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蔡炅樵現為洲南鹽場執行長、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長期記錄地方文史、關心鹽業發展。2008年在文化部與嘉義縣政府等補助下,逐步展開「重建洲南鹽場」的復晒之路。一路走來,不僅推出節氣「旬鹽花」產品,甚至串聯全台鹽職人,舉辦鹽論壇、跨界研發鹽產品;2023年他更領軍各地台灣鹽職人,一口氣集結十款台灣鹽攻進頂級餐廳。著有《白金歲月台灣鹽》、《大台南鹽業》、《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鹽業後生產情境的文化建構》。 林嘉琪曾任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鏡週刊記者,目前為獨立記者、計畫案顧問、飲食書籍作者暨主題策展人。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長期關注永續飲食、食農教育、產地、餐酒及深度旅行等議題。 沈錳美曾任職台灣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現為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著有《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勞動實作意義——以洲南鹽場為例》。 陳靜宜2023年獲〈Tatler Taiwan〉雜誌選為「2023年九位台灣餐飲影響力人士之一」,曾任報社美食記者,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聯合報》傑出表現獎等。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出版《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等書,媒體與餐飲業界稱其為「台菜天后」。
作者自序
讓台灣鹽文化在當代呼吸「……海水為誓、鹽山為盟!期待有那麼一天,讓我們再一起來晒鹽吧!」我在二○○六年碩論「鹽業後生產情境的文化建構」謝誌中,如此浪漫的寫著;但當時的我,還無法預知後來的我,竟然真的會用十幾年的人生,來實踐碩論中靈光閃現的預言∕夢想。我是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的晒鹽人兼執行長,行走文化江湖外號「洲南鹽承續」。人說五十知天命,來到這年紀之後,才慢慢理解到:原來我這一生的志業,是台灣「鹽」文化的傳「承」跟永「續」,所以就簡稱「鹽承續」了。還很年輕時,我在報社主跑嘉義海區的地方新聞,這裡是我的故鄉,也是我重新被文化啟蒙的地方。那時我搭上社區總體營造剛剛興起的潮流,跟一群朋友組成了「布袋嘴文化工作室」,開始關注布袋的人文、產業、歷史等議題;其中有一件大事,就是台鹽即將在二○○二年廢晒,台灣三百多年的天日晒鹽終究唱起「無鹽的結局」。盡管鹽田廢晒讓我心裡有點遺憾、不捨,卻也無能為力去改變什麼,只能到鹽田拍拍「遺照」或寫寫文章做紀念;就這樣,我帶著因廢晒而「過不去」的生命難題與情結,去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讀書、思考、做田野調查……。我在碩論的後記還寫著:文化資產如果會讓人感到幸福、值得珍惜,不只是因為她們「本質上」很美麗、很有歷史價值、很有知識、很有文化意義,而是因為她提供了一個相當具有開創性、開放性的機會,可以讓許多人去努力、去追尋,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發現自己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二○○八年因文化部「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的支持,我們開始整建洲南鹽場,接著受到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一路走來十七年,或許是因為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對接商業市場,我們終於∕竟然∕真的把曾經被時代淘汰、被進口取代的台灣日晒海鹽,重新送進許多人的家常餐桌,也賣進許多米其林餐廳,甚至還有方塊酥、蘇打餅、爆米花等幾款聯名商品。洲南鹽場慢慢站穩腳步後,開始環島拜訪台灣各地的製鹽職人,一年又一年累積了情感與信任基礎;我不認為「同行相忌」,甚至我相信「打群架」比「釘孤枝」更能打開共同市場。