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漢生(增訂新版)
cover
目錄

序:漢生媽媽難為/陳雨航

《我兒漢生》初版自序/蕭颯

憤怒的草莓

夜鶯之聲

實驗電影展

我兒漢生

婚事

廉楨媽媽

人道

吳太太香港五日

無題的畫

附錄

對才女蕭颯的期望/司馬中原

少年漢生的煩惱/張系國

蕭颯的〈我兒漢生〉/應鳳凰

《我兒漢生》相關評論、論文索引

試閱內容

我兒漢生 漢生大三那年由家裡搬了出去,他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為他父親贊成一切獨立自主的行為,而我也不是個守舊的母親,我一直努力著使自己跟得上時代,希望自己仍是個心智活躍的女人,不光是為了和兒女間去除代溝,也因為我那只比我年長一歲的丈夫,他一直是個精力充沛外表漂亮的人物,我總不能才四十六歲就已經是個蹣跚老太太了,正因為這樣,所有認識漢生的人也都不相信我是他母親,這雖然是很好的恭維,可是逐年的我發覺到,我和漢生間的母子關係也愈來愈趨於稀疏冷淡了。

要做母親的說她兒子小時候有多麼可愛逗人,那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尤其是要我說漢生,他小時候好白、好胖、好乖的一個孩子,笑起來眼睛不是瞇成細縫,而是睜得又大又圓。那時候我和裕德收入都少,只能租人家樓上一間閣樓樣的小屋子,冬天還好湊合,夏天熱得發慌,孩子身上都長滿了一粒粒通紅的痱子,像個變種的刺蝟,我乾脆不給他穿衣褲,由著滿地亂爬。裕德晚上在家裡幫出版社翻譯些稿子賺取外快,漢生就爬到他腳邊抱著小腿又親又啃,裕德心疼得利害,一手撈起兒子也是又咬又吻,我說他們父子是食人族,裕德總說胖孩子就有惹人去吃掉他的欲望。

孩子就是這樣,等他成了少年,鼻尖上油亮的冒出白頭青春痘,下巴都是粉刺,脣上生著黑褐的鬍鬚粒子的時候,他看人的眼光不再是坦誠信任,而變換成一種充滿了懷疑和不屑的神情。唸初中的漢生雖然不曾為非作歹,卻也開始和我頂嘴,反抗父親。像我們要他繼續他的小提琴授課,他就有一百種理由拒絕。若是要帶他出門應酬親戚,那更是比登天還難,彷彿他這樣的一個人,和我們做父親的及他唯一的妹妹一道走在街上,是項莫大的羞恥一般。

「由他去!這樣年紀的孩子都彆扭。」

他父親說。

裕德和我對孩子的教育原則,大體上都是希望他們能認真念書,考一所好學校,不一定成為學者,可是總要有起碼的學識發展所長。我們也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為做父母的帶來一些小煩惱,可是卻沒有料到,漢生帶來的則是極大的困擾。

漢生初中還算用功,各科成績不錯,順利考上了第一志願高中。那時候裕德已經升調報社的總編輯,我們有自己的房子,生活亦步亦趨的總算有了點樣子。我辭去做了十多年的圖書管理工作,專心的開始從事自己的事業,而不必只為了維持家計忙碌。我與朋友合辦一份少年刊物,發行的對象是十歲到十五歲間的青少年,我自以為對這方面了解,而且有足夠的興趣,除了負責編務,也闢了個專欄和孩子們聊天,說理和評論些與他們有關的問題。裕德一直很支持我,他把行動當成一種嚴肅的生活態度。這樣說也許會以為他是個嚴厲刻板的人吧?其實不然!他仍是個有情趣有夢想的男人,漢生是不是像他父親呢?我一直希望他是。

