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大師級的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曾說過,他寧可拍一部描述某個男人帶著狗兒散步的電影,也不想拍關於中國皇帝的題材。對我來說,也是如此。表面上我寫的是刑事案件,在這方面我有超過七百件刑案的辯護經驗,但事實上,在這本書中,我寫的是人,是他們的失敗、他們的罪責和他們的偉大。
我有個伯父,他是刑事合議庭的審判長法官,他專司命案、謀殺和重傷害致死等案件。在我小時候,他會跟我們敘述我們聽得懂的案子,開頭永遠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
他是對的。我們在事情後面追,它總是快過我們的腳程,到頭來我們還是追不上它。我敘述殺人犯、毒犯、銀行搶犯和妓女的際遇,他們有他們的故事,而且他們和我們沒有多大的不同。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有時冰層無法承載某些人的重量,於是冰破人落海,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一刻。如果幸運的話,事過境遷,我們依然繼續跳舞。如果幸運的話。
我那位擔任法官的伯父,戰時在海軍服役,他的左手臂和右手被砲彈炸毀,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卸職。大家都說,他是個好法官,很有人味,說他是個公平正直的人。他很喜歡打獵,有個小小的狩獵區。有天早上他進到森林,拿起雙筒槍把槍管塞進口中,以他殘存的右手臂扣下扳機。他穿著黑色的套頭毛衣,獵裝掛在樹枝上。他的頭部中彈後整個爆裂開,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看到那些照片。他留下一封簡短的信給最好的朋友,信中寫道,他就是活夠了。這封信的開頭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我還是很想念他,每一天。
本書探討的正是像他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
費納醫師
菲德漢姆.費納在德國西南端的羅特魏爾當了一輩子的醫生,每年開出兩千八百張病假證明單,他的診所就位在主街。他同時也是埃及文化界的領袖、獅子會會員,沒犯過法,甚至連違規事件都沒發生過。除了自住的宅院外,還有兩棟房子出租,有一部開了三年的賓士E-Class、內附皮製座椅及自動空調,以及價值約七十五萬歐元的股票和債券,外加一張壽險保單。費納沒有小孩,唯一還活著的親人是小他六歲的妹妹,她和先生及兩個小孩住在斯圖加特。費納的人生本來是乏善可陳的,直到遇見了英格麗特。
費納二十四歲時,在父親六十歲生日聚會上認識了英格麗特,他的父親也在羅特魏爾當醫生。
羅特魏爾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的城市,外來客即使不問,也會有人告訴他們,這個城市是由史陶費爾所建立的,它也是巴登—符騰堡州最古老的城市。人們真的能在這裡看到中世紀的凸窗,還有十六世紀遺留的精緻雕刻招牌。費納家族世居於此,是落居此地最古早的家族之一,家族成員都是受人景仰的醫生、法官和藥劑師。
費納長得像小約翰.甘迺迪,有張親切的臉,讓人以為他無憂無慮、事事順心。只有更仔細的觀察,才會注意到他的臉孔透露出幾許哀傷、幾許滄桑和暗沉。這樣的面容在黑森林及施瓦本山之間並不罕見。
英格麗特的父母是羅特魏爾的藥劑師,他們帶著女兒赴宴。她大費納三歲,是個胸部很大的村姑型美女。水藍色的雙眼、烏黑的秀髮、白皙的肌膚,她很清楚自己的影響力。她無法以正常的語調說話,那有如金屬撞擊般高八度的奇特嗓音,讓費納心煩氣躁。只有當她放低音量時,她的話語聽起來才有抑揚頓挫。
