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在烈 장재열超越共鳴和安慰,共同創造人生變化的實踐型諮詢專家。長期擔任心理諮詢師、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二〇一三年擔任企業人事負責人時,為緩解本身的憂鬱症和恐慌障礙而開始在部落格上寫文章,很快得到超過五萬名以上青年的共鳴,同時收到許多諮詢與分享的郵件。因為無法忽視那些郵件,於是一一用心回覆,並藉此契機成立了非營利團體「青春諮詢所的姊姊們」(現已結束),走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之後的十年間,約與四萬四千多人面對面進行談話,為了培養能夠自己走下去的自生能力,探索各種療法、舉辦研討會、進行微儀式等多種方法。因為深感要恢復心靈健康,不僅需要個人,還需要社會的變化,因此透過廣播、寫作、企業CSR、社會參與等各種努力,打造「任何人都能說出苦惱的世界」。曾擔任首爾市心理健康博覽會總監、保健福利部青年特別委員會民間委員、G-Dragon JUSPEACE基金會諮詢委員等職務,目前擔任Offment的代表。著有《致今天也沒有哭過的你》《辭呈中沒有人說真話》等。
譯者簡介
馮燕珠新聞系畢業,曾任記者、公關、企畫,後辭去工作隻身赴韓進修,回國後踏入翻譯界,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媽媽的說話練習2》《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寫給年輕人的靜心課》《寫給中小學生的夢想工作大探索》等。工作聯繫:yenchu18@gmail.com
作者自序
推薦序 微小其實並不小,而且深具改變的力量蘇益賢 滴水能穿石,許多細小但持續發生的現象,在長久累積之後,往往能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以人為例,許多嚴重的疾患,其實都是人們各種小小的不健康行為日積月累而成,不少癌症的肇因就與生活習慣有關,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進一步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經由調整日常生活習慣來預防。又以心理角度來看,上班族們越來越常聽到,也越來越有共鳴的「職業倦怠」現象——其核心症狀有三,包含:(一)感覺精力耗盡或筋疲力竭,(二)與工作的理想距離越來越大,或對工作感到抗拒或悲觀、懷疑,以及(三)專業效能減低——其實也是上班族在職場中,時時刻刻感受到的「不適配(mismatch)」狀態日積月累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點滴累積、日積月累、滴水穿石」這些概念可能讓人細思極恐。許多我們不想要的結果,其實都是從「小」開始累積的。小雖小,卻可以很可怕。然而,本書作者巧妙運用同樣的概念,翻轉了這個看似負面的結果——是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因為持續累積而釀成正向的改變,這就是作者所稱的「微儀式」:為了照顧自己身心而制定的簡單行為,而且可以每天重複。微儀式雖然「微」,卻不表示它不具有力量。只要持之以恆,即便只是小小的行為,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小雖小,卻可以很有力量。從我的觀點來看,「微」還有幾個優勢。首先,因為要做的就只是微小的儀式,不會太複雜、不需要進行太久,人們在執行時,多半不用花很多力氣去啟動那難以啟動的意志力(想想在快要下雨的時候,還要催促自己出門跑步時的感受),因而更可能每天實踐而累積成果。此外,對大腦改變來說,「累積」與「重複」是重要的。每次執行微儀式時的「起心動念」,其實也都在無形中,透過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力量,慢慢微調大腦型態。這種改變,也讓未來的我們在進行這些儀式時,更為自在與習慣。在企業分享壓力管理主題時我多半會提到:壓力與自律神經狀態息息相關;自律神經失衡,更是讓人們壓力山大,出現各式壓力症狀的原因。簡單地說,自律神經是否平衡,取決於當中的「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兩者之間運作的狀態。