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肇基骨科醫師,臉書粉專「大夫訓練」編輯。有感於現代醫療對於骨科傷病及老年退化的不足,致力於推廣肌力與體能訓練。
作者自序
▊引言《大夫訓練》這兩本書有三大特點,第一是不像一般的醫療書籍,不管什麼師,總是放個穿白袍的照片在封面,因為我想傳達的是訓練抗老化的理念和方法,而不是搞個人崇拜。這些理念和方法並不是我獨到的創見,而只是集合整理許多先進前輩之大成而已,所以也非常歡迎有志一同者參考引用。第二是我雖然身為骨科醫師,但是書中並沒有強調我在哪裡執業服務,不像有些醫療書籍的出版目的,就是為了宣傳生意和招攬客戶,將線上人氣轉換為線下金流。因為這本書的目標是要讓所有的讀者都能健康強壯,而不需要來找我,就如同書名副標「A workout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第三是沒有具體的課表,很多初學者第一次接觸到各種訓練,希望能有具體的課表可以按表操課,甚至希望能有獨門的課表可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市面上已經有很多訓練方法和課表的相關書籍,沒有有沒有效,只有適不適合。要是讀者連適不適合都無法自行判斷,建議還是先找教練上課,學習基本的動作選擇和課表安排,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不是靠著網路資料或影片自行摸索。所以,《大夫訓練Ⅱ》會說明各種運動訓練和身體適應的底層邏輯,讓讀者在面對各種訓練法和課表安排時,能清楚了解到底合不合理,能否達到預計的目標。當看到各種眼花撩亂的宣傳時,能逐一拆解直到核心,不會被誇大不實的話術所洗腦操弄。在《大夫訓練Ⅰ》中,我們了解身體活動對於粒線體功能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慢性疾病和死亡率的影響。也知道足夠的生理儲備是對抗老化和失能的關鍵,強壯不只是為了讓你可以攀上顛峰,更重要的是讓你可以爬出谷底。更明白反覆胡亂減重的溜溜球效應,其實是殘害身體的過程,不但無益於健康,反而會破壞正常的能量代謝和生理功能,消耗寶貴的生理儲備。《大夫訓練Ⅱ》先從有氧訓練開始,分析不同強度區間對於身體適應的影響,有氧訓練對於改善心肺適能最直接有效,而追求速效省時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更是讓人趨之若鶩,認為是現代社會對抗靜態生活危害的最佳方法。高強度間歇訓練固然有其效果和優點,但是不要忘了,足夠低強度身體活動的動態生活才是維持健康的基礎。就促進粒線體功能和能量代謝而言,有氧訓練的量比強度要來得重要。如果體況不佳而要勉強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不只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對於體弱族群,先從增強肌力的阻力訓練開始,再逐漸擴展到其他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訓練,是較為安全的方法。肌力是所有身體素質的基礎,而在訓練肌力的同時,也能增加生理儲備,包括心肺適能都可以有基礎的進步。阻力訓練之所以要強調高強度,是因為可以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而且累積較少的疲勞。就促進肌力和其他身體素質而言,阻力訓練的強度比量要來得重要。高強度阻力訓練,特別適合恢復能力不佳的體弱族群,或是活動量已經過多的勞動工作者。從事運動訓練時,慢性疾病患者常常擔心是否會發生不良反應,甚至是否會危及性命。身體活動對於各種心理和生理疾病都有益處,包括阻力和有氧訓練,重點不在於能不能練,而是該怎麼練。只要能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start low, go slow」,就能逐漸獲得訓練的健康益處,也能達到預防或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訓練的風險非常的低,而且與其擔心訓練的風險,更要擔心的是不訓練的風險。養成動態生活和運動訓練的習慣,越早開始的效果越好,尤其是阻力訓練,可以培養足夠的肌力去從事各種運動嗜好。現代社會靜態生活的危害已經嚴重影響到兒童和青少年,從小缺乏身體活動會對終身健康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對於阻力訓練,曾有很多迷思認為會危害到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但是現在觀念已經從「做阻力訓練會怎麼樣」,改變為「不做阻力訓練會怎麼樣」,足見阻力訓練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活動能力、運動表現和傷害預防的重要性。知易行難,坐而說不如起而行。希望所有讀者能夠了解有氧和阻力訓練的底層邏輯,面對各種訓練方式和課表,可以清楚知道其優缺點和是否合適,然後身體力行,達到「有訓練,無病夫」。▊後記生理儲備不足、慢性疾病年輕化和老化衰弱失能,是現代人要面對的嚴重問題。中壯年的豐衣足食,可能已經埋下了老年時的隱患。在《大夫訓練Ⅰ》詳述了老化和慢性疾病的相關問題,包括肥胖和飲食,其實都是圍繞在身體的能量代謝能力。而《大夫訓練Ⅱ》告訴你什麼是有氧和阻力訓練,要如何安排才能得到良好的訓練適應,已經患有慢性疾病時又該如何調整,讓你有足夠的活動能力和生理儲備,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和對抗老化衰弱。