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庫索青年作家,資深媒體人,前《新周刊》主筆,豆瓣2020年度好書作者。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2015年起移居日本,現居京都,遊走於島國各地。出版有日本文化類隨筆作品《自在京都》、《縱身入山海》、《我在京都居酒屋》和《咖啡館比其他河流更慢》。
名人導讀
◎比「裏日本」更裏層的日本(內文)我喜歡讀旅記,尤其報導文學風格。一般旅記大多是作者旅行中所見所聞的隨筆,透過自身品味與見解,找到異地的魅力特色。就算旅途中沒有積極與人互動,只要行前功課做足,透過美麗照片和優雅文字,寫得出當地值得一看的事物,也能吸引讀者找到上路的理由。報導文學就不一樣了,文字上需要新聞專業,目的並非說服你做相同的旅行,而是帶你一起探索不同的人文社會,引領你見到不曾見過的世界。過程透過深入訪談與調查,融入觀點與分析,運用提問與敘事技巧緊咬題目的核心。作者帶領讀者一起在陌生的土地上冒險,找到有趣且令人省思的提問。這樣的寫作方式在出發前,對於旅行的輪廓與目的已有確切計劃。與其說是旅行,更像是一場田野調查的拉力賽,比起單純隨性的旅記,需要更多的熱情與專注力。如果是不喜歡觀察人、不愛與人互動,只能在高級飯店的床才睡得著的人,是做不來的。職業病使然,讀這本《離島》的書稿之前,我想知道書封設計的模樣,於是在網路上找到這本書原文版的網頁。上面寫著一句「當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想要逃跑的時候,他們總是要去離島喘一口氣。」讓我想起了小林紀晴。一九九八年由集英社出版的《日本之路》,原版書名為《Japanese Road》,是過去這類報導文學中我讀過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我讀的是二〇〇一年台灣發行的繁體中文版,整本書影像比重幾乎多過文字,算是一本攝影散文集。新聞攝影記者出身的小林紀晴,長年不斷在東南亞與日本各地旅行,出版好幾本這類的攝影散文集。他把自己置身在大量陌生人群中,透過不停地邂逅,從中拍下想拍的照片,找到某種自身尋求的意義。書封文案上寫著:「想要離開這裡,想要到某處去」,吸引我買下讀它。後來因為太常翻讀,整本書脫頁解體,又買了第二本。不同的是,《離島》的作者不是日本人,書中想逃離原來生活的不是作者而是受訪者,感興趣的事物與提問,更接近我們這些非日本人的讀者。只是我原以為這是一本描寫人們如何遠離城市喧囂,去到風景如詩的小島得到安逸生活的參考書,想不到大錯特錯。作者庫索為新聞系出身,記者的專業讓《離島》的文字比小林的書來得更深入更厚實,讀起來非但不沉悶,不時還帶著一點幽默。她先後拜訪了長崎縣包括福江島、久賀島、奈留島、若松島、中通島的五島列島,新潟縣的佐渡島,以及島根縣的隱岐島,這些位於日本地圖邊陲地帶,外國遊客鮮少會去的小島,深入比所謂「裏日本」更裏層的日本。這幾年就算沒有去日本旅行的人,多少也從傳播媒體聽聞,日本政府正積極推廣年輕人移居鄉下,為地方人口老化尋求再生的契機。大約十多年前,日本剛吹起移居鄉下的風潮,我鍾情一本名為《自休自足》的雜誌,該雜誌在二〇一二年夏季更名為《TURNS》,主要針對那些希望從城市搬到鄉間定居的人,分享移居經驗與生活DIY,並提供移居所需的資料。照片拍得美,版面設計也優雅,雜誌裡甚至還有各地區土地交易的資訊,展示移居鄉下後「精緻生活」的樣貌。只是在閱讀時,我時常會有過度美化移居的疑慮。畢竟拋下原本熟悉的環境,把自己丟入一個完全陌生又遙遠、甚至原始的地方,光想像就不像雜誌封面那般輕快美妙。誠如這本書的英文書名「Island leaving, Island living」,寫人們移居離島的生活,也寫人們離開的原因。作者積極與新舊島民對談,試著探索他們留下與離開的理由,以及觀光手冊上永遠不會提及的生活困境。過去我對於日本離島旅行的想像,和旅行社網頁上的宣傳廣告相去不遠,像是侏羅紀公園的原始森林,還有用甜美仍不足以形容的乾淨空氣,以及回家後可以拿來炫耀旅行世界遺產的經驗。但我不曾認真想過,島民為何死守孤島不離開,或外地人為何要跑到不方便的偏遠小島居住。書中的離島雖然皆位處邊陲,比鄉下還鄉下,情形卻不盡相同。有些離島彷彿看不見未來,有些卻可能成為將來人們生活的一種新選項。共同點是無論哪種離島,都不像地方創生刊物的照片那般悠閒美好。相反地,為了適應離島生活的現實與自給自足,無論原住民或移居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活得甚至比城市裡忙碌,卻也似乎更有人性。不只在日本,台灣年輕人移居偏鄉的趨勢近年逐步增長,這與城市生活壓力大和追求更平衡的生活方式有關。讀完此書我忍不住想,我們這代人追求的進步生活是什麼?是家裡有光纖網路、電子指紋門鎖、用手機點餐叫外賣、買東西多元支付不用現金?還是住宅不鎖門,玄關時常有鄰居送來自栽的無毒蔬菜。不用買礦泉水,打開水龍頭就有美味天然水可喝?或是採門前的野果就能自己做果醬,躺下就能看到滿天星斗?這些看似天秤兩端的生活,是否存有妥協兼得的交集?由於推薦序必須提前在書稿付梓前一個月完成,我讀的是編輯先給我的初稿,沒有照片。為了對書中描寫有更多的共感,我在Google Maps上找出這些離島,讓自己對它們的地理位置有概念,一面讀著生動的文字,一面逐步探索這些島上的景色和建築。隨著滑鼠移動,旅行愈走愈遠,我逐漸萌生敬意。我沒有像庫索這樣的勇氣,主動把自己丟入離島的冒險,縱使讀完精采的文字,她的離島生活對我仍有段距離,但是看著書中那些人離開原本的居住地,遠赴物質缺乏的離島,尋求不同可能的生活。某個程度,我好像能理解那樣的動機。移居離島的人們,無非是想找喘息的機會,出於本能遠離生活上的痛苦。目前我雖然沒有去離島生活的欲望,每逢日子鬱悶或是遇到一時無解的困難,想離開眼皮下的日常,我就會跳上火車或長途巴士,往居住地以外的遠方而去。透過窗外不斷向後消逝的風景,聽著耳機裡的音樂,心情往往逐漸得到釋放。那當下移動的車上,哪怕只是一兩小時,也是我的離島。(文:Hally Chen|作家、設計師)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Hally Chen|作家、設計師施佩吟|馬祖西尾半島物產店創辦人張維中|作家董淨瑋|《地味手帖》主編
章節目錄
【推薦序】◎比「裏日本」更裏層的日本(文:Hally Chen|作家、設計師)◎離島,人類不能遺忘的智慧之地(文:施佩吟|馬祖西尾半島物產店創辦人)◎找到自己的離島(文:張維中|作家)◎有瞭解、有愛,才有地方(文:董淨瑋|《地味手帖》主編)【正文】作者序 離島是人類的困境,離島是人類的未來Ⅰ 眾神側耳,聆聽沉默——五島淨土Ⅱ 泥土之下,花的種子——佐渡寂地Ⅲ 世間浪流,歸於此處——隱岐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