你可以把人體想像為一部汽車,交感神經就是汽車啟動時的「油門」,讓我們充滿鬥志、精神十足,可以專注面對眼前的挑戰;而副交感神經則像是汽車在減速時要啟動的「煞車」,是我們在放鬆、休息、用餐、玩耍的時候應該被啟動的。開車必須要有彈性,依據路程與路況決定油門與煞車如何交替使用。油門與煞車之間的搭配,衝刺與休息之間的平衡,決定了這一部車(也就是我們這一具身體)能否在未來繼續長久地運作下去。 健康的開車方法可以比喻為:油門、煞車、油門、煞車、油門……但我觀察許多忙碌職場人士一整天的生活,往往更像是:油門、油門、油門、油門、油門……直到下班那一刻,才終於記得要踩煞車。比較幸運的人一踩就停,但也有不少人的煞車好像壞了,踩了也沒有用。我常提醒學員,別把象徵休息的「煞車」全部留在下班時間。畢竟,衝過頭之後才要踩煞車,可能也沒那麼容易。在工作過程中,偶爾就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稍微踩個煞車,往往可以讓我們稍後的表現更好、續航力更久。不過,下一個問題又來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踩煞車呢?這時,本書提供的各種微儀式,其實就是非常好的提案。微儀式的「微」,提供了疲憊不堪的人們另一種思考休息的方向。許多人心中想到的休息或自我照顧,往往所費不貲、成本不低。好比,有人覺得出國一趟才算休息、超過三天長假才算放假,又或者沒有花上一筆不小的血拚費,就沒有達到放鬆的效果。矛盾的是,當我們每天處在身累、心也累的時候,光是想到要去進行那些比較「大」的休息時,可能都還沒行動,心就又開始累了。因此,我喜歡把休息再細分為:微休息(有一點點時間就可以進行的休息)、小休息(每天下班進行)、中休息(每週進行)、大休息(比較長的假期時進行)。在安排不同休息時,我們當然也需要不一樣的「休息菜單」。多數個案其實對於中休息、大休息比較有想法,但缺乏對於微休息、小休息時能可以做些什麼的靈感。作者所提出的微儀式,便為此缺口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企業授課,特別是六、七小時的長時數課程規畫上,除了需要留意講授、學員互動、體驗設計之間的比例之外,我往往也會在課程進行之間,安插一些微休息,邀請學員與我一起踩踩煞車。可能就只是邀請大家陪我一起好好喝一口水(我也想邀請讀到這邊的你,此刻好好地喝一口水)、花一分鐘伸展你久坐的筋骨,又或者是花十秒鐘,穩穩地呼吸。這些微休息、微儀式往往花不了多少時間,卻能讓學員的狀態變得很不一樣。下一回,當我需要新的微休息靈感時,我會打開這本書,從作者整理的微儀式中,找到幾個過去沒試過的方法,花一點時間、用一點力氣,透過具體行動照顧自己。誠摯推薦本書,給已經累到沒有力氣做太多事情,可是還想好好照顧自己的讀者。更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透過每次自我照顧的小小努力而能滴水穿石,慢慢成為那位更健康、更有韌性與彈性的自己。(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企業講師)序 給生活在跑步機時代的你在成功心法、成為富翁的方法等自我啟發類書籍成為出版界主流的時代,「用這樣的想法寫文章有意義嗎?」我有過這樣的懷疑,也不想為了大勢所趨而寫出暢銷但不符合我要求的文章—我不想用刺激某人的不安文字句來賣書。所以徵詢身邊前輩的意見,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與其馬上寫書,不如堅持做十年的諮詢師,好好地在你的本業上努力。你所做的諮詢工作就是累積照亮世界的資料。所以,在累積超過上萬單位的數據之後,看著這些,某一天就會知道該對世界說什麼了。」這是以「Mind Miner」而廣為人知的宋吉永博士說的話。♪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不知不覺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諮詢工作,大約見過四萬四千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真的開始一點一點地看到了世界。在此期間,腦海中最常浮現的一句話是「真是個像跑步機一樣的時代」—一休息就會怕落後,所以不敢停下來,但就算努力生活也只是原地踏步。在成長和過勞等關鍵詞同時增加的諷刺時代,大家都有穩住心靈重心嗎?大家都有按照自己的速度生活嗎?