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工頭堅 Ken Worker本名吳建誼,出生於宜蘭羅東,成長於台北士林。因父親青年時為日語導遊,故深受日本動漫、戲劇、文學等次文化影響甚深。一九八一年隨家人赴韓國、日本旅行,並在旅途中首次邂逅京都。初學美工設計、任職影片製作,後投入網路與旅遊產業累積逾二十五年資歷,以達人(KOL)行銷與帶團模式廣為周知,兼具資深旅遊部落客身分,受訪與演講經歷無數;出自對歷史之熱愛,曾規畫與執行各國走讀行程。曾兼職外景節目主持人,以《出發吧!鐵三角》節目入圍第五十七屆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現以自媒體「工頭堅。旅行長」(臉書與 YouTube)為主要媒介,YT 頻道開播一年即入圍第三屆走鐘獎「潛力新星獎」。為台灣唯一「雙鐘」入圍之案例。藉由文字與影片搭配,持續推進歷史、飲食、文化等主題旅行內容與社群,訂為生涯之終極目標。個人著作:《工頭堅的龍馬之旅》、《時代的風:四段人生與半個世界》搜尋關鍵字:工頭堅。旅行長
作者自序
〈前言〉「正因為不了解京都,所以才有勇氣寫京都。」我的朋友胡川安教授,有一次這麼對我說。川安的本科是歷史學和人類學,也寫過不少與日本有關的書,題材涵蓋和食、日本味、還包括《東京歷史迷走》以及《京都歷史迷走》;前述的那句話,據說正是另一位堪稱京都通的友人,在他寫了京都歷史主題之後,半調侃、半認眞對他說的,後來他也將這句話「轉贈」給我。的確,我完全可以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別的不說,連歷史專業、在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的川安,提起京都都要如此謙虛低調了,如我這般,僅是因為父親曾任日語導遊、開啓了自己大半生對日本文化的興趣,而在從事旅遊行業二十多年後成為YouTuber的「素人」,又怎麼敢立志要寫京都呢?* * *或許由於長期擔任在世界各地帶團並解說的領隊之故,我深刻體會到:將某個人物、某座城市、某個國家的歷史,經過自己吸收閱讀或走訪之後,整理成令人好奇或有興趣的敍事,並用相對簡單的言詞講述出來,其實是大多旅人的普遍需求。單以京都來說,若到網路書店用關鍵字搜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著作至少近五百本(!),每一位作者都用他們的方式與角度,各自述說著對這座城市的感受甚至熱愛,我自己當然也讀過不少,並從中獲得許多知識、或美食、或購物的指南。但有個問題,始終感到些許困擾,就是:當我來到某個景點、某座建築,或許手中的指南、網上的百科或旅記,以及當地的說明牌上,都吿知了「哪一年由誰創建,是某類型文化之代表」,但,它在京都或日本的歷史上,究竟是在哪個位置?和另一座建築的先後脈絡又是如何?這些常常是我擔任領隊時會被團員問到的問題,因而也成了一種職業病,非得弄淸楚不可。沒有人說,一定要了解歷史才能遊京都;但如果不了解,我覺得來京都就太可惜了。而,儘管有許多以京都歷史為主題的書籍,卻鮮少按照歷史排序,依序述說的著作。或許,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這些脈絡並不重要吧!(苦笑)但對於曾以坂本龍馬這位歷史人物的生平、一一尋訪,最後整理成《工頭堅的龍馬之旅》的我,「想要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之心情,卻是愈發強烈了。* * *我造訪京都的次數不算少,然而大半時間,流連於與龍馬有關的幕末史跡,以及設計旅宿或特色小店。直到寫完上一本書後,忽然有種解脫的感受:終於將龍馬「放下」之後,驚覺京都還有這麼多的地方,等待我去造訪與發掘,旅行的視野陡然放大數倍;因而在國境開放之後,一次又一次地重回京都,彷彿一切都是全新的發現。從一個人的生平,一步跨到整座城市的身世──總覺得自己還是太貪心了一些。所幸在探索的過程中,還是驚喜發現了足以做為指引的範本,包括我另一位朋友「蔡桑」蔡亦竹教授多年前出版的成名作之一《風雲京都:京都世界遺產的文化人類學巡檢》,便是一路從王城奠都寫到德川家康;而後又在疫情前,邂逅了京都史學大家林屋辰三郎先生成書於一九六二年的經典名作《京都》之簡體中文譯本,反覆閱讀、愛不釋手,並獲得極大的啓發。原本一直納悶林屋先生的《京都》遲遲未有繁體中文譯本,直到本書完稿前,黑體文化的編輯朋友涂育誠吿知,繁中版即將出版。我深感欣慰,又覺得是個冥冥中的sign,要將京都的完整面貌呈現給更多讀者了。如果你讀過《京都》,就能體會它對我的探訪之影響或指引有多麽深。但林屋先生的著作,當年畢竟是寫給日本讀者的,若是缺乏背景知識,可能較不易咀嚼;而我試著去走讀它,或許可以理解為是將其「具象化」的一種方式。當然,給予我京都養分的書不可能只有這幾本,其他著作將於本書各段落中提及以致敬。