漢生上了高中,因為競爭激烈,他不再名列前三名。這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他高二時候,成績卻低落得厲害,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沒有一樣及格,我們這才發覺情況並不單純。我也學起一般母親,背地裡臨檢他的臥房,漢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不過我卻找到一隻漂亮的木製點心盒,裡面滿滿的信件和照片,原來漢生瞞著我們交筆友,信都是寄往郵政信箱的。他的筆友遍布全臺灣,甚至還有香港和美國的,翻翻那些相片,十七、八歲的女孩子剪短了頭髮看著都長得差不多,其中最惹眼的,是個頭髮蓬鬆,衣著鮮麗,笑起來只看見一口白牙的黑妞。

我沒有拿這件事去責問他,因為我另外發現他床下的抽屜裡藏了十幾套新舊鎖匙,從高級的西班牙式彈簧鎖到普通的對號鎖,各式各樣都有。這使我想起有回漢生帶了個同學回家來玩,我由雜誌社回來的時候,正巧看到他們兩個鬼鬼祟祟的弓腰貼在我臥房門口,用條鐵線往鑰匙孔裡仔細的掏挖著什麼。我咳嗽一聲,兩個人都嚇了一跳;後來漢生解釋說,我的同學吹牛說能開任何鎖,他讓他試試。我當然不疑有他,因為我的房門向來不鎖的,孩子沒有別的理由要故意把它關上再去打開。

可是漢生要這麼多鎖匙幹什麼?

「玩嘛!」他說。

我曾經念過一篇小說,是說一個十七、八歲念高中的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只喜歡開鎖玩,平生大志就是能開各種各樣的鎖。難道漢生也有什麼心理不平衡嗎?

「唉呀!不要大驚小怪嘛!」他皺著眉頭,好不耐煩的:「我們班上有一半的會玩鎖。這也算一種收集。」

「收集?收集郵票不好嗎?為什麼要玩這種小偷玩的把戲?」

「媽!妳怎麼說的那麼難聽,這可也是一種心智訓練。」

他父親居然贊成這套說法。

除了心智訓練,他們還有膽識實習。學期中的時候,我在雜誌社接到裕德的電話,說漢生在警察局裡,問我要不要一起去保他出來?他們一夥六個,一樣的平頭,一樣的黃卡其制服,一樣的一副你永遠猜不透的青澀酸壞表情。

「你們家裡環境都不錯,為什麼要偷人家書店的書呢?好玩是吧?一個個關上三天不給飯吃,看還好不好玩?」胖警員尤其指著那個來過我們家開鎖的說:「他最有本事!其他的都還揣在懷裡,只有他!抱了一疊十幾本就預備走了。」

回到家,我還來不及說道理,就聽漢生率先破口大罵:

「什麼嘛!死阿榮!要不是他黑心,怎麼會出這樣的錯誤?我們已經去過四家,這是最後一趟了。」

「你……你們怎麼可以去偷人家書呢?」我精疲力竭的跌坐在沙發椅上,想著兒子是小偷,我還是個少年刊物的主編,被人譽為少年問題專家呢!這不是天大的諷刺?

「哎呀!誰偷書嘛!只是,只是打賭看誰拿得多。」

我一向主張對孩子要嚴峻施教,漢生小時候拾了枝鉛筆回來,我都要他拿去學校交給老師,他四年級的時候,鄰居小朋友來告訴我說潘漢生偷了班上同學的鋼筆,當晚我把他手腳綁牢,用雞毛撢子抽了十幾下屁股,第二天由他父親買了枝新鋼筆給他,可是現在呢?面對著長得比自己還高的兒子,我和裕德都覺得頗為尷尬。

我是早預料到了,孩子到了這一步,接下去總還有事情要發生的。那是學年快結束的初夏,漢生就讀學校的總教官打電話到家裡,正好我接聽的,他要我立刻到學校去一趟。

「漢生,他怎麼了?」我本能的反應便是先想到孩子的安全。

「潘漢生沒有什麼,倒是他的同學有了問題。」電話那頭,以一種特別的鼻音,略帶幽默的說著。

趕到學校,紅磚樓長廊底端是間陰鬱的大辦公室。幾個有點年紀的老先生搖頭晃腦的拈枝硃筆點作文簿,整座學校唯一的聲音似乎就是辦公室天花板上呼嚕打轉的電風扇,聽得我愈發的背脊出汗。

