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史考特・赫修維茲(Scott Hershovitz)密西根大學法律與倫理學跨領域學程的主任、法律與哲學教授。他擁有喬治亞大學哲學和政治學學士學位、耶魯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JD),以及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且是該校的羅德學者。赫修維茲教授曾擔任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法律助理。他和妻子、兩個兒子,一家四口現住在密西根州安娜堡市。
譯者簡介
閻蕙群熱愛翻譯工作的資深文字工作者,祈願未來能繼續與更多好書相遇,並忠實傳達作者的想法和理念。
作者自序
前言在親子對話中,支持孩子成為思考者(此文為節錄)滿嘴都是牙膏泡泡的漢克,在浴室裡口齒不清地大喊著:「我西要一個鵝鞋嘎。」「你要什麼?」茱莉問。「我西要一個鵝鞋嘎啦。」「你漱口了嗎?」漢克變得更激動了:「我西要一個鵝鞋嘎。」「你先漱口啦。」「我要一個鵝鞋嘎啦!」漢克還是不停要求著。「史考特!」茱莉喊,「漢克需要一個哲學家啦。」我是個哲學家,但從來沒有人需要我,我急忙跑到浴室:「漢克,我是個哲學家,你需要什麼?」他張著嘴顯得很疑惑:「你不是鵝鞋嘎啊。」「漢克,我是個哲學家,這是我的工作,你有什麼困擾?」他仍舊張著嘴且滿臉疑惑,但沒有再說什麼。「漢克,你哪裡不舒服?」「偶的牙齒裡卡惹一薛東西!」哦,原來漢克需要的是那種上面勾著一小段牙線的牙線棒啦,對於一個亟需解決口腔問題的兩歲幼童來說,牙線棒確實是他需要的東西,哲學家則不是;哲學家並非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人們很喜歡向哲學家指出這一點。跟孩子聊天有趣極了「哲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呃……我們主要是在思考啦。」「思考什麼?」「幾乎所有的事情啊,正義、公平、平等、宗教、法律、語言……」「我也想過這些事情,那我是個哲學家嗎?」「可能是吧,那你是很認真地在思考嗎?」上述場景其實只是我的想像,我經常想像著,要是有個陌生人問我是做什麼的,我多半會說我是個律師;但如果對方是個律師,我就會說我是個法學教授,以自抬身價;但如果我遇到一位法學教授,我就會說我是個哲學家;但如果我遇到一位哲學家,我的身分就會變回律師。這是個精心設計的騙術,能讓我在任何談話占上風。但我確實是個哲學家,而且到現在我自己都還難以置信,因為我並未立志成為一名哲學家。當年,我在喬治亞大學念大一時,之所以會選修哲學入門,是因為心理學入門滿額了;要是當年可以選修心理學入門,說不定我現在就是一名心理學家,然後寫了一本充滿實用建議的育兒書。雖然本書中確實也有育兒經,但大部分恐怕沒那麼實用。其實我最主要的建議就是:跟孩子聊天有趣極了(包括你自己的孩子及其他人的孩子),跟優秀的哲學家聊天也是如此。當年,我還錯過了哲學入門的第一堂課,因為正好遇上我們猶太人的新年,不過第二節課我便準時出席了,而且才上到第二個小時,我就為之深深著迷。我們的教授克拉克.沃爾夫(Clark Wolf)詢問每個人最看重什麼東西,他在教室裡轉了一圈之後,便把大家的答案寫在黑板上,旁邊寫上我們的名字,最右邊一欄是曾經說過類似答案的著名哲學家的名字。看到我的名字出現在黑板上,不禁令我覺得自己對重要事物的看法說不定很重要──我搞不好可以跟人聊聊亞里斯多德、康德、尼采這幾位哲學大師呢。這個想法很瘋狂,而且我爸媽並不支持。我記得當時我們正在一家烤雞店用餐,我坐在我父親對面,跟他說我打算主修哲學,他問:「什麼是哲學?」這是個好問題,他之所以不懂哲學是什麼,是因為當年他修課時,心理學剛好還剩一個名額,於是那就成了他的主修。這時,我發現我也有個問題:我明明已經上了好幾星期的哲學課,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於是我開始尋思,哲學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研究它?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是哲學家我剛說過,我迄今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真的成了一名哲學家,但其實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仍然」是個哲學家──不論是在當年的那頓晚飯或是在那之前,我父親都不曾阻止我成為一名哲學家。