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樹
cover
試閱內容

第一部 瑜伽與人生

瑜伽是一

“Yoga”這個字的意思是「結合」──個體靈魂和普世靈性(the Universal Spirit)的結合。這個觀念太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配合我們能理解的程度,我把瑜伽解釋為:身與心以及心與靈的結合。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 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人的身體是怠惰的,心是活潑的,靈魂是光明的。瑜伽是要把身修練得和心一樣活潑,這樣身、心都活潑之後,從而導向光明的靈魂。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路可通達終極目標:照見靈魂(the sight of the soul)(譯註)。心的科學在瑜伽修行體系裡稱為帝王瑜伽(raja-yoga);知識之學稱為智瑜伽(jnana-yoga);責任之學稱為實踐瑜伽(karma-yoga);意志之學稱為哈達瑜伽(hatha-yoga)。這些派別名稱對古代經典的作者來說,就像鋼琴上的琴鍵,琴鍵有許許多多,但音樂只有一種。同樣地,個人的瑜伽修行驗證過程各有獨到之處,所用的言詞各有不同,但瑜伽卻是一體的。就像不同的國家對神有不同的稱呼,但神卻是唯一不二的。

以知性方式修習瑜伽的人說:帝王瑜伽是靈性的,而哈達瑜伽僅止於生理的層次。這個觀念大謬不然。就像所有的道路都會通往源頭一樣,哈達瑜伽也可以使人照見靈魂。那些如此區別哈達瑜伽和帝王瑜伽的人,有誰徹底研究過《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或其他哈達瑜伽的古籍?又有誰徹底研讀過帕坦加利的《瑜伽經》(Patanjali, Yoga Sutras)?這部經典是帝王瑜伽的主要源頭。他們可知道《哈達瑜伽之光》的最後一章叫「三摩地篇」(Samadhi Pada)?它闡述三摩地的狀態,也就是和至高靈性(the Supreme Spirit)合一的狀態。而帝王瑜伽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不也是三摩地嗎?所以兩者有何不同?

如果不把“hatha”限於生理的層面,而稍微思考心理的層面,就會更瞭解哈達瑜伽是生理的還是精神的。“ha”是「太陽」的意思,也就是身體裡的太陽,指的是我們的靈魂;“tha”是月亮的意思,指的是我們的意識。太陽的能量永遠不滅,月亮卻有消長盈虧;也就是說,我們內在的太陽(靈魂)是永遠不滅的,而自靈魂汲取能量的心或意識卻像月亮一樣,有盈有虧、有起有伏、有上有下,不停地消長、波動。心或意識有如水銀,很難掌握。然而當意識和身體統一,意識的能量就穩定;當意識的能量穩定,意識也就穩定,這時靈魂充滿整個身體。

《哈達瑜伽之光》說,瑜伽是「穩定息的波動」;帕坦加利的《瑜伽經》說,瑜伽是「穩定心的波動」。心可以在剎那間多方遊走,它的動作非常迅速多變。可是氣息在同一個時間裡無法到處跑,它只有一條路,不是吸就是呼。它能暫時停在止息狀態,但不能像心那樣一心多用。《哈達瑜伽之光》說,「控制呼吸,觀察息的節奏,可以穩定意識」,這是以控制氣息或能量為始;帕坦加利的《瑜伽經》則以控制意識為先,然而兩者在某一點交會,到頭來了無差別。透過控制呼吸,就控制了意識;透過控制意識,就規律了呼吸。

就像樟腦燃燒時與火焰合而為一,心也融合於靈魂的火焰,這就是哈達瑜伽的最終結果。經典告訴我們:心與靈的結合是哈達瑜伽,帝王瑜伽也是心與靈的結合,因此兩者完全沒有差別。所以說,瑜伽是唯一不二。

瑜伽就是結合身心的修練。對修行的人來說,瑜伽也是結合心與智;對修行更深入的人來說,瑜伽結合了身、心、智與靈。

瑜伽傳統上分為八支:持戒(yama)、內修(niyama)、體位法(asana)、呼吸法(pranayama)、收攝(pratyahara)、心靈集中(dharana)、禪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不熟悉這些術語的人,乍見這一長串名稱可能心生畏懼。但假以時日,這些觀念和字眼就不會阻礙你瞭解了。

瑜伽也能以三個層次:外層、內層、核心,或生理、心理、心靈三方面來看待。如此一來,瑜伽八支可以分成三部分:持戒和內修這兩支屬於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規範與修為;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這三支可協助個人轉化,以致了解自身;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這三支不是修練的方法,而是瑜伽修練的結果,能讓人體驗到照見靈魂。