二○二二年我邀請台灣各地的鹽職人與知名主廚、飲食文化專欄作家,來洲南聚會辦論壇;隔年我把各家鹽品推薦給五星級晶華酒店,推出「侍鹽師」特別套餐;今年又邀請大家一起到SOGO忠孝館,在一場地方風物展中打出「台灣鹽選隊」共同概念品牌。「台灣鹽選隊」是個很奇妙的美好經驗,這些原本在各地帶著浪漫理想製鹽的職人們,在高張力的商業情境中,彼此相互幫忙、建立夥伴關係、革命情感;也在跟消費者的社會溝通中,建立了鹽職人的專業形象與技術驕傲,同時也讓消費者在現場驚豔的品嚐了——哇!原來,鹽不只鹹味,還有不同風味啊!真的,這些年來,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日晒海鹽跟精鹽、玫瑰鹽,風味有什麼不同嗎?」「海鹽要怎麼使用?怎麼搭配食材?」「超市貨架上哪一款鹽比較好?吃海鹽會比較健康嗎?」甚至明明都已經來到鹽田參訪了,還是有人會問:「你們鹽場有在晒鹽嗎?有賣鹽嗎?鹽是怎麼晒出來的?」……這些消費者的真實提問,讓我深深覺得:應該要有一本書來解答,而且必須從民眾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出發,兼顧到島嶼台灣的主體性、因風土環境差異而來的「文化味蕾」多樣性,以及餐桌上「食品科學∕料理美學」的知性與感性。簡單,那就來寫一本書吧!不簡單,是因為出版專書有很多挑戰要克服!謝謝老天爺與土地公的照顧豐收,也謝謝島嶼台灣的海水、土地、季風與陽光。謝謝產製每一顆台灣鹽的職人朋友們,也謝謝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沈錳美,我們一起多次拜訪各地鹽職人,她寫下本書輯三「製鹽技藝華麗轉身」,說出大家摸索「鹽究」的心路,難免困惑、挫折、猶豫,但仍堅持走過來的生命故事。謝謝資深飲食旅遊專欄作家及策展人kiki 林嘉琪,也謝謝寫過多本台灣飲食文化專書的作家「台菜天后」陳靜宜,透過兩位共同作者的採訪書寫,以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與輯四「職人指尖那一撮鹽」,讓我們看見鹽是如何保存並創造了各地的風土滋味,也看見鹽在料理美食中,如何展現神奇魔法。最後,要謝謝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的經費支持,在內容上給予最大的自由度,鼓勵洲南鹽場成為台灣鹽文化的「領頭羊」;當然,也要謝謝遠流台灣館的編輯團隊,讓這本書展現最好的圖文內容與視覺設計。鹽,是廚房裡不起眼卻很重要的調味料,彷彿空氣般若有似無的存在感,但缺少了可不行;我們期待《鹽選島滋味》這本書,讓台灣鹽文化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在當代呼吸。(文.蔡炅樵)
名人導讀
鹽鄉轉型,讓世界看見台灣翁章梁|嘉義縣長「歡迎來嘉義𨑨迌(thit-thô)!」是嘉義鄉親的口頭禪,這幾年鄉親們喊得更有力量,也更驕傲,是因為嘉義縣近年著重「農工科技大縣」、「勇敢轉型」兩大發展主軸的努力成果逐漸浮現;嘉義豐沛的自然人文資源,也在各種轉型任務的驅策下,成為觀光亮點。就以「洲南鹽場」為例,「洲南」的跨域合作已開始影響台灣的產業,讓飲食、生活處處充滿嘉義味,成為嘉義縣具代表性的文創產業——這就是嘉義人的拚勁與活力的展現。嘉義布袋曾是全台最大的鹽場,雖名為「布袋」,但實際範圍卻是橫跨東石、布袋、義竹三個鄉鎮,昔日沿著台十七號省道南行,兩旁盡是鹽田風光,形成在地十分特殊的產業景觀。雖然布袋鹽業自二○○一年起廢晒畫下句點,但「鹽」的滋味早已深入布袋人的生命中。在中央「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的支持下,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向國有財產局撥用部分鹽田,二○○八年由「布袋嘴文化協會」承租及認養,以「洲南鹽場」重新定位開啟文化行動,讓嘉義鹽鄉的鹽田記憶活了過來,是目前台灣四處復晒的鹽田中,唯一位於嘉義縣境內,也是唯一由退休老鹽工全程參與整建的鹽田。這本《鹽選島滋味》不僅包括嘉義洲南鹽場的介紹,也涵蓋台南、金門等地的復晒鹽田及在地職人努力製鹽的故事,是第一本從鹽的角度看見嘉義的入門書;這也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討台灣鹽之生活美學作品。期待從本書出發,可以讓更多人看見鹽鄉的轉型與變化,也讓全世界看見嘉義活化產業的力量,邀您共賞!(摘錄) 「好鹽台灣隊」,從嘉義出發徐佩鈴|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曾為台灣六大鹽場之一的布袋鹽場,歷經產業轉型,今以「洲南鹽場」活化再出發,從鹽田荒廢、文資再生到文化創生一路走來十七年,「洲南鹽場」不僅是嘉義鹽產業的領頭羊,也在餐飲圈建立起台灣海鹽的專業品牌形象。