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第81期作者群簡介】董景生 臺灣大學昆蟲所博士,現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曾任植物園組研究員兼組長與臺北植物園園長,身兼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多重身分。興趣廣泛,專注於昆蟲與植物的關係—蟲癭,同時也對臺灣南島民族植物感興趣。目前正積極投入植物園方舟計畫,這是個整合臺灣植物園與研究人員能力,推動臺灣原生植物保種的行動 。王雅萍 政大教育系博士,現職政治大學民族系專任副教授兼政大USR副執行長兼辦公室主任,專攻民族教育,經常獲邀在各種原住民及新移民營隊、鄉土民俗文史調查訓練、災區重建、社區營造、族語復振、社區大學部落大學師資培育工作坊,講授課程並擔任導員。教學領域多元涉及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教育政策、部落重建營造、文化產業、田野調查等等。Kui Tjuzingla 漢名高金豪,任教於屏東縣來義高中,擔任高中部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規劃民族教育課程,教授「排灣族傳統農耕」、「部落玩家」等校訂課程,並身兼屏東縣泰武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與萬安社區青年會文化課程指導老師。陳玉峯 臺灣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系,臺灣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先後任教臺大、逢甲、東海、靜宜大學,曾任靜宜大學副校長、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於2020年1月底退休,2021年重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同時為「山林書院」負責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王俊能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演化所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皇家植物園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博士後研究,專長為植物傳粉生殖、花多樣性發育與演化、高山植物保育。劉烘昌 從小在新竹頭前溪中摸魚捉蝦,培養鍛鍊出自然獵人的身手。國中時立志成為物理學家。高中時因觀看BBC影片「活生生的地球」,重燃對生物學的興趣進而努力自學。大學時就讀化學系,1990年從「國家地理雜誌」 聖誕島紅地蟹介紹認識了「陸蟹」,1994年開始固定在恆春半島進行陸蟹研究。 2012年辭教職成為獨立陸蟹研究者,2013年起定期前往聖誕島進行陸蟹生態研究。蘇泓恩 臺灣大學昆蟲系畢,高中開始深入了解蝴蝶,之後進到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徐堉峰教授實驗室學習研究,喜歡在山林中採集昆蟲和露營。Nakao Eki Pacidal 漢名那瓜,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臺大法學士,哈佛大學科學史碩士,荷蘭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專職翻譯、寫作、原住民族運動。自2005 年起至今多部翻譯作品在臺灣出版,從大專教科書、學術專論,到科普、文學、臺灣史等,橫跨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著有原住民小說《絕島之咒》。艾米·伯恩(Amy Byrne) 於2018年取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自然資源和環境科學學士學位,自此即在保育領域工作。目前協助全球樹木保育董事協調全球橡樹保育聯盟(Global Conservation Consortium for Oak,簡稱GCCO)事務,同時負責管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中心樹木組(Center for Species Survival for Trees,簡稱CSS:Trees),及組織並主持針對瀕臨危險橡樹物種的保育規劃工作坊。趙克堅 30歲前想成為一個傑出的建築師,30歲後想盡力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一點事情,做該做且正確的事情。年過半百才發現對與錯不是判別真理的依據。姚若潔 生長於臺北,從小喜歡抓蟲釣魚與文學藝術。臺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所學程研讀,布萊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現專事翻譯與寫作。翻譯作品以大眾科學類為主,中短篇譯作常見於《科學人》雜誌及《國家地理特刊》,2020年以《為什麼要睡覺?》獲吳大猷科普獎翻譯類佳作。著有長篇小說《發光白鳥的洞穴》。王筠婷 藝術創作者,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長期關注流浪動物議題,以影像、生命書寫與藝術行動,試圖為流浪狗尋找與社會對話的可能性,進行兩者之間的關係修補。過去展覽包含《慣性遺忘》、《黑色》、《路徑的延續》、《小石造山》。
特別收錄/編輯的話
oracle.sql.CLOB@2106afa1
章節目錄
【封面專題 小米復耕:世代傳承的文化連結】不僅是小米,不只是農糧 文│董景生從校園開展的小米文化復振 文│王雅萍屏東來義高中小米田紀事文│kui tjuzingla 【生態教室】 大自然不容許我武斷,卻永遠賜予我驚喜與慰藉文│陳玉峯暖化使高山特有植物瀕危、臺灣人,你不該冷漠 文│王俊能螃蟹生態學──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失落環節 文│劉烘昌消失的黃鳳蝶與公民生物復育文│蘇泓恩【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黑暗之心:關於剛果盆地的文化偏視文│Nakao Eki Pacidal東南區殼斗科森林保育之旅 文│Amy Byrne從政府組織再造看未來的環境可持續展望──價值的挑戰文│趙克堅六輕迷糊帳還有多少?兼評環評監督制度文│張子見【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安靜的所在 文│姚若潔失去臉的動物文│王筠婷普通村莊裡的一小塊地VS一公頃的生地:一個「愛的空間」的故事 文│Yury Smir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