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理學院全球變遷中心主任、副總務長、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行政院永續會委員、教育部顧問等職。專長於地形學、地形災害等研究,參與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多年。蘇淑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人文地理與人地關係研究工作者。視地理學為環境議題的跨領域協作之基礎與核心,主張人與環境關係的適當定位,為人類社會韌性永續發展之本。王文誠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經濟地理學教授。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規劃暨景觀學院博士學位;曾獲邀於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等講座教授。研究興趣是景觀規劃、國土計劃、人地關係與網絡治理。周儒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博士、紐約州立大學森林暨環境學院碩士。專長於環境教育、環境解說,致力於國家環境教育系統之建構與完善。邱文彥臺灣海洋大學、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曾任環保署副署長、立法委員,專長在海洋政策、環境保護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黃光瀛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博士,美密西根州大漁業及野生動物碩士,中興大學修習森林與獸醫學。專注於鳥類,生態廊道,棲地溼地保育及文史襲產保存工作。任職台江國家公園六孔站Ranger。劉益昌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長期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調查、發掘研究臺灣考古遺址,以建立臺灣史前史並完整臺灣歷史書寫為終生職志。2015年起任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成立考古學研究所。詹素娟土生土長的臺北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專研族群史、原住民史、區域史。周永暉現任交通部觀光署署長,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博士,曾任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並擔任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兼任副教授、REAAA亞澳道路協會理事、PATA亞太旅行協會理事等職。施照輝在觀光單位工作30年,從地方、中央到派駐美國,希望用他山之石提升行銷臺灣的高度與視野,強化觀光產業網絡夥伴關係。劉喜臨臺灣觀光點子王,以國際觀、創意腦、敏銳心建構臺灣觀光國際能見度。現任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曾任該校副校長、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副局長等職務。吳宗瓊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公園、遊憩暨觀光資源博士。曾獲邀擔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及泰國湄州大學訪問教授。專注於資源的永續利用、以社區為核心的旅遊運作、農業旅遊、原住民旅遊以及生態旅遊。
名人導讀
【推薦序3】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杜虹/自然文學作家野柳,是許多人學生年代校外參觀或畢業旅行會探訪的景點,我也曾經在小學畢業旅行來到野柳,只記得這裡的岩石很特別,有一個女王頭,以及零亂的攤販區。於此一別就是許多許多年。五年前因公再到野柳,這在記憶中並不陌生的地方,卻給了我全新的視野與感知,成為我心中惦記的所在。那是四月的野柳,海岸的海蝕平臺上滿布綠色海藻,海蝕溝吞吐海水的吟唱,蕈狀岩列隊迎向歲月風雨的雕刻。遊人穿梭石陣之間,女王頭是眾人朝聖的座標。現下的女王,經歷大自然長時間的洗禮,已較我初次拜訪時清瘦。人會老,岩石也會老,只是經歷的時間長短有別。厚層砂岩是野柳岩地的基質,質地硬度不同所造成的差異侵蝕,刻畫出岩石的花朵、蜂窩岩、球石、燭臺石、豆腐岩等精彩的地景畫面。