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之夢: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
cover
目錄

前 言 萬事萬物皆有兩面存在 

第一章 不孝之孝?

第二章 誰想讓?誰不想讓?

第三章 這是何等人物?

第四章 伍子胥來了!

第五章 吳王僚的弱點

第六章 季子的選擇

第七章 他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第八章 吳國的結局

後 記 中國傳統歷史教育的目標

[附錄1] 春秋戰國形勢示意圖

[附錄2] 吳國世系圖

試閱內容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

夫差即位的第一年,就任命伯嚭為太宰。一朝天子一朝臣,伍子胥再好,畢竟是上一代重用的老臣,夫差想要用自己人,這是少主的典型心態,可惜他選錯了人。

這時的夫差整軍經武,念念不忘的就是要進攻越國,報殺父之仇。

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

第二年,吳國發動全國精兵進攻越國,越國在夫椒大敗,夫差終於洗雪了姑蘇之恥。越王句踐這時只剩下甲兵五千人困於首都會稽城,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投降,希望成為吳國的屬國。

吳越之間不僅有怨,而且有仇。請問如果你是吳王夫差,你會接受殺父仇人句踐的投降,讓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嗎?

我想熟悉吳越故事的各位,一定不可能接受吧!

但是吳王夫差接受了。

等等,先不要急著罵他笨。他笨不笨與我們何干?

重要的是,各位應該好好思索,夫差懷抱如此深仇,會是什麼原因才能說服他?

要說服一個人,首先要找對人,這才能事半功倍。句踐請文種去找吳國政壇目前的紅人伯嚭,希望他從中調和,讓吳王接受越王投降。

伯嚭為何要冒夫差大怒的危險,來幫越國請降?很簡單,因為這樣對他有利。

除了越國會送上豐厚的賄賂外,更重要的是,吳國主戰派的首領是老臣伍子胥,伯嚭這樣的新朝紅人,豈會希望伍子胥一家獨大?

夫差為何此時不報殺父之仇,而接受越國請降?很簡單,因為這樣對他有利。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夫差一心想要北進中原,成為天下霸主,完成吳國歷代君王夢寐以求的偉業,這是他最大的心願。霸主也就是諸侯的盟主,要成為盟主,得先有屬國,越國的歸附豈不正中他下懷?更重要的是,吳國主戰派的首領是老臣伍子胥,像夫差這樣的新朝少主,豈會希望伍子胥一家獨大?

吳王將許之。

吳王決定要同意,結果伍子胥就立刻跳出來阻止。

伍子胥諫曰:「昔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後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在這裡,伍子胥拿少康中興的歷史典故來諫勸夫差。當年,夏朝曾經被有過氏滅掉,少康是夏朝天子的遺腹子,最後卻能憑著小地寡眾為根基,重新聚集夏朝的舊臣,然後復仇成功滅掉了有過氏,而中興了夏朝。

為什麼伍子胥要特別提少康?因為少康正是越國的始祖。伍子胥要提醒夫差,句踐乃是少康子孫,天生就有能夠隱忍復仇的血統!

「今吳不如有過之強,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寬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

伍子胥又說:「現在吳國再強,也沒有當年的有過氏強;句踐再小,也比當年的少康大。不趁現在把越國滅了,卻寬容讓它有喘息的機會,這不是製造他日的患難嗎!而且句踐這個人身為國君,卻能夠忍耐辛苦,絕非常人,現在不滅,你以後一定要後悔的!」

如果你是夫差,請問你認為伍子胥說得有沒有道理?

太有道理了!可是夫差聽了沒有?他不聽。夫差聽太宰嚭的,太宰嚭主張要接受越國投降。

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夫差決定放過越國,跟它保持和平,讓越國做為吳國的屬國,然後就撤退了。

既然伍子胥說得有道理,為何夫差不聽?因為沒有說中他的心。我在前面幾本書曾經說過,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則就是需要和有用。你有用不代表對方會重視,因為他不覺得他需要。

夫差在當太子時打敗楚國,剛任吳王就戰勝先王都無法戰勝的越國,設身處地的想,他怎能不志得意滿?怎能不覺得自己可以超越歷代先王?怎能不夢想更偉大的事業?

