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空心論:來自地心文明的訊息
cover
目錄

自序

科學的盲點與不能:對地球結構的不夠了解,面對地震才會束手無策

第一章 現代科學的地球結構理論

一、地球內部結構

1.主流科學家的地球結構觀

2.地震波是地層研究主要方法

3.科學上不同看法:液態地核與地函

二、 地心空心說:挑戰現今科學的新觀念

1.科學與巫毒科學

2.大科學主義難以解釋的現象

3.科學家眼中生活中的怪力亂神

4.外星人與飛碟的研究是典型的巫毒科學?

5.能量醫學是偽科學?

第二章 地球空心理論的歷史沿革

一、古老民族的地球空心說

二、愛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的地球空洞三層殼說

三、歐拉/萊斯利的地球空洞單層殼說

四、西姆斯的地球空洞有孔五層殼說

五、瑞德的地球空洞有孔單殼說

六、加德納的地球空洞有孔單殼說

七、北極上空空洞照片的震撼

八、北極的「跳躍行動」及南極的「深凍行動」

1.跳躍行動(Operation Highjump)

2.深凍行動(Operation Deep Freeze)

九、傑森父子所看到的奇異地底世界

十、挪威人史添生的地心經歷

第三章 地球空心科學理論──電漿

一、費城實驗過程與真相

1.費城實驗及結果

2.費城實驗的原理與真相──特斯拉線圈(Tesla coil)

3.致生態環境失衡

二、電漿(Plasma)與融合現象

三、地球次空間與電漿理論

1.地球次空間──內行星地球

2.地震

3.天坑與地球空心論

第四章 探索地底世界

一、巨人族傳說

二、矮人傳說

三、矮人哈比(Hobbits)化石出土

四、內行星地球生物是灰色(Greys)外星人

1.近代飛碟研究開端

2.美國空軍的藍皮書計畫

3.羅茲威爾飛碟摧毀事件

4.MJ-12文件的真相

五、灰色外星人就是河童──來自地心世界的UMA

六、地球上滅絕生物來自地心

第五章 來自地心文明的訊息

一、地心文明的探索

二、地心文明──阿加爾塔(Agartha)

三、來自地心文明的訊息

1.宇宙能量與現代科學

2.宇宙構造,能量體,神佛與飛碟──人類心靈昇華的境界

試閱內容

第三章 地球空心科學理論──電漿

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地球中空是無稽之談,相信地球是中空的人所提出的理論,均無法完全解釋與說服否定派人士,美國在1950年代就開始探討兩極,依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內部檔案──X-File所述,地球的確有一部分是空心,相對於地表,這是次空間(sub-space),而能解釋地心次空間的科學理論,便是電漿(plasma)。

首先要由費城實驗(Philadelphia Experiment)談起。

一、費城實驗過程與真相

1.費城實驗及結果

美國參與二次大戰期間的1943年,海軍曾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船塢進行一項祕密實驗,一艘護衛驅逐艦愛爾德里奇號(DE-173/USS Eldridge)在觀察者眼中隱形, 船長91公尺,排水量1240噸,該實驗也叫彩虹計畫。

當時所有參與計畫的船員,除了一位宣稱目擊整個實驗經過外,都否認曾有過任何事件發生。由於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且實驗內容受一般科學家質疑,大家都認為費城實驗只是傳聞,可是依近來美國M檔案中的資料顯示,該項實驗是真的,而且還與近年來所研發的地震兵器、電漿兵器及地球空心有關呢!

當年的實驗是由富蘭克林•雷諾(Franklin Reno)博士帶領的,原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或廣義相對論,亦即假設磁場、電磁波跟地心引力互有關係,根據此一理論,當透過特別的儀器累積足夠的能量,能夠使光線彎曲,而讓實際的物質變成隱形。美國海軍認為這個應用在戰時很有價值,所以認同並贊助此實驗的進行。於是選擇美國海軍護衛驅逐艦埃爾德里奇號,在美國海軍的船塢,配備強力的磁場產生機準備進行這個實驗。