雖然西方人經常認為瑜伽僅止於生理層次,其實它也涵蓋了身與心、心與靈的層次。這門科學把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邁向靈魂。當心和靈結合,靈就獲得自由,從此維持在平和、幸福的狀態。關在籠子裡的小鳥無法飛翔,一旦籠子打開,小鳥飛出樊籠,牠就自由了。同樣地,當心從身體的束縛解放出來,棲息在靈魂的懷裡,人就自由了。

瑜伽的第一個層次在於所謂的戒律,指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內修告訴我們該做哪些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事;持戒告訴我們該避免哪些有害於個人和社會的事。這些道德規範古今中外皆然,放諸四海而皆準。

遵行這些傳統戒律之後,再透過身與心、心與靈的相互作用、彼此滲透,致力於個人的發展。這是瑜伽的第二個層次,也就是練習功夫,包括體位法、呼吸法和收攝。體位法練習身體的各種不同姿勢;呼吸法是有關呼吸的學問;收攝是守住五官不到處攀緣,讓五官往內收攝專注於存在的核心,寂靜於內。

根據帕坦加利在《瑜伽經》裡的描述,瑜伽的第三個層次是瑜伽的珍寶,是前五支修練的成果,也就是:心靈集中、禪定和三摩地。心靈集中是一種全然的專注;禪定是靜心冥想;三摩地是瑜伽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與普世靈性結合的極樂境地。一棵樹在成長時得到悉心照顧,時候到了,樹自然就會開花結果。瑜伽修行也是如此,只要持之以恆,遲早會綻放出自由、幸福的靈性芬芳。樹的精華在於果實,我們修行的精華就在於自由、寧靜、平和與幸福。

(譯註) 不管是本書開頭第一句話裡的the Universal Spirit,還是下面的the Supreme Spirit,照字面譯,怎麼譯自己看了都不順眼,可是它們又是全書很重要的概念詞,在整本書裡反覆出現,我始終找不出適當的譯詞。一直到全書內文翻譯完畢,譯到附錄的「梵文詞彙」時,才發現原來the Universal Spirit就是梵文的Brahman---中文譯為「梵」!我上過幾堂梵文閱讀解析『薄伽梵歌』,記得老師提過Brahman這個字的各種意義,對「梵」有些懵懵懂懂的感覺。譯完全書之後,讀莊春江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這時對這個「梵」才比較清楚了一點,也才能感覺到the Universal Spirit這類英文詞要傳達的意思。可是基於忠於原文的關係,我還是用「普世靈性」、「至高靈性」這類詞。希望這條註解有助於讀者瞭解它們的含意。

在印度婆羅門教的思想裡,「梵」(Brahman)代表宇宙的最高原理。「---在奧義書時代,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潮從祭祀的形式主義,轉向自我內心的探求,而歸結出『個人真我』的本質與宇宙本體『大我』的本質是相同的。『個人真我』,即是我,是個人的真相,本來面目;『大我』,即是『梵』,是宇宙的真相,本來面目。兩者之間性質相同,『我』即是『梵』,『小我』即是『大我』---

「人的終極理想,不在於向外探索,而是在於發現本來就存在的真實面目,即所謂的『真性』、『本性』,也就是在探求人人的本具面目,而別無其他深奧。因此,其修行的方法,也只是在直接悟入人的本性為『唯一不二的梵』---」(莊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瑜伽之樹

種一棵樹,你得先掘土,清掉石頭雜草,翻鬆土壤,然後小心翼翼埋下種子,四周掩上鬆土,這樣種子裂開時才不會讓泥土的重量壓傷。接著細心灌溉,等待發芽、成長。一兩天後種子裂開,長出籽苗,籽苗一分為二,很快冒出枝葉。小苗穩定長成樹幹,終於枝繁葉茂。

同樣地,真我(the self)(譯註)這棵樹也需要細心照顧。體驗過照見靈魂的古聖先哲在瑜伽裡發現了它的種子,這種子含有八部分,將來長大成樹後就形成瑜伽修行的八個分支。

樹根是持戒,戒有五種:不傷害、真實、不偷盜、節制、不貪婪。持戒是守住身體的五種行動器官──手、腳、口、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我們的心和知覺器官自然受到行動器官的左右,例如某人有害人之心,若行動器官不行動,就害不成人。因此瑜伽行者以控制行為器官為修行之始,所以持戒可說是瑜伽之樹的根。

其次是樹幹,與之相應的是內修的原則,也就是純淨、知足、陶鑄、自我研習、敬奉神。這五種內修的原則控制我們的知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