她實科中學沒畢業就當起服務生,她告訴費納這只是「暫時的」,其實他一點也不在乎這點,他比較有興趣的是另一方面,那方面她可是強多了。在這之前,費納只有兩次短暫的一夜情,但她們讓他感到不安。這回,他對英格麗特是一見鍾情。
壽宴兩天後,他們一起去野餐,餐後她引誘他,於是他們就在避雨亭中辦起事來。英格麗特的床上功夫了得,教費納意亂情迷,一個星期後就向她求婚。她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因為費納正是所謂的好對象,他在慕尼黑攻讀醫學,人好又有魅力,而且不久後他就得參加第一次大考。最重要的是,他的認真吸引了她,那種感覺她說不清楚,但是她告訴好友,費納絕對不會拋棄她。四個月後,她就搬去與他同住。
他們去開羅蜜月旅行,地點是他選的。當後來有人向他問起埃及,他總是說,那是「沒有重力」的地方,即便他很清楚,沒有人懂他話中的含意。在那裡他有如華格納最後一齣歌劇的主角少年帕西法爾、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但他卻感到幸福。這也是他生命中最後一次有幸福感。
回程的前一晚,他們躺在旅館房間內,暑氣逼人,在這小小的房間裡,連空氣都像凝結起來。那是一家廉價旅舍,聞起來有水果腐爛的氣味,樓下還傳來街道上人車往來的噪音。
即使高溫炎熱,他們還是共度春宵。完事後,費納仰躺在床上,雙眼盯著天花板下的旋轉吊扇;英格麗特抽著菸,翻了個身,單手撐住頭注視著他。他微笑著,而她卻沉默許久。
然後她開始敘述,敘述她在費納之前遇到的那些錯的男人,個個讓她失望透頂,尤其是讓她懷了孕的法國中尉。那次的墮胎讓她差點賠上性命,說著說著她哭了起來。他大為震驚並擁她入懷,在胸前感受到她的心跳但卻束手無策。她信任我,他想。
「你發誓,你會照顧我一輩子,絕不會離開我。」英格麗特顫抖的說。
他說他深受感動,要她放心,不是結婚時在教堂發過誓了嗎,和她在一起他很幸福,他願意……
她硬生生的打斷他,音量加大,這時像金屬般單調刺耳的聲音又出現了。「你發誓!」
突然間他明白了,這不是愛侶間的對話。吊扇、開羅、金字塔、悶熱的木造房間,所有的甜蜜公式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將她從懷中推到面前,好看著她的眼睛。然後他說了。他說得很慢,而且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發誓。」
他再度擁她入懷,親吻她的臉,於是他們又春宵二度。但這回不同,她坐在他的身上為所欲為,他們都很嚴肅、陌生又寂寞。當她達到高潮時,開始打他耳光。後來他一直盯著天花板無法入眠,然後突然停電了,吊扇也不再運轉。
—
當然,費納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取得博士學位,並在羅特魏爾縣立醫院得到第一份工作。他們找到一間兩房一廳的公寓、浴室內有浴缸,還可眺望森林。
在慕尼黑搬家打包時,她把他的唱片全扔了,搬進新家後他才發現。她說,這些唱片是他和別的女人共有的,她無法忍受。費納大為光火,為此他們冷戰了兩天。
費納喜歡包浩斯建築設計學派的簡約風,她卻以橡木和松木家具布置屋內,還掛上窗簾、鋪上色彩鮮豔的床單,甚至選用刺繡的杯墊和錫製的杯子,這些他都忍了下來,因為他不願干涉她。
幾個星期後,英格麗特說他拿刀叉的樣子妨礙到她。起初他開懷大笑,覺得她太孩子氣;但隔天她又這麼指責他,再隔天又來一次。因為她對這事非常認真,於是他就改變拿刀叉的方式。
英格麗特又抱怨他都不倒垃圾,這時他告訴自己,兩人在一起剛開始總有適應期。然後她指責他太晚回家,八成在外頭和別的女人打情罵俏。
諸如此類的指責沒完沒了,不久後他天天都會聽到他太邋遢、他把襯衫搞得髒兮兮、他弄皺了報紙、他很臭、他只想到自己、他說的都是廢話、他欺騙她。費納幾乎不為自己辯駁。
