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心理學家。1938年生於日本東京,攻讀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並於同校取得社會研究學碩士學位。從1973年起,多次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也是日本廣播電台節目《電話人生諮詢》主持人。著有《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方舟文化)、《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世潮)、《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遠流、)《道德騷擾的精神結構:用虛情假意折磨他人》(直譯)、《自尋煩惱的人》(直譯)、《如何不被逆境打倒》(直譯)等書。
譯者簡介
姜柏如喜愛二次元文化及偶像開始接觸日文,翻譯領域除了心理勵志、兒少文學、居家布置、園藝、瑜珈及輕小說等書籍外,亦從事影視字幕翻譯、遊戲翻譯在地化校稿。力求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前提下,呈現通順道地的譯文,近期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和《無印良品親子收納術:培養孩子主動收拾好習慣》等。
作者自序
前言 為何現代人情緒越來越敏感?情緒過敏的兩大原因近來,情緒過於敏感的人變得越來越常見,我認為情緒過於敏感的人具有某種心理障礙(此處的敏感並非指高敏感)。大體來說,為何有些人會有心理障礙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們人類必須解決在各個成長階段遇到的心理問題,才能持續成長,但有些人卻選擇逃避。人一旦逃避問題,就會開始一味地追求虛假的滿足感,也就是透過成癮行為將否認現實的行徑合理化。唯有直面內心的糾葛和困境,克服人生不可避免的挑戰,我們才能從中獲得人生意義和滿足感。然而,當你選擇逃避每一階段必經的心理狀態,就會陷入像施虐症、受害者情結等心理困境,導致人生逐漸走向死胡同。而受害者情結跟悲觀主義,其實都是自戀的扭曲表現。其二,就是我們面對言語暴力的處理方式。當然,也有少數幸運兒沒經歷過言語暴力,並在周遭人的鼓勵下成長與獨立。反過來說,也有人長期暴露在充斥著像是「你沒資格活下去」等言語暴力的環境成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又糾纏不休的言語暴力,我們會在努力奮戰的過程中,逐漸察覺到自身的優點和天賦。然而,一旦選擇臨陣脫逃,拿受害者情結當擋箭牌,就會無法邂逅最美好的自己,人生也會就此卡關。言語暴力是我們心靈成長的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它會讓我們無力去解決人生各階段的課題。情緒過於敏感的人會有兩種表現,分別是自我膨脹型和自我毀滅型。本書會將重點放在具有受害者情結等特質的人,更精確地說,是「自我毀滅型」的隱性自戀者。自戀指的不是「對自己的愛」,而是「自欺欺人的自愛」,是一種「假性陶醉」或「假性自我迷戀」。事實上,自戀是人類的天性,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戀傾向,而我們是否能在成長過程中克服自戀心理,會嚴重影響到日後所面臨的人生課題。自戀心理會讓人自尋煩惱,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去看見自己的自戀心理。只要發現萬千煩惱源於自戀,就能邁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人際關係的麻煩製造者在成長過程中,懸而未解的心理問題不斷累積的人,即使日後功成名就,成為課長、部長,還是位居企業高層,依然會持續產生人際糾紛。基本上,正是因為他們內在有很多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人際關係才會出現問題。這類型的人是隱藏的問題人物,他們通常不會與言語暴力的施暴者正面衝突,而是會選擇披上「自我否定」的外殼來生活,這就是隱性自戀者的特徵。知名心理學家卡倫.荷妮(Karen Horney)認為地獄分為「現實的地獄」和「心靈的地獄」。她曾說:「貶低自我價值,即心靈的地獄。」這就是隱性自戀者的精神構造,即使他們在現實中是得天獨厚的天之驕子,但心靈卻被桎梏,有如置身於地獄人間。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這種人其實有社交障礙。「社交障礙」一詞,是由著有《彼得潘症候群:長不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的心理學家丹.凱里(Dan Kiley)所提出的。套句近年流行的心理學名詞,隱性自戀者的精神構造就是不分性別的「彼得潘症候群」。雖然這群人從兒童經歷了青少年期,長為成人,但精神層面卻依舊幼稚,不符合社會期待。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錄用這些隱性自戀者是錯誤的決定。雖然客觀事實是如此,但他們卻會因為懷有受害者情結,覺得是公司對自己差別待遇、不公平。讓我們透過本書,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問題吧。
名人推薦
同理推薦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作家|高瑞希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盧美妏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因為太敏感,所以反而太在意,以至於我們把力氣都放在別人身上而忽視自己。《我決定不在意》教會我們如何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讓我們學會放下過度的自我設限,讓自己的情緒不再過敏,重拾生命的美好與韌性。」──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章節目錄
前言 為何現代人情緒越來越敏感?第1章 為什麼他老是在生氣?1對同一句話的解讀與一般人不同2有些人會佯裝受害者攻擊他人3把攻擊性隱藏起來的工作狂4加害者的受害者情結5出自偏見的負面連鎖效應 6彼此溝通不良是一大問題 7為什麼會成為「工作狂」?8讓你痛苦的是你的情緒9如何辨識情緒勒索?10心態決定事實的好壞11越是自我否定,越容易對人不滿12恐懼著毫無根據的恐懼13什麼是被責妄想?14「為什麼沒人懂我?」15喜歡他人的關注第2章 「我好不幸」的受害者情結1為了趕走孤獨而交朋友2內在小孩一直沒長大3過度討好他人會迷失自我4童年會傷人5情感記憶的後遺症6成為創傷知情人7為什麼只有我覺得痛苦?8職場霸凌和自戀的關聯性9名為家庭的牢籠10安慰劑效應的威力11心理事實不見得是客觀事實12解決問題,還是轉移問題?第3章 內心潛藏的自戀傾向1其實沒那麼受傷2情緒勒索者是缺愛的人3自戀者受傷時的反應4自戀的兩種扭曲表現5被忽視會引發強烈敵意6為了維護自尊的暴力傾向7浮誇型自戀 vs. 脆弱型自戀8無時無刻都需要他人讚9讚美成癮症的危險性10容易被有心人士欺騙11有毒的自戀型父母12自戀型家庭會產出情緒孤兒13困境的起源:童年陰影14從童年經驗回溯情感源頭第4章 請小心對待容易受傷的我1自戀世代興起的原因 2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3為什麼只有我在付出?4「好想談戀愛」背後的心理5偏見也來自受害者情結6越傲慢,越脆弱 7有些惡人總是先告狀8將單純的評論視為惡意攻擊9希望自己被另眼看待10對自己不滿的獨裁者11自戀是「自欺欺人的自愛」12過度自戀會缺乏共情能力13在意身體健康也是自戀的表現14對自己的外在形象很敏感第5章 自戀者的精神構造1什麼是消極型自戀者?2自以為是的好人3對稱讚和批評都過度敏感4購物狂背後的心理問題5為何他們對批評如此敏感?6開高走低的第一印象7比起真實自我,更關注自己的形象8人生就是一齣演不完的戲 9現代社會催生出自戀世代10總是感到不滿足11不懂人情世故而容易受傷12即使一點小事也會暴怒13情緒容易跌宕起伏末章 四招培養情緒鈍感力後記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