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還沒學好的功課成了缺陷/洪仲清
推薦序-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曾文志
推薦序-從瞭解人性到認識自己──九十年後再相逢/吳毓瑩
英語譯者序-阿德勒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瞭解別人
作者序-看見自己的錯誤
緒論-從生命體驗心靈的震盪
第一部:我們的人格是如何發展的?
第一談:什麼是心靈?
1.自由令生命不凡
2.自卑感不一定讓人痛苦
3.目標使我們成長
第二談: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1.絕對的真理
2.為什麼我們不能獨自生活?
3.接受不完美
4.社會意識
第三談:每個人都必須知道自己與他人是一體的
1.塑形人格的嬰幼期
2.過多的愛或缺乏愛都是傷害
3.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
第四談:我們居住的世界
1.感官幫助我們認識世界
2.我們眼中的世界
3.幻想是一種心靈的創造力
4.夢的概說
5.同理心與認同感
6.催眠與暗示的背後意義
第五談:探索內心
1.在自卑感中成長的生命
2.自卑感的補償
3.連結童年經驗與主要訴求
第六談:潛意識裡的你是什麼模樣?
1.遊戲之於孩童
2.專注與分心
3.健忘的原因
4.從行為模式看進潛意識
5.夢境所傳遞的訊息
6.心智能力
第七談:男人與女人之間
1.兩性的分工
2.男性握有主導權?
3.壓抑女性的地位是為了掩飾男性的不安感
4.完美女性不過是男人的精心傑作
5.兩性的拉鋸戰
6.別扮演不適合自己的角色
第八談:從家中排行認識自己
第二部:性格分析
第一談:性格概論
1.性格是為了順應生存環境的外顯行為
2.社會意識對於人格成長很重要
3.人格發展的方向
4.改變人們行為的利器
5.內分泌會影響性情嗎?
6.性格的形成
第二談:激進型人格
1.虛榮心與企圖心
2.忌妒
3.妒羨
4.貪心
5.恨意
第三談:非激進型人格
1.離群索居
2.焦慮
3.怯懦
4.野性是缺乏社會化的表現
第四談:其他人格特質
1.開朗
2.欠缺思考能力
3.幼稚學童心態
4.賣弄學問
5.順從
6.霸道
7.情緒與性情
8.命運迫害
9.宗教狂熱
第五談:情感與情緒
1.分離性的情感
2.連結性的情緒
附錄-教育對心靈所造成的影響
結論-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夢境所傳遞的訊息
人們普遍相信, 從夢境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個性。與歌德同時期的思想家李登伯格(Lichtenberg)這樣說過,如果要推測一個人的個性和本質,與其觀察他們的言行,不如從他們的夢境下手。這樣說有點言過其實。我們的看法是,分析他人心理必須非常謹慎,看到單一現象不足以成為判斷依據,必須結合其他心理現象。因此,我們不會僅僅根據夢境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還必須找到其他相關佐證才行。
夢境的解析從史前時代就有了。我們研究了不同年代的文明發展史,尤其在神話和冒險故事找到許多證據。所得到的結論是,從前的人們比現在的我們更重視夢的解析。我們也發現,那個時代的人們比現在的我們更瞭解夢境的意義。如何證實這一點?不要忘了,夢境對於古希臘人的生活有多麼重要。
另外,哲人西賽羅(Cicero)在一本書中也提過夢,而聖經裡面也有許多關於夢境的敘述,這些都是明證。不僅如此,聖經記載的夢境通常都詮釋得很巧妙,大家好像天生懂得怎麼詮釋夢境,知道夢的意義。比方說,約瑟做了關於捆麥子的夢,他將夢境告訴他的兄弟。源自不同文化的北歐神話尼伯龍根(Nibelungen)英雄故事,也說明了夢境確實被當作瞭解人性的佐證。
如果我們把夢境當作研究和學習人類心靈的方法,這樣我們比較不會和那些專門研究夢境的人一樣,只想從夢境和夢的解析中找到奇幻、超自然的因素。我們什麼時候能把夢境當成瞭解人性的佐證?只有當我們可以找到其他更詳細的證據,才可以把夢境作為判斷依據。
時至今日,還是不少人相信夢境對於未來有特別的意義。有些理想主義者走火入魔,完全依照夢境行事。我們有一名患者就是這樣,他寧願放棄大好工作,把人生耗在股票上。他習慣以自己的夢境作為下注的依據。他用許多過去的經驗證明:只要不遵循夢境的指示,就會不順利。當然,他做的夢一定與他白天最在乎的事情有關。也就是說,他用夢境來鼓勵自己繼續賭博。有段時間,他常對人說,自己玩股票贏這麼多錢,都是托夢境之福。可是,後來他卻說,夢境對他沒任何助益。看來,他應該是把錢全輸光了。股市投機客輸錢是常有的事,和夢境沒有干係,與神奇的力量也沒有關聯。