為讓大眾進一步了解嘉義縣人文風土的獨特性,認識和大都市截然不同的產業特色,從二○二二年起嘉義文觀局便攜手洲南鹽場,一同建構「台灣鹽」的風土論述,這一次期望透過專業的出版規劃,以文化價值再創商業產值,共同推動人文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之形象。《鹽選島滋味》是一本以「風土鹽」為主題的生活美學專書,涵蓋風土滋味、料理美學、技藝復興三大方向,以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編排方式,讓食材最佳配角「鹽」變身為舞台主角。內容深刻探討「地方∕食材∕鹽」的三者關係,了解台灣在地住民是如何運用鹽讓地方物產發光;飲食界各領域專家分享他們的用鹽心法,揭示了鹽不僅是工具、也是魔力;以及洲南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創意,號召全台小鹽農一同訴說鹽的故事……。希望大家在閱讀這本書時,能重新認識「台灣鹽」的在地價值,與國際對接、世界的鹽對話,如飲食作家葉怡蘭所說:「法國葛宏得的鹽之花帶來清新、明亮的感覺;而台灣洲南鹽場的鹽之花,比前者風味要來得更濃厚強壯。」猶如走進鹽之殿堂的台味指南,讓我們看到一小顆鹽如何突破渺小尺寸的限制,放大鹽轉化的力量。(摘錄)
媒體推薦
oracle.sql.CLOB@748c8a4b
名人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徐 仲|飲食文化研究者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番紅花|作家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蔡珠兒|作家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提味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膎」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膎汁」(kê-tsiap),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現已幾近凋零。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膎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蔡珠兒|作家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本書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章節目錄
推薦語序一序二自序 輯一:穿越千年時空的鹽◆地球真奇妙,鹽從哪裡來? ◆健康|人體液百分之零點九是鹽◆調味|鹽是料理的靈魂◆貿易|製鹽、財富、鹽之路◆政治|鹽稅、戰爭與自由◆宗教|訓義、除穢、祈好運◆語文|鹽的密碼與隱喻◆生活|鹽是萬能小幫手 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海島澎湖鹹|日曝、剾風和醃漬,濃縮鹹味的島嶼飲食 ◆南投竹林裡的鹹|筍農私房下酒菜,藏於山間的醃筍博物館◆濁水溪沿岸的鹹|清流濁水溪,醬油回甘香◆客家聚落的鹹|客家惜物論,芥菜祖孫三代同堂上桌◆西南海岸線台江漁村鹹|海口庄鹹篤篤,一嘴膎配一碗糜◆花東沿岸的鹹|本島第一道曙光,照耀阿美族的山海保存食◆蘭陽平原裡的鹹酸甜|濃濃年節氣氛,金黃飽滿的金棗蜜餞 輯三:製鹽技藝華麗轉身◆布袋洲南鹽場|水地風光人晒鹽◆北門井仔腳鹽田|百堆小鹽山的網紅魅力◆安南安順鹽田|穿梭台江內海的時空地景◆金門西園鹽場|戰地鹽田的坎坷命運◆長濱手炒海鹽|海鹽爺爺大鏟炒出阿美族風味鹽◆車城鹽窟仔取鹽|守護家鄉礁岩海岸的黑貓姊◆綠島珊瑚海鹽舖|三代家人的海水綠島夢◆鹿港浦田竹鹽|窯灶中媽媽燒鹽的味道◆通霄台鹽精鹽廠|半世紀的廚房鹹滋味◆七股台鹽鹽山|站上白色巨人的肩膀遠眺 輯四:職人指尖那一撮鹽◆晒鹽人蔡炅樵|海鹽風味是職人的技術驕傲◆飯店主廚吳健豪|客製化3.5毫米顆粒鹽醃漬熟成烏魚子◆家之味烹飪師陸莉莉|以鹽創造家常味道的保存食◆配飲師藍大誠|公開鹹味搭飲與調飲的祕訣◆飲食作家葉怡蘭|好鹽具有改變食材滋味的魔力◆麵食師傅王嘉平|用重鹹與無鹽麵包打開飲食對話框◆燒烤手湯仲鴻|傳授鹽與燒鳥的一堂課◆鹽的策展人孫尚志|催生料理與鹽搭配的侍鹽師 附錄:回溯海島台灣的白金歲月◆原住民族|就地取鹽很自然◆大航海時代|追捕烏魚與鹽漬鹿脯◆明鄭奠基|陳永華是晒鹽祖師爺?◆清代拓墾|逐海岸闢建鹽埕◆日治殖民|從民眾集資到日本會社購併◆戰後一搏|終是無鹽的結局◆廢晒之後|生命總會找到新的出路台灣鹽業大事記台灣製鹽白金地圖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