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cover
目錄

前言──拯救美學的行動

I 茶室小徑:wabi-sabi入門

刻意模糊的視線

初步的解釋

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千利休的兩疊塌塌米

II 茶室宇宙:wabi-sabi的宇宙

宇宙運行原理

真理與美的來源

萬物之死

無窒礙地在星球漫步

陰翳裡的光芒

註解

圖說

試閱內容

前言——拯救美學的行動

w a b i - s a b i 是一種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

那是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

亦是一種不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

美的滅絕。本書的催化劑是日本被廣泛宣導的茶道文化。茶道儀式與日本

w a b i - s a b i (註:日文中的漢字「侘寂」) 的聯繫已久,也被認為是能深刻體會w a b i - s a b i 的方式。敕使河原宏,草月流花藝學校的傳承大師,曾委任了三名日本最知名和當紅的設計師,來設計和製作他們理想的喝茶環境。敕使河原

本人則擔任第四名設計師。我自東京的辦公室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轉乘火車和巴士的車程,來到了茶室的所在地——一處過去天皇的避暑山莊。令我失望的是,這是何其豪華莊嚴、雅緻考究的一場茶宴,幾乎完全追尋不到一絲w a b i - s a b i 的痕跡。一座光滑平整的茶室,表面像是用紙糊,外表跟氣味卻都像一把白色塑膠傘。毗鄰的建築,其結構都是用辦公大樓相近的材料,如玻璃、鋼和木材構築。其中一座較符合我期待的w a b i - s a b i 風格的茶室,細看之下,卻發現已經被過度打扮為後現代主義產物。我剎時間頓悟了,曾經風光一時的日本美學文化和茶道藝術的核心思想,正將變成——還是已經變成?——一種岌岌可危的文化形式。

無可否認地,w a b i - s a b i 美學並不受人人所喜,但我相信大家也不樂見它銷聲匿跡。特別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數位化浪潮,正以加速度讓我們的感官經驗變得一模一樣。電子「 閱讀器」 擋在體驗與觀察之間,所有一切毫無差別地被編碼成零與一。於是,文化生態的多樣性現在被廣泛期待。在日本,物質文化保存下來的很少,不像歐洲甚至也不如美國。所以,日本想要拯救即將滅絕的萬物之美,不能只是保存特定的器物或建築,也需涵蓋各種可能的表現形式,才可能將脆弱的美學意識形態保存下來。而w a b i - s a b i 很難在不破壞其本質的情況下簡化成公式或是口號,因此保留w a b i - s a b i 美學成了一件令人卻步的苦差事。

唯心的美學。我和許多同齡人士一樣,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正值對心靈探索有所需求的年少時期開始接觸w a b i - s a b i 。傳統的日本文化之所以召喚我,是因為它有可能讓我回答生命裡最艱難的問題。對我來說,w a b i - s a b i 是一個以自然為基礎的美學典範,它恢復了一定程度的理性,也與生活藝術保持適當的比重。這協助我解決藝術創作時的困境,而不必糾結於時常制約藝術創作的物質主義。對那包裝著甜蜜糖衣、變得越來越麻木無感的美國社會,w a b i - s a b i 這種深沉、多面向、難以捉摸的文化,恰好是一劑完美的解藥。從那時起,我就相信,w a b i - s a b i 與大部分標榜著反美學的主義都有某種連結(像是打擊樂、龐克族、垃圾搖滾,或接著還不知道怎麼稱呼的藝術流派),它們幾乎都源自於年輕、現代、創意的靈魂。

重訪《茶之書》。我第一次讀到w a b i - s a b i,是在岡倉覺三(又稱岡倉天心)於一九○六年出版的《茶之書》(The Book of Tea)中。雖然岡倉涉及了w a b i - s a b i 的數個層面,卻老是避免正面提到w a b i - s a b i 這個字眼。他大概覺得,在討論自己的美學理念和文化觀點時,若無絕對的必要,不必使用外來文字混淆讀者。(該書以英文書寫,讀者群設定為非日本人。)他也避免明確地解析w a b i - s a b i 的涵義,以免引起日本知識分子對這個概念的諸多爭議。

在岡倉的書出版近一世紀後,大部分報章雜誌在討論茶道儀式或某些神祕的日本文化時,總是用得過且過的方式提到w a b i - s a b i 一詞。而且非常奇怪的是,這些報章雜誌總是用完全相同的三言兩語,來描述w a b i - s a b i 。另一方面,這個字眼,也常被外國和國內的評論家引用,反諷那些對日本傳統藝術狂熱的半吊子藝術愛好者。

或許現在是超越這些一般標準定義的適當時機,讓我們潛深一點、進入混濁的深處。我秉持這種精神,搜集了好些隱含w a b i - s a b i 美的片斷作品—— 有的黯淡無光、有的殘破不堪、有的失修毀損,嘗試將它們拼湊成一個有意義的系統。先到達傳統w a b i - s a b i 評論者、歷史學者或文化權威所到之處,接著我會再多走幾步,試圖讀出背後意涵、讓意圖相稱於實際,掌握w a b i - s a b i 的整體面貌,並且詮釋出意義。