一個人如果白天對某件事太投入,連晚上睡覺都在思考怎麼解決問題。有些人完全不睡覺,醒著的時間全用來煩惱問題該怎麼辦;有的人即便睡了,卻忙著在夢中進行自己的計劃。
入睡時,夢境這種奇怪的現象佔據了我們的思緒,它是串起昨天和明天的橋梁。如果我們曉得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曉得這個人如何把這一刻和下一刻串連起來,通常就可以瞭解,這個人在夢中怎麼形成這個特殊的串連機制,夢境才能成為判斷的依據。換言之,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就是夢境的來源。
有位年輕女子做了這樣的夢:她夢見丈夫忘了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她在責備他。這個夢有幾層可能意義。如果這件事確實發生過,那表示他們的婚姻出問題了,妻子覺得被冷落。她解釋說,其實夢中的她也曾忘了結婚紀念日,最後會即時想起,但丈夫每次都要她提醒,她比他好一些。我們繼續詢問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根本沒發生過,她的先生從沒忘記他們的結婚紀念日。
從這個夢我們明白,女子習慣擔心未來,擔心這種事情會發生。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她應該常常責備人,且是沒憑沒據地責備人,老是想像一些可能發生的事來嘮叨先生。
不過,手邊如果沒有其他證據可以支持我們的推論,我們仍無法確定剛才的詮釋是否正確。詢問她的童年經驗記得什麼,女子說,有件事她從小到現在一直記得。她說,三歲那年,她的阿姨送她一只木湯匙,她很得意。但是,有一回她把玩湯匙的時候,湯匙不小心落入溪流漂走。這件事令她傷心了好幾天,弄得週遭的人也很擔心。從這個夢我們這樣推測,她現在又開始煩惱自己的婚姻會不會也離她而去。萬一她的丈夫忘記結婚紀念日該怎麼辦?
她還曾夢見,有一回先生帶她爬上一棟高樓,階梯愈來愈陡。她覺得自己好像爬太高了,開始暈眩起來,感到焦慮,最後暈倒了。我們醒著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受,譬如站在高處會頭暈,其實站在高處會頭暈,不是因為害怕往上看,是害怕往下看。
對照這兩個夢境,將夢中的想法、感覺、內容結合,我們明顯看出,女子擔心自己會摔落,怕被傷害,怕發生不幸。我們猜測,她擔心的不幸應該是先生有一天不再愛她,萬一先生和她在某方面已經不再契合了,該怎麼辦?說不定他們的婚姻就要破裂了。或許會發生爭吵,或許會發生肢體衝突,結局是,妻子會暈倒。因為,有一回兩人吵架,就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
現在,我們愈來愈接近夢的意義了。夢裡在想什麼、有什麼情緒反應,或者夢境以什麼意象表現,這些不是很重要。重點是,夢的題材是有意義的,夢境確實傳遞了某種訊息。一個人在白天遇到的問題,在夢裡會以比喻的方式呈現。
女子的夢境彷彿在說:「不要爬太高,以免跌得太重!」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歌德在〈婚姻之歌〉(Marriage Song)呈現的夢境――有位騎士返回故鄉,發現自己的城堡已經荒蕪,筋疲力盡地倒臥於床。在夢裡,他看到床底鑽出幾名小矮人,舉辦一場婚禮。做這個夢他很高興,因為這個夢在告訴他,自己真的需要討個老婆。他在夢裡看到的迷你婚禮,後來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換成他慶祝自己的婚禮。
我們在這個夢境看到許多熟悉的元素。首先,我們從這個作品看出,詩人歌德也在思考自己的婚姻。此外,我們也看到,做夢的騎士覺得夢境和自身的實際狀況是有關聯的。他覺得,自己需要結婚,才會夢到結婚,所以隔天一醒來,就決定自己應該結婚了。現在,我們來看看一位二十八歲年輕人做的夢。夢的曲線高低起伏不定,好比發燒時的體溫變化,代表了男子生命中心靈活動的走向。顯然,是自卑感造成他出現追逐權力與控制欲的性格傾向。他的夢境如下:
我夢見和一大群人乘船旅行。由於我們的船太小了,便在沿途一處停靠站下船,到鎮上過夜。夜裡,有人傳來消息,說船快沉了,所有旅客都被叫去操作幫浦,以免沉船。這時,我想起行李中還有些貴重物品,於是我趕緊衝到船上,看到其他人正忙著用幫浦抽水,我則是想辦法開溜,找到了行李間。我順利地從行李間的窗戶撈出自己的背包。這時,我發現背包旁邊有一把小摺刀,看了很喜歡,就把小摺刀放進背包內。我和一個認識的人趁船身逐漸往下沉的時候,一起從船上跳入海中,游到岸上。