步履之間,風化雨蝕掀開岩石的記憶,海膽化石鮮豔顯影,如一朵朵歲月的寶藏。而鐵氧化形成的銹染紋,更將石面彩成各式圖像,走筆自由,渾然天成,無一重複,隨意取景皆是天成畫作!大多數遊客只在園區前段賞石,當我們越過初開的臺灣百合,走入山海間的「賞鳥步道」後遊人轉少。步道上眺望,季風吹送著海潮,岸邊巨岩壯闊排立,當人影行過巨型砂岩構成的「單面山」石牆,方知野柳的地景如是壯麗。而一路穿行山海之間,風剪的樹吐露新葉,各色花朵或繽紛或含香,彩蝶訪花與產卵,鳥兒覓食與育幼,野柳原來也是自然生態精彩動人的地域!因為本身研究蝴蝶,對此地可以近距離接觸的彩蝶感到十分驚豔。當時不禁自問:是怎樣的淬煉,讓野柳在我腦海全新閃亮?如今這本《野柳學》給了我答案。《野柳學》試圖建構一個典範,為臺灣的「地質公園」許一個未來。從自然生態、文化歷史、環境保育、地景環境治理、社區參與、時代回應、環境教育、永續發展與觀光、美學與人民的素養等面向,「試著剖析當代地質公園由下而上的深刻內涵,並建構一套新區域地理學的路徑。」《野柳學》不只是野柳,也不只是自然或人文的關懷,而是對整體區域規劃、經營管理及永續發展的反思與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一五年通過地質公園倡議,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為核心內涵。在臺灣,催生地質公園的人,是林俊全教授,二○一七年,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馬祖地質公園成立,中央主管機關為當時的林務局。而後在蘇淑娟教授、王文誠教授及劉瑩三教授的協力之下,地質公園蓬勃發展,目前臺灣已經有十座地方級地質公園。書中林俊全教授提到: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保育潮流中,「地質公園」是以地方發展為目標的方案。對內來看,地方居民透過地質公園的經營,可更深刻瞭解地方鄉土,產生榮耀感;對外的解說服務,則可讓造訪者瞭解當地特色,進而促進地方經濟,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永續發展最真實的操作,莫過於在地環境守護。一方水土一方情,每個地域有其歲月與文化累積的特色,藉由當地參與,也可以讓參訪者深刻品味在地生活的種種。每年參加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大會,看見來自各地的社區夥伴認真介紹自家鄉土,社區間熱烈交流與相互合作,使人真切感受到地質公園網絡的人情溫度與芬芳。野柳,正是臺灣地質公園網絡的先鋒地域。二○一二年十二月這裡成立「野柳自然中心」,二○二一年一月成為地方級地質公園,就如書中所言:「經過長年的努力,野柳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旅遊地,蛻變成為一個深具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重要性的環境教育與永續旅遊據點。」所以我清楚看見不同以往的,閃亮的野柳。從書中得知:「約兩千萬年前,大陸棚上的沙堆積形成大寮層砂岩。當時海水不深,海床砂層中有生物殼體和海膽,這些生物被沙覆蓋後歷經久遠歲月,成為化石。約六百萬年前,原本靜埋於海底的大寮層因造山運動而逐漸抬升,曝露於地表。在地表之上再經海水、風、雨及生物等自然力,百萬年不曾間斷的雕塑,形成現今多變的地形景觀。」相對於岩石與土地,生命何其短暫?而土地上的人,卻輕易可以改變土地的樣貌與內涵。野柳的蛻變與經營管理當然密不可分,經營此地多年的私人企業新空間公司,是閃亮野柳的重要關鍵。新空間公司在治理上的堅持與努力,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野柳。再到野柳,探索岩石封印於歲月中的記憶,聆聽地質公園解說員訴說當地種種,領略經營單位投注的心思。看水墨與印象派畫作遠近涵蘊,遊人可以各自解讀地景中的故事,各自擷取水石間的圖像與記憶。多麼幸運,我得以看見與親近今日的野柳。《野柳學》正是以野柳地質公園的蛻變為典範,引導讀者深度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祝福野柳,祝福臺灣的地質公園。
名人推薦
──熱力推薦──❖杜文珍|農業部常務次長❖杜虹|自然文學作家❖林國顯|交通部常務次長❖林華慶|農業部林業署署長❖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陳茂春|國家公園署署長❖陳煜川|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彭啟明|環境部部長❖黃向文|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湯錦惠|新空間總經理❖劉瑩三|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章節目錄