第一次的實驗是在1943年的夏天進行,在7月22日的實驗進行時,驅逐艦在一團綠霧包圍下接近隱形,實驗之後的船員有嚴重作噁的情況出現。

同年10月28日進行次實驗,這次是整艘艦艇在一道強烈的藍光之下突然消失不見,而在同一時間,距離600公里遠的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基地(Norfolk)回報該驅逐艦在附近海面上出現有數分鐘之久,接著又在費城突然出現,但隨即又突然消失,當時有人把隱形現象認為是進入異次元時空或與百慕達三角有間接關係。

費城實驗和百慕達三角有關聯,起因於一項以人工磁場使一艘驅逐艦和艦上人員暫時消失的報導。海軍作這項實驗,是著眼在使戰時的船隻有偽裝能力。但它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則有更深遠的意義:人類和裝備可以暫時投入另一度空間。

費城實驗目的之一,是在試驗強力磁場對一艘載人船隻的影響。這必須靠產磁機來中和船隻四周的磁場,以防禦磁雷的裝置來完成。工作人員必須操作脈動及非脈動磁機,以使這艘停靠於碼頭的船隻周圍產生巨大的磁場。

這項海上實驗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橢圓形磁場,每道磁光的射程有一百碼之遠,水中的船隻因此變成一種形象,但那不是船本身的形象。當磁力增強後,一些士兵開始消失,必須以手觸摸才能察覺到他們的存在,若要使他們現形,必須用「治療者用手觸摸病人」的治療法才行,但想完全復原卻是個困難的問題。

事後有些人進了醫院,有些人死亡,而其餘的則精神失常。但這些人的超自然能力似乎變得敏銳了,有些人身上至今仍留有實驗的反應,不論在家、在街上、在酒吧間或飯店裡,都會突然地消失又重現,而令旁觀者驚駭不已。

另外,當時實驗結束,船正泊岸時,鑼盤針突然爆炸,使得攜帶它上岸的人也遭了殃。

事實上,該實驗結果比想像的恐怖,不僅瞬間高熱,船上有如強力爆彈爆炸般,人員瞬間遭爆彈到半空中,火焰包住全身,瞬間人體化為灰,船甲板上有灰黑屍體,人員精神失常,更有全身僵硬、心跳停止的人。更令人震驚的是,居然有物體融合現象,甲板及牆壁上有人體埋在其中與牆壁融合,甚至牆凹入但却出現了人體形狀空洞,更有身體三分之一黏在甲板,仍有生命大聲哭喊者,或頭部遭甲板瞬間融合,血管破裂血液噴出者,有些倖存的士兵由於受高周波的侵襲,以致自律神經失調,精神分裂,惨狀超乎想像。

費城實驗的結果雖不被承認,但卻常成為各類書籍、影集、電影和電腦遊戲的題材,但都沒有點出事情的真相。

費城實驗的故事曾在1984年時被拍成電影《消失的1943》,描述兩名參與費城實驗的艦上士兵經由時光隧道到40年後的內華達沙漠中之故事。

2005年,美國電視製作了4個多小時的迷你影集《三角海域》(The triangle),也是將這個實驗與百慕達事件聯繫到了一起,描述了四名專家記者調查百慕達飛機船隻失蹤事件,結果發現這是費城實驗留下的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曾轟動一時的美國影集《X檔案》(The X-Files),其中一集《Dod Kalm》描述戲中的男女主角FBI特別探員福克斯•穆德(Fox Mulder)和黛娜•史卡利(Dana Scully)被告知有一艘美國海軍軍艦造成船員年齡急遽老化,Mulder相信這是跟費城實驗的失敗有關,事實上此一影集劇本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只是再加入戲劇娛樂效果而已。

電腦遊戲曾有一款戰略遊戲叫「紅色警戒」(Command & Conquer;Red Alert),有一段遊戲的情境描述盟軍擁有瞬間傳送武器裝備到戰場的科技,也是根據費城實驗而來的。

2.費城實驗的原理與真相──特斯拉線圈(Tesla coil)

