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珍.亞伯蘭(Jan Abram)珍.亞伯蘭是一位在倫敦全職私人執業的精神分析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資深分析師、倫敦精神分析診所(London Clinic of Psychoanalysis)諮詢分析師,曾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科學委員會名譽祕書,以及入門課程副主委。她目前是「巴黎團體」(Paris Group)的成員,這是歐洲精神分析聯盟(European Psychoanalytical Federation)的一個合作團體。除了臨床執業之外,亞伯蘭亦勤於在國內外教學與演講,其中包括英國精神分析學院(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以及塔維斯托克中心,她也是艾塞克斯大學精神分析研究中心(Centre for Psychoanalyt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Essex)的客座教授。她是《國際精神分析雙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編輯委員會的成員,也是《比利時精神分析期刊》(Revue Belge de Psychanalyse)的特派員。除本書之外,亞伯蘭尚有《存活的客體:關於心靈客體存活的精神分析臨床論文集》多本著作,並於2023年十月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之邀前來台灣講學一週。溫尼考特作品目錄編者克努德.鍾曼德(Knud Hjulmand)克努德.鍾曼德是一位臨床心理師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在丹麥哥本哈根郡艾格旺(Egevang)的兒童治療之家(Children's Residential Treatment Home)工作,同時私人執業。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的大學診所教學與督導,是《兒童心理治療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的顧問理事會成員、歐洲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聯盟(EFPP)以及丹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學會(DSPBU)的會員,也是丹麥國家倡議委員會(Danish National Appeals Board)兒童案例專家顧問心理師。
譯者簡介
譯者/審閱者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暨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譯有《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文章散見於《心的顏色和森林的歌: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除了瘟疫,還有人性在挑戰!:瘟疫、政治、精神分析》、《一個家,一輩子:精神分析看台灣電影中的親情風暴》。
譯者周佳音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五年級學生,目前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見習中。喜好登山、音樂、英文寫作。。
名人導讀
【繁體中文版序一】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很榮幸能為周仁宇和周佳音所譯的《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繁體中文版寫序。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深度見解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也使我相信本書的翻譯將會非常細緻。拜這激勵人心的父女合作之賜,台灣的溫尼考特讀者們將有機會用母語深入研讀溫尼考特的作品。這自然是理解他理論脈絡之廣度與深度的最佳方式。溫尼考特的作品跟隨佛洛伊德的腳步並與克萊恩對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推動精神分析的進展,而他的寫作方式普遍蘊含生命力,充滿熱情也帶來啟發。就我自己而言,自從我在1980年代開始深入研讀溫尼考特的作品以來,就一直樂此不疲。溫尼考特對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貢獻對我來說極有益處,而我相信對所有能夠更深入了解他的作品的人來說也將是如此。我的書的這本深思熟慮的譯本必定會將溫尼考特的思想在國際層次上推展。我們可以想像溫尼考特會感到多麼地開心,因為他對於精神分析以及他自己對於佛洛伊德作品的獨創推展,有著永誌不渝的熱情。就如同他在接近生命尾聲時所說:「……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對於自己三十年前的作品能夠被周仁宇和周佳音找到,並且被你們在台灣的讀者們使用,我非常欣喜。不論你是否知曉溫尼考特的作品,我相信你會在用對你自己來說最能理解的方式鑽研書頁而深刻探究的旅程中,感到享受。我要再次引用溫尼考特的話鼓勵你:「充滿創造力地撲向書本……只有你自己創造的事物才會對你有意義。」珍.亞伯蘭(Jan Abram)2023年八月於格拉摩根谷(Vale of Glamorgan)