因為打從我會說話的時候起,我就是個哲學家了,而且不只我一個人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是個哲學家;但是等他們長大後就不再是了。所謂的長大,說不定就是不再研究哲學,而是開始做一些比較務實的事情。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其實不算完全長大,這點認識我的人都不會感到驚訝。其實我爸媽也曾試著導正我,我生平第一次思考一個哲學謎題是在我五歲的時候。當時,我念的是我們猶太人社區的幼兒園,我在團體活動時間忽然想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我想了一整天。好不容易等到放學家長接孩子回家的時間,我急忙跑去找我媽,她在走廊另一頭的學前班教課。「媽咪,」我說:「我不知道紅色在你眼裡是什麼樣子。」「你怎麼會不知道,它看起來就是紅色的呀。」她說。「對……呃,不對,」我結結巴巴地說,「我知道紅色對我來說是什麼樣子,但我不知道它對你來說是什麼樣子。」她看起來很困惑,可能是因為我沒有把話說清楚,畢竟我當時才五歲嘛,但我還是很努力地想讓她明白我的意思。「紅色看起來就像那樣。」她指著一個紅色的東西說。「我知道那是紅色的。」我說。「那你還有什麼問題?」「我不知道紅色對你來說是什麼樣子。」「它看起來就是那樣。」她顯然被激怒了。「沒錯,」我說,「我知道紅色對我來說是什麼樣子,但我不知道它對你來說是什麼樣子。」「它看起來是一樣的,寶貝。」「你不懂啦。」我還是很堅持。「不,我懂,」她又指了某個東西說,「那就是紅色的,對吧?」她還是沒聽明白,所以我也沒放棄,試著向她解釋:「我們把同樣的東西都叫做紅色,因為你指著紅色的東西,告訴我它是紅色的,但如果我看到紅色就像你看到藍色一樣呢?」「但你沒有啊,那是紅色,不是藍色,對吧?」「我知道我們都說它們是紅色,」我說,「但你看到的紅色可能就像我看到的藍色。」我不知道我們在這件事上討論了多久,但我媽一直沒搞懂我提出的觀點(老媽,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我很樂意再試一次)。不過我清楚記得她在結束談話時說:「別再擔心這個了,這並不重要,你看得很清楚。」那是第一次有人告訴我別再搞哲學了,而且那並非最後一次。任何人都可以做哲學當時我纏著我媽非要問個清楚的謎題,被哲學家們稱為顛倒色覺(shifted color spectrum),雖然許多人公認這個概念出自於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他的思想影響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但我敢打賭在他之前早就有成千上萬的幼兒園孩童想到了。(這是真的,著名的心靈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Daniel Dennett]就曾說過,他的許多學生都記得他們小時候曾問過爸媽這個問題,只不過爸媽根本搞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也沒能看出這件事究竟有什麼意義。)但這道謎題其實是很有深意的:它是個視窗,讓我們得以了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以下是洛克對這道謎題的解釋:如果……同一個物件竟然同時在好幾個人的腦中產生了不同的想法,比方說一朵紫羅蘭,透過某人的眼睛在此人的腦中產生的想法,與萬壽菊在另一人的腦中產生了相同的想法,皆不可斥之為虛假不實,且反之亦然。我知道各位心裡在想什麼。如果看過這段話的英文原文,你們肯定會覺得自己五歲時的英語程度比洛克高明多了,至少不會瘋狂地把字母大寫。請各位放心,我不會再引述一堆早已作古的哲學家的名言了,因為本書想要宣揚的重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哲學,甚至孩童也可以。畢竟,連一個沒讀過洛克的幼兒園孩子都能提出哲學問題,我們當然也行。但我們確實讀過洛克,現在就來看看自己到底讀懂這段話了沒。他究竟在說什麼?在這段簡短的敘述中,其實潛藏著許多謎團:關於顏色的本質,關於意識的本質,以及我們很難(或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我們的某些經驗。我們稍後會再回過頭來探究其中的一些奧祕,不過,剛剛提到的最後一點指向了一個更大的擔憂:別人的思想對我們而言,基本上是封閉的。