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以建設良好行為為主。然後在心理上,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對所歸屬的團體有貢獻,願意探索自己,也願意跟他人協調、合作。這些能力的培養,是正向教養的核心。

頻繁使用處罰的父母,通常無力感也深重,此時正是需要學習的時候。這本書是正向教養系列的經典,其精神是目前許多教養法的主流,裡面把理論、方法、案例,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與例外,寫得具體清楚。此外,除了涵蓋家庭與教室之外,也提供了大人自我成長的方向。

阿德勒期待我們以合作的態度,來參與社會。作者期待父母以合作的態度,來經營家庭,讓孩子在家庭中有歸屬感與價值感。作者提醒我們,要贏得孩子的合作,有四個步驟:

1. 向孩子表達你理解他們的感受,並和他們反覆確認,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2. 表達同理心,但態度不是縱容。同理心不等於你完全同意或縱容。只是單純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觀點。此時若父母、老師分享自己的類似感受或行為,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3. 分享你的感受和觀點。如果前兩個步驟是以真誠而友善的態度進行,孩子會願意聽你說話。

4. 邀請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方法上。問他是否有想法,可以避免未來類似的問題。如果沒有的話,大人提供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協議。

透過這四個步驟,父母傳達的是關懷與尊重的態度,這本身就能增加父母的正向感受。進一步來說,父母也透過這四個步驟的反覆執行與改進,讓自己對家庭感覺有歸屬感與價值感。

解決問題,或者找出讓大家困擾的原因,本來就比處罰重要太多。只是以前過於強調父母的權威,理想化父母的角色,好像父母都不會犯錯一樣。其實父母也需要學習面對不完美的勇氣,而且願意去理解:犯錯本來就是學習的機會。

作者教導我們,有三個簡單可行的修正錯誤的R:

1. 承認(recognize)─「喔哦,我犯錯了。」

2. 和解(reconcile)─「我道歉。」

3.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努力找出解決的方法。」

父母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常是讓親子關係卡住,甚至決裂的重要因素。假如父母本身就處處防衛不認錯,這不就是給予孩子負面的身教嗎?給了負面的身教,然後在言語上,又常要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其實增添了雙方的痛苦,不是嗎?

正向教養鼓勵透過定期安排親子間特殊的陪伴時光,增進親子關係。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或者班會,讓孩子學習主動解決問題,為自己負責。使用正向的言語與思考方式,例如鼓勵與感恩,跟家人與同儕合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許,大人所能教導孩子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相對於說教,作者更期待我們對孩子的內在保持好奇,跟孩子進行討論:

•你打算完成什麼?

•你對於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受?

•你覺得是什麼造成這件事情的發生?

•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你在未來要如何運用你學到的?

•你現在對如何解決問題有什麼想法?

然後,這需要大人自己有接納經驗而不評判的態度,心胸開放而不預設立場,理直也氣和,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人自己有這樣的修養,才可能營造如此安全且相互尊重的氣氛,跟孩子彼此探索,讓孩子學習。

阿德勒重視對主觀世界的探索,然而這需要下功夫,時刻內省並覺察。大人有這個能力與意識,然後帶著孩子一起練習,便更有機會從內在汲取力量面對困境。

那麼,遭遇挫敗而得不到愛的孩子,以及父母那個曾經被遺棄與傷害的內在小孩,能同時在執行正向教養的過程中接受到療癒。然後,朝著共好與賦能的路上走著,完成我們彼此陪伴與共度的這一段緣分。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對父母及老師都極為實用、有效的教養書——推薦給面對孩子感到挫折的你!李顯文╱《高效能父母》、《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作者

擺脫每天跟在孩子背後碎念的無力感!正向教養的觀念特別適用於現代父母,這本書從基本概念開始說明,一步步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孩子發展出自律、負責任的態度。鄭皓仁╱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與學校課程認證講師

這本書在我身上產生了永遠的影響,改變了我和我家庭的互動關係。我相信其他家長的感覺和我是一樣的。我們學校裡的家長、老師、輔導人員對這套正向教養的方法,只有正面的讚譽!Cindi Anthony, 德州達拉斯St. Alcuin Montessori 學校

教養沒有真理,貴在內外一致的作法;父母們除了學技巧、更要有相對應的學理觀念,經過半世紀考驗的正向教養法,是你hen可以的選擇!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這本正向教養最初的經典,將會帶領家長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以阿德勒的方式來進行鼓勵,使孩子感到被愛、受尊重、充滿勇氣與信心,從而獲得一段更加親密且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Eugene(尤金老師)╱阿德勒學派正向教養家長講師

條列清晰,搭配實例,簡單易懂的好書。清楚說明「尊重不是放縱」、「相互尊重和共享責任的合作關係,遠比權威性的操控要來的有效」的道理。大樹老師(趙崇甫)╱到府育兒顧問

阿德勒是心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其著述博大精深。作者尼爾森博士將阿德勒教養思想系統化呈現,成為當代正向教養的重要指南;閲讀本書,讓自己和孩子成為擁有健康心靈的人,你也可以化身阿德勒,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阿德勒正向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學習用心培育孩子,以同理心溝通,從心出發,讓孩子感受溫暖與合作的指引。林惠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主任

本書的訊息直接又詳細,適用不同年齡的孩子和不同的家庭關係。這是一種符合常識的教養原則。Leslie Hayes, 青少年飲酒、禁藥輔導團體創辦人

本書幫助我們與孩子溝通,也幫助孩子培養出自信與尊嚴。Bruce Ettinger,,兒童協會執行董事

許多父母告訴我,他們實踐了書中的方式,非常有用!這是第一次碰到真正對人有幫助、能讓大家擁有能力的教材,可以改變我們的家庭。Karen Pierce, HCA Portsmouth Pavilion

我們學校舉辦了研習,結果全體與會者一致決定,要把作者再度邀回來分享。Roselene Kelley,Sierra College 家庭教育中心主任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姚以婷審定推薦,暢銷全球40年的阿德勒式教養經典,教出自律、負責、合作的孩子,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Positive Discipline: the Classic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Self-Discipline, Responsibility, Cooper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
譯者:葉霖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4-27
ISBN:9789573282419
定價:380元
特價:79折  300
特價期間:2024-10-01 ~ 2024-12-31其他版本:二手書 61 折, 233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