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台灣文學工作室簡稱「台文工」,由一群就讀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青年學者組成。台文工透過非虛構寫作技法,融會史料文獻、文學理論與田野調查,以當代人可感受溫度,共同譜寫從日治到戰後的臺灣文史故事。透過書寫,台文工期待連結分隔兩端的歷史與文學、事實與虛構、理性與感動、研究與創作,也讓既親密又陌生的島國人相互交會。審定簡介 王惠珍臺灣臺南人,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專長為龍瑛宗文學研究、臺灣殖民地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等。著有《譯者再現:臺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2020)、《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2014),另有編選專書、學術論文等。
名人導讀
改編龍瑛宗阮光民 臺灣漫畫家、《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漫畫版)》繪者龍瑛宗是怎麼樣的一位文學家?他的文字華麗,寫景像一幅一幅畫,彷彿用筆沾上顏料,非常鉅細靡遺描述地理環境,描繪人的五官衣著、景物、建築的色調光影;他運用在地植物種類與生長模樣,例如扶桑花、木瓜樹、榕樹來描述季節與氣候,以人體的膚色反映光影變化。他筆下的氣味跟聲音,能讓人拉開儲存在腦中的記憶庫抽屜,想著:哇!好厲害,怎麼能用這些非常人所能想像的物件,比喻我們日常熟悉的景物?他對小說人物的造型與內心埋設許多線索,無論是市井小民、女性或各類型的知識分子,這些角色不僅立體,更讓我們容易聯想到身邊某些人。而他所有美好華麗的文字,投射出的影子都是漸層的哀愁、憂鬱,以及對於墮落的唏噓。我認為這樣的作家,應該有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吧?能隨時將感受、看見、聆聽的事物都記錄下來。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是我參與「日治時期臺灣作家圖像改編」的第二部作品。改編像空出自己一半的靈魂,讓原作的靈魂住進身體。在創作期間,不僅要跟原作者內心對話,也要跟小說中的角色們交談,推敲他們在故事中的思維邏輯。我相信雖然角色是由作者創造,但他們會逐漸發展成有獨立思想的個體,隨著情節發展回應創作者。《南方的光與夢》也是這樣的改編之作,不過書中參考的範本,是龍瑛宗的真實生命經驗。這本書的四名作者運用故事筆觸,寫下龍瑛宗從戰前到戰後的創作歷程,也記錄他曲折的人生軌跡。龍瑛宗從小受到口吃、體弱與家貧影響而沉默寡言。但也因為如此,他思考、察言觀色的空間變得寬廣。他的心思細膩善感,容易共感周遭人們處境,也有豐富的幻想力,能憑空創造色彩斑斕的文學風景。龍瑛宗在日本人實施殖民同化政策的昭和時代出生,儘管勤勉讀書、擁有豐富的學識,卻因為臺灣人身分在職場受到不平等待遇,無法以知識換取實際的經濟收益與升遷機會。私人生活中,他也因為日臺之間存有的歧視,無法自由追求情感、心無罣礙的實踐文學理想。這些經驗,可以如何透過文字與圖畫呈現?身為圖像創作者,龍瑛宗文學中細膩的描繪,讓人在閱讀過程自然產生流動的影像,這無疑是幸福的事。對文字工作者來說,龍瑛宗的隨筆、日記,以及後人留下的口述採訪、研究文獻,則讓「龍瑛宗」這個人更豐富完整。我想,龍瑛宗的生命與作品,兼具圖像與文字的改編潛力,假使他本身從事影像工作,那應該會拍出類似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作家將自身的生命經歷與體悟投射到作品中,是很常見的事,讀這本書時,我也像偷偷揭開他小說舞臺的布幕,看見幕後的工作人員與道具。我們會看到龍瑛宗如何從熱愛文藝的窮學生,成為一名為了生計奔忙的銀行職員,如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主角陳有三,懷著理想來到小鎮,卻逐漸在職場生活跟同儕互動中,看清現實與人性的險惡。我們也看到龍瑛宗身處的時代,知識分子在殖民體制跟景氣蕭條的環境中有志難伸,種種的挫敗感像刨刀,一層一層削除意志。這些當時的社會眾生相,移到今日仍能引起悲哀無奈的共鳴,只是可能外表包裝隨時代推進改款。我想我跟這本書的作者們,都從龍瑛宗的作品跟生命中看出這些特質,並從中擷取素材,重新詮釋、訴說屬於龍瑛宗故事。例如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男性幾乎是一面倒的迷惘、屈就、無助、頹廢;相對來說,龍瑛宗筆下的女性則像晨曦般燒穿黑夜,讓陽光映入眼簾。無論是林翠娥之於陳有三,布莊之女之於洪天送,或者溫柔鄉的酒家女之於男性顧客,女性雖然難逃買賣婚姻的命運,卻也提供男性某種救贖。所以我在改編時,就增加比原作中林翠娥跟陳有三更多的互動篇幅,畫出兩人互相欣賞、曖昧到萌生愛意的故事。《南方的光與夢》則採取不同路徑,書中同樣勾勒島嶼知識分子的困頓,但凸顯文學帶給龍瑛宗生命的「光熱」與「夢想」。文學像一條隱沒在沙土下的河流,儘管在殖民統治、戰火、禁絕母語、白色恐怖等陰影下受到壓抑,但始終灌溉龍瑛宗的精神意識,讓他創造出比現實更絢爛美好的世界。如果將《南方的光與夢》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放在一起對讀,那我們將看見真實人生與小說如何交互隱喻,也會看見龍瑛宗的掙扎與堅持,如何在當代以不同形式延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漫畫版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或《南方的光與夢》,都不約而同強調唐.吉軻德這位著名的小說人物。唐.吉軻德生在不合時宜的年代,儘管受到眾人譏笑,他想成為騎士的信仰與堅持也顯得閃耀奪目。雖然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結尾,彷彿光頭唐吉軻德般的陳有三還是跟木瓜一起腐壞了,但我覺得現實的龍瑛宗,是把自己生活中遭遇的苦悶、無奈與哀傷留在紙上,以自身的文學創作,觸動無數顆迷惘徬徨的心靈。或許這是在今日,我們依然喜歡,也需要龍瑛宗文學的原因。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阮光民|臺灣漫畫家感動推薦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王惠珍|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朱宥勳|作家陳允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抒苑|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蔡易澄|作家
章節目錄
導讀 在今日,重探龍瑛宗與他的時代 盛浩偉第一章 衝向風車的龍瑛宗第二章 劃破黑夜的彗星第三章 戰火中的的文學夢第四章 被時代遺棄的哀歌第五章 回歸的造夢者改編龍瑛宗 阮光民參考文獻本書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