不出幾年,她開始侮辱他,起初還有點節制,後來越來越變本加厲。她罵他是豬、是豬腦袋,還說他折磨她,接著出現的就是屎糞等級不堪入耳的咒罵和咆哮。他放棄了。夜裡他下床讀科幻小說,也像大學時一樣,天天慢跑一小時,他們已經很久沒睡在一起了。雖然有女人對他獻身,但他沒有接受。三十五歲時,他接掌了父親的診所;四十歲時,他滿頭白髮。費納覺得好累。
—
費納四十八歲時,父親過世;五十歲時,母親走了。他拿遺產在市郊買下一間木造房屋,附帶一座小公園、荒蕪的灌木叢、四十棵蘋果樹、十二棵栗子樹和一片池塘,這座庭園後來成了費納的救星。他遍讀所有和灌木、池塘及樹木有關的書籍,訂閱園藝專業雜誌,買下最好的器具、研究灌溉技術,並以他獨特的縝密思維,研習園藝知識並付諸實踐。於是,庭園欣欣向榮,他的灌木林在附近廣為人知,費納還曾看到外來客在蘋果樹間穿梭拍照。
平日,他在診所待到很晚,費納是一位細心又有愛心的醫生,病患都非常尊敬他,在羅特魏爾,他的診斷就是公定的標準。每天,他在英格麗特起床前就離開家,直到晚上九點後才回家。晚餐時間的怒罵轟炸,他沉默的忍下,任由她刺耳的嗓音機關槍似的猛烈抨擊。她變胖了,蒼白的肌膚在這幾年變得紅潤,頸部也不再緊實,還出現一圈贅皮,隨著她罵人的節奏來回抖動。她呼吸變得困難,還得了高血壓,費納卻越來越瘦。某個晚上,當他建議她最好去找一位他認識的神經內科醫師看診時,她拿起鍋子砸向他,同時痛罵他是隻忘恩負義的豬。
—
六十歲生日前一晚,費納一直醒著。他拿出已褪色的埃及蜜月旅行照片,英格麗特和他站在金字塔前,背景有駱駝、貝都因人和滾滾黃沙。那是她把結婚相簿丟掉時,他從垃圾桶中撿回來的唯一一張照片,此後,他就把它收在櫥櫃最底層的深處。
在這個晚上,費納突然領悟到,他終其一生都得是這樁婚姻的囚犯。他在開羅許下承諾,正是在如今這麼艱難的歲月,他才更必須守諾;承諾不是只有在甜蜜期才算數。看著這張照片,他的視線模糊起來,接著脫掉衣服,光著身子站在浴室的鏡子前,久久盯著自己看,然後他坐在浴缸邊緣,這是他成年後第一次哭泣。
費納在庭園工作,這時他七十二歲,四年前他把診所賣了,但仍一如往常在六點整起床,輕手輕腳的離開客房(幾年前他就搬到客房住),英格麗特睡得正熟。九月的一個晴朗的上午,晨霧散去,空氣清明中透著涼意,費納拿著鋤頭在灌木叢間鋤草,那是一個辛苦又單調的工作,但是他很滿足,他期待著每天早晨九點半固定的咖啡時間,看著春天種下的飛燕草,他想,晚秋應該會開第三次花。
突然間,英格麗特推開大門,大聲咒罵他又忘了關上客房的窗戶,簡直是個白痴。她的聲音極其刺耳,就像金屬般冰冷。
即使到後來,費納還是無法明確的描述當下他在想什麼,這時他的內心深處,閃現一道尖銳又冷冰冰的光芒,在這道光芒的照射下,一切都再清楚不過了。
於是他央求英格麗特到地下室來,自己則走室外的樓梯。她氣喘吁吁的走進他擺放園藝工具的房間,裡面存放他在過去幾年間搜集到的好用器具,它們依功能和大小,井井有條的掛在牆上、或放在乾淨的白鐵桶及塑膠桶裡,英格麗特很少來這裡。她一打開門,費納二話不說從牆上取下砍樹的斧頭,那是瑞典製的,手工打造,剛上過油且毫無鏽斑。他手上還戴著粗糙的園藝手套,英格麗特沉默下來,呆望著那斧頭,無處可躲。他第一斧就劈中她的頭蓋骨,那是致命的一擊;斧頭續往下劈至腦部,劈開了她的臉,她在倒地前就已經死了。費納費了好大的勁,才把斧頭從頭顱抽出,然後用腳踩住她的脖子,劈下沉沉的兩斧分開頭部和軀幹。法醫的驗屍報告中記錄,費納為了把手和腿部劈開,又落下十七斧。
費納呼吸沉重,他坐在平常照料花草時才用的木頭矮凳上,凳腳浸在血泊之中。費納餓了,不知何時他站起身,在屍體旁脫去衣物,走到地下室庭院邊的洗手台,洗去頭髮和臉上的血跡。他把地下室鎖起來,從室內樓梯進入屋內,穿好衣服,打電話給警察,報上姓名和地址,一個字一個字說:「我把英格麗特剁了,請馬上過來。」這段通話被記錄下來,沒等對方回話,他就掛上電話,他的聲音不帶一絲激動。
幾分鐘後,警車停在費納家門口,沿途沒有鳴笛和閃燈。員警中有位年資二十九年的警察,他的家人都是費納的病人。費納站在庭院門口,把鑰匙交給他並說,她在地下室。這位員警知道,最好什麼都別問,因為費納穿了西裝,但沒穿鞋也沒穿襪子。他非常安靜。
—