【繁體中文版序二】溫尼考特的心靈I.對我個人來說,溫尼考特是當年讓我可以打開通往無意識的大門之一。1985年那一年我從高雄醫學院(現在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1987年開始在臺大醫院精神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在這段期間自己確定了要走精神醫學這條路,再加上當時社會條件充足了,在台灣最嚴重的慢性精神病患(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主的精神病人)已經由官方開始執行符合現代精神醫學的相關政策,精神醫學界開始有足夠時間去學習關於精神官能症或其他較輕的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以後,很自然地就會想從精神分析來著手。因為如此,當時年紀相近的幾個年輕精神科醫師,其中市立療養院(現在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蔡榮裕和桃園療養院的楊明敏原本就是醫學院時代在一起的同班同學,再加上當時已經在市立療養院擔任主治醫師的陳登義、在台北榮民醫院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的張凱理和李清發,再加上剛剛在美國拿到心理學博士的林玉華和英國拿到碩士的洪素珍⋯⋯,慢慢凝聚了一小群人。我們試著去理解佛洛伊德,然而,當時的文本可以理解的程度,離我們的平常臨床經驗是非常遙遠的。其中的幾個人也隨著台灣當時剛要萌芽的法國當代思潮,與其他各種不同人文背景的朋友,組織了拉岡讀書會。同樣地,也是不得其門而入。II.我們的困境是可以想像的。廣義的精神分析(包括阿德勒和榮格),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文世界,除了少數的單篇文章(其中許多並沒有全譯),被翻譯成中文的佛洛伊德作品僅有四本,而且出現了許多現在來看是可以諒解的錯誤。這四本是:章士釗從德文直接翻譯的《茀羅乙德敍傳》(Selbstdarstellung,1924/5;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高覺敷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德文1916/7,英文1920;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高覺敷同樣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精神分析新論》(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德文1932/33,英文1933;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北京大學心理系講師夏斧心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群眾心理學與自我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德文1921,英文1922;北京:開明書店,1929年)。這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波精神分析浪潮。第二波則發生在七年代的台灣。當時的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推出了一系列的佛洛伊德翻譯:《弗洛伊德傳》(廖運範譯,1969)、《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林克明譯,1970)、《少女朵拉的故事》(文榮光譯,1971)、《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林克明譯,1971)、《夢的解析》(賴其萬、符傳孝譯,1973)、《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1975)、另外在其他出版社還有《迷幻(附文明與不滿)》(石印滇、王杏慶譯,1971,台北:晨鐘)、《蒙娜麗莎的微笑:達文西性心理分析》(葉頌姿譯,1971,台北:晨鐘)、《弗洛伊德論文精選:李克曼(編)》(歐申談譯,1971,台北:開山))、《藝術論》(王安崇譯,1973,台北:晨鐘),這一波的佛洛伊德熱似乎就在七八年內就慢慢消退了。雖然1985年才又出版了葉頌壽翻譯的《夢的分析引論與新論》(台北:志文),但影響依然有限,特別是對當時台灣的臨床實務工作來說,更看不出太多的相關性。似乎,分析心理學或精神分析離中文的世界還是很遙遠的。