因為碼頭太高,我就沿著碼頭走了一小段路,來到一處陡峭的岩壁,沿著峭壁往下滑。從離開船的那刻起,我再也沒見到先前那位同伴。我移動的速度愈來愈快,很怕會死在這裡。終於,我來到地面便往下一跳,正好站在一位認識的人的面前。然而,這個人並非先前那位,而是另一個不知名的年輕人,他看起來很親切,曾經參加罷工活動,靜靜地走在罷工人群之中。他一看到我,就開口責備,好像他知道我在船身傾斜時,拋下了船上其他人。
「你在這裡做什麼?」他問。這裡四面望去都是陡峭的岩壁,我很想逃離這個深淵。岩壁上有繩索自上頭垂掛而下,但繩子太細了,我就不敢伸手拉。我想盡辦法爬出深淵,可每次爬沒幾步就滑下來。最後,終於爬到了頂端。但我不曉得自己是怎麼爬上去的。
感覺上,我是故意省略夢中這段,大概是我迫不急待想要跳過這段吧。站在深淵的頂端,站在邊緣,我發現前方有一條路,靠懸崖的一邊有籬笆圍著。路上人來人往,看到我都友善地打招呼。
回到現實,我們看一下這位年輕人的生活。我們得到的第一個訊息是,他在五歲以前常常生重病,造成他日後體弱多病。由於身體虛弱,他的父母親總是很擔心,小心翼翼地保護他。
他很少接觸其他小朋友。每回他想和大人說話,父母總是告訴他,小孩子要聽話不要講話、小孩不屬於大人的圈子。與他人互動這點,對於社交生活相當重要,但他從就喪失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於是,他的人際關係只剩下父母,致使他的表現比同年齡的孩子落後許多。這樣同伴當然會認為他很笨,他也因此成為眾人的笑柄。這種情況使他交不到朋友。
基於這些因素,他的自卑感愈來愈強,甚至到了極點。他的教育完全由父母一手主導:父親心腸好,但是脾氣暴躁、專制;母親缺乏決斷力,理解力差又蠻橫。雖然父母不斷強調,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他們的管教顯然過於嚴格。男孩在的成長過程中,變得愈來愈沮喪。
在他童年的回憶裡,他一直都記得有一件大事:那年他三歲,母親罰他跪在豆子上,一跪就是半小時。原因是他不聽話,母親會知道原因,也是他自己說出來的。他被路上騎馬的人嚇過,所以從此不願出門幫母親跑腿。他其實很少挨打,但是只要一挨打,爸媽就用多尾的打狗鞭抽他,而且打完以後一定要他向父母親乞求原諒,說明自己為什麼會挨打。
他父親說:「小孩子必須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有一次,他被打得很冤枉,但又說不出被打的緣故,所以只能繼續挨打,直到他找別的事來認錯為止。
從小時候起,他就對父母感到很不滿。他的自卑感太強了,從沒想過自己能有贏別人的一天。他的學校生活跟在家裡沒兩樣,經歷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挫敗。他覺得,自己連一絲絲勝利的滋味也嚐不到。在學校,自兒時至十八歲,一直是眾人嘲笑的對象。某次,竟然連老師也嘲笑起他來,在班上大聲朗讀他的文章,還下了充滿譏諷的評語,說他文筆很差。
種種事情逼得他愈來愈孤僻,與外界自動地疏離是遲早的事。他在對抗父母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一個有效的反擊方法,但代價很高,那就是――拒絕說話。
不說話,等於切斷自己與外界最重要的聯繫管道。因為他不與任何人說話,陷入了孤獨的世界裡。即便被所有人誤解,他也不和任何人說話,尤其是父母。終於,再也沒有人找他說話。
如果想帶他重回社會,也是徒勞無功。以後當他想要與他人談感情,也是失敗。他很傷心,他的生命就這樣度過二十八個年頭。強烈的自卑感佔據他整個心靈,結果造成莫名的企圖心:他變得渴望受到重視、贏過他人,這股失控的力量不斷扭曲他對其他人的感覺。他話說得愈少,他的內心世界裡,無論白天或黑夜就愈是充滿各種與勝利成功有關的夢想。
在某個晚上,他做了我們前述的那個夢。從這個夢,我們清楚看到他的心靈是怎麼運作的。
最後,我們來回憶西塞羅記述的一段夢境,這是文學作品中很有名的預言夢:希臘詩人西莫尼德斯(Simonides)有一回在路上發現一具無名男屍,他將屍體妥善埋葬。後來,這位死去的老人化作鬼魂,警告正準備出海旅行的詩人不要出發,否則會遭遇船難。西莫尼德斯最終並沒有前往,結果搭上船的乘客全數罹難。根據後來的文獻,那場船難與夢的關聯,讓後人留下無比深刻的印象。