訴訟持續了四天。刑事合議庭審判長很有經驗,他認識審判對象費納,也認識英格麗特,如果他認識得不夠透徹,證人們會補充說明。每個人都為費納叫屈,都站在他這邊。郵差說,他認為費納「是一位聖人」,能「承受那些折磨」,簡直就是「奇蹟」。心理醫師認為他長期積怨導致情緒障礙,但未達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的程度,不符減輕或豁免刑責之條件。
檢察官具體求刑八年,他費了一番唇舌描述犯罪過程及地下室的浴血場景,然後他指出,費納還有其他選擇,他可以提出離婚。
這位檢察官搞不清楚狀況,費納就是不能離婚。刑事訴訟法最終修正版中,廢除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必須宣誓供詞為真的誓詞。我們早就不相信這種宣誓是有用的,證人若想撒謊,即使宣誓了也不會說實話;況且,也沒有法官會真的認為,宣誓就能改變什麼,誓言對現代人來說根本無關緊要不痛不癢。但是,而且正是在這個「但是」中存在著另一個世界,費納不是現代人,他的承諾是認真的,它貫穿了他的一生,他甚至還成為它的囚犯。費納無法擺脫他的諾言,否則那就是背叛;而暴力行為是他一輩子困在誓言中,所累積的龐大壓力爆發的反撲。
是費納的妹妹請我為她哥哥辯護的,此刻她坐在旁聽席淚流不止,費納從前診所的老護士握著她的手。坐牢後的費納變得更加清瘦,他動也不動的坐在被告席的深色木頭長凳上。
此案在事實面上是無從抗辯的,它值得討論的是屬於法哲學上的層面:刑罰的意義何在?我們為什麼要懲罰一個人?在最後的口頭答辯中,我試著去找到這當中的原因,有許許多多的理論,諸如刑罰有嚇阻的作用、處罰壞人可以保護好人、刑罰可以防止犯罪者再度犯案、刑罰可以彌補被害人。我們的法律整合了這些理論,但沒有一個是真正適用於本案的。費納不會再度殺人,他的確犯了法,但罪行就多重而難以判斷了。再者,法庭該不該扮演復仇者的角色?那是一段長篇答辯,我敘述他的故事,我想讓人們了解,費納會犯下此案,是因為對他來說已經走到絕路了。我不停的說,直到我相信法官懂了我的意思。當有位陪審員點頭時,我再度回到座位上。
法院在言詞辯論的尾聲,都會聽聽被告的說法,法官也應將他的話列入考量,費納還有最後的發言機會。他向大家鞠躬,雙手交叉著,他不必靠背誦就能說出那些話,因為那就是他一生的總結。
「我愛我的太太,最後我殺了她,但我一直深愛著她。我答應過她,她永遠是我的妻子,到我死都不會改變。我違背了諾言,只有帶著我的罪過活下去。」
費納回座後,一語不發的盯著地面。整個法庭寂靜無聲,連審判長都顯出心情沉重的樣子。然後他宣布退庭,隔天宣布判決結果。
當天晚上我再次進入監獄探視費納,我們無需太多言語,他拿出一只皺巴巴的信封,從裡面抽出那張他們蜜月旅行的照片,以大姆指撫摸著英格麗特的臉,照片最上層的保護膜早已脫落,她的臉幾乎是一片空白。
—
費納被判刑三年,逮捕令被撤銷,也結束監禁,他可以以開放方式服刑。所謂「開放式服刑」是指受刑人白天可以自由活動,但必須回到拘留所過夜,而前提是其有正當職業。對一個七十二歲的老人來說,要找到新的職業並不簡單。最後他的妹妹想到解決辦法:費納登記的新職業是水果買賣,他可以販售自己種的蘋果。
四個月後,有人送一箱十個大紅蘋果到我的事務所,內附信封中有張紙條寫著:
「今年的蘋果很好。費納」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辯護律師,用11個完全真實,如電影般的親身案例,
撼動你對人性、罪行、愛與罰的一切判斷!
破天荒!吳念真夫婦首度聯手推薦!
「這才真的是『每一篇都是一部電影』!」
★作家、導演、醫師、律師、書虫、愛書人,一致拍案驚艷叫好★
吳念真、小野、侯友宜、詹宏志、王浩威、李偉文、光禹、蘇絢慧、黃國華、盧蘇偉、戴立忍、
張大魯、冬陽、藍祖蔚、李明璁、吳宜臻、林峰正、顧立雄、林永頌、刑事局法醫室程曉桂主任……
著迷推薦!
醉心於《龍紋身的女孩》《告白》《惡人》的故事,喜歡讀《正義》後的思考,
絕對會對《罪行》的故事著迷,將在腦海停不住思索罪與人性!