美國海軍在1943年10月時,經由費城實驗創造了一種可以偽裝船隻的磁雲,而揭開了磁雲的潛能,如果磁雲夠強的話,不但會永遠存在,而且會重新排列人類和物質的分子結構,進入另一度時空,人類會因此而有預測未來的能力。

愛因斯坦的「統一磁場」理論可支持這項觀念,磁場、重力場以及其他次原子現象結合在一起。此理論應用在費城實驗和百慕達三角的現象後,分子間的吸引力可以暫時地被力場改變,並將物質引向另一度空間,或所謂的「乙太(Ether)世界」裡去。這種力場包含了物質轉換的效果。

費城實驗最初是要進行消磁實驗,船艦消磁方法一般是用電磁石將大型線圈捲在船身外,再通以大量電流,如此可與船艦所擁有磁場產生作用。

但對船身長超過100公尺以上者,要以纏繞大型線圈方法來消磁,在執行上是有難度的,電源設備也很難搬到船上,所以最好方法,便是利用高能量高周波才能瞬間達消磁目的,也是費城實驗科學原理的真相──特斯拉線圈(Tesla coil)。

特斯拉線圈是由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文:Никола Тесла;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所發明,特斯拉是世界知名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

塞爾維亞血統的特斯拉,出生在克羅埃西亞。他被認為是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發明家。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對電和磁的貢獻也是知名的,先後發明了感應馬達,並開始開發各種用到旋轉磁場的設備,1887年他組裝了最早的無電刷交流電感應馬達(brushless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motor),因此被稱為交流電之父,這也是特斯拉線圈命名的由來。

費城實驗的成功,是由於使用了三部大型特斯拉線圈來進行消磁,相同原理一直持續應用到現今的地震兵器的研發。

2010年3月6日筆者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發展武器足以引發大地震」,引發了國內外大迴響。

最近全球各地地震頻緊,但引發地震原因有一鮮為人知的人為因素,也就是地震武器,或叫地球物理武器HAARP,即高頻有源電離層研究計畫(High Frequency Active Auroral Research Program,HAARP),這也是氣象武器的一種。

這是指以地球物理場作為打擊和消滅敵人的武器,與現代戰爭中使用的常規武器不同,是以透過干擾或改變各種地球物理場(如電磁場、重力場等),來達到誘發地震、洪水和乾旱,瓦解和消滅敵方力量的一種非常規武器。

德國在氣象戰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早。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軍方為了保護重要工業基地和軍事設施,採納氣象專家的建議,在義大利伏爾特河岸地區播灑大量造霧劑,製造出漫天濃霧,使英法盟軍的戰機無法靠近這一地區。

1943年,美軍在同一地點利用人工造霧的方法,製造了一條長5公里、高1.6公里的霧層。濃霧為美軍的行動創造了良好的掩護,使美軍得以順利渡河作戰。

1966年,美國麥金萊氣候實驗室開發的氣象武器,開始用於越戰。其行動代號為「波普艾計畫」。

當時美軍曾出動2.6萬架次飛機,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萬枚降雨催化彈,向雲層裡傾瀉成噸的碘化銀,實施大規模人工降雨,以人為方式延長雨季,造成越南部分地區洪水氾濫,使大量橋樑、水壩、道路及村莊被沖毀。最重要的是,洪水使北越軍隊的補給線—─「胡志明小道」變得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北越軍隊的作戰行動。美軍這項人工降雨給越南造成的損失,遠比整個越戰期間飛機轟炸所造成的損失大。

事實上,地震武器的構想來自於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他發明了交流電發電及傳輸系統、交流電馬達、無線電通信、遙控潛艇、無線燈泡、電力無線傳輸,其中交流電實用技術為特斯拉線圈。

地球物理武器始於二十世紀初,是特斯拉線圈技術的延伸,美國國防部在海空軍主導下設立HAARP計畫,基地設於阿拉斯加州Gakona軍事基地內,HAARP系統的發射裝置可以將強大的無線電波聚焦成比核爆炸的能量都大一束的強波,準確而有力地射向電離層某一點,從而分開電離層,並造成一個巨大的洞,帶給敵方區域性災難。

