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中文書)

書名 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中文書)
Have You Eaten Yet? Stories from Chinese Restaurants Around the World
作者 關卓中
(Cheuk Kwan)
譯者 張茂芸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5-02
ISBN 9786267388914
定價 550
特價 79折   434
特價期間:2024-12-25~2025-02-28
庫存

即時庫存=2
分類 中文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

商品簡介



☆李桐豪、焦元溥、蔡珠兒 美味推薦
☆探訪世界各地的中國菜,邁向令人大開眼界、豐富心靈的旅程。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時人》雜誌、《紐約郵報》最佳新書,《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書單》、《柯克斯書評》、《出版人周刊》、《舊金山紀事報》星級推薦
☆透過食物呈現文化差異,也見到文化融合。

☆透過全球各地中餐館的變化,呈現兩百年來全球政治的縮影。
☆獲獎紀錄片集《中餐館》(Chinese Restaurants)導演關卓中的著作。
☆美國亞馬遜暢銷書,讀者給予5星好評。

中餐館,是海外華人長久以來最顯著的文化標誌。
本書透過探訪全球各地中餐館,講述華人移民的生活故事及其歷史、文化與政治意涵。
海外華裔家庭經營的中餐館遍布全球各地,這些餐館的經營者有許多是勇於挑戰的移民,他們將廣式點心、客家菜餚和各種菜系的中式美食帶至世界各地,進而研發出諸多創意無限的在地化融合料理。只要往中餐館廚房裡看一眼,便會發現文化遷移與世界政治交織成錯綜複雜的歷史。從非洲到南美洲、印度到北歐,許多大城小鎮都有的「翠園」、「金龍」中餐館,與社會上各種現象及政治狀況密不可分,華人移民就在這些不同環境與勢力之下求生存,用食物與在地融合。
作者關卓中出生於香港、成長於新加坡、求學於日本及美國、居住在加拿大,曾在歐洲、中東、非洲、亞洲等地工作,會說三種語言以及兩種中國方言,有著多元文化的背景。他組織了製片班底,花費四年時間走遍世界拍攝《中餐館》系列紀錄片,在海外華人圈中尋覓美食與動人的故事,最終成就了一段南至亞馬遜、北至北極圈,總長超過二十萬公里的探索之旅。
本書是這趟旅程的深入紀實,述說數十位全球各地中餐館的創業者、廚師、員工和夢想家的故事。描繪了存在於每個華人社群中、每位離鄉背井的海外移民心中的奇妙矛盾感,他們如何保有強烈的文化及身分認同,如何融入或被排除於他們所在的新環境的社會結構,但同時能讓他們賴以生存的中餐館完美適切地融入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環境裡。
本書是一本景色壯麗、帶著冒險和意外發現的無畏遊記,
是描繪全球移民的活地圖,也告訴我們一頓美食總會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

佳評推薦
關卓中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海外華人開設的中餐館有如實驗廚房,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斷實驗,無論目標何等虛無縹緲……本書可說是他為生命中幾個不同的家所寫的情書,也是藉由他人在遙遠國度的人生,回顧自己四海為家的生命歷程。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吃飯沒?》是一本迷人之書,把許多精采的人生故事交織成對身分認同、歸屬與回家之感的深刻省思。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關卓中周遊十餘國,在哈瓦那、大吉嶺、蒙巴薩等地品嘗一流的中國菜,追尋熟悉的家鄉味。他在旅遊見聞與探究自身背景之間,不時穿插歷史淵源,為筆下每個跨國遷移的故事補足社會政治脈絡,讓讀者以更豐富的視角觀察書中人物的際遇。書中許多故事令人瞠目結舌,每種經歷都獨一無二——縱使影響它們的關鍵因素(如逆境、戰亂、親情)有其相似之處。正是這些動人的故事,讓本書有了生命。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趟活色生香又賞心悅目的世界中國美食之旅,集精闢的新聞報導與溫馨的個人回憶錄於一身。
——《時人》雜誌(People)

本書中收錄的故事,對食物、種族、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深刻的見解,也讓我們明白:一道菜代表的不僅僅是你桌上的晚餐。
——《旅遊+休閒》雜誌(Travel + Leisure)