樹幹上有分枝,或長或短、或橫或豎、或側生或交錯,這些枝枝椏椏就是體位法,這些不同的動作使身體的生理功能和瑜伽修行的心理模式產生和諧。

枝椏上長滿了行呼吸作用的葉片,提供能量給整棵樹。樹葉吸取外面的空氣,使之與樹的內在部分連接,因此樹葉對應於呼吸法。呼吸法是一門呼吸科學,它連結大宇宙和小宇宙,反之亦然。留意,當我們的肺倒轉時,就代表樹。呼吸法能促進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和諧。

熟練體位法和呼吸法有助於修習者心不執著於身體的接觸,這自然而然導致心靈集中與禪定的狀態。所有的枝椏都有樹皮包覆,沒有樹皮保護,就會被蟲蛀蝕。那層皮保護流動於葉與根之間的能量,所以樹皮對應於收攝,它是感官由皮膚往存在核心的內在之旅。

在這內在之旅中攜帶能源的樹液就是「心靈集中」。心靈集中是專注,把注意集中於存在的核心(the core of the being)。

樹液從樹頂葉端連接到樹根。在禪定時,就體驗到這種從外圍到核心的統一感,這時覺察者和被覺察者合而為一。當一棵樹健康、能量充沛時,自然會開花,因此禪定即為瑜伽之樹的花。

最終,花轉變為果實,這就是三摩地。樹的精華在果實,瑜伽修行的精華在三摩地之自由、寧靜、平和、幸福,這時身、心、靈統一,並融入普世靈性。

(譯註)全書的the self,只要s是小寫,指的就是個人的「小我」;這個「我」,即個人真我、真性、本性、個人真相、本來面目。大寫的S,指的就是宇宙本體的「大我」,或「梵」,即宇宙的真相、本來面目。為了不和佛洛依德的自我、真我(self)、超我造成混淆,本書的the self用「真我」一詞。

個人與社會

瑜伽有益於每個人的身體、心理、情緒和靈性的健康和改善,對全人類都有益。這就是為什麼人稱瑜伽是普世的修行法。當自身內在統一時,並不就是瑜伽的終點。瑜伽行者的身、心、感官、智覺和意識訓練到某種程度時,就必須生活在世間而行為舉止超然其外。這就是所謂的行事善巧,其意義不只是精明靈巧而已。善巧是行為舉止不期盼任何好的或不好的結果。瑜伽行者行事沒有善惡之別,全以純淨聖潔之心為之。

人生哲理和實際人生有很大的出入,如果能在其中取得平衡,你就是務實的哲學家。純粹的哲學算不上什麼大成就。哲學家只是作夢的人。但我們必須把哲學帶到日常生活裡,這樣人生的苦樂就有了哲理。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的進化與成長,不放棄個人的靈修之路,而同時成功地生活在社會裡嗎?這是實際的哲學。

瑜伽初始是個人的成長,但是透過個人的成長,社會、群體就會進步。如果有一百個人在練瑜伽,而且個個看來健康愉快,旁人就會問這些人在做什麼。就這樣一百、兩百、三百,練瑜伽的人數很快增加。過去好像只有我一個人認真練瑜伽,現在看看四周,有多少人在練呀!這就是從個人到群體,從群體到社會。

為什麼你想到世上的暴力,為什麼你不想想自身內在的暴力?每個人都得自我修練,因為沒有紀律,我們就不可能自由;沒有紀律,世界也不可能自由。唯有紀律帶來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必須得到健康,你認為沒有紀律能達到嗎?節制在生活中是首要,這就是為什麼瑜伽始於行為規範,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修習的。沒有紀律的人稱不上修行人;有紀律的人才是修行人。健康是修來的;不健康是缺少修練。

修行生活不能脫離日常生活。相反地,我們必須圓融處世。生活裡的種種處境是為了助長我們的成長,而不是障礙。環境似乎經常不利於個人的生活,但是儘管有人逛妓院,我就不能端端正正過日子嗎?或者友人多喝酒,獨我不飲,他們請我喝酒,如果我說,「不,我沒興趣」,他們會嘲笑。所以我說,「好啊,我去,給我果汁,你們喝酒」,這樣有何不妥?這表示我瞭解他們,我與他們同行但不同調。我出入自如,這就是平衡。如果我們能這樣處世,就是修行。