商品簡介

百變蕭颯,幻化九種不同的語調,織就九篇題材迥異的小說。

《我兒漢生》創作力巔峰之作,成名代表作,慧眼洞燭生活現象。

二十世紀七○、八○年代之交的許多才萌發的現象,在蕭颯的筆下留下了她敏銳的見證。重讀她的這本小說集,感受到的時間差竟是如此微小,我們會領悟到,原來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現象,蕭颯早在它們的萌芽期就告知我們了。──陳雨航

她的作品,表面看來是輕巧的,實質上卻是溫厚的。她的作品通篇無一字說理,絕不霸氣的肯定什麼的。你所能看到的,只是鮮活生動的生存狀貌,使你同情、感動和深深思悟。──司馬中原

蕭颯成功塑造了一位受過完整學校教育,卻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的社會青年──他既是主角潘漢生,也是千千萬萬進入社會以後,發現「理想」與「現實」衝突,終致墮落不振的代表典型。──應鳳凰

在女作家中,像蕭颯這樣,敢於向新體材挑戰(也向自己挑戰),勇於探入社會現實,能小說家而逐漸成為深刻的思考者,在國內實不多見。她的發展與動向,值得我們密切關心;而她的成績,則值得我們給予立即的掌聲。──詹宏志

蕭颯創作主題有臺北都會面貌、男女感情婚姻、家庭青少年問題三大面向。〈我兒漢生〉是書寫青少年問題的成長小說代表作,也是蕭颯的成名作。它寫出了中產階級母親望子成龍的企盼,蕭颯更突破了性別限制,將一個男孩成長期的叛逆言行,和進入大學的雄心壯志,以至初入社會後的失意挫折,剖析得淋漓盡致。本篇除了贏得名家隱地、彭歌、司馬中原、張系國、劉紹銘等多位名小說家的擊節讚賞,並曾改編成電影,受到廣大群眾的討論和喜愛。

書中收錄小說,尚有書寫都會愛情的〈夜鶯之聲〉、都會人在假日湧向擁擠郊區現象的〈憤怒的草莓〉、再現電影圈工作文化的〈實驗電影展〉、婚宴潮流寫真的〈婚事〉、兒子成家立業後的母子鴻溝及同性戀情的〈廉楨媽媽〉、中產階級生養育子議題〈人道〉、藉旅遊體驗台港庶民文化分別的〈吳太太香港五日〉、男女年齡懸殊的愛情〈無題的畫〉。

蕭颯筆下的小說世界,呈現了現代社會各種不同風貌,她以敏銳的觀察,勾勒出現實生活的眾生相,並生動的刻劃出他們的心理活動。而她對人生百態只作陳述不下斷語,其文字洗鍊,廣泛深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及社會問題。

本書特色:

★集結蕭颯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的小說作品,回顧當時的社會現象之餘,其主角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思維,卻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差異。

★本書新增應鳳凰〈我兒漢生〉的評述。

作者簡介

蕭颯

本名蕭慶餘,民國四十二年生,畢業於臺北女師專。十六歲開始小說創作,十七歲即結集短篇小說選《長堤》。民國六十五年後再度拾筆寫作,作品多發表於各大報副刊及文學雜誌。

她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曾先後兩年獲聯合報小說獎,作品多部改編為電影,並獲金馬獎。著有《如夢令》、《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少年阿辛》、《小鎮醫生的愛情》、《走過從前》、《單身薏惠》、《逆光的臺北》等小說集。

