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緹拉.黑德爾(Thyra Heder)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從事插畫工作。她六歲生日時得到一個禮物――一隻名叫艾飛的烏龜。她現在仍常去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童年老家探望牠。因為2006年曾以艾飛的名義捐款五元美金給布朗大學,艾飛到現在一直收到校方寄給艾飛.黑爾德先生的廣告信。
譯者簡介
柯倩華早期研究兒童哲學思考教育,曾在大學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目前主要從事童書翻譯、評論、推廣,並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工作。翻譯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共逾百本。現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顧問。
作者自序
作者的話在真實的人生裡,我過六歲生日的那天,我得到了艾飛。起初,我喜歡牠的一切。我做食物給牠,牠不吃;做迷宮給牠玩,牠不走。然後,我漸漸對牠失去興趣了。這樣大約過了二十年。有一天傍晚,已是成人的我決定跟著艾飛在屋子裡走一圈。我看見牠把頭塞進拖鞋裡,在暖氣機上刮牠的背,我又開始著迷了。(幸運的是,烏龜的壽命很長,長到讓你可以重新再喜歡上牠。)我看著我的小侄女妮妮瘋狂的愛上艾飛。隔年,我遇到了好朋友妮亞,她的烏龜麥克經常不知道跑到哪裡去。這個故事就這樣成形了。我要把這個故事獻給妮妮和妮亞;我的好經紀人史帝芬.巴爾,從一開始就相信這本書;我的母親,這麼多年來一直把艾飛照顧得很好,甚至在我忽略牠的時候。
名人導讀
總要心懷善意柯倩華(兒童文學工作者)這個有趣的故事來自於作者真實的童年經驗,經過文學和藝術手法的轉化,而成為充滿創意巧思的圖畫書。作者提到,她時常好奇,她養的烏龜在想什麼?許多小孩都有養寵物的經驗,不知道會不會有類似的感受。事實上,關於「別人在想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包括親子、手足、家人、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都需要我們去關心和判斷別人的想法。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後對比。前半部是小女孩妮亞以第一人稱的觀點敘述她和烏龜的相處。後半部是烏龜以第一人稱的觀點敘述他的感受、想法和經歷。兩個不同的觀點並置,就如封面圖像所暗示;而讀者處於全知觀點的立場得以知道全貌――所謂事實的真相。在閱讀中,讀者時常可以知道的比角色(當事人)更多,這種差距使故事產生幽默趣味,也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想法和判斷有時可能是局部的理解,甚或誤解。妮亞看到烏龜站在地毯上一動也不動,其實烏龜的腳被地毯刺得難受(幸好妮亞的氣味使牠平靜);妮亞認為烏龜對於她的舞蹈、笑話和禮物反應冷漠而不在意,其實烏龜非常高興、感謝,牠主動在殼裡練舞,並願意為了回報友情而去冒險。烏龜自述被妮亞逗得一直笑個不停的那一頁圖像是釐清兩個觀點的關鍵,圖像呈現表像的訊息(妮亞看到的),文字說明真實的訊息(烏龜的感受)。作者運用圖畫書的文圖合作形式,使意在言外的想像與思考空間清晰寬廣,讀者對於故事內涵有更多的延伸想像與理解,輕巧的圖畫書就顯得高明而豐富了。兩段敘述之間的大幅留白跨頁,宛如樂譜上的休止符,營造轉折的氛圍,也傳達角色彷彿在迷霧裡的狀態。圖像的細節使故事內容更豐富完整,例如:顯示六歲、七歲、八歲的生日氣球;艾飛在沙發後面找禮物的同時,妮亞也在找牠;被當成禮物的小烏龜吊飾,在第一頁就出現在妮亞的背包上,當她玩雪的時候被遺落在地上;而雪堆的形狀似乎暗示妮亞對艾飛的想念。因此,讀者可以想像妮亞雙重失而復得的驚喜感受,多麼奇妙啊! 這個世界的奇妙,遠超過我們有限的想像。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連狗和蝸牛也是。有時候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或感受,有時候我們不能完全明白事實的真相。艾飛告訴我們妮亞不知道的事情,但牠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以,讓我們記得,總要心懷善意。就像一個小女孩和一隻烏龜,即使有許多的不明白和誤會,他們依然是對方最美好的禮物。
媒體推薦
oracle.sql.CLOB@2064218b
得獎記錄
★第74梯次「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2018年度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2018年6月誠品親子選書★OPENBOOK推薦書★110年教育部新生閱讀推廣計畫選書★榮獲109年度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深耕閱讀計畫「兒童閱讀優良媒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