個人成長是必要的,瑜伽能成就每一個人。你的身體是世界的縮影,裡面有個龐大的國際組織。人體有三百個關節,這表示身體裡有三百個組織份子相互關連;如果把體內的動脈、靜脈、微血管連接起來,整個血液循環系統長達九萬六千公尺;另外有生物能量流動於一萬六千公尺長的神經系統裡;把肺臟平攤開來,有一個網球場那麼大;腦有四瓣──這不是很像一個龐大的國際組織嗎?瑜伽幫助所有的部位彼此協調,合作無間。瑜伽對治你的良心,瑜伽對治你的意識,瑜伽對治你的智覺,瑜伽對治你的感官,瑜伽對治你的肉體,瑜伽對治你的知覺器官,因此瑜伽是普世的學問。

當你的身、心、靈都健康和諧了,就會把健康和諧帶給四周的人,把健康和諧帶給世界──你不是脫離世界離群索居,而是在人類大體當中做一個健康的活組織。

東方與西方

有時人會說:「印度人的身體、印度人的肌肉,或印度人的身體構造跟西方人不一樣,所以瑜伽不適合西方人。」難道癌症分英國人、義大利人、印度人,還是癌症都一樣?無論印度人還是西方人,人類所受的苦都是相同的,身體的煩惱是相同的,心理的煩惱也是相同的。宣稱自己是西方人,彷彿東方人和西方人有所不同,這就像是在說癌症有東方、西方之分。人類的疾病是共通的,而瑜伽就是用來醫治那些疾病的。古籍上從未說過瑜伽只供印度人修練。相反地,帕坦加利形容瑜伽是全世界的。瑜伽是普世的修行法。正如它有益於個人的整體,它也是為了有益於全人類的身、心、智、靈各個層面。兩千五百年前,帕坦加利沒有區分東方、西方,為什麼今天我們要這樣區分?

也有人跟我說,問題出在飲食──沒有吃素不能練瑜伽,而在西方的文化或環境裡不可能吃素。這個說法錯了。因為我看到許多西方人現在已經改吃素了,因為素食最不殺生。還有,吃素的印度人他們的身體和吃肉的歐美人一樣僵硬。雖然印度人盤腿很容易,可是印度人也有很多姿式做不來。別看到印度人盤腿就以為印度人的身體有彈性;他們盤腿盤得那麼容易,只是因為他們一輩子坐地板,而西方人一輩子坐椅子。

說到飲食的問題,這完全要看你練瑜伽的目的是什麼。帕坦加利把五種內修分為兩類。「純淨」和「知足」屬於第一類,是修生理上的健康與心理上的快樂。焚燒慾望以成就靈性的「陶鑄」、「自我研習」和「敬奉神」則屬於第二類。第一類的純淨和知足,能讓人享受世間快樂,免除疾病。包含陶鑄、自我研習、敬奉神的第二類,是所謂的光明瑜伽,能讓人達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自由,完全脫離身體這個工具,並且與靈魂合而為一。帕坦加利把這兩個階段分別稱為快樂健康之道和自由幸福之道。根據帕坦加利的說法,如果為了健康快樂,飲食限制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如果你要發展靈性健康,就需要調節飲食,以便讓波動起伏的心可以安定下來。要怎麼收穫,便怎麼栽。食物會影響心靈,因此為了修行,食物必須有所限制。但是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健康快樂,就不需如此。所以問題不在東方或西方,而是你希望自己的靈性修到什麼程度。

還有人問我,西方社會的基礎是個人主義,那是不是修練瑜伽的障礙?但全世界的人都是以個人利益為上,這哪是西方獨有的現象?瑜伽是要讓個人成長,修除生理、情緒、智能、靈性上的缺陷。它是設計來去除波動、煩惱、痛苦、哀傷的。難道這些煩惱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它們是社會的,還是個人的?

所以我說瑜伽是普世的,而不是只給印度人的。有人說自己是西方人,或說自己是東方人,說的當下毛病就乘虛而入,這病根是──劃地自限。所以不用著墨國家的不同造成個人之間的差異。只是為了瑜伽而練瑜伽,然後享受它所帶來的好處。

帕坦加利在《瑜伽經》第二章說,無知和驕傲是智能的缺陷,慾望和厭憎是情緒的缺陷,恐懼死亡則是本能的缺陷(《瑜伽經》第二篇3-9節)。藉著修練身、心和意識,習者克服智能的缺陷,讓情緒的源頭(心)達到平衡,並且在本能上變得強壯。瑜伽達到的快樂,是免於智能、情緒和本能的缺陷。不同的瑜伽經典所訴說的層面各有不同,但說的都是相同的靈修過程。