我交出來的成績,就是這本薄薄的冊子,它是一種嘗試、一個起步,希望能「 拯救」 這曾經影響廣大,而且能清楚辨認的美學宇宙。

Ⅰ 茶室小徑: w a b i - s a b i 入門

刻意模糊的視線

如果問起w a b i - s a b i 是什麼,大部分日本人都會搖頭、躊躇猶豫,並會為其難以解釋的窘境擠出幾句抱歉。雖然大多數日本人聲稱他們了解w a b i - s a b i 的感覺—— 畢竟它屬於日本文化的核心—— 但極少有人能好好說明這種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 是否如某些愛國沙文主義者所言,需要優良的基因遺傳嗎?我想不是。那是因為日本人的語言或語言的使用習慣,善於表達微妙的情感、茫然的意志、心靈的邏輯,卻比較不善於以理性的方式來敘述事物嗎?也許這占了一小部分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還是,一直缺乏書籍或老師可以參考,所以大部分的日本人,從來沒能用理性的詞彙理解這些概念。

這一點並非出於偶然。放眼歷史,正面理解w a b i - s a b i 這件事似乎被刻意地迴避阻撓。

禪宗。幾乎從w a b i - s a b i 作為獨立的美學模式開始,它就與禪宗一直有著連結。w a b i - s a b i 常引用各種禪宗的哲學核心論述作為例證,因此也被稱為「事物的禪」。最初與w a b i - s a b i 有關聯的日本人,例如茶藝大師、修道人、僧侶,都在生活中實踐禪學,將全心全意都融入禪宗的意境中。而禪宗的主題思想之一,正是反理性主義。在禪的教義中,核心知識只能透過心靈相互傳達,而非語言或文字。這就是所謂的「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這句務實的箴言,是要讓那些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減少被誤解的機會。正因如此,不論是出於哪種意圖和目的,大家都刻意避免去清楚地闡明w a b i - s a b i 的定義。

家元制。自十八世紀起的日本,諸如茶道、花藝、書法、歌藝、舞蹈等「藝術」 都是由一個個家族集團經營承繼。每個集團當家作主的就被稱為家元。其主要的文本來源、手工藝品的製作和需要學術研究的材料向來都由家元的家族一手掌握,跟禪宗一樣,他們堅持只對選定的人傾囊相授。w a b i - s a b i 的概念,是家元智慧財產中最主要的部分(尤其是在茶藝界中),一直不被加以闡明,也一律不准洩漏—— 除非以金錢或人情來交換。像w a b i - s a b i 這樣曖昧不明的「奇特」概念,正是很好的行銷誘餌。如此讓w a b i - s a b i 保持模糊,只用它的片面之貌引誘人,正是家元制的企業文化。

陰翳裡的光芒: w a b i - s a b i 的材質

自然現象的啟發。w a b i - s a b i 表現出來的就是凍結的時間。製成它們的材料,是會因為天氣、使用的狀況而留下清晰的耗損紀錄。它們以褪色、生鏽、失去光澤、沾汙、變形、皺縮、乾枯和爆裂作為語言,記錄了太陽、風、雨水、炎熱和寒冷。它們身上的裂痕、缺口、凹痕、瘡疤、塌陷、剝落和其他形式的損耗都是使用和濫用的歷史證據。雖說w a b i - s a b i 的事物可能處於去物質化的消退過程(或具體化的)——極度微弱、易碎、了無生氣——但它們的姿態與特色卻絲毫未減、強大依舊。

不規則。w a b i - s a b i 之物並不在乎傳統品味。我們知悉一般「正確」的設計應該為何,那麼w a b i - s a b i 恰好是屬於「 錯誤」的設計取向。於是,w a b i - s a b i 通常都跟古怪、畸形、笨拙或人們認為醜陋的事物扯上關係。w a b i - s a b i之物往往會呈現一些意外造成的效果,譬如一個重新黏合好的破碗。它們也可能就是「 碰巧」隨意產生的結果,例如一台電腦程式刻意被破壞的織布機,織出不規則的布料。

私密的。w a b i - s a b i 之物通常都是小而簡潔、安靜內向的。它們召喚著我們靠近、撫觸、然後建立關係。它們會激發我們,促使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精神距離變短。

w a b i - s a b i 的空間是狹小、孤立而私人的,有助於個人進行哲思。茶室通常都小於九•三平方公尺,不高、窗戶窄小、入口侷促,而燈光節制。它們寧靜安詳,彷彿被包覆在子宮裡。它們與世隔離:不在任何地方,卻也處於任何地方。如同在w a b i - s a b i 所有空間中,茶室裡每一樣事物的實際尺寸,恰與其重要性程度成反比。