★長踞德國暢銷書榜,熱銷50萬冊,電影將由《香水》製作公司出品,《當櫻花盛開》導演執導
★榮獲「克萊斯特文學獎」、《慕尼黑晚報》「年度文學之星」高度肯定
★明鏡週刊、紐約時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重量級媒體驚艷報導
每個淡然述說的故事背後,都是一個巨浪滔天的人生
誰才是受害者?無從選擇而犯的罪行,如何定罪?如果置身其中,你,會怎麼做?
他是德國知名的辯護律師,他的工作就是維護「人之為人的尊嚴」。
面對看似冰冷無情的案件,作者馮.席拉赫深入每樁罪行的原點,用11個有如紙上電影的故事,展現不同樣貌的人性難題。
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離奇的情節讓人感同身受,又對故事人物的處境不勝唏噓。
仔細看看他們,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可能犯罪。
很少有人會在早上起床的時候說,好吧,我今天要犯罪。
這些人的罪行,經常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選擇。
仔細看看他們,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與他們實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手刃髮妻,卻是為了堅守一生的誓言,讓法庭上所有人都同情的年老丈夫……
出於愛,一名年輕女孩殺了自己的弟弟……
一成不變使人抓狂,博物館看守員的壓抑與規律終於走調,爆發出匪夷所思的行徑……
人吃人肉,並非好萊塢的虛構題材,愛之入骨有時是具體的慾望……
社會邊緣人離奇的身世,讓陪審團自掏腰包湊了一張機票為他圓夢……
誰才是受害者?不得不的殺害如何定罪?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1964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擔任執業律師,專司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前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uenter Schabowski)、前聯邦情報局特務諾貝特.尤瑞次科(Nobert Juretzko)、工業鉅子、達官顯貴、中下階層人士及常民百姓。2009年處女作《罪行》出版,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讀者及媒體好評不斷。2010年以本書獲《慕尼黑晚報》選為年度文學之星。同年獲頒德國文壇重要獎項克萊斯特文學獎。
2010年第二本書《罪責》(Schuld,中文書名暫定)出版,亦長踞德國暢銷書榜。
《罪行》售出32國版權,電影版權亦已由《香水》的出品者康士坦丁電影公司買下,第一個改編故事將由以《當櫻花盛開》聞名國際的導演多莉絲.朵利撰寫劇本及執導,於2011年春天開拍。
前言
美國大師級的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曾說過,他寧可拍一部描述某個男人帶著狗兒散步的電影,也不想拍關於中國皇帝的題材。對我來說,也是如此。表面上我寫的是刑事案件,在這方面我有超過七百件刑案的辯護經驗,但事實上,在這本書中,我寫的是人,是他們的失敗、他們的罪責和他們的偉大。
我有個伯父,他是刑事合議庭的審判長法官,他專司命案、謀殺和重傷害致死等案件。在我小時候,他會跟我們敘述我們聽得懂的案子,開頭永遠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
他是對的。我們在事情後面追,它總是快過我們的腳程,到頭來我們還是追不上它。我敘述殺人犯、毒犯、銀行搶犯和妓女的際遇,他們有他們的故事,而且他們和我們沒有多大的不同。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有時冰層無法承載某些人的重量,於是冰破人摔落海中,我感興趣的就是這一刻。如果幸運的話,事過境遷,我們依然繼續跳舞。如果幸運的話。
我那位擔任法官的伯父,戰時在海軍服役,他的左手臂和右手被砲彈炸毀,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卸職。大家都說,他是個好法官,很有人味,說他是個公平正直的人。他很喜歡打獵,有個小小的狩獵區。有天早上他進到森林,拿起雙筒槍把槍管塞進口中,以他殘存的右手臂扣下扳機。他穿著黑色的套頭毛衣,獵裝掛在樹枝上。他的頭部中彈後整個爆裂開,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看到那些照片。他留下一封簡短的信給最好的朋友,信中寫道,他就是活夠了。這封信的開頭是:「大多數的事情是非常複雜的,而罪責正是其中之一。」我還是很想念他,每一天。