3.致生態環境失衡

天然地震能引起電離層和磁層的變化,但由HAARP激發起電離層和磁層的變化,也會導致天然地震。這就是特拉斯效應下的人為地震。

如果HAARP用於軍事,便稱之為「地震武器」,將對人類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並將導致新的全球軍備競賽。

它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對地球的物理狀態、地質和生物造成無法彌補和難以修復的破壞,最終導致地球的毀滅。

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對影響、改變天氣的技術研究還很有限,若貿然啟用地震武器,不僅打擊不了敵人,反倒可能帶來一場全球性災難。

如人造酸雨、人造臭氧洞等,對環境的破壞是人類遠遠無法控制的災難性後果。

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儘管聯合國在1977年就通過了禁止將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用於軍事領域的法案,但一些國家的氣象武器研究卻從未停止,各種禁止氣象武器的研究及使用方面的努力,仍是原地踏步,目前已有證據顯示,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大地震就是地震武器所引起的。

事實上,地震原理之一與地球空心相關,也與電漿科學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電漿(Plasma)與融合現象

大家應該常聽到電漿電視這一名詞,事實上,電漿不僅與費城實驗相關,美國更深入探討,進一步知道地心次空間的生成也是電漿造成的。

電漿是在1879年發現的,1928年美國科學家歐文•蘭米爾和湯克斯(Tonks)首次將「電漿」一詞引入物理學,用來描述氣體在放電管中的物質形態。電漿是一種以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形態,廣泛存在於宇宙中,被視為是物質的第四態,也就是電漿態,或「超氣態」,又稱「電漿體」。電漿具有很高的電導率,與電磁場存在極強的耦合作用。

眾所周知的物質三態,為固態、液態與氣態,其實物體的狀態有第四態的存在──電漿。當加熱時固態先成為液態,再升温則成氣態,若再持續加熟,電子脫離原子梭的束縛便成為電漿,因此電漿是一種部分離子化氣體,其成分包括大量中性氣體原子和少量的陽離子及電子。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著電漿,如地球外圍的電離層、太陽表面或是星際氣體中,太陽產生的電漿,向宇宙發散出去,形成太陽風;這些帶電粒子被地球的磁場捕捉後,在南北極和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相撞,則形成極光。此外,若在真空室中通入氣體產生壓力,並於外部加入交直流電場,使氣體被游離,會形成一帶正負電粒子的集合體,亦可生成電漿,在實際的應用上,大部分是利用高電場,提供足夠的能量讓原子或分子內部的電子脫離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其實,電漿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存在,如日光燈內的氣體在使用時就是一種電漿。

電漿態常被稱為「超氣態」,它和氣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沒有確定形狀和體積,具有流動性,但電漿也有很多獨特的性質。電漿中的粒子具有群體效應,只要一個粒子擾動,這個擾動將傳播到每一電漿中的電離粒子,所以電漿本身亦是良導體。

所謂的電漿現象,就是自然中原本中性的空氣,因為一些物理作用的關係,而形成的帶正電及負電的氣體,在這兩種氣體再重新結合為中性氣體的過程中,往往會瞬間放電,非常大的能量會以光的形式放出,故又稱為「球狀閃電」(ball light),而且它會隨著氣流在大氣中跳動,外形有可能形成人們所拍到的UFO形狀,如扁平形、橢圓形、雪茄形等,所以可能能夠解釋一部分所謂UFO目擊的現象。

但是,電漿現象是否可影響人類的想像、甚至是否能讓人類產生幻想,目前還沒有任何可靠的事實證明。英國情報單位曾歷經四年調查,提出了對UFO之謎的解答,他們的結論是:人們所看到的天空不明飛行物,大多是一種鮮為人知的「電漿現象」。電漿現象不但形狀像UFO,還會影響人類思考中樞,形成「記憶保留的延長與經驗的重複」。電漿現象雖早為科學界所知,並不足以解釋所有的UFO目擊。

常見電漿形態包括人造電漿,如螢光燈、霓虹燈燈管中的電離氣體,核融合實驗中的高溫電離氣體,電焊時產生的高溫電弧,電弧燈中的電弧,火箭噴出的氣體,電漿顯示器和電視,太空船重返地球時在飛船的熱屏蔽層,前端產生的電漿,在生產集成電路用來蝕刻電介質層的電漿以及電漿球等。