在夫差來看,越國已經投降,不足掛齒。如果他一心滅了越國,豈不讓其他小國寒心,以後還有誰願意歸附吳國?這樣以後怎麼北進?怎麼完成中原霸業?這些老年人,為什麼就不能明白年輕人的夢想和銳氣呢?

老年人不會明白年輕人的夢想和銳氣,但他們明白現實的殘酷。

這是伍子胥第一次諫勸。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

五年之後,吳王夫差終於等到他要的時機了。他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爭寵而齊國內鬥,新君勢弱,無能阻止。於是他認為機不可失,決定發動軍隊北伐齊國。

少女爭桑,公子爭國,而王就要爭天下了!

子胥諫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

就在這個大家意氣風發、志比天高的時候,不識相的伍子胥又跳出來了!

伍子胥警告夫差說:「越王句踐自己飲食簡單、衣服樸素,對百姓弔死問疾,這分明是要收買人心。這人不死,將來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大患!現在吳國有越國這樣的心腹大患而不管,卻只專注在齊國上面,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伍子胥說得對不對?很對。吳王聽了沒有?沒有。

有時不是你說得對,人家就會聽。你說得越對,有時越惹人討厭。

這是伍子胥第二次諫勸。

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於艾陵。

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話,結果他打贏了北方強國齊國!

哈哈哈,事實證明我才是對的,伍子胥你看見了嗎?寡人可是你的君王,未來的中原霸者,不要再把我當小孩訓了!

說真話,夫差這次如果打輸了或許還好,偏偏他打贏了。打贏齊國後,他更覺得北方強國不過如此,他有希望爭霸中原,他就越陷越深。

九年,伐魯,至與魯盟乃去。

十年,因伐齊而歸。

十一年,復北伐齊。

接下來,夫差全力經營北方,吳國連年出兵,窮兵黷武,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也付出死傷慘重的代價。

如果你是一心想要復仇的越王句踐,請問這一刻你會怎麼辦?

越王的舉動,出乎常人意料之外。

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

越王句踐帶領著越國的軍隊去朝見吳王,表示願意全力幫助吳國北伐,而且送了很多很多的軍資和禮物給吳國。他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雪中送炭!

這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因為伍子胥還在!只要此人不死,越國就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如今越王的表現,可以證明伍子胥錯疑了越國,夫差將會更相信越國,也會更堅定北伐的決心。

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

夫差太高興了,只有伍子胥感到深深的恐懼。因為他知道事情再也無可挽回,夫差一定會北伐,而越國一定會滅吳,因此他說:上天要拋棄吳國了!」

伍子胥決定盡他人生最後一次的努力。

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

他第三次諫勸吳王夫差,他說:「越國才是我們的心腹之患,齊國對我們就好像是一塊上面只有石頭的田地一樣,完全沒有用處。當年商王盤庚訓示臣民要除惡務盡,所以商朝才能興盛。」

是啊,就算打贏了齊國,齊國那麼遙遠,吳國又無法控制。結果在旁邊的越國,卻不去防備它,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

夫差還是不聽,他已經決心和齊國交戰,卻還把伍子胥派到齊國去出使。雖然不知道他交代給伍子胥什麼樣的任務,但這種情勢下可想而知的是,絕不會是什麼好任務。

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

伍子胥出使齊國的時候,他知道吳國就要完蛋了。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名大夫鮑氏,也就是鮑叔牙的後代,然後他一個人回來還報吳王。

夫差聽說伍子胥出使齊國,居然偷偷把兒子留在敵國。他非常憤怒,於是決定送給伍子胥一口名為屬鏤的寶劍,意思就是要他自殺!

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伍子胥自殺之前,他說:「在我的墓前種上梓樹,將來可以做器物。把我的眼睛挖出來,然後放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怎麼把吳國滅掉。」

為什麼要求種梓樹?因為古人認為梓木最適合做棺材用,所以後來皇帝的棺材就叫「梓宮」。他的意思就是,在他的墓上面種梓樹,等梓樹長大以後,正好給吳王夫差做棺材用。

為什麼要求把眼睛放在東門?因為越國如果攻打吳國,必從東門進來。

各位看看伍子胥的性格,到死都如此激憤,這是一個有多麼強烈性情的人!最後伍子胥所說的,都應驗了沒有呢?全部都應驗了!