關卓中這本著作對華人如何團結一心、融入各形各色的社會,有許多絕妙的觀察。與其說本書是烹飪指南,倒不如說是社會學研究。
——《書單》雜誌(Booklist)

本書既有活色生香的美食書寫,也有作者的各種旅途驚魂。書中數名女性的故事展現人性的脆弱與堅定的信念,尤能引人共鳴。作者踏遍全球四處尋訪,只為找尋能瞬間喚起家的記憶的中國味,本書即是他這段旅程的動人回顧。
——《前言書評》雜誌(Foreword Reviews)

從烹飪與歷史的角度介紹流徙各地的華人族群,真誠又妙趣橫生。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本書透過世界各地由家族經營的中餐館,用聚焦個人卻又廣泛的視角探討海外華人的生活。關卓中上山下海,從亞馬遜叢林,到喜馬拉雅山脈;從加勒比海的熱帶島嶼,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峽灣,探究移民的故事何以各有不同,卻又如出一轍。
——李競(Jennifer 8. Lee),記者、《幸運籤餅紀事》(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作者、《左宗棠雞尋根記》(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製片

本書的書名極為貼切。《吃飯沒?》是粵語近似「你好嗎?」的招呼語。書中的故事讀來不僅令人心頭一暖,心靈也得到滋潤,一如食物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養分。關卓中透過他的生花妙筆,帶領讀者走訪無所不在的中餐館,讓我們從中體會海外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他更把豐富的質地、外形與風味寫得躍然紙上。書中人物活靈活現,見字如聞其聲。歷史故事就應該這樣講!
——聶宗典(Dora Nipp),歷史學家、律師、安大略省多元文化歷史學會(The Multicul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Ontario)執行長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作者簡介

關卓中(Cheuk Kwan)生於香港,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度過年少歲月。獲加州柏克萊大學系統工程學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工作數年,於一九七六年移民至加拿大,服務於資訊科技領域長達二十五年。現居多倫多市。自幼即不斷在多國間遷徙的生活經驗,讓他很早便領略周遊世界的樂趣,結識不同國家的人,也通曉多種語言,包括英語、日語、法語、粵語、中文。定居加國後積極投身社會運動,推動亞裔人士平權。一九七八年與朋友共同創辦《亞裔加人》(The Asianadian)雜誌,旨在介紹、推廣亞裔加拿大人的藝術、文化與政治。翌年因加拿大電視台播出對華裔加人帶有種族偏見的不當報導,曾協助帶領爭取華裔加人平權的社會運動。一九八八年於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後成立「帝須電影公司」(Tissa Films),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基礎,結合對美食和旅行的熱愛,探究華人流徙世界各地後發展出的文化,完成《中餐館》系列紀錄片(Chinese Restaurants series),包括:〈流徙之歌〉(Song of the Exile)、〈島國情懷〉(On the Islands)、〈天涯三洲〉(Three Continents)、〈拉丁情愁〉(Latin Passion)、〈邊境無疆〉(Beyond Frontiers)等五部影片。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也是走遍十六國的遊記,他以這些國家中餐館的廚師、勞工、創業家與夢想家的故事,繪成一幅繽紛動人的世界華人地圖。

譯者簡介

張茂芸譯過書、新聞、字幕、文案,和許多難以歸類的文字。獲澳洲口譯暨筆譯檢定機構(NAATI)認證。譯作包括《如何聆聽爵士樂》、《半場無戰事》。近期譯作為《藝術這樣看》、《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

