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娜塔莎 · 沃丁(Natascha Wodin)1945 年12 月 8 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福爾特(Fürth),父母是二次大戰時被送往德國作為強制勞工,她在戰後安置無法歸鄉的難民營(DP-Lager)長大。母親在她十歲時自殺,之後她被送至天主教孤兒院。1970年代初擔任俄語口譯和筆譯之前,曾擔任電話接線員和速記員。1983年第一部小說《玻璃城》(Die gläserne Stadt)出版後創作不斷,出版過多部小說,也經常獲頒多種德國重要文學獎項,包括赫曼.赫塞文學獎(Hermann-Hesse-Literaturpreis)、格林兄弟獎等。這部《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一舉獲得多項大獎,包括德布林獎(Alfred Döblin Preis,2019年)、萊比錫書展大獎 (2017年),及奧古斯特.馮.普拉滕伯爵獎(August-Graf-von-Platen-Preis)等。現居柏林及梅克倫堡(Mecklenburg)。
譯者簡介
宋淑明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約伯與飲者傳說:奧地利作家刻寫無家與流浪心境代表作》、《兔子啊,這不過是個過程》、《消失吧,紙本世界!》、《末世國度》、《邊境行走》等。
作者自序
導讀以文學喚回歷史的記憶 鄭芳雄沃丁(Natasha Wodin, 1945-)這本自傳小說《她來自馬里烏波爾》(Sie kam aus Mariupol, 2017)之所以享譽當今德國文壇,主要因為它填補了文學界甚少碰觸的書寫空白,揭露二戰期間德軍除遂行大屠殺之外,還繼蘇共的勞改營之後,逮捕、凌虐數百萬烏克蘭強迫勞動的黑幕。作者身為強制勞工的遺孤,說出感人的悽慘故事,多少喚醒了世人的社會良知。學界尤其肯定書中的文學社會學的題材訴求,而授予「德布林文學奬」。一般讀者也許不瞭解,為何一部自傳體的家族回憶錄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我們不妨從德布林(Alfred Döblin, 1878-1957)這位表現主義社會小說家的一句話來解讀,他說「一本書(所涵蓋的)必須比作者還多」,主張敘述者應排除自我主觀的立場,讓敘述客體直接陳述,使個人事物與時代社會相結合。而沃丁的文學貢獻也就在這個結合點上。《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不僅探究出亡母的身世,書中所描述三代家族所經歷的故事:由沙皇時代的貴族世家淪落到戰後德國難民營裡的賤民(作者自稱「人類垃圾」(Menschenunrat) 的演變,曲折的情節,同時述說馬里烏波爾及烏克蘭人將近一個世紀來所遭遇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命運,敘述者認為是由「戰爭及共產國族主義」因素所造成,此因素未除,導致俄烏戰爭一直延續至今。可見,沃丁這本用感性語言換回記憶、以文學建構歷史的傳記小說(2017年出書),頗具醒世和預言的魅力。寫作動機乃出於作者的自憐、傷懷與悲情,出於同情在男性沙文主義和法西斯所主導的戰亂中被迫害的女性的悲憤,想捕捉過去痛苦的回憶:難民營裡悲慘的童年、十歲時(1956年)母親自殺的陰影,對於自稱是劫後餘生的「人類垃圾」,「德語成為我必須牢牢抓住的」浮木,此一悲傷情懷長年來一直逼著她動念去回顧過去,重現那悲慘荒謬的人生。這歷程其實暗合所謂「悲劇的誕生」、藝術救贖的主題:人生中令人悲傷之事,表象中吾人樂於觀之(取自歌德)。 小說屬於德國戰後文學的書寫架構,回憶式的敘述參雜作者自己的幻想、寫實與杜撰,網路資訊與文檔,即連所謂姨媽莉迪亞的日記、網路搜索的情節也可能出於虛構,不過為建構小說敘述的角度而已。作者Wodin出生於1945年,與她的母親同屬烽火女性,時間點勉強搭上戰後文學的列車。就形式而言,作品可能受到德布林小說的啟示,因為作者的回憶運用客觀的敘述角度,直接讓網路搜尋資訊、文檔、日記筆記直接說話,「我瞪著(網路)螢幕,螢幕也瞪著我」,這個叙述我(第一人稱敘述者)是客觀的,也符合德布林「敘述小說」(epischer Roman)的要求。