根據《吳越春秋》,當年闔廬原本不想立夫差為太子,是伍子胥據理力爭,而後夫差才能繼承王位。闔廬死了,是伍子胥盡心輔佐,而後夫差才能不斷戰勝強鄰。但最後伍子胥居然落得如此下場,也難怪他會這樣怨憤。

這裡要問各位一個問題,我前面的著作寫過張良的故事,當時提到張良年輕的時候,秦把韓國滅了,他立志為韓報仇,後來輔佐劉邦滅亡了秦朝。楚王殺了伍子胥一家,他也立志為全家報仇,後來也輔佐公子光攻破了楚國。兩個人都要報仇,報仇也都成功了。為什麼最後張良的結局這麼好,而伍子胥的結局這麼悲慘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運氣嗎?不是!張良和伍子胥決定投靠誰,都是事先想過的,這是選擇,不是運氣。

最主要的原因是才華嗎?不是!張良和伍子胥才華都高絕當世,雖然一個輔佐君主統一天下,一個輔佐君主擊敗強國,但那是時代的不同,不能單純歸因於才華。

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個人的道德。

張良要報仇,但他可沒勸人家殺自己的兄弟來幫他報仇吧?但伍子胥為了報自己的家仇,居然幫公子光殺掉他自己的兄弟。張良沒有因報仇而失德,但伍子胥有。

歷史學不講空話,這裡談的不是玄虛的宗教報應,而是最實際的東西。試問各位,連父子兄弟都下得了手,這是什麼樣的人?這是什麼樣的家?這是什麼樣的國?他們連自己的兄弟都敢殺,你伍子胥算誰呀?有朝一日,你觸怒了這種人,他不會連你都殺嗎?

各位記不記得,我上一本書談過的李斯?我在書中說人的吉凶從何而來?就從「物以類聚」來!你身邊聚集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你的吉凶就已經注定了。為了爭權奪利,連父子兄弟都殺,你認為你久處在這樣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之中,可能會有好結果嗎?

但這裡還要再問,難道伍子胥看不出這一點嗎?他難道不知道吳國注定要滅亡嗎?伍子胥既然能將兒子留在齊國,就證明他其實也有機會離開吳國,他為什麼不離開呢?

為了報答先王闔廬之恩。

伍子胥當年想要報仇,報仇的對象是楚王,必得借一國之力才足以報仇。伍子胥為什麼選擇吳國?就是因為他知道吳國雖然讓讓不已,讓到天下皆知,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吳國傳位有問題,這裡有可乘之機。

伍子胥來了,他想要人家幫他忙,他得先幫人家忙,對吧?所以他先幫公子光的忙,公子光達成心願以後,再來幫他的忙。後來公子光果然幫他報仇,完成伍子胥的心願,因此伍子胥要再回報公子光之恩。所以公子光死後,伍子胥要幫他兒子夫差的忙。

正因如此,伍子胥才三次諫勸夫差有關越國的事。但夫差沒有一次聽從他,他該怎麼辦?他有幾個選擇。

一是坐視吳王夫差胡作非為,裝作沒看見,但這樣做他對不起闔廬。

二是逃跑,離開吳國到其他的國家去。但到其他的國家去,以伍子胥的年紀也不過就多活幾年罷了,這樣將來死了,他怎麼有臉到地下去見闔廬?

因此伍子胥只剩下最後的選擇,就是死諫。

伍子胥到齊國去出使,把兒子托給齊鮑氏,這就叫托孤。托孤的目的,就是因為伍子胥知道自己回吳國必死,而他還要堅持回吳國,各位就知道他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死來打動吳王夫差。

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他原本可以成為楚國的忠臣,但因為命運捉弄,他不能成為楚國的忠臣,卻成了吳國的忠臣。他有心輔佐夫差成為一代明主,來報答闔廬之恩,但最後卻落得悲劇收場。

這個人,才太高,膽太大,做事如此不擇手段。不惜勸人殺父兄,來替自己報仇,難道他以為這世上真的沒有天道嗎?

