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藤野智哉身心科醫生,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日本國家資格認證心理師、日本各大企業長駐醫師。由於幼年時期罹患川崎氏症,以致心臟有冠狀動脈瘤;現在依然必須定期接受治療。正因如此,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被禁止劇烈運動等,並在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矢志走向從醫的道路。此外,對司法精神鑑定領域十分感興趣,因而除了從事身心科醫療服務,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 另外,亦經常在社群上分享與疾病共存的生活體悟,以及從事醫療工作的真知灼見,並多次在媒體上露面。著作:《令你感受到「生而為人我很幸運」的一本書》(「自分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と思えるようになる本)、《讓自己幸福的「適可而止」處方箋》(自分を幸せにする「いい加減」の処方せん)、《身心科醫師教你活得自在的放鬆課程》(精神科医が教える 生きるのがラクになる脱力レッスン)。
譯者簡介
卓惠娟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 臉書粉絲專頁:卓見拙見 www.facebook.com/Translator.megumi
作者自序
【前言】從今天起,好好善待自己 由於身心科醫師的身分,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人,其中,有件事經常令我感慨萬分:有太多太多人,是為了「某個其他人」而努力。他們能夠細心關懷他人是否過度逞強?會不會太勞累?但不知為何,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 當然,努力本身並不是壞事,但我很希望他們能夠如同關懷別人一樣,也注意到自身的疲累與辛苦。比方說,為了孩子和家人而努力的你,是不是總是把自身的事情往後延,沒有注意到你的身心已經發出哀號?或是在公司,為了部下、為了同事,又或者團隊的其他人,拚命貢獻一己之力,結果自己的生活完全亂了套、累到無法喘息,以致假日總是只能昏睡一整天。 另外,家中有年幼孩子、高齡長輩或臥病在床的家人,身為照顧者的人們也是如此。雖然確實得要以需要照顧的家人為生活的中心,但照顧者關懷自己的生活及人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是太過疲憊,稍微偷個懶不必有罪惡感;向別人求救、依賴其他人,要他們幫幫忙也無所謂。你可以更加以自己為優先,不需要一肩扛起所有重擔。 或許,有人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是為了公司和工作而心力交瘁,之所以會如此,也許是受到經濟拮据、立場處於弱勢等生活不穩定的因素影響。 的確,公司和工作讓你因此求得三餐溫飽,讓你可以購買喜歡的物品,確實非常重要也不得不重視,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如果你因為過度全力以赴,導致蠟燭兩頭燒而油盡燈滅,那就本末倒置了。 也許,你認為自己不值得如此,但請仔細思考,是否曾確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許多人由於過度迎合他人的價值觀或規則,而感到痛苦不堪;他們可能認為,既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就必須配合他人,和諧相處,或者顧慮自己都已經為人母了,應該為孩子忍耐,又或是心想著不要老是漫無目標不做正事,應該努力成為正式員工等等。 現在的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為了迎合「某個人」訂定的「應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才會幸福」之類的價值觀或規則,而努力過頭了呢?‧活出「為了自己」的人生 從小我們就聽了太多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不這樣做就無法幸福,失去了自信,養成只會迎合周遭或社會的期待,形成「我應該要好好去地做」、「人就必須這麼做」的思考慣性。如此一來,就漸漸搞不清楚自己想怎麼做、要怎樣才覺得自在,以及怎樣才覺得幸福。再加上現在這個時代,社群媒體過度發達,使我們更容易看到他人的成就,形成一個動不動就很容易與他人比較的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做自己就好」的心情很容易因此動搖,一天到晚為了迎合他人打造的價值觀或規則、標準答案而忙得團團轉,就會開始搞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想做的事、和自己認為的幸福到底是什麼。然而,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又不是為了符合「某個人」的期待;我們應該迎合的是自己,而不是哪個誰的價值觀或規則。更多詳細說明我會在後文介紹,總之,清楚理解什麼是屬於自己的幸福,以及你對什麼事情會覺得自在,是十分重要的。唯有理解由自己所定義的幸福和感覺自在的事情,並且重視它,才是自我放鬆、活得自在的訣竅。記得,你絕對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想做的事情。‧重視自己由衷覺得「幸福」的事情。‧活得更像自己。