太空和天體物理中的電漿,如太陽和其他恆星(其中電漿由於熱核融合供給能量產生),太陽風,星際物質(存在與行星之間),木衛一與木星之間的流量管及星際星雲等。

地球上的電漿,如聖艾爾摩之火(St. Elmo’s Fire,是一種自古以來就常在航海時被海員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經常發生於雷雨中,在如船隻桅杆頂端之類的尖狀物上,產生如火燄般的藍白色閃光),火焰(上部的高溫部分),閃電,球狀閃電,大氣層中的電離層,極光以及中高層大氣閃電等。

在工業應用上,可利用其粒子的高熱動能,以引發熱和融合反應而產生能源, 一如費城實驗中也有高熱電漿現象,由於電漿可穿越障礙物並互相融合,所以在費城實驗中才有人體與牆壁在高熱電漿下融合的情況,人體就黏在牆壁,甚或穿過牆壁而在牆上留下人形。

三、地球次空間與電漿理論

1. 地球次空間──內行星地球

地球剛生成時地下有所謂磁力存在,源自地下的外核區域,因為在高溫高區下產生很大能量,與太陽表面電漿現象一樣,更由於電漿具融合及穿透性質,於是就在兩極形成電漿隧道,當電漿進入大氣層後,與大氣中分子發生衝突,之後產生電離成電漿化,電漿化大氣分子便產生了如紅或綠的光線,叫做極光(aurora或Polar light,Northern light)。

依近代科學理論,極光是出現於星球的高磁緯度地區上空的發光現象。而地球的極光,則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極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現,科學家發現,太陽釋放的帶電粒子有如一道氣流飛向地球,碰到北極上空磁場時形成若干扭曲的磁場,帶電粒子的能量瞬間釋放,以各色北極光形式呈現。地球的極光主要只有紅、綠二色,是因為在熱成層的氮氣和氧原子被電子碰撞,分別發出紅色和綠色光。

也有認為極光是地球周圍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的過程。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地球磁場迫使其中一部分沿著磁場線(Field line)集中到南北兩極。進入極地的高層大氣時,與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並激發,產生光芒,形成極光。

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北極光,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阿拉斯加一年之中有超過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為「北極光首都」。

當然,具有磁場的行星上也有極光。

而北極所發現的大洞就是電漿洞(plasma hole),也就是電漿透過障礙物所生成,沿磁力線集中,是肉眼看不到,而地球內電漿形成了次空間,也就是地球的外核是高能態電漿,於是在內外核間的次空間與地面是相同的三度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內行星地球(aruzara)。歴史上曾到地心世界者都是到達此一次空間的內行星地球,當地沒有黑夜,氣候温暖,並沒有小大陽,光源是電漿,美國M檔案記載,在祕魯北部安地斯文明古蹟中找到了到達地心次空間的入口。

內行星地球有地心人,叫生物(aruzara creatures),也有地球上已滅絕的生物、 巨人族,以及消失的地球古文明與香巴拉地底王國等。

2.地震

地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指大地的振動,起源於地下某一點,是為震源(focus)。也就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

地震的成因很多,如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擠壓等,均可能引發地震。在諸多成因裡,以斷層擠壓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主要,造成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也就是地震雲體,在全世界的研究才剛起步,至今沒有一個共識,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地震雲的問題一律全面性否認,或很牽強的用氣象學理論解釋。

當地震發生時,我們常聽到相關單位解釋說這是地殼正常能量釋放,請不用擔心等等,其實地震原因與地震雲都與地心電漿及內行星地球有關,地震原因也有因為電漿地震兵器,也或是地心UFO飛越電漿隧道而引起,依聯合國最新資料顯示,地面氣溫與地下溫度同時上升,代表如同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地球正調整自身原有機能,釋放能量,因而地震將更多也加劇,地下溫度與空心地球中的電漿有關,也或許與地底文明相關,人類應虛心接納各方不同意見,才能解決問題。