* * *關於本書文眼,由於自己才情有限,思考良久,終於定調:不寫細,只寫「氣」。京都這座城市自有其「氣」:要解釋為氣質、氣氛、節氣都可以。既然已經有那麼多前輩寫過,我反而沒有牽掛、沒有負擔,因為不可能寫得過所有人,乾脆就寫「工頭堅的京都」,任性地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於是,我寫下這麼一段文字:旅行的念想,似乎總是生不逢辰。春櫻盛開時你訂不到房,夏豔鮮綠時你存不夠錢,秋楓怒放時你搶不到機票,冬雪飄落時你請不到假。即使你錯過春櫻、夏豔、秋楓、冬雪,錯過了所有祭典,在京都,總有一段段時光,隨時等待你的造訪。重新翻閱《京都》時,發現林屋先生於一九六二年寫下的前言中,有一段意思幾乎相同的話;或許,是潛移默化早在心中扎根,又或許,是對於京都有愛之人,共同的遺憾與寬慰。我們總希望都多待久一些,飽覽它的每時每刻,卻又必須離別。但也因此,才有下次相見的期待與快樂。對於翻開本書的讀者,或可將此視為作者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疑惑、實際走讀探訪的筆記;期望它能令你將來的京都旅行,不再有我過去的徬徨。或許,正因為不了解京都,所以才更需要寫京都。
章節目錄
前言山城歲月:平安京之前楔子 六五六年 八坂神社(祇園社)一、賀茂源流 六七七年 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 六九八年 賀茂御祖神社(下鴨神社)二、太秦物語 六〇三年 太秦廣隆寺 六〇三年 大酒神社 七〇一年 松尾大社 七一三年 伏見稻荷大社 三、四神相應 七五九年 藤森神社四、清水憶往 七七八年 清水寺平安奠都:平安時代前期一、皇城內裏 七九四年 將軍塚 七九五年 平安京(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 七九五年 平安宮內裏跡 七九六年 教王護國寺(東寺)二、王朝畫卷 八〇九年 野宮神社 八九五年 清涼寺(嵯峨釋迦堂) 八七六年 大覺寺(舊嵯峨御所) 八八八年 仁和寺(舊御室御所)三、怨靈傳說 八六三年 神泉苑 九四〇年 京都神田明神 九四七年 北野天滿宮洛中洛外:平安時代後期楔子一、陰陽交界一〇〇七年 晴明神社二、藤原榮華一〇〇一年 廬山寺一〇〇八年 源氏物語博物館 八五三年 禪林寺永觀堂 八六六年 白河院跡一〇一九年 法成寺跡一〇五二年 平等院鳳凰堂三、白河鳥羽一〇七六年 法勝寺(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一〇八六年 鳥羽離宮(復原模型|平安京創生館)四、平家興衰一一六五年 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一一六七年 六波羅蜜寺一一九二年 法住寺陵武士之世:從鎌倉到室町楔子一、鎌倉遙望一二〇一年 頂法寺(六角堂)一二〇二年 建仁寺一二九一年 南禪寺二、七朝帝師一三三七年 京都御所一三三九年 西芳寺一三四三年 等持院一三四三年 天龍寺三、室町光影一三八一年 花之御所一三八二年 相國寺一三九七年 鹿苑寺(金閣寺)一四五〇年 龍安寺一四六七年 上御靈神社一四九〇年 慈照寺(銀閣寺)太閤之夢:安土桃山時代楔子一、町眾齊心一五〇〇年 肚臍石、祇園祭二、信長壯志一五六八年 東福寺一五八二年 本能寺跡三、桃山拾遺一五九一年 御土居(史跡|北野天滿宮 紅葉苑)一五九七年 伏見桃山城一五九九年 豐國神社一六一四年 方廣寺一六〇六年 高台寺、寧寧之道一六一六年 西本願寺四、家康太平一六一五年 桂離宮治世亂世:江戶時代一、承平之曙一六一四年 高瀨川一六三四年 二条城二、花街風情一六四一年 島原一六七〇年 祇園新橋一七〇〇年 一力亭三、幕末戰雲一八二八年 賴山陽山紫水明處一八六二年 金戒光明寺一八六三年 壬生寺一八六八年 鳥羽伏見之戰勃發地一八六八年 即宗院薩摩將士碑世界遺產:從明治到現代一、文明開化一八七五年 同志社英學校(同志社大學)一八八五年 琵琶湖疏水 一八九〇年 水路閣一九七二年 哲學之道一八九〇年 Miyako都飯店二、古都新風一八九五年 平安神宮一九〇六年 舊日本銀行京都分行 → 一九八八年 京都文化博物館一九二六年 京都中央電話局大樓 → 二〇〇一年 新風館一九三〇年 丸福樓一九三三年 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 → 二〇二〇年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一九四九年 料理館千鳥 → 二〇二〇年 嵐山祐齋亭三、最後的羅城門一九六四年 京都塔一九六六年 京都國際會館一九九七年 京都驛後記附錄本書內容對應日本史分期表本書景點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