名人導讀

【推薦序】很難得見到有作者能把社會史、族群遷移與離散、區域政治學等領域統整起來,更厲害的是還加上美食,融合為一本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好書。關卓中正是這樣的作者。我透過這本書,跟隨關卓中和他的攝影團隊完成了一趟漫長的探索之旅——從加拿大到以色列、肯亞、秘魯、模里西斯、挪威、土耳其、南非、阿根廷、馬達加斯加、古巴、印度、巴西,到千里達。一路上真是樂趣無窮。本書的精采之處,在於關卓中對每個地區都有引人入勝的見解——從他的筆下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如何衝擊當地飲食文化,又如何深受該地區影響。他不僅把這些觀察融入歷史脈絡,更生動描述中國菜在時空變遷下怎麼因地制宜,化為另一種風貌。我這個華裔廚師,因為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的電視烹飪節目暢銷全球而享譽國際,而始終想進一步了解中國菜以何種方式影響世界。關卓中這本獨特、深刻而有趣的書,讓我一償所願,為此要特別感謝他。這本書裡的故事不僅動人,更是妙趣橫生,有時還滿鬧的,讓人看得欲罷不能。但別把我講的照單全收。請各位自己看下去,我相信你會有同感。繫上安全帶吧,一段美好的閱讀之旅即將開始。譚榮輝(Ken Hom)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得主(OBE)廚師、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自序】臺灣版序我在香港出生,但才十個月大,就因父親工作的緣故,一家人搭乘螺旋槳飛機搬去新加坡,當時我還在祖母懷裡。重返香港是我十二歲那年,這次搭的是噴射客機。兩年後我們全家再次移居國外,目的地是日本,搭的是郵輪。我至今仍記得郵輪在午夜駛離維多利亞港的那一幕。有些朋友特地來為我送行。十四歲的我,不知這輩子何時才能與他們重逢。市區的燈火在黑夜中漸行漸淡,我對他們的思念卻愈來愈深。郵輪在橫濱靠岸,我只覺忐忑不安。我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既沒有親友,也不懂他們的語言和文化,突然間好似空降,進了一間講英語的國際學校,完全不知等在眼前的是怎樣的未來。套個粵語的形容詞——我就在那時變成一名「正牌」的海外華人。四年過去,我前往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念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了幾年,又搬到加拿大,成為「已登陸報到移民」(landed immigrant,加國對「永久居民」的舊稱)。熱愛攝影的我,曾走遍天涯海角尋訪具有「異國特色」之地,記錄當地的居民與文化。任職於資訊科技領域的那些年,也曾在奈及利亞、法國、沙烏地阿拉伯、日本、澳洲、香港工作與生活。我的故事,正是海外華人離鄉背井,跨越地理、文化、社會與政治界線的故事,但我始終以某種方式保有自己的中華文化和語言。◇中文是我的母語。我在家說的是粵語,但在新加坡讀華文小學時,學校教的是中文(當時稱為國語)。那時新加坡剛成為英國的自治領,朝獨立邁出第一步。當地的華裔人口來自中國各個地區,包括福建、潮州、廣東、海南、客家,每種族群說的方言都不一樣。政府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之一、讓學校教中文,某種程度可說是為了在如此多樣的華裔族群間,努力建立一種新的國家認同。到香港上初中時,這種情況倒了過來——學校教中文和中國史,但用的是粵語。我儘管在粵語環境中如魚得水,但要用粵語朗誦中文寫的文章就舌頭打結。幸好老師很體諒,讓我用中文朗讀。後來我去了日本念高中,我的中文教育也就到此為止。也正因此,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對我而言,在很多方面是「語言上的歸鄉」。原書是我以英文寫成,向西方讀者說明中國菜與中華文化的許多面向,及海外華人的特性,這就是一種文化翻譯。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則是把英文「回譯」為中文,也解釋了散見原書各處的西方文化語彙。◇名字的意義是什麼?我採訪的對象之中,並不是人人都有中文名字,好比許多移民的後裔,出生時並未另取中文名字,就算有,他們也不會以中文名字自稱。舉例來說,「Jessica」因為沒有中文名,而音譯為「潔西卡」。