其他人眼中的世界可能與我們不同,而且這不僅是用來比喻他們對爭議性的議題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可能真的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如果我能進入你的大腦、透過你的眼睛、用你的大腦來觀察──我說不定會發現,從我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顛倒的:停車標誌看起來是藍色的、而天空看起來是紅色的。但也有可能兩者的差異相當微小,例如僅差一個色階,或是較為鮮豔明亮一些。但因為我無法進入你的腦中,所以我無從得知這個世界在你眼中會是什麼模樣,我甚至不知道這世界在我最熟悉的人──我的妻子和孩子──眼裡是啥模樣。這是多麼孤寂的想法啊,如果洛克是對的,那我們豈不是被困在自己的腦袋裡?根本無從得知其他人的經驗,我們只能猜想那些經驗會像什麼樣,但無法確知。我認為,許多幼兒園的孩子會萌生此想法並非偶然,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努力想要理解別人、想要讀懂別人的心思,如果你搞不懂別人的想法,你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會寸步難行。我們既要有能力預測別人可能採取的行動,還得有能力預測他們會對我們的行動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為此,孩子們不斷萌生與測試相關的理論,來理解周遭人的信仰、意圖和動機。孩子們當然不會這樣說,他們所做的事情並非出於反射動作,他們把內附吸管的兒童用塑膠水杯,從高腳椅扔到地上的行為,同樣不是反射動作,而是個兼具物理學和心理學意涵的實驗。(水杯肯定會掉下去,也一定會有人把它撿起來。)我們會回頭討論這個問題,而正如我所說的,那是一扇得以端詳這世界之最深層奧祕的窗子,孩子們時時刻刻都透過這扇窗在端詳世事,但大多數成年人卻都已忘了它的存在。逐步了解道德、自己與世界雖然本書的靈感來自於孩童,但並非以孩童為受眾,他們其實是我的特洛伊木馬,我想教化的不是孩童,而是各位成年人。雖然不論是否有家長的陪伴,孩子都會研究哲學,但我還是希望本書能讓各位讀者願意再試一次,但願透過幫助各位看到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哲學問題,並提供相關的知識,能讓各位家長有信心跟孩子們談論哲學。我將分享很多我兩個兒子雷克斯和漢克的故事,有時他們會注意到一個謎題,並試圖解開它;有時則是在不知不覺中,他們所說或所做的事情,碰巧跟某個哲學謎題不謀而合。還有一些則是我們親子意見不同的故事,最終透過哲學的觀點,讓我們明白是哪裡出了錯。有時,我們會和孩子們一起思考;有時,我們需要從大人的角度獨自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有時,我們會想念他們,幸好兒子們始終不會離得太遠,因為他們有很多話要說。雷克斯和漢克將帶著我們遊覽當代哲學,不過,就像許多最棒的旅行一樣,這趟哲學之旅也挺奇特的。我們不但會遇見養兒育女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例如:權威、懲罰和上帝,也會碰到雷克斯和漢克感興趣的主題,例如:宇宙的大小。不同的孩子會對不同的事物感興趣。我兒子並不黑暗,至少現在還不是,但他們一直對世事充滿好奇心,所以我們的討論會涉及很多方面。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道德」,我們將探討權利是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推翻這些權利;我們還要學習如何應對錯誤行為,以及是否該有仇必報;我們還將了解懲罰的定義,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我們將挑戰權威,思辨「因為我說了算」能否成為父母要求孩子服從命令的理由。最後,我們將思考我們不應該說的那些話──髒話。(我要警告各位,我說了不少髒話,但請別太苛責我,我會在第五章好好替自己辯護。)第二部分是「了解我們」,我們將探討身分的問題,還會探討性別和種族議題,道德議題當然也在討論之列,我們會省思性別在體育賽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在探討種族議題時,我們會一併討論它是不是一種責任的基礎──政府是否該為奴隸制度和種族隔離做出賠償。第三部分是「了解世界」,首先登場的是知識,我們將跟雷克斯一起思考,我們這輩子是否一直都在做夢,懷疑論將會是其中的重頭戲,因為有不少人擔心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懂。