內容題材也具獨特性。 沃丁以七十高齡才開始挖掘家族史、拼湊已逝母親的形象,所懷的悲愴與心酸,應該不亞於諾貝爾文學得主鈞特.葛拉斯之書寫《剝洋蔥》,後者自稱他的創作越剝(自剖)越催淚,其實不過說出其作為納粹戰犯的懺悔,這是屬於他個人的,而前者是在重現、控訴近代恐怖獨裁統治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全人類的。沃丁個人之逃離鐵幕奔向德國社會,與目前烏克蘭之抗戰不屈、奔向自由的西方,本質相當類似。這部回憶錄小說是作者晚年的成名作。巧合的是,它將讀者的視野,從目前俄烏戰爭的戰場,帶回俄共前身布爾什維克黨的暴行,也點出當時如何荼毒百姓造成內戰、飢餓、殘殺的歷史背景。讀者可藉此瞭解馬里烏波爾經歷過共產政權鬥爭下的面貌,何況此書又彌補德國戰後文學的不足:描述納粹迫害、凌虐烏克蘭奴工的慘狀。光第一部後段及第二、三部的內容,就可扺得上甚至超越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的代表作《呼吸鞦韆》(Atemschaukel)裡的主題訴求,把故事場景由羅馬尼亞、蘇聯,銜接到馬里烏波爾和德國等地,更能彰顯戰亂中歷史社會背景的來龍去脈,頗值得閱讀。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名人導讀
推薦序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下的文本 林育立二〇二二年二月底,俄羅斯軍隊全面入侵烏克蘭,位於亞速海的港都馬里烏波爾是最早遭到砲擊的城市。一家專門接生的婦產醫院慘遭轟炸,震驚全世界,全城最重要劇院的地下室躲進數百名平民,仍逃不過猛烈空襲。一名試圖紀錄劫難的立陶宛導演遭俄軍殺害,留下的殘缺畫面近似人間煉獄。烏軍死守亞速鋼鐵廠近三個月,終不敵砲火和包圍投降,全城九成建築受損幾乎全毀。在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馬里烏波爾成了俄軍殘暴和烏軍堅決抵抗的象徵。不過,很少人知道,馬里烏波爾曾是繁華的大都市,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戰爭爆發前一年才被選為全國文化首都。本書說的馬里烏波爾家族故事,正可作為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前這場戰爭起因的文本。 德國作家娜塔莎.沃丁於二戰結束那一年在西德出生,父親是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當時的德國人才剛受種族主義洗腦又經歷戰敗,把仇恨一股腦兒投射在這位「低等的斯拉夫人」身上;老師侮辱她,同學訕笑她,她從小被德國社會排擠,度過淒慘的童年。沃丁先到蘇聯當口譯,接著靠翻譯俄國文學在文壇闖出名號,快到四十歲才開始寫作。一位幫忙打掃家裡的烏克蘭婦人,刺激沃丁面對自己身世,她某次受訪時坦言:「一直不碰,因為知道會像雪球般滾來」。僅憑手上的爸媽結婚證書、父親的勞工證和三張照片,沃丁搜尋母親和家族的蛛絲馬跡,終於在二〇一六年完成這本半自傳的作品。 台灣人對遙遠的烏克蘭普遍感到陌生,只知道同是受強鄰威脅的國家,此刻出版沃丁的這本代表作,別具意義。首先,二十世紀初的烏克蘭身處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大強權夾縫,她的馬里烏波爾家族史就是烏克蘭、乃至歐陸東部二十世紀命運的寫照。出身貴族的母親(不會縫扣子的白色之手),一出生就遭逢革命後的清算和內戰,接著是史達林恐怖統治下的流放、勞改和大饑荒、納粹德國的佔領、流亡和強迫勞動,在異國無家可歸抑鬱而終。這個家族走過的所有災難,構成烏克蘭民族認同的核心。 其次,眾所周知,黃色星星是納粹迫害猶太人的象徵,同樣配戴在胸口的「東方」徽章知道的人卻很少。戰後人類對納粹暴行的記憶,集中在對猶太人的屠殺,對近三百萬奴工所受的非人待遇所知卻十分有限。原來德國當時有數萬座囚禁奴工的集中營,因戰後史達林視他們為叛徒,沃丁的爸媽從此有家也歸不得,留在德國又備受歧視。對二戰的理解來說,本書補上一塊重要的拼圖,這是第一次有作家為納粹統治下的強迫勞動立下文學紀念碑。 