‧不是為了誰而活,而是活出為了自己的人生;──以上這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話雖如此,我想多數人都無法乾脆地抛開為了某個誰而活的想法,因此,讓我們試著一點一點地減少為了其他人而做的事情,這麼一來,就等於試著增加自己想做某些事情的時間。那麼該怎麼做呢?不妨讓過度為了某個人而活的自己,先放慢腳步、放輕鬆──希望你能試著採取這樣的行動。另外,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會安排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我一邊擔任身心科醫師,一邊從事寫作,但也十分重視工作以外的個人生活。因此我在能偷懶的時候,會讓自己偷懶一下,必要時也會依賴、拜託別人的協助。例如,對我來說打掃家裡比忍受髒亂更有壓力,因此我不打掃;不喜歡洗碗盤,就買了洗碗機,認為自己這樣也很好。這樣的生活態度,與小時候患有心臟病對我造成的影響有關。.努力,真的是件好事嗎? 我在童年時罹患川崎氏症,因此心臟長了冠狀動脈瘤;當時醫師說,無法預估我是否能活到長大成人。那時的我不能劇烈奔跑,也不能運動,被迫放棄的事情不勝枚舉。現在也依然必須持續服藥,也有許多必須受到限制的事項。 也許是因為自己切身感受到人生可能來得比其他人短暫,所以我希望在上天賜予的時間,盡可能隨心所欲去做想做的事。不想受到可有可無的人、不喜歡的人、尤其是討厭的人所說的話擺布,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即使對方是我在意的人,只要感覺很痛苦、很難受的時候,我還是希望能以「自己」為優先。我在X(前Twitter)、Voicy等社群媒體上,每天都PO出這樣的訊息。很多時候,人們是由於太痛苦、太過疲憊,導致心生病了。也許這些人在演變成這個狀況以前,可以透過我在社群媒體的發文、讀我的書,讓自己感到輕鬆一些──我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社群媒體上持續發文並寫作。 撰寫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希望能幫助那些為了工作和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太過拚命的人,以及在人際關係中過度迎合他人的價值觀或規則,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的人。 如果你覺得似乎過度為了「某個人」而活,希望本書能夠成為讓你停下腳步思考,稍微慰勞一下自己、照顧自己、重視自己的契機。當腦中想著「要更加油」時,請你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過度努力了?二〇二三年四月 藤野智哉
名人推薦
Anna安娜|塔羅心靈療癒師 Blair|心靈僻靜花園粉專版主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柚子甜|心靈作家 洛桑加參醫師|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 (依筆畫排列順序)
章節目錄
〔前言〕從今天起,好好善待自己第一章 人生的當務之急,就是抛開顧慮好好「休息」‧每天都要讚美自己 ‧休息,是為了體驗幸福‧一直出錯,是身體求助的訊號‧成為自己的神隊友‧列出一張請假休息的理由清單‧不需要每件事情都用盡全力‧比起留在原地持續受傷,不如逃跑吧! ‧真正的堅強,是懂得自己哪裡脆弱‧沒有「好好努力」,真的沒有關係‧其實一事無成,也很好 第二章 練習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強者,懂得善待自己‧不是努力就會成功‧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幸福‧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別用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轉念之後,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對每一個「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不好的事情,總是會被過度放大‧九成的焦慮不安,都是自我心魔‧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討厭的人事物,不值得你花心思第三章 心有多累,身體都知道‧用放鬆身體來調整心情‧感受此時此刻的幸福狀態‧稍微逃離一下喘口氣,沒有關係的‧改變角色,就會改變心態‧對別人溫柔,也要對自己好‧「休息」是必要的例行事項‧這些相處不來的人,都只是你人生中的臨演‧學著不做自己討厭的事第四章 不逞強、不委屈、不內耗的人際關係‧不要強求他人怎麼看你‧見不得別人好,可能是正逢低潮的警訊‧知道自己要什麼,別人的批評聽聽就好‧悲傷和痛苦有一百種樣貌,無須和他人比較‧留心人際關係中的情緒勒索‧現在過得比那個人好,就是最好的復仇‧有了「被討厭」的勇氣還不夠,還要很擅長被討厭‧要懂得說話,先從懂得聆聽開始‧開口請人幫忙,真的不會怎樣‧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愛第五章 心有餘力發現更多日常幸福的技巧‧放下過度的期待‧列出能放心求助的朋友清單‧幸福不是一種期待,而是一種覺悟‧寫下煩躁的思緒,變成看得見的數字‧先設想答案,就能克服對未知的不安‧可以有情緒,但一定要懂得控制‧瓜熟就會蒂落,無須過度擔憂‧想像十年後的自己如何看待現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