又如利馬的「山海樓」老闆姓氏「Yong」並不是常見的「楊」,而是極少見的「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國之家」老闆江福清來自臺灣,姓氏的羅馬拼音是「Chiang」;他的姪女來自中國,姓氏的拼音則是「Jiang」。這不禁讓我們思考身分認同的問題——假如你沒有中文名,還能自認是中國人或臺灣人嗎?又或者,你原本就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或臺灣人嗎?套句加拿大的「大聲公吉姆」說的話:「算了,反正只是個名字嘛…… 我就是我,我就是做自己。」菜名的意義又是什麼?香港的「蛋撻」在臺灣稱為「蛋塔」。「油浸」這種烹調法換個地方也可能叫「油淋」。臺灣的吳郭魚就是香港的多利魚。接著再講到「正宗」的問題。紅辣椒和腰果都不是中國原產,而是來自南美洲。 這是否代表用了紅辣椒的川菜都不是正宗川菜?「腰果雞丁」不是真正的粵菜? 「正宗」的中國菜其實是集各個地區菜餚之大成,中國少數民族當然也包括在內。「臺灣菜」源自臺灣原住民和來自福建與日本的早期移民,加上外省移民帶進的粵菜、川菜、江浙菜、北方菜等菜系,經過消化吸收,反而自成一派。 比方說,「桃源街牛肉麵」是從成都的紅湯牛肉演變而來;士林夜市賣的蚵仔煎是閩南小吃;鼎泰豐聞名全球的小籠包是上海點心 ,但這些菜都是正宗的「臺灣菜」。◇臺灣在我筆下這些流徙天涯的華人故事中,占有相當的分量。巴西的孫華傑和阿根廷的江福清,都是一九六○年代末從臺灣移居異鄉。在國民政府時期出任新疆省民政廳廳長的回教徒王增善,於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期間舉家逃離新疆,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了土耳其,之後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僑居海外的立法委員。他把兩個女兒送到臺灣讀大學;以色列的王章建也是有個女兒在臺灣讀高中。我的攝影團隊還有個臺灣來的成員,就是二機攝影師斯紹華。二十年前,他們在我的《中餐館》系列紀錄片首次亮相——這一系列影片尋訪了南至亞馬遜、北至北極圈、範圍遍及五大洲,由家族經營的中餐館。二十年後,我希望著眼於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脈絡,更深入探究這些種族離散的故事。在周遊各國的這四年間,我常反覆自問:我是誰?我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日本人?美國人?還是加拿大人?從印度、巴西,到千里達及托巴哥,許多像我這樣的人也在探尋自我的身分認同。我們講的語言或許不盡相同,卻有一個共同點——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中華文化的根,也都熱愛中國菜。我們也因此總會想到:什麼是「家」?什麼是「歸屬感」?我總覺得和土耳其的王家第二代之間有種情感上的連結,對他們的際遇很能感同身受,包括在異鄉成長歲月中必須面對和承受的種種,與一開始的格格不入。但我們這樣的人又能迅速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不是對一個國家,而是對這個世界。我們散居多國,受多元文化薰陶,有各種身分認同。人或許在香港或土耳其定了下來,但情感上與臺灣和中國分不開。這樣的生活要保有中華文化傳統並不容易——尤其講到愛與婚姻,國家或文化的界線便不存在。然而,走過千山萬水,我們在此相逢。我很欣慰在探索美食、身分認同及歸屬感的環球之旅中,這本書在臺灣找到了家。

章節目錄

推薦序臺灣版序前言第一章 大聲公吉姆(加拿大.沙士卡其灣省.展望鎮)第二章 避風港(以色列.海法)第三章 感受這氣氛(千里達及托巴哥.聖弗南多)第四章 沒錢就沒島(肯亞.蒙巴薩)第五章 強悍一族(模里西斯.聖朱利安)第六章 愛在種族隔離時(南非.開普敦)第七章 中國湯(馬達加斯加.塔馬塔夫)第八章 從中國走來的男人(土耳其.伊斯坦堡)第九章 就像吳宇森的電影(挪威.特羅姆瑟)第十章 中國幻想曲(古巴.哈瓦那)第十一章 大逃亡(巴西.聖保羅)第十二章 亞馬遜之心(巴西.瑪瑙斯)第十三章 印度之旅(印度.孟買與德里)第十四章 喜馬拉雅山的下午茶(印度.加爾各答與大吉嶺)第十五章 阿根廷最後探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第十六章 吃飯沒?(秘魯.利馬)後記謝辭圖文授權說明菜單索引
oracle.sql.CLOB@71ea525d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