名人導讀

漢生媽媽難為/陳雨航

當威權家長的傳統遠去,我們也就迎接了自由開放的時代。做父母的對兒女儘管有期待,但多半僅止於曲折婉轉的誘引,甚或欲語還止,為的是免傷親子感情。

就是這樣的時代,身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顯得更為開明的漢生的母親(和父親)是努力的試圖理解兒子、幫助兒子,終歸感到徒勞和無力。母子關係竟是日漸稀疏冷淡,即使她如何自省,依舊難以溝通,使她不知如何是好。你能忍受的底限放到了底,然而年輕的孩子通常比你能想像的走得更遠。

一九七○年代後半,二十五歲才女作家蕭颯的傑出短篇小說〈我兒漢生〉以第一人稱母親的觀點,敘述年輕人的成長與叛逆,企圖與挫折,更重要的是道出了那已成形的開明父母的尷尬與困難。小說獲得了讀者廣泛的共鳴,也為她贏得了聯合報小說獎。

一般認為蕭颯以此作(和其它作品)奠定了她小說家的位置。奠定小說家位置的更大因素不是文學獎而是她作品的社會性。

〈我兒漢生〉(以及前後的小說),展現出作者對時代脈絡的敏銳觸覺,和社會現象的深刻描繪。因而在文學的技巧之外,也引發了相關議題的探討,這主要包括了家庭議題,青少年議題,另外也及於女性議題。

蕭颯的作品對於中產家庭和青少年題材特別關注,成績也非常獨到。她後來發表的〈小葉〉、《少年阿辛》、《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等等都可以看出她在這方面下的工夫。

這本發表於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餘間,而於一九八一年初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我兒漢生》,除了名作〈我兒漢生〉之外,另一篇〈實驗電影展〉也聚焦於年輕人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艱辛。〈實驗電影展〉的主角梁世淳,或許可視為一個成熟的漢生,圓融一些,也相對善於折衝。但出道三年,做了些事,很有些經驗的他,在女友心中也不禁被嘆為「為人作嫁,毫無前途可言」。他為了昇生自己經營的雜誌,辦了實驗影展,勞心勞力,連汽車都轉手了,結果卻以不成功收場。小說臨結束時,男女主角寥寥數語的對話很能表達這是兩個不失為積極而可愛的年輕人:

「你就是這樣的人。」

「我是什麼樣的人?」世淳這回懂了:「好人?還是壞人?」

「有什麼好壞呢?」若蓁聳聳肩:「不過做就總比不做好吧!」

〈實驗電影展〉對七○年代的文化現象有很精采的描述,於男女關係、親子關係的描寫也很具代表性,佈局、人物都很成功,是一篇成績不下於〈我兒漢兒〉的傑作。不知是不是發表的媒體或是缺少了文學獎的光環,似乎較少受到注目。

〈實驗電影展〉、〈我兒漢生〉、〈婚事〉、〈廉楨媽媽〉四篇都共同具有兩代之間價值觀溝通的難題。除了〈婚事〉有著金錢上工於算計的衝突之外,另外三篇的兩代之間都有著並不想為難對方(某一階段的漢生可能超過了些),可就是免不了或多或少的衝突和扞格。

二十世紀七○、八○年代之交的許多才萌發的現象,在蕭颯的筆下留下了她敏銳的見證。事隔近三十年,重讀她的這本小說集,感受到的時間差竟是如此微小,我們會領悟到,原來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現象,蕭颯早在它們的萌芽期就告知我們了。只是她發表的時候引發眾人驚詑和共鳴的討論,而我們如今竟是習以為常了。

時間差在細節上還是有的,譬如那時候得停下來在路邊找電話筒打電話,也常常找不到人,如今經由手機和伊媚兒,這些都很容易就解決了。

工具是進步了,但溝通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獎記錄

〈我兒漢生〉獲六十八年度聯合報小說獎入選,六十九年度短篇小說選

我兒漢生(增訂新版)
作者:蕭颯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9864500376
定價:280元
特價:88折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