本書探討的正是像他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
◇ 重量級媒體驚艷報導
「《罪行》是一部異常迷人的短篇故事集。」
--《泰晤士報》
「這些故事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主角人物的極端特質,而是敘事者的筆調:不濫情,諷刺而幽默……卻從不失卻人性。如果說《罪行》揭露了司法反覆無常的本質,那麼文中也支持了弱勢的一方。」
--《金融時報》
「像《罪行》這樣的一本書,很容易淪為如同嘉年華會的怪物秀那樣譁眾取寵的作品。不過,馮.席拉赫曉暢俐落的文字卻為其賦予了一股簡潔的權威性。除了極少數的暗示之外,他幾乎從不訴諸鑑識心理學。每一則故事都進展得非常明快,每個轉折都會帶來出人意料的發展,就像一頭眼睛火紅的野獸在夜裡的森林小徑上喘息奔行。除了審理程序的敘述之外,這本書其實充滿了德文童話故事的精神:令人毛骨悚然的古怪故事,就像霍夫曼、克萊斯特、格林兄弟乃至卡夫卡的作品一樣。」
--《獨立報》
「迷人不已……一本篇幅輕薄的合集,收錄了十一則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故事……以冷靜而和緩的筆調寫成,吸引著讀者步步深入。馮.席拉赫引導我們探究難以預測的事件後果,這種後果能夠將不完美的普通人逼到無可忍受的處境,促使他們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
--〈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篇幅輕薄的合集,收錄了十一則令人讀來欲罷不能的故事,全都取自於作者的執業生涯,並且以冷靜而和緩的筆調寫成,吸引著讀者步步深入。
--〈紐約時報書評〉
費迪南.馮.席拉赫從他的檔案中挑出了幾件謀殺與犯罪謎案,並以受書評讚譽為可比瑞蒙.卡佛的沉穩筆調,將這些故事轉化為文學瑰寶。
--〈泰晤士報書評〉
這些故事——想必是出自作者自身的經驗——撰寫得細膩纖柔,而且發人深省。
--《泰晤士報》
在馮.席拉赫筆下,風格、寫作型態與主題都調和一致,共同描繪出一幅犯罪圖像,明快俐落又高潮迭起,同時也深富可信度。
--《坎培拉時報》
《罪行》的每一則故事都各自有其魅力,各自有其神秘與張力,但費迪南.馮.席拉赫撰寫這部傑作的目的,無疑是要讓我們知道盜竊不一定是盜竊,蘋果不一定是蘋果,而且一個人的行為不論乍看之下有多麼殘忍野蠻,他終究還是人。
--《解放報》
馮.席拉赫以魔鬼般的精確性,解釋了什麼樣的力量足以逼使人犯下無可彌補的罪行。同時,讀者也在他的邀請下,不由自主地反思起正義的議題。
--《費加洛日報》
這些短篇故事具有無可否認的小說結構。作者對自己的文字具有充分掌握,每一則故事的敘述也都棄絕煽情的手法,但不是因為他採用法庭辯論的語調,而是因為他對事實的單純敘述。
--《圖書週刊》
這些令人陶醉的文字之所以迷人,原因就在於故事本身;也因為其精確的風格與細膩的心理分析相互結合,為這本呈現出司湯達爾所鍾愛的「令人信服的小細節」的著作更添魅力。
--《論壇與我》
馮.席拉赫筆下的人物比一般黑色小說的人物更顯生動,也許是因為他的人物較為真實,而且描寫的手法又簡單而鮮活,沒有不必要的把戲:只是單純觸動人心。
--《共和國報》
這本書中呈現出來的,而且最後繚繞不去的,乃是一位貨真價實的作家表達出來的聲音,以及他賴以看待真實與虛構世界的明白又確切的眼光。
--《D》
他的風格緊湊,而且具有深刻洞見。馮.席拉赫擁有與生俱來的文學敏感度,他的這本書已成為近代歐洲文學的重要作品。
--《未來報》
一部傑作!對作家最大的讚美,就是將他與杜倫馬特(Friedrich Derrenmatt)相提並論。在本書中的許多部分,馮.席拉赫都令我聯想起那位崇高出眾的大師筆下的氛圍和故事。
--《米蘭晚郵報》
席拉赫的文字簡明曉暢,對主題的掌握精準到位,彷彿他向來就是作家。他說故事的技巧極佳,完全仰賴他筆下的人物與他們的命運。
--《明鏡週刊》
一本絕佳的處女作,從第一頁開始就令人欲罷不能,而且筆調總是切合題旨。
--《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
他對犯罪行為的繁複深感興趣,描寫的筆觸清明簡練,而且總是讓讀者對罪犯產生理解,甚至近乎同情。
--《世界報》
費迪南.馮.席拉赫律師令人屏息的處女作只探究真相——除了真相,別無其他。
--《法蘭克福匯報》
◇ 各界名人著迷推薦
一本關於尋常犯罪的非凡著作,由一名經驗豐富的辯護律師寫成,筆調充滿懸疑與洞見,並且優美而嚴謹。一部實實在在的驚悚作品。