接下來我們將思考真相,包括世上是否真的有牙仙。然後我們想搞清楚意識是什麼,以及宇宙是否無限大,這趟旅程的壓軸好戲則是上帝是否存在。時時抱持懷疑,把事情想清楚我們行進的速度頗快,至少對哲學家來說是這樣,因為我們在本書中討論的任何一個主題,各位都可以窮一生之力來研究;所以我們只能儘量提綱挈領、抓住重點,但願各位讀者的哲學功力能在讀完本書時順利大增,將來遇到任何難得要命的哲學謎題時,都有能力靠自己,或是跟孩子一起解開謎團。而這正是我喜歡哲學的原因之一: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與他人共同討論,或是獨自一人思考,你所要做的就只是把事情想個清楚罷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時,跟閱讀其他許多書籍時會有些不同。大多數非虛構作家總希望讀者相信他們在書中所說的事,他們希望你能接受他們的權威,並採用他們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但我並不想這樣,我雖然也想說服各位採用我的方式來看待世事,但其實我很高興各位有不同的想法──只要你經過深思熟慮即可。事實上,我建議各位對我提出的論述抱持懷疑,不要認為我說的都是對的,而應該假設我在某處出了錯,看看你能否找出破綻。但是我要拜託各位,千萬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如果你認為我錯了,就找出我錯在哪裡,並想想我可能會說什麼來回應,而你要怎麼回答,然後我又會怎樣反駁,以此類推,直到你覺得你再也學不到任何東西為止。還有不要太快放棄,因為走得越遠,你就懂得越多。這就是哲學家的工作方式(至少成年的哲學家是如此)。我常告訴我的學生,當你反對另一位哲學家的看法時,你應該認為她已經想到了,而且她認為這個想法錯得離譜,甚至不值得一提,然後你再仔細推敲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你非常認真地推敲了,還是弄不明白你哪裡有錯,那你就該把此事告訴其他人,這麼做的目的是要養成一個習慣:對待自己的想法,要像對待其他人的想法一樣嚴格。我就是以這種態度跟我兒子交流意見的,我們家不會像一般美國人那樣對孩子說「你有權發表你的意見」,而是「你必須為你的意見辯護」。我會問我兒子一堆問題,然後質疑他們提出的答案,所以他們必須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批判性思考。這有時會令他們很火大,但我認為這是育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現在的家長多半都很支持孩子的興趣,還會幫助他們發現新的興趣,我們讓他們接觸藝術、文學和音樂,鼓勵他們嘗試各種運動,我們和他們一起做飯、一起跳舞,我們教他們科學知識,帶他們探索大自然。但是很多家長忽略了一件事:支持孩子成為一個思考者,因為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他們的分內事。但在這本書中,各位家長將會學到很多方法,來支持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思考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和質疑他們的答案,但千萬別以老師自居。賈娜.莫爾.隆恩(Jana Mohr Lone)是華盛頓大學兒童哲學中心的負責人,她跟馬修斯一樣拜訪過許多學校,與許多孩子談論哲學。但她並不教他們哲學,而是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哲學,兩者的差異看似不大但很重要。孩子們已經有能力討論哲學了──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甚至比家長更好,所以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合作者,認真看待他們的想法,試著與他們一起解決問題,而非幫他們解決問題。這在你們談論哲學時應該不難辦到,因為你很可能也不知道答案。然後是我的最後一個請求:把你的成年人感性放在一邊,大多數成年人都像我父親那樣,對哲學家苦思的各種謎題毫無耐性,因為那些哲學謎題一點都不實用。整日杞人憂天是不會幫你把衣服洗好的,但我還是希望我跟孩子們能翻轉這個劇本,哪怕只有一陣子也好。但話又說回來,要是世界真的不像它看上去那樣,幹麼還忙著洗衣服咧?