沃丁從小在德國長大,卻對這個國家感到疏離,甚至將自己的俄文姓名轉化,取了一個聽起來像德語的筆名走進文壇。母親離世後快半世紀,她才著手尋覓自己的來歷。正如篇章開頭湖邊日出的隱喻,人物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鮮活,家族的輪廓愈來愈清晰,直到全書最後「她」、即母親形象才完整出現。此時現實與想像交融為一,記憶中母親臉上的悲傷和驚恐得到解答,童年被拋棄的失落感獲得安慰,無疑是本書最動人之處。 沃丁堅持照亮家族的「黑盒子」、正視自己邊緣人一生的勇氣,令人動容。馬里烏波爾從此不再只被西伯利亞的冰雪覆蓋,而是人種多元、魚產豐富、如地中海般溫暖的城市。無奈這些豐富的歷史記憶,正被我們眼前的這場戰爭摧毀殆盡。書中有些段落,例如父親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蘇聯時代一位主張地方認同的歷史老師突然消失,以及蘇聯解體後「醒不過來的集體噩夢」,今天讀起來彷彿預言。二十世紀的悲劇在二十一世紀重演,烏克蘭人民又一次面臨受盡屈辱,被迫流亡和結束生命的景況,一如沃丁筆下,她母親坎坷的ㄧ生。 (本文作者為記者)
名人推薦
媒體推薦作者燃亮她母親遭遇的苦難,也照亮了數十萬人的命運。 ——《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揭示的情況無法預料,令人驚訝的事件就像一部犯罪驚悚片:緊張感隨著每一個細節增加,巧合產生了一個壯觀的寬屏故事……。二十世紀歷史災難斷裂處,被以微縮方式處理,具有十足的存在力道。——《時代週報》(Die Zeit)作為世紀全景的家族歷史:一部非凡的作品!——《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娜塔莎 · 沃丁成功地寫出了一本既經典又非凡的書。——《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不禁讓人想起偉大的德國記憶藝術家 W.G. Sebald 將丟失的傳記平生,從遺忘中拯救出來的方式之一。——Sigrid Löffler(在本書於2015年獲頒Alfred Döblin 獎時致詞)娜塔莎.沃丁只描述出所發生事件的一個微小部分,但她把事件拉得如此之近,讓我們在其中看見自身的歷史反映。 ——《法蘭克福日報》網路版(FAZ.NET)這樣一個人的生命是多麼渺小,又多麼豐富,它是多麼不可挽回地陷入歷史的磨坊中,這就是作品在小說、研究、重建和記憶之間尋找痕跡下所要傳達的信息……。語言樸實無華,但這正是恰當的……特別是其中有如紀錄片的清醒洞察,相當傑出且充滿力道的藝術。 ——德意志廣播電台文化專欄 Deutschlandfunk Kultur一本從第一句話就緊抓住你的作品,扣人心弦,悲慘又令人痛心,以至於你幾乎不想被翻頁的打擾。——《科隆城市報》Kölner Stadt-Anzeiger沃丁的研究就像一部驚悚片。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巨大張力讓你內心顫抖。作者以一種常常讓你嘆為觀止的語言力量,將讀者帶入她悲慘家庭的黑暗故事中。她散文指涉的壓抑形象,獨一無二。 ——自由新聞Freie Presse一次非常不可思議的發現之旅……娜塔莎·沃丁總是能達到很高的語言密度。 ——《德國日報》 taz讀者回應 /讀者給予十顆星「傑作!」「給十顆星都不夠!」「這本書適合我們當前的世界局勢。這是一本很好的讀物,儘管經常充滿戲劇性。強烈推薦!」「關於被驅逐到德國的強迫勞工的文件相當少。這本書成為一份重要的文件,為這個可怕的時代提供了一張『面孔』!對所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章節目錄
目次各方推薦推薦序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下的文本 林育立導讀以文學喚回歷史的記憶 鄭芳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份作者娜塔莎‧沃丁家族表參考文獻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