不矯飾的。w a b i - s a b i 之物是自然而常見的。它們不會發出「 我很重要」的聲明,或想要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它們克制而謙遜,但卻無法讓人忽視其存在。w a b i - s a b i 之物極容易融入環境,與他物共存。

w a b i - s a b i 之物只有在直接接觸和使用時才會受到欣賞; 它們不會被擺入博物館或美術館中。w a b i - s a b i 之物不需要地位的保障,也不需要市場文化的認可。他們不需要理會歷史起源。w a b i - s a b i 並不取決於創造者的背景和人格特質。事實上,最好是創造者不具任何特徵、不顯眼甚或來路不明。

原始鄉土氣息的。w a b i - s a b i 之物看起來是粗糙的、不高尚的。它們被製作出來時,通常與素材的原始形態相去未遠,或是極其相近,質地非常粗糙,觸感也頗為粗劣。製作者的手藝可能沒辦法被辨識出來。

黑暗、陰鬱的。w a b i - s a b i 之物擁有一種朦朧、模糊和稀薄衰弱的特質——作為事物,它們接近於無(或是才正要萌現)。曾經鋒利的刀刃呈現出柔和黯淡的白光。曾經堅固的物質變得如海綿一般柔軟。曾經明亮飽和的顏色褪成黯淡的泥土色,或破曉黎明與薄暮黃昏時那種氤氳的朦朧煙色。w a b i - s a b i 就像是變成了無限延伸的灰色光譜:灰藍相間的褐色、銀紅相間的灰黑色、靛藍淡黃相間的綠色……還有褐色光譜:呈深黑色染褐色的藍、柔和的綠色……還有黑色光譜:紅黑色、藍黑色、褐黑色、青黑色……

較少出現的情況是,w a b i - s a b i 的事物也可以是明亮的,是從「無」之中新生的柔和淡色。就像未被漂白過的棉花、大麻和再生紙的黃白色。新苗和嫩芽的銀赭色。腫大花苞的綠褐色。

簡樸。簡樸是w a b i - s a b i 的核心思想。無,當然,就是終極的簡樸。但在

達到「無」的境界之前和之後,要遵循簡樸的原則並不是那麼簡單。闡釋千利休所說的,表現在茶道中w a b i - s a b i 的本質,正是簡樸本身:打水、撿柴、煮水、備茶和奉茶予他人。千利休建議,其他細節就由各人去發明創造。

如何實踐簡樸生活所要求的限制,卻又不會掉入誇張的禁慾? 如何專注奉行各種必要的細節,卻不變調成過分的講究挑剔? 如何實踐簡約的信念卻不招致厭煩?

最佳描述w a b i - s a b i 簡約的方式是:經由冷靜、謙虛和真誠等特質的智慧所到達的優雅狀態。這種智慧的主要實施策略,就是從節約下手。(這種智慧也就是手段的經濟學。)消減到本體,但不減詩意;保持事物簡潔無滯礙,但莫使之絕滅。(w a b i - s a b i 的感情是溫暖的,並不冷酷。)通常這就意味著有限的素材,也代表將事物明顯的特徵減到最少。但這並不表示要除去那些肉眼不可見,卻能讓各種元素集合成有意義整體的連結力量; 也不表示要消減那些吸引我們對事物一看再看的「興趣」。

商品簡介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わび・さび),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十七歲時蓋的一座茶屋。

・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七十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與著名攝影師Moshe Brakha, Brian Leatart, Claude Mougin, Matthew Rolston等人合作。

・曾著有多本設計與美學書籍:例如《十七個淋浴的美麗男子》(17 Beautiful Men taking a Shower)、《二十三位洗澡的美麗女子》(23 Beautiful Women Taking a Bath)、《如何洗一次日式澡》(How to Take a Japanese Bath)、《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

譯者簡介

蔡美淑

一九七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夏天裡的紅鱒魚》、《陌生人的禮物》(該系列小說獲得貝瑞獎和夏姆斯獎的入圍提名)、《聖血密碼》、《永恆棋戲》等作品。

媒體推薦

● 「完美地闡述禪的簡單和沈靜。」NAPRA Review

● 「李歐納‧柯仁的《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是認識侘寂美學世界的重要入口。」Reader Review網站

● 「這是一本你可能花30分鐘就能看完,但看完後想一輩子擁有的書。為何?因為沒有一本書有同樣的特色和使命。wabi-sabi的精髓在於美,無論源自於物器、建築,還是視覺藝術,這種美並不會直接顯現,而是在時間的吹拂之下,逐漸成形。作為一個設計師,這本書不斷提醒我,無論在生活或設計中,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陶德‧多明尼(Todd Dominey),SlideShowPro創辦人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譯者:蔡美淑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1-07-29
ISBN:9789868711235
定價:220元
特價:79折  173
特價期間:2024-03-29 ~ 2024-05-17其他版本:二手書 3 折, 6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