要維持身體健康,對抗老化衰弱並沒有那麼困難,只要了解訓練的底層邏輯,就能掌握訓練的基本原則,以無招勝有招,不會拘泥於特定的訓練形式或固定的訓練課表,而能將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訓練其實相當的簡單,不需要太過走火入魔去鑽研極端的訓練方式,也不要在細節裡吹毛求疵,重點是持之以恆,只要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達到一定程度,效果自然就會慢慢浮現。在這個群魔亂舞,妖言惑眾的世道,各種花招百出、稀奇古怪的訓練方法推陳出新、層出不窮。希望本書能讓各位讀者有所收穫和啟發,在訓練抗老化的典範轉移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名人推薦
◤訓練界.醫療界.媒體人 高強度推薦◢何立安 博士──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熊在田──臉書粉專「農民教主碎碎念」王清景 教練──「壺鈴僻靜營」主辦人.臉書粉專「My way of life」邱文彥(邱個)──SBD台灣總代理負責人.YT頻道「SBD Taiwan邱個」黃靜修 教練──蘭陽健身中心創辦人.世界花式壺鈴學苑亞洲區主席賴泰屹 老師──美國運動醫學會NASM即時口譯講師.資深肌力與體能教練黃暐瀚 老師──台北之音廣播電台台長陳治豪 醫師──胸腔外科醫師.YT頻道「白天手術房、晚上健身房」柯品瑄 醫師──家醫專科醫師.翹臀訓練專書譯者暨實踐者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教練──佳齡健康運動醫學總監啾c物理治療師
章節目錄
▊專文推薦1 淺顯易懂、架構完整且條理清楚的百科全書──王清景 教練▊專文推薦2 超高齡化社會的疫苗和解藥──邱文彥(邱個)▊專文推薦3 自古不變的醫囑,祛魅道路上的醫者之心──黃靜修 教練▊專文推薦4 訓練讓我們在老化的時間洪流中能拒絕隨波逐流,甚至逆泳而上──賴泰屹 老師▊引言第1章 認識有氧訓練▍有氧活動的強度區分┝最大心率和儲備心率┝乳酸閾值┝說話測試和自覺活動強度┝代謝當量▍不同強度區間的代謝適應┝HIIT和SIT┝MICT┝HIIT和SIT vs. MICT┝運動後過耗氧量┝乳酸轉運▍第二區心率訓練┝Train slow to run fast┝極化訓練┝點心式(高強度)運動能否取代低–中強度身體活動?▍同步訓練和干擾效應┝由核糖體和粒線體的生成看起┝第二區心率訓練和干擾效應▍阻力訓練優先於有氧訓練┝阻力訓練能增強有氧能力┝垃圾訓練量▍勞動工作 vs. 休閒活動┝勞動對於骨質的影響┝勞動者更需要高強度阻力訓練第2章 認識阻力訓練▍阻力訓練是什麼?┝肌肉的記憶效應┝骨骼適應 ▶耐力運動和骨質健康 ▶從新近研究了解阻力訓練對骨質的益處▍阻力訓練的強度區分┝肌纖維的類型 ▶肌纖維類型能否互相轉換?┝大小原則┝多高的強度才算是高強度?多大的重量才算是大重量?┝需不需要測1RM▍阻力訓練的重要觀念┝漸進式超負荷,超負荷超補償 ▶初學者效應之後 ▶一般適應症候群 ▶體能適應–疲勞模型┝高強度阻力訓練就是發揮肌力的功能性訓練 ▶肌力發揮需要肌群間良好的協調 ▶動作控制的負荷專項性┝自由重量 vs. 機械式訓練▍阻力訓練對於其他身體素質的影響┝爆發力┝平衡能力┝活動度▍疲勞造成的影響┝過多的疲勞會影響恢復和適應 ▶高訓練量訓練 ▶低強度高反覆訓練的優缺點┝最小有效劑量┝追求運動表現 ≠ 訓練身體健康▍訓練時動作速度的影響┝慢速度訓練┝快速度訓練 ▶保留次數 ▶訓練時體況不如預期要怎麼調整?▍「正確」的阻力訓練┝阻力訓練的動作選擇┝沒有訓練不具功能性┝阻力訓練怎麼做最有效率? ▶訓練頻率和訓練量 ▶訓練強度和次數 ▶動作選擇 ▶其他訓練變項的考量 ▶進階的省時訓練方法 ▶需要多少的訓練才能保持肌力和肌肉量? ▶熱身和伸展,需要嗎?┝老年人的阻力訓練第3章 慢性疾病和運動訓練的關連▍沒有不能動,只有該如何動┝阻力訓練對於慢性疾病的益處┝阻力訓練的風險 ▶心血管系統疾病 ▶神經、肌肉骨骼系統退化 ▶不訓練的風險▍心血管疾病和運動訓練┝阻力訓練與心血管疾病┝阻力訓練前是否需要評估┝心血管疾症的阻力訓練原則┝伐氏操作與心腦血管意外┝阻力訓練和動脈硬化▍第二型糖尿病和運動訓練┝阻力訓練與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腎病和運動訓練┝阻力訓練與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疾病和運動訓練┝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關節疾患和運動訓練┝退化性關節炎┝人工關節置換後的阻力訓練▍脊椎問題和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和脊椎中立┝脊椎退化和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椎弓解離和脊椎滑脫┝脊椎側彎▍大腦健康和運動訓練┝失智症┝憂鬱症▍癌症和運動訓練┝飲食、活動和癌症┝阻力訓練與癌症▍其他疾病和運動訓練第4章 阻力訓練越早開始越好▍兒童和青少年缺乏身體活動┝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發展┝年輕時開始阻力訓練的好處┝最早何時開始阻力訓練?┝阻力訓練和身材高矮▍兒童和青少年的阻力訓練┝兒童和青少年阻力訓練的益處┝兒童和青少年阻力訓練的迷思和考量┝兒童和青少年阻力訓練的方式▊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