3.天坑與地球空心論

天坑(tiankeng)是近年來常見現象,與麥田圈(crop circle) 都是發生在地面的奇特現象,近代天坑的發現始自中國,所以英文名稱也用天坑的中文發音。

天坑指突然出現的大洞,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工整的空間與形態特質,經常出現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天坑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公尺,底部與地下河床相連接(或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殊地形。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如廣西樂業天坑群等),罕見的是沖蝕型(如重慶武隆後坪沖蝕天坑群等)。

依科學家研究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1)石灰岩層要厚。只有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給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2)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3)含氣體的岩層厚度要大。

(4)降雨量要大。這樣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才足夠大,足以將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

(5)岩層要平。從天坑四周的絕壁看就可以發現,岩層與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層層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樣,只有這樣的岩層才能垮塌。

(6)地殼要突起。地殼的運動就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專指重慶奉節小寨天坑這種景觀,類似的地貌在各地均有不同的名稱,如「龍缸」、「石院」、「石圍」、「岩灣」等。2001年,天坑已成為專門用語,2005年,國際天坑考察組在中國重慶、廣西一帶大規模考察後,「天坑」這個術語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並開始用中文拼音「tiankeng」通行國際。這是繼峰林(fenglin)和峰叢(fengcong)之後,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並用漢語和拼音命名的地貌術語。

由地球衛星測量儀測出,被稱為「大石圍」的最大天坑深度為613公尺,坑口長為東西走向600公尺,寬為南北走向420公尺,容積約為0.8億立方公尺。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積達十幾萬平方公尺,位居世界第一位。垂直高度和容積僅次於中國重慶市的小寨天坑,位居世界第二位。1998年中國國土資源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樂業縣進行土地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喀斯特漏斗群,又稱樂業天坑群。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即岩溶地形),降水量大,為地下洞穴的發育提供了良好條件。

但問題是,這些天坑真正是如何形成的?據推測,可能是因為地下暗河長期腐蝕,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後引起地表大面積坍塌所致。

迄今為止,全球已經在俄羅斯、澳洲、巴布亞新磯內亞、德國、中美洲等地發現類似的天坑。近年來,中國重慶南川地區也發現了3個深約300公尺的天坑。而樂業天坑之多、之深,卻是科學待解之謎。

天坑與麥田圈的成因仍是謎,但必然與能量有關,可能也與電漿現象及地底文明脫離不了關係。

商品簡介

日本地震、南洋海嘯、美國颶風、歐陸大雪……

地球正在向人類透露什麼訊息?

人類因為對地球的不了解,所以對地球做了錯誤的判讀、錯誤的決定,這是一項重大的問題,關乎人類存亡的問題……

地心空心論不是偽科學,

而是挑戰現今科學的新觀念!

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地球中空是無稽之談,相信地球是中空的人所提出的理論,均無法完全解釋與說服否定派人士,但事實上在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已經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研究,許多研究探索均指出「地心文明」的可能。

而我們積極來探索地心世界的種種,正緣於地球空心論聯繫上了地心文明,藉由對地心文明的進一步探討了解,才能理解身為「地球人」的責任。

作者簡介

台灣飛碟學會理事

全球最大UFO研究團體(MUFON)台灣代表及顧問

台灣生物科技開發基金會董事長

江晃榮 博士

台灣大學生化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

主修發酵及酵素技術,一九九一年因研究酵素尿激酶(urokinase)獲教育部科技發明獎。曾有生物技術量產與商業化經驗,擁有多項生物技術專利。

目前於台北醫學大學、世新大學擔任教職,也是台大醫學院課程特定專題講座教師。過去任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及工研院,業餘並推動科普教育,現為台灣生物科技開發基金會董事長。近年來積極參與推動能量醫學及自然療法的研究,也是「台灣自然醫學研究會」(政府立案合法社團)會長。