不要分別,不要說你練的某派瑜伽比較好或比較差。瑜伽是一體的,就像世界是一體的,世人也是一體的。因為你生在義大利,所以你是義大利人;他生在美國,所以他是美國人;我生在印度,所以我是印度人;但是做為人類,我們之間沒有不同。瑜伽也是一樣;許多人也許選擇一條路作為體驗自我領悟的關鍵,其他人則選擇另一條路。但是我要說,不同的瑜伽修練法之間絕對沒有不同。

我們發現在許多宗教修行中都有靜心冥想和不同的方法來對治人的情緒和慾望。你可能聽過禪修,認為它和瑜伽的靜坐冥想不同。但靜坐冥想不能稱為印度靜坐、禪修或超覺靜坐。禪修就只是禪修。別忘了,佛陀生在印度,也曾學過瑜伽。我在東京時,遇過許多禪師,他們也稱我為禪師。這表示我修行的質地和成就跟他們修行的質地和靈修的成就是一樣的,絕對沒有差別。瑜伽行者(我不說是印度教徒,而是說瑜伽行者)靜坐冥想的本質和禪師的禪修是一樣的;禪師和我們一樣,都是瑜伽行者。談到瑜伽,我們說它是印度六大哲學之一,因此它和印度教有淵源,而禪宗和佛教有關連,所以你會有不同的宗教意見或宗派嫌隙。但是瑜伽是給全人類的,不是印度人的,這就是帕坦加利所說的:瑜伽是普世的修行法,不是印度人的修行法,而靜坐冥想則是普遍相同的。

流經你的國家的河流和流經我的國家的河流都灌溉、肥沃了土地,然後全都流入大海,成為一個大洋。同樣地,我們都是天地神造的人類,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差別,全是一體的。靈修的方法是為了讓全世界的人成長、受益的,因此不要被不同國家的用語而蒙蔽。本質是相同的,我們要探其精髓,不要為名相所誤。

譯註:本書的內容,主要取材自愛研加先生於1985-87年在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荷蘭各國的演講,以及1982年在印度馬德拉斯的演講,所以文章裡的「你們」針對的通常是西方歐美人士。

商品簡介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當你完全沉浸其中,不回想過去的印象,時時刻刻不斷地調整,盡力做到完美、精準,那麼瑜伽就變成靈性的練習。如果你的心散漫不定,或是身、心、念頭各行其是,儘管你正在練習,儘管你說瑜伽是靈性的,它仍是官能的。 ──艾揚格

艾揚格是當代重量級的瑜伽大師,全球弟子無數。他不僅以瑜伽探索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還提出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語言,讓一般人也能登堂入室。

《瑜伽之樹》是艾揚格在歐洲各國的演講結集,他從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到對應身心靈的哲理沉思,向世人傳授這門學問的全貌及精華。書中兼論家庭、愛與性、健康與療癒、冥想以及死亡,將瑜伽與人生,做了完整的引導與融合,更對瑜伽教學者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本書中,艾揚格以淺顯易懂的語句,分享個人練習瑜伽體位法與呼吸法的經驗,不論你是瑜伽的門外漢,還是已有瑜伽基礎,想再更深一層地探索這門整體學問,本書都是您的最佳指導。

作者簡介

印度人,生於1918年,九歲喪父,因身體孱弱,在姊夫亦即印度著名哲人及梵文學者克里希納馬恰亞(T.Krishnamacharya)要求下開始學習瑜伽,從此走上瑜伽研究教學之路。艾揚格是二十世紀瑜伽現代化的頭號推手。1936年,年僅十八歲的艾揚格遵奉師命去教授瑜伽體位法。1952年因緣際會下成了小提琴家曼紐因的導師,名聲從此逐漸在倫敦的藝術界傳開,曾接受BBC電視台專訪。1966年,第一本著作《瑜伽之光》(LightonYoga)出版,是瑜伽史上的經典之作。1967年為英國官方訓練瑜伽老師,1969年,瑜伽正式進入英國成人教育系統。早在1956年,艾揚格就受邀至美國,但這趟初訪經驗並不愉快。一直到1973年,有心求法的美國人萬里迢迢辛苦跋涉到印度,懇請艾揚格赴美教學。從西岸到東岸,艾揚格調教出一批批優秀嚴謹的美國本土「艾氏瑜伽」老師,這些老師為美國奠定了安全、確實、有系統的瑜伽體位法練習根基,三十幾年下來,瑜伽在美國這塊土地上開出繁茂的花朵,還有豐富的出版成果。1991及2002年兩度獲印度政府表揚,被視為印度國寶級大師;2004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艾揚格為「影響美國的100人」。

瑜伽之樹
作者:艾揚格(Iyengar)
譯者:余麗娜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08-11
ISBN:9789866782381
定價:250元
特價:79折  197
特價期間:2024-04-01 ~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