商品簡介

為什麼做一樣的事,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呂世浩教授繼「大秦三部曲」後,帶你探究最膾炙人口的吳越爭霸成敗關鍵!

少女爭桑,公子爭國,

王,當然要爭天下!

自古吳國僻處江南,遠離中原文明,但其實吳也是周室宗族,只因始祖太伯三讓天下,才遠走蠻荒之地。十九代之後的吳王壽夢也想仿效太伯,卻反而種下了後來王位之爭的禍根。

公子光在楚人伍子胥的協助下,派專諸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讓他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王位,成為吳王闔廬。繼位的夫差大敗越國,更將越王句踐作為奴僕百般羞辱。威震四方的夫差一心想要北進中原,成為天下霸主,不料最終卻以自殺結束轟轟烈烈的一生,而吳國的霸王之夢也就此破滅……

為什麼太伯能順利讓國,壽夢卻無法成功?為什麼夫差會一敗塗地,句踐能雪恥復國?為什麼才高膽大的伍子胥,最後卻落得悲劇收場?歷史是研究「人」的學問,只有「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才能真正懂得「思辨」,解明歷史的真相,萃取出待人處世的智慧。

作者簡介

呂世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除了兩岸名校的雙博士之外,更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2013年8月起,在網路上先後開設MOOC中文文史課程「秦始皇」及「史記一」,目前合計總修課人數超過二十萬人。「秦始皇」據美國COURSERA平台統計為全球最受歡迎中文課程第一名,「史記一」獲果殼網票選為全球不分語種最優網路課程第一名,第二名為「秦始皇」。

呂老師說:「我為什麼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這些人物都活在巨變的時代,也都試著在為他們的時代找一條出路。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時代的巨變,然後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而呂老師將「秦始皇」課程結集出書後,果然在兩岸均引起廣大迴響,《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三書不僅長踞博客來、誠品等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更掀起了一股「秦始皇管理學」風潮,並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熱門讀物。

●世浩的博客:blog.sina.com.cn/u/2377522840

作者自序

[後記]

中國傳統歷史教育的目標

「學歷史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通貫我這幾本書中共同的主題。現代史學教育往往強調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以及培養從史料中勾稽史實真相的能力,這很好。但中國傳統史學,卻存在著另外一個不同的目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這樣的一個觀點。歷史學不應該只屬於少數的歷史專業工作者,而是應該屬於所有的人,特別是有心於經世濟民的人。這種歷史教育,不重枝微末節,而是強調對於歷史的大脈絡、大關鍵、大階段的掌握,強調如何從紛紛擾擾的歷史現象中,抽繹出若干古今共通的大原則,以俾能對今人有所幫助。

一個國家興盛時,會有哪些徵兆?一個國家快衰亡時,又會有哪些現象?誰是能幫助大家的賢人?誰又是禍亂國家的奸人?什麼樣的人會成功?什麼樣的人會失敗?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好結果?又有什麼樣的人會成為悲劇英雄?類似這樣「治亂賢奸」的問題不斷在史書中提問,也不斷在所有讀史書的人的內心中提問。

在臺灣大學教書,當我的學生拿各式各樣的人生疑惑來問我時,我往往會回答:「你覺得你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這種問題的人嗎」?你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失戀的人嗎?你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擔心將來工作的人嗎?你們是有史以來第一代熱血青年嗎?你們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不知何去何從的世代嗎?如果都不是,為什麼不去看看前面和你有類似問題的人,他們是怎麼選擇的?又如何解決了他們的問題?

我始終認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人才。什麼叫做人才?能解決問題的,才叫人才!能解決小問題的是小才,能解決大問題的是大才。而歷史教育要培養的,乃是眼光和胸懷不局限於當代,而能解決當代問題,並提出長遠規劃的人才。培養「通古今之變」的人才,這正是中國傳統歷史教育最重要的目標。

在我的人生中,何其有幸的遇見許多好老師,他們讓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寫這幾本書,不過就是為了盡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責任而已。至於能不能「為萬世開太平」,就只能寄予希望給讀書的各位了。

名人推薦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 誠摯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霸王之夢: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
作者:呂世浩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2-06
ISBN:9789869406635
定價:280元
特價:88折  246
其他版本:二手書 59 折, 16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