如今,回頭看這樣的困難,也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包括集體心靈的阻抗等等。關於這一部分,需要另外的長文討論。III.佛洛伊德的臨床個案,還處在十九世紀末的氛圍;而拉岡的閱讀,當時唯一翻譯成英文的《文集》(Écrits),簡直是天書。(當時是Alan Sheridan 1977年的選譯本,而不是Bruce Fink等人2007年的全譯本,多年以後才知道前者翻譯其中錯誤百出。)這兩個人,一個是精神分析的始祖,一個是八O年代正如日中天的法國精神分析天皇,他們的作品對於心理治療剛剛起步的任何人,都是相當不適合的。後來,好不容易發現了聖克萊爾(Michael St. Clair)所著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1986),從此才慢慢找到可以扣緊臨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在這過程裡,每個人在這個領域裡,各自選擇自己的方向,譬如張凱理投入自體心理學,我自己則找到了溫尼考特。甚至在1990年年底的臺大醫院精神科,當時規定每一位總住院醫師必須進行的全科演講作為另一種畢業儀式時,我選擇了溫尼考特的理論介紹為報告的主題。因為這一本書,這一群人也才發現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的存在,發現了克萊恩,還有溫尼考特在內的中間學派。林玉華毫不猶豫地就直奔過去,而洪素珍也再回到英國進行她創傷學的博士學程,張凱理到辛辛那提繼續自體心理學,楊明敏則是1995年到巴黎而翌年進入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學博士班。在心靈工坊出版社成立以後,林玉華和樊雪梅翻譯審閱了克萊恩全集,我則策劃出版了溫尼考特《遊戲與現實》等書,還有他的傳記。IV.溫尼考特的理論是源自於他的臨床經驗,而且不只是分析工作,也包括做為小兒科醫師的門診工作。也許因為如此,相對其他的精神分析大師,他的理論有其平易近人的一面(但這不代表深入理解他的理論是容易的)。當然,這也和他對一般民眾心理教育的重視有關:他在戰後透過收音機,持續向年輕的媽媽們傳播有關親職的一切。2023年五月我到韓國參加台日韓家族治療個案討論會,結束以後在首爾的某個區域家庭協助中心參觀。這是韓國社區心理衛生的核心特色,全國到當時為止共有280個這樣的中心。我走進中心,立刻在牆上看見了這樣的字:「Good Enough Families!」(夠好的家庭!)當遇到中心負責的主任時,提到了這段詞,她立刻很興奮地說:「Yes, Winnicott, my favoritest!」溫尼考特的理論概念是親切的,甚至對於護理和社會工作的實務都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影響力。一位社工教授(Applegate, J. S.,1993)就提到,溫尼考特的概念對社會工作者最有用是這五個:自我關聯,過渡客體,客體關聯和客體使用,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和遊戲。溫尼考特的包容性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榮格和佛洛伊德在1913年決裂。從此,佛洛伊德不允許他的追隨者有任何與榮格的交往,甚至不准有任何的引用,也就間接阻止了可能的閱讀和接觸。然而這一點對溫尼考特顯然是行不通的。當榮格在1961年去世後,他影響世人甚深的自傳出版了。溫尼考特在1964年《國際精神分析期刋》發表了〈評論:C‧G‧榮格的記憶、夢境、反思〉(Review: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By C. G. Jung),對榮格這本《記憶、夢、反思》進行了廣泛的評論。溫尼考特討論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的關係,然後以自己的理論為框架分析了榮格從四歲左右開始的早期精神病經歷。他繼續討論榮格的無意識觀念和對自性/自體(self)一詞的使用。該文首先重建了溫尼考特對分析心理學和榮格自傳的接受,強調了溫尼考特在個人和理論方面構思榮格和佛洛伊德之間對立的方式。他斷言榮格對分析的創造性貢獻因他未能整合他的「原始破壞性衝動」而受到限制,這是由於早期遏制不充分。有人認為,儘管溫尼考特的診斷照亮了榮格的陰影,特別是他對被壓抑的佛洛伊德無意識的限制,但它未能認識到榮格在集體無意識中發現的補償性遏制的功效。然而溫尼考特闡述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的互補性,甚至重點介紹了該書的前三章,認為「每個精神分析師都必須閱讀」,特別是第一章「第一年」。V.就像拉岡的追隨者自名為Lacanian,克萊恩的追隨者被稱為Kleinian,溫尼考特的追隨者也形成了所謂的Winnicottian。在台灣,在廣大的華人世界,所謂的Winnicottians是不在少數的。對全世界的Winnicottians來說,《溫尼考特的語言》是溫尼考特學派三大里程碑之一,另外兩個是死後的作品整理和2016年由凱德威爾( Lesley Caldwell)負責的溫尼考特全集(共12冊)的整理出版。周仁宇醫師多年以來就投入在溫尼考特的閱讀與研究。