我們在解釋這個夢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那是個船難非常頻繁的年代,許多人搭船的前一晚容易夢見船難。在這類型的夢境當中,詩人這個夢顯得很特別,夢境與現實出現不可思議的巧合,所以這件事才會流傳下來。那些喜歡四處探聽神祕事件的人,對於這類故事總是有很大的興趣。然而,我們必須冷靜理智地分析這個夢。這位詩人說不定根本不想出海旅行,因為他很在乎自己的安危。隨著時間逼近,他必須決定是否出發,又找不到正當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猶豫不決。為此,他預先安排屍體出現,將屍體妥善安葬以後,它回來報恩,預言未來。這樣,詩人取消旅行的決定也就合理化了。如果船沒有沉沒,或許世人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夢和這則故事。人們喜歡聽聳動的故事,從故事中感受到原來天地間存在許多的不可思議。夢境與現實,同樣會反映出一個人處世的態度,我們只要知道這一點,要解釋預言式的夢就沒什麼困難了。
另外,我們也要記住,並非所有的夢都很容易理解――事實上,只有少數的夢可以。很多夢醒後就忘了,只留下特殊的印象,除非我們學過怎麼解夢,否則我們不曉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夢境,是以象徵和隱喻的手法表現出一個人的行動與行為模式。比喻或隱喻的用意在於提供人們一種解決之道,有助於我們面對目前未知的處境。如果我們努力想要解決某個問題,加上我們的個性也點出瞭解決問題的方向,這時只欠缺一股動力把我們朝這個方向推進。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做夢的人不曉得其中的關聯沒關係,只要他們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素材與力量就夠了。從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考模式與特點,也可以看出行為模式。夢,好比一道筆直上升的煙,讓人知道哪裡火在燒。經驗豐富的木匠只要觀察煙,就能辨別是什麼木頭在燃燒;同樣地,心理醫師透過解夢,就能推斷一個人的本質。
總之,我們可以說,夢境除了代表一個人正在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點出了問題的解決之道。社會意識與追逐權力這兩大因素,在夢中會表現得特別明顯,它們會影響做夢者與自身環境、現實世界的關係。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的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
由於自小體弱多病,使他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有所自卑。
己身的人生經驗也影響了他的學說。之後,阿德勒定居紐約,於巡迴演講的期間,在蘇格蘭心臟病發驟逝。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深深影響了《與成功有約》的史蒂芬‧柯維,以及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等人。
看見自己的錯誤
出版這本書,是為了幫助一般大眾對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念有所瞭解。同時,本書也要證明,如何將這些理論與知識實際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與這個世界、和人群的互動,或是自己的生活各層面。
本書集結了我一整年在維也納民眾講堂的演說內容,聽眾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本書的目的,除了指出個人錯誤的行為,會如何影響社會與團體的和諧關係,也要教導每個人看到自己的錯誤,並修正錯誤,融入團體生活。
做生意或者做學問,如果犯了錯,代價固然慘重,但要是日常行為犯了錯,往往危及生命。這本書,就是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才能好好瞭解人性。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兼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名人讚好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演員/涵冷娜(許乃涵)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以上皆由姓氏筆畫排列
定價:300元 特價:9折 27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