推薦序1 對野柳的情感漣漪,有了依靠的方向◎劉瑩三/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推薦序2 野柳學、學野柳◎湯錦惠/新空間公司總經理推薦序3 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杜虹/自然文學作家PART I 總論 海之視野——教育的 未來的Chapter01 建構島嶼的環境保育新路徑——野柳學/林俊全一 站上全球保育舞臺的機會——地質公園二 啟蒙早、具進步性的臺灣地質公園網絡三 翻閱一本本地書——讓自然素養成為DNA四 為臺灣的環境教育寫歷史Chapter02 二十一世紀的地方學——以在地環境守護為名的「野柳學」,是韌性生活的出路/蘇淑娟一 拉開空間、時間,看見地方社會的價值——在地環境守護的概念與技術二 承擔所有依存於此的生命——地方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關係三 創造共生共榮的人文、自然環境新範式——環境治理的韌性四 韌性的環境治理做為地方學2.0Chapter03 擬若一座座高原——回到環境的根本關懷,以野柳學的空間生產思索並回應時代/王文誠一 根莖——從地理哲學到高原的實踐之路二 空間實踐、空間再現——生物、非生物、文化面向三 再現空間,野柳的三種讀景方式四 將抽象空間轉化為可感知的地景,推動土地和區域永續發展Chapter04重新連結自然——探野柳學如何透過環境教育與保育促進全民健康福祉/周儒一 感受自己真實活著——自然連結為人類帶來健康與幸福二 不論城市或荒野,公園為所有生命保留生機——健康的公園,健康的人三 他山之石——澳洲與美國四 持續演化的野柳學——觸發全民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五 全社會轉型——成為內化的生活方式PART II 海之層理——文化的 歷史的 生態的Chapter05流動與多元:海洋文化與海洋保育——從全球回望野柳/邱文彥一 環境永續必須含納在地生活與文化二 流動的歷史——多元海洋文化下的臺灣特色三 海洋面臨的問題,正是全人類共通的課題四 野柳之為野柳——未來的多重可能Chapter06土地、生態、文化與人——來自惡魔岬(Punto Diablos)的故事:野柳學新境/黃光瀛一 西班牙人把野柳帶入世界二 季風、洋流、颱風和潮汐——塑造野柳的自然營力三 生物多樣性與在地生活四 海洋文化與漁村民俗交融出的信仰——神明淨港、二媽回野柳、褒歌五 從在地歷史走向充滿活力的永續化Chapter07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海岸型風景區的文化意涵及野柳學的探討/劉益昌一 長時間尺度的海岸變遷與南島人群二 海域互動帶來的影響與南島世界的形成三 從海上來的「漢人」四 怎麼看待人和海岸的關係Chapter08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野柳海岸歷史與人文資源解讀/詹素娟一 北海地標.馬賽先民二 灣澳聚落.漁業生計三 軍管餘緒.轉型觀光四 解說資源.人文盤點五 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PART III潮向世界——永續的 觀光的 數位的Chapter09擦亮北海岸——以國家風景區全面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看野柳學/周永暉一 如大樹般的永續生態網——導入ESG、SDGs等價值鏈,全面衡平發展二 野柳學——以地質公園建構起國家風景區海洋觀光新方向三 風景區經營活用數位轉型是時代趨勢四 國家風景區的躍進政策Chapter10人與溫度的流動——野柳學在未來觀光發展的新作為,以美國國家公園推展旅遊為借鏡/施照輝一 建構新的旅遊記憶點二 旅行的意義與價值——跨域、跨界新體驗三 借鏡美國的野柳學四 上位思考,Thinking Big——擴大尺度,以野柳做為臺灣地質公園旅遊入口Chapter11 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lus)的四大前瞻思維/劉喜臨一 疫後前瞻趨勢,消費視角擒拿術——找出內在價值,成為身心靈能量來源!二 智慧觀光,數位轉型駕馭術——導入科技、結合永續、融入溫度三 體驗經濟,跨域整合不歸路——打造共同體四 創意加值,政策創新永續路五 只要用心、願意做,野柳學之永續觀光不難!Chapter12這裡是我朋友——地質旅遊永續關鍵與新野柳行動:創造善的循環/吳宗瓊一 發揮具魅力的地方性——朝向地方永續的旅遊行動二 把生態放在旅人心上——納入環境永續的地方認同三 把利益留在地方——適地、具創意、有味道的經濟永續與資源商業化四 新野柳行動:野柳地質公園生態博物館的想像與祝福後記/林俊全誌謝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