章節目錄
閻蕙群熱愛翻譯工作的資深文字工作者,祈願未來能繼續與更多好書相遇,並忠實傳達作者的想法和理念。好評推薦前言 在親子對話中,支持孩子成為思考者Part1了解道德:什麼是剛剛好的行為舉止?第1章 權利:為什麼不能全照我想的做?孩子擁有權利嗎?權利是一種關係要讓五個人死,還是讓一個人死?被侵害的權利現實情況往往比故事更複雜電車難題不重要,但權利很重要不只要捍衛權利,更要懂得分享扭轉局勢,反問孩子為什麼第2章 復仇:錯上加錯,可以得正嗎?復仇,是動物的本能謹慎看待親手復仇的行為當你傷害別人,你也可能受傷 同態報復法則的智慧和威力以眼還眼並非真正的平等被欺負時,你可以捍衛自己拒絕錯誤行為所傳達的訊息第3章 懲罰:為什麼我要停下來?嚴厲懲罰孩子,合理嗎?與其事後懲罰,不如事先馴服?懲罰是對錯誤行為的回應 理性是做你應該做的事 客觀看待幼童的行為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意識 應報式正義:譴責不法分子有時候,我們可以網開一面第4章 權威:為什麼你說了算?權力和權威是什麼?你是被逼著做,還是自己想做?因為我說了算,到底對不對?有人比你厲害,也不一定有權指揮你父母的權威,來自照顧孩子的義務雇主其實沒有合法的權威絕對權威才能維持秩序嗎?家長與孩子不是平等的第5章 語言:為什麼不能說那個字?說髒話真的有錯嗎? 看地點和場合說話說髒話是每個孩子都該學的技能關鍵在於語境、時機和語氣「刻意使用」與「隨口提到」的差異真正不該說的歧視語語言會反映我們的意識形態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Part2 了解我們:什麼是公平的社會?第6章 性別:為什麼男生和女生要分開比體育?男生不該輸給女生? 我們全都參與了性別歧視追求更平等的社會 女性參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被指派的性別角色賽場上的跨性別者該何去何從?扮演角色和認同角色的差異把彼此當成「人」來對待第7章 種族與責任:為什麼過去不喜歡黑人?我希望我是黑人所有人都有個共同祖先種族只是一種社會結構消弭不平等的差別待遇有些身分值得擁護如何決定誰該負責?即使沒有責任,有時也該承擔直言不諱,不要避而不談與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Part3 了解世界:如何活出深刻美好的一生?第8章 知識:怎麼確定自己知道任何事?笛卡爾的夢境懷疑論怎樣才算「知道」一件事?無解的葛梯爾問題詞語的含義,會隨著語境而改變小心哲學領域之外的懷疑論者我們活在模擬世界嗎?只要你認為你有手,那你就有第9章 真理:為什麼不能說謊?假裝和說謊有什麼不同?謊言削弱了我們互相理解的能力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謊?相對主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相意見分歧不代表沒有真理以開放的心態,接收各種來源的資訊家庭應幫助孩子獲得良好資訊需要退出暫停語境的時機第10章 心與意識:為什麼我們有感覺?當個嬰兒是什麼感覺?我們無法進入彼此的大腦和心思我們為什麼有內心生活?唯物論和泛心論意識的困難問題努力鑽研,得出你自己的見解我們在體驗這個世界第11章 無限:宇宙沒有邊界嗎?邊緣之外還有東西無限大的數字與空間事情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哲學和科學系出同源無限多的快樂及痛苦創造自己在這世上的意義別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第12章 上帝:神是真實的嗎?看不見、無形的、難以捉摸的神不存在的數字六真實的上帝和假裝的上帝信仰究竟是什麼?帕斯卡的賭注上帝無法提供答案世上苦難何其多第13章 如何養育一名哲學家?每個哲學家都需要對話的對象培養一個會思考的孩子挖掘隱藏在世界表面下的驚奇 致謝附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