--徐林克(《我願意為你朗讀》作者)
一件犯罪,從事後看都只是冰冷的書面資料,無法身歷其境感受第一現場的驚悚震撼與兇手的冷酷無情。研讀這本《罪行》,可以讓人體會人性最深層、黑暗的一面,對於未來,就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與準備。
--侯友宜(新北市副市長)
法律在人性的夾縫中其實顯得微不足道。作者不用法匠的角度去講故事,而是讓故事自己去講故事,每篇故事有如一道道酸甜苦辣的菜餚。作者在起鍋前用了一丁點法律去調味,竟然就把人性烹調得如此入味。
--黃國華(總幹事)
人類社會對其社群成員施加懲罰的目的與價值何在,始終不若其他動物社會來得簡單明瞭,那是因為我們有人性。提升人性所特有的理性、關懷、許諾、信仰與自我想像,使我們能夠超越生存與繁衍之外,賦與生命更深層的意義。謹推薦本書予所有對人性難題有興趣的人們。
--顧立雄律師(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律師,常被認為唯利是圖,滿身銅臭。本書作者顯然不是如此。他充滿人道關懷,所作所為充分散發出法律人應有的智慧。
--林峰正律師(民間司改會執行長)
這本書很好看!尤其以律師角度看來,心有戚戚焉。如果知道我們有所選擇,就不會發生法律所不能原諒的「罪行」,這十一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最原始的人性……(摘自推薦序)
--吳宜臻律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因著人性,這本書所述說的故事,就不只是某地區的人才會發生的生命情節。因著人性,誰都有可能走向以罪行了結一切的地步。……透過本書,我們都可以好好的檢視與察覺自己內心那些可能醞釀成罪行的傷痛與壓力,早一刻為自己做出一個放過自己、善待自己,也終止悲劇發生的決定。(摘自推薦序)
--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出於愛情而從事的非法行為,無罪。如果法律多一點人性化的考量,這世界會更美好。
--張大魯 (這些人那些事 網路廣播電台製作人)
費迪南.馮.席拉赫用平實簡潔、不帶煽情的文字,細膩寫下犯罪、律政與人性三者交織而成的故事。每一則都有其神祕、緊張、驚愕或感人之處,甚至比小說更曲折離奇──只是這些情節並非虛構,而是來自你我可能會經歷同樣遭遇的真實世界。極為耐人尋味的閱讀體驗,誠心推薦一讀。
--冬陽(推理小說評論人∕文字工作者)
倘若不是這般節制而冷靜的敘事
所有曲折細節將流於腥羶的窺奇
如果沒有那麼同理而柔軟的視角
一切駭人聽聞就只是待除的毒瘤
於是他人的罪行之過
也是自我的反思之鏡
--李明璁 (作家,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從文學角度而言,這十一篇短篇故事扣人心弦、高潮迭起,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作品。每一個案件,德國刑事辯護律師看到的不只是卷宗,重要的是當事人,不只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當事人的真實處境及內心世界。作者並非用律師的眼光看當事人,是以當事人的角度,深入他們的階層,了解他們內心的愛與痛,委屈與期望,真是有「人味」的正義律師!
推薦這本書給關心正義的人,相信這本書可以讓您以不同的角度瞭解「罪犯」。我也推薦這本書給從事司法工作者,包括法官、檢察官及律師,我們常常忙碌於卷宗堆裡,而忘了當事人,相信這本書會提醒我們重視當事人,更深入瞭解他們。
--林永頌律師
從「罪行」,認識與面對真實的人性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像我一樣疑惑,初拿到書稿時,我心想:「一個諮商心理師能對一本專業律師所寫的故事有什麼樣的共鳴與回應?」
當我看完本書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一本談人性的書。而任何的助人專業其實都是為人而存在,並且試著洞悉人性,也試著照顧與關懷人的生活與生命。
因著人性,這本書所述說的故事,就不只是某地區的人才會發生的生命情節。因著人性,誰都有可能走向以罪行了結一切的地步。
讀著一篇篇的故事,一種奇妙的感覺悄悄升起。馮.席拉赫筆中的故事似乎穿越了時空、文化界線,故事裡的人物彷彿就是那些在我諮商室曾經出現過的人們,他們都有著難以表達的無助與孤獨,還有,一些讓人心疼的生活遭遇與情節。不同的是,我仍奮力的和我諮商關係中的當事人努力追尋解脫之道,而不是以「罪行」結束故事。