早在他前往西雅圖以前,就曾經翻譯溫尼考特的《成熟歷程和促進環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當時某間出版社曾允諾出版。在那個個人電腦才剛普遍的時代,翻了一半就必須出國的仁宇,不得不把譯稿交給同樣當時在中國醫藥大學精神科的陳錦宏醫師繼續。可惜的是,出版社延宕多年,最後決定不出版。待日後想要拿回原來的碟片時,已經找不到了。(後來我向陳醫師表示歉意,他反倒不在意,還告訴我:有了翻譯這本書的經歷,獲得的學習對他後來當爸爸反而幫助深遠!)《溫尼考特的語言》這本書雖然已經有趙丞智醫師翻譯的簡體中文版,然而讀者們能夠從譯文中讀出其中的理解差異和反思的深度不同。周仁宇醫師的嚴謹,讓這本書的翻譯不只是翻譯,更是娓娓道來的教學。這是相當不容易的。王浩威2023年十二月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呂旭亞 | 榮格分析師李育青 | 執業牙醫師(特殊需求與身心障礙者牙科治療)、 薩滿療癒工作坊帶領者翁士恆 | 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陳俊霖 | 榮格分析師、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劉時寧 | 精神科專科醫師、哲學碩士、文化身心診所主治醫師樊雪梅 | 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蔡榮裕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章節目錄
【繁體中文版序一】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珍‧亞伯蘭【繁體中文版序二】溫尼考特的心靈/王浩威【譯序】撞擊靈魂深處的語言/周仁宇致謝 作者與溫尼考特作品目錄編者介紹前言第二版序/湯馬士.歐登第一版序/喬納森.佩德緒論1. 攻擊精神分析中的攻擊概念‧原初攻擊‧寶寶的無情特質‧分析師被激起的恨意‧攻擊在發展中之兒童的演化‧融合的任務‧對於對立以及外在客體之現實的需求‧無情的愛‧對毀壞特質的容忍導向關懷‧存活:從客體關聯到客體使用‧死亡本能與父親2. 獨處(的能力)自我關聯‧我獨處‧退縮與孤單3. 反社會傾向撤離的經驗‧違法以及正常的反社會行為‧偷竊的需求‧兩種趨勢:毀壞與客體尋求‧充滿希望的片刻‧反社會傾向與精神分析4. 存有(連續)重心‧真正的孤絕自體‧充滿創造力的統覺‧存有以及女性元素‧生命到底是什麼5. 溝通非語言的象徵化‧相互關係的經驗‧治療時碰觸患者的爭議‧兩個類別的寶寶‧溝通或不溝通‧不滿的功能‧拒絕好客體的需求‧溝通的兩個對立面‧真實感‧對自體的侵犯‧對精神分析技術的涵義‧隔離與青春期6. 關懷(的階段)憂鬱位置‧對憂鬱位置的個人觀點‧母親的兩個面向‧兩種類型的焦慮‧良性循環‧矛盾‧貢獻的功能‧時間維度‧先天道德‧惡劣特質7. 創造力原初心靈創造力‧做為創世者的新生嬰兒‧文化經驗及其所在‧充滿創造力的生活是行動‧創造力與藝術家‧尋找自體‧ 男性與女性元素‧純粹女性元素‧純粹男性元素8. 依賴穿越依賴的旅程‧依賴的事實‧對女人的恐懼‧相對依賴‧褪適應與失敗‧理智理解的開端‧覺察—朝向獨立9. 憂鬱憂鬱及其價值‧健康的憂鬱‧和錯覺與幻滅有關的斷奶‧憂鬱的心情‧等待,而非治癒10. 自我自我出現之前沒有本我‧整合‧自我覆罩‧未整合與崩解11. 環境環境對人類發展的衝擊‧分析設置:抱持的環境‧精神病:一種環境缺損疾患‧精神病焦慮‧侵擾‧對崩潰的恐懼‧「徒有正常神智,我們終究貧乏」‧父親:堅不可摧的環境12. 恨〈反移情裡的恨〉‧分析師的恨‧分析師的療癒夢‧必要的環境‧患者在被愛之前被恨的需求‧母親為何恨她的嬰兒13. 抱持界限與結構‧抱持的功能‧人格化‧管理14. 錯覺(全能的)早期幻滅者‧錯覺—幻滅做為一個痛苦的過渡‧幻覺、幻想與幻想化‧錯覺的要義‧理論上的第一次餵食‧主觀客體15. 母親小兒醫學與精神分析‧「自然的」與「健康的」母親‧夠好的母親‧夠好的錯覺‧生物學與母親的身體‧即將為人母的女人與即將為人父的男人。圍繞性交周圍的幻想‧夠好的母親的無數功能‧母親的可靠享受‧母親的鏡映角色‧幻滅歷程的價值‧不夠好的母親16. 玩耍玩耍理論的演化‧玩的質地做為一個意符‧攻擊‧焦慮‧自體經驗與友誼‧玩耍與潛意識‧與發展順序相關的玩耍‧玩耍與心理治療17. 原初母性專注尋常的奉獻‧持續存有‧應對需求18. 心靈軀體心智與心靈軀體‧敏感而有活力的忽略‧玩弄人的母親‧將反應編目‧心身疾患‧正向的力量19. 退行退行理論‧分類‧兩種退行‧真實感或徒勞感‧「我們藉由失敗來成功」‧是適應而非藝術‧安慰的意義‧一個提供信心的設置‧區分願望與需求‧退行與退縮20. 自體主體性與自體‧做為泡泡與核的自體‧原初的未整合‧三個自體‧強化自體感的照料質地‧假我‧斷裂的理智‧象徵式的實現‧真我‧順服與妥協‧心理治療以及對自體的追尋21. 壓舌板遊戲特定情境‧三個階段‧猶豫期以及幻想的角色‧做為乳房或陰莖的壓舌板‧環境的許可‧猶豫、阻抗以及錯覺22. 塗鴉遊戲有療效的診斷工具‧信念‧「來玩吧」‧技術‧夢的屏幕23. 過渡現象關於人類天性的三重宣言‧真正非我的客體是一個擁有‧過渡客體以及邁向象徵的旅程‧過渡客體的功能‧文化經驗‧友誼和團體‧潛在空間以及分離‧必要的悖論【附錄一】參考文獻和書目【附錄二】溫尼考特出版著作【附錄三】溫尼考特作品目錄依年代排序的清單依字母排序的清單【附錄四】英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