閒暇時致力研究與探討UFO、外星人、古文明及神祕現象。著作已逾兩百本(包括科普和UFO),現仍為多家廣播、電視、平面媒體撰寫科普專欄及受邀訪問諮詢。

作者E-Mail:chiang217996@gmail.com

部落格(Blog):tw.myblog.yahoo.com/chiang217996

作者自序

科學的盲點與不能:對地球結構的不夠了解,面對地震才會束手無策

近年來,天災一直侵襲著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風災、水災與震災等,尤其是地震,接二連三,還伴隨著海嘯與核災,可是科學家却告訴我們,那是地殼板塊的擠壓,正常能量的釋放,但這都只是現象的敍述,接下來呢?如何預防?什麽原因造成板塊擠壓?科學家無法回答。

近代的科學是有盲點的,不足以解決與說明所有宇宙現象,也正因為如此,有些科學家就一脚踏入另類科學領域,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便是一例。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出生於1642年12月25日,他是科學史上卓越的天才,1667年春天,牛頓開始修習化學,1669年底,牛頓開始著手煉金實驗與鑽研占星術。其後近30年的時間中,牛頓在煉金術實驗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他留下的有關煉金術的資料竟然超過100萬字。

對牛頓來說,煉金術與占星術也可能被證明比化學更大,因科學實在太狹隘了,煉金術的理論是將物質看成層次與顆粒化的、微小的、不可分割的且具半永久性的粒子聚在一起,形成更加複雜和多孔的物質,與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和量子物理揭示的事實並無多大出入。

有一些科學家批判牛頓,說牛頓晚節不保研究偽科學,但批判的人並沒在歴史留名,研究偽科學的牛頓却名垂千古!

另一位同類型科學家是哈雷,歴史上最有名的彗星──哈雷彗星,便是冠上首次觀測到它的人名字,也就是以哈雷命名的。

1686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此書提出假設,認為有些彗星有封閉的軌道,也就是會有規律地重複出現。哈雷想驗證這個假設。

從1695年起,哈雷收集過去的觀測紀錄,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加以分析,並預測1758年聖誕節,也就是牛頓的生日,哈雷彗星會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底,果然實現,後來這個最富傳奇色彩的彗星,便以哈雷為名,沿用至今。

哈雷與牛頓一樣,曾探討不為主流科學界認同的另類科學,提出地球空心理論,但也遭科學界批判。

近代的科學是奠基於物質化理論的,也就是用肉眼看得到的現有科學技術,來解釋所有宇宙事實與推測未知現象,但科學並非萬能,也不是永遠是對的,科學上許多定律是必須修正的,如重力理論、演化論、原子不滅定律、三次元空間理論以及地層結構說等,以簡單例子來說,以前牛只吃草及喝水,草的成分主要是碳、氫及氧,水則是氫及氧,那麼為何牛會產生含氮量多的牛乳及牛肉,不是說原子不生不滅嗎?

同樣的道理,依現有科學所知,地球結構最外面是地殼(35~50公里),接著向內是固態的地函(約3000公里),以及中心的地核,地核又分液態的外核及固態最中心的內核。

科學家對地殼的研究最多,其他則是用自以為正確的原理來推測的,換句話說,科學家對地球構造的了解很膚淺,有如僅知蘋果的外皮一般,其他部分則可說一無所知,一片空白,也因為如此,面對地震時才會束手無策。

地球空心理論自古即有,最近在研究上有很大突破,但科學上尚無法解釋,地底世界事實上是存在的,地底都市是桃樂市(Telos),希臘文原意是目標或目的,地心世界有別於地球上的三度空間,是五度空間以上,也就是一種高次元空間,地心也有電漿光源,最近更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叢林中發現了一地洞,據研究及各種資料顯示,是通往地心世界的通道,而地心入口也不止一處,研究者接續的努力,已使地心世界逐漸解開了謎團。

對地球結構了解得更多,才能掌控地震,減少災害,本書很多內容可能無法被科學界認同,但絕非標新立異或怪力亂神,目的僅在提供另類思考供大家參考。

江晃榮序於台北

2011年3月17日

地球空心論:來自地心文明的訊息
作者:江晃榮
出版社:采竹文化
出版日期:2011-04-15
ISBN:9789861973616
定價:260元
特價:79折  205
其他版本:二手書 42 折, 109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