在台灣,媒體往往只報導犯罪案件的外顯罪行,我們很難真的從片斷的報導中深入了解罪行背後的生命經驗與故事。不是所有人的罪行都是出於惡意與泯滅人性,有些人的罪行是出於無奈,與太多難以表達的傷痛。他們難以逃脫他們受困的命運,被迫一步步的走向這樣的毀滅。
這些毀滅,有許多的情非得已,令人能夠有同理心,也產生憐憫之情。他們在牢不可破的痛苦與無助中,試著掙扎。但漫漫長路上,可能都沒有人明白他們所過的生活,也沒有人真的出現,伸出手解救他們內心所承受的痛苦。
而這些失去希望、走進絕望的人,在某個所能承受的臨界點犯下了無法挽回的罪行,至此,他們被歸類於惡人、犯罪之人。在往後歲月,他們成了社會制度摒棄的對象,只能繼續的失去社會的關注。他們成了社會所認定的邪惡者,繼續沉默的背負著有形與無形的責罰。
其實,所有的罪行,都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的罪行」。這些罪行都有發展的歷史,也含有許多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涉入。有許多罪行是發生在某段關係中,而這些關係,總是含有許多長久以來無法適可而止的傷害。當無法好好處理衝突關係,無法建立正向關係與正向情感,某個時間點,都可能導致罪行的發生。有些傷害雖然不被法律判罪,也不指稱為罪行,但不意謂它並沒有嚴重的波及或威脅另一個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它僅僅是不被法律定義為罪,但所造成的影響與破壞,可能比一個被判斷為罪的行為更加巨大,更加難以修補。
說到這裡,我不禁開始嘀咕:「審判與定罪,真的就可以維護人們期待的社會的正義、平等與秩序嗎?」還是,我們該花更多的資源與心力投注在人們的情意教育與品格塑造,而不是當悲劇發生時,才花了許多時間與資源在分辨罪行與判刑。
當社會不再提供安全保障與希望時,當社會不再關切人們生活處境中不斷累積的壓力與虐待時,犯下罪行的可能是你,或是我。因此,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好好面對與認識內心的黑暗面。希望透過這本書,我們都可以好好的檢視與察覺自己內心那些可能醞釀成罪行的傷痛與壓力,早一刻為自己做出一個放過自己、善待自己,也終止悲劇發生的決定。
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本文透露書中部分情節,進入閱讀前請注意!
律師眼中的人性祕密
如果知道我們有所選擇,就不會發生法律所不能原諒的「罪行」,這本書的十一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最原始的人性……
〈費納醫師〉是一個將自己的心理禁錮在對妻子的誓言中,而在婚姻關係中飽受精神虐待的人,最後卻動手殺死了許諾照顧一生的妻子,令人不禁想起台灣的鄧如雯因長年受到丈夫家暴的殺夫案件;〈大提琴〉的這對姊弟,姊姊知道自己承受不了弟弟的病痛與折磨,親手抱著弟弟結束他的生命,經過自首並遭到法院羈押在監獄中時,亦結束自己原本即將成為大提琴家的一生,令人想起國內日前一則關於一名八十三歲的老先生,因為不忍自己的愛妻被帕金森氏症折磨得不成人樣,決定趁她睡著之際,將釘子釘到的她腦袋裡面,將她殺死。這位老先生自首之後,宣稱是不忍自己的愛妻一直被病痛折磨,幫她做解脫的動作。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頓時成為熱門的話題。
還有,在〈刺蝟〉故事中聰明過人的卡林與他位於社會底層的家人間的親情;在〈幸福〉和〈夏令〉兩篇故事中的愛情與因愛而生恨的情殺事件,或甚至熱愛到足以讓人想將愛人吃下肚的另類「愛情」,令人迷惑不解的人性原始情欲;不得不讓人質疑正義是否真正存在的〈棚田先生的茶碗〉,及〈正當防衛〉中無法破案的殺人事件;在〈綠色〉與〈拔刺的男孩〉,更讓我們深入了解精神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何在,而法律似乎不認為應該去非難人類的意識與理性所無法控制的行為。當然,強調法律與正義的司法系統下,仍然可能存在著像〈衣索比亞人〉故事中的米夏卡這樣的人物,在不同社會中,好人與壞人竟可以是同一個人。
我在國內也擔任律師工作,執業近二十年,經常告訴別人這份工作的神聖之處,就是「律師可以合法且理所當然的窺探(或偷窺)當事人內心的完整想法與祕密」。作者以其在德國擔任辯護律師的辦案經驗寫下十一則故事,看完這本書,會發現故事中主角的某個想法或是處境,我們或許也曾經有過,只是,我們終究沒有成為罪犯,因為我們堅持不讓人性的弱點操縱了我們的理性選擇!
吳宜臻律師(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定價:250元 特價:2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