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也許比成功法更重要的是「不失去我的節奏」,無論你有多麼強烈的渴望和目標,如果總是過度發揮、不斷被消耗殆盡,就會離目標越來越遠,最終無法跑完全程。就像在馬拉松比賽上因為焦慮,初期選擇快速衝刺,到後期卻漸漸無力而不得不棄權一樣,為了不失去自己的節奏,我們需要什麼呢?大家可以試著回答以下問題:.如何不被不安所動搖、穩定心靈的重心呢?.如何克服「只有我落後」的感覺、以自己的速度生活呢?.在過勞期到來之際,有沒有能代替逃避、好好恢復的方法呢?看到每一章結束時,大家就能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告訴你的,而是透過我的提問和引導,也許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健康恢復「微儀式」。這裡的「微儀式」是指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只要堅持實行,就會為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意識習慣。不是像每天都要檢查並努力的課題,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習慣的「非常瑣碎的行為」。我之所以如此集中於「瑣碎」,是因為聽了四萬四千人的故事後發現一個共同點:「人生會因為非常小的事情而崩潰,但也會因為非常小的事情而改變」。雖然短時間看不出來,但我想給大家看日常生活中,自然滲透、小而大的波長,以及細微的力量。因此,書名也取為《微儀式》。♫在本書中,我們將集中於更小、更瑣碎的「微儀式」,並一步一步地介紹。每項微儀式都是我和前來諮詢的人們一起實踐過的,中間經歷了哪些變化、發生了什麼軼事,我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像書中的人們一樣,大家的人生中也會經常出現崩潰、停滯、恢復、變化的瞬間,這本書介紹的二十一個微儀式將成為你的領跑者。不要太著急,也不要太猶豫,以自己的速度,最終會幫助自己接近想要的目標—無論是物質上的成功、精神上的幸福或是平安。所有瑣碎小事聚集在一起,累積成比想像中更大的旅程,現在讓我們一起走下去吧!
章節目錄
推薦序 微小其實並不小,而且深具改變的力量 蘇益賢好評推薦序 給生活在跑步機時代的你第一章 微儀式:恢復,就從最細微的事開始1.聽過休息倫理嗎?2.只是因為怕落後而認真生活3.再次向上的力量從何而來?˙微儀式一:自問自答寫作˙微儀式二:微散步4.獨居,自己迎接自己˙微儀式三:為了晚上的我,早上我能做什麼?5.心在極微小的地方再度崩塌,但又重新振作˙微儀式四:擺脫無力的力量6.從頻繁發生過勞的職業,可看出過勞的演算法7.心靈也需要洗滌˙微儀式五:一天一張,書寫我的心˙微儀式六:一天一頁,隨機閱讀8.醫師和患者合作的兩人三腳˙微儀式七:日常的檢查表——心情天氣9.一小時vs.一百六十七小時˙微儀式八:讓好人重新回到我身邊——「想立傳」第二章 精神平衡:抓住重心,不再被不安左右1.不安再次導致過勞2.花開自有時3.非「暫時性恢復」,而是「經常性恢復」˙微儀式九:我的恢復方式是哪種?4.迴避、投入、直球對決˙微儀式十:檢查自我意識狀態˙微儀式十一:拯救我的自尊黑板5.對成為組長感到不安的人6.我的「使用說明書」˙微儀式十二:我的使用說明書——存在介紹7.在洗手間也可以靜心˙微儀式十三:開始一天的笑容——微笑靜心8.給一天連十分鐘都抽不出空的職業婦女˙微儀式十四:越睏越成功的靜心——身體掃描9.沒有停止不安的辦法嗎?˙微儀式十五:停留在當下的練習——整理心態鐘第三章 為了自己的瑣碎習慣:從恢復走向成長1.三十九歲時,大聲痛哭的我2.不斷捶打疲憊不堪的雙腿,就能夠繼續爬山嗎?3.「最無用的東西」的用處˙微儀式十六:發現非生產性需求4.每天始終如一5.早晨九點的聚會˙微儀式十七:今天的心情單詞˙微儀式十八:早晨第一句話,建立起床銘印6.骨牌效應的錯覺˙微儀式十九:練習正面解讀寫作7.超越恢復,走向成長˙微儀式二十:為他人祈禱8.選擇不想進行微儀式的權利9.與其說「滿足」,不如說是「知足」的人生10.如何從感情的泥沼中解脫?˙微儀式二十一:照顧自我的「對.謝.我」11.因為是大驚小怪的我,所以很好後記 就像一把迷你口袋傘一樣附錄 設計只屬於我自己的微儀式——「4W計畫」工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