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 一九二六年出生,是一名自然科學廣播員、自然歷史學家、作家,更是全球知名的自然科學家。其最為人所知的是與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合作,撰寫並呈現了九部自然歷史系列紀錄片,其紀錄片有四部名列IMBD前十名,這是對地球上動植物生命的一次全面調查,影響深遠。在英國被譽為國寶級人物,一九八五年榮獲英國女王授予爵士功勳,貢獻一生拍攝自然、歷史紀錄片,獲獎無數。二○二○年被選為「英國百大人物」之一。
譯者簡介
楊佳蓉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背負文字橫越語言的洪流,在翻譯之海中載浮載沉。近年譯有《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最後的戰役: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刻》、《閣樓裡的小花5》、《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人皮盜獵者》、《迷蹤》、《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完美殘骸》等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跟隨艾爺爺的腳步 張東君 科普作家首先,我要請大家在打開這本書前,盡可能是以自己最喜歡的閱讀姿勢,放輕鬆的坐著或半躺著或乾脆躺著,最好還能預留一段自己覺得可以一口氣看完整本書的時間。因為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稱之為「艾爺爺」的大衛․艾登堡會讓我們身歷其境的和他一起回顧他最早的三趟拍攝、捕捉動物旅程。在書中會出現很多動植物,但是基本上我們只需要知道那是在哪裡,屬於哪一類就好了,不要糾結在牠們/它們的中文名究竟應該是什麼,也千萬不要準備好鉛筆紅筆想要在書上塗改修正。假如是別位作者的書我是完全不反對,不過基於我對艾爺爺的愛,以及我相信會想看這本書的各位對艾爺爺的尊敬,就別這麼煞風景了。這可是艾爺爺呢!不要說我往臉上貼金,想要攀關係蹭艾爺爺的熱度,但我的學經歷還真的有那麼一咪咪類似艾爺爺。除了大學讀動物系以外,我在當助理及讀碩士班的期間,其實有主持過一季的公視節目「奇妙的動物」。當時公視還沒有自己的電視台(光這樣就知道是多久以前),製作的節目都是穿插在三家電視台的固定時段播出。「奇妙的動物」是由光啟社製作,難得的棚內攝影在忠孝敦化的社裡拍,外景則去台灣各地容易抵達的地方。由於我還要上學,外景不是跳著拍,就是三天兩夜以內得回到台北。除了最開始的幾集出動比較多人力以外,都以當時最簡潔的人力出門。導播江麗淑大姐、助理導播許炳祺、攝影師小咪、載攝影器材跟我們的司機大哥、我,這樣五個人到處趴趴走。編劇則是後來認到的已故(高中)學姐趙敏。由於年代久遠,我又沒有像艾爺爺那樣有鉅細靡遺的紀錄,在我當時的記事本上其實只有外景地點,以及當天穿的衣服、髮型、鞋子等,以防日後補鏡頭的時候「不連戲」。在一季的節目中,現在還記得的只有幾次。有一集要採訪台北動物園當時的獸醫主任,在我下車走到動物醫院的路上,我看到一隻二十多公分高的深色「小雞」,很開心的把牠抱起來然後帶到動物醫院去給獸醫主任說:「我剛剛在前面撿到牠(愛心)」。接下來就看到兩個氣急敗壞的人跑進來說:「主任,那隻鴯鶓寶寶跑掉了……欸,有被帶回來啊。」還有一集是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採訪我從幼稚園起就認識的周延鑫老師,請他說明他為什麼要養非常、非常多的蟑螂,以及費洛蒙是什麼。除了我以外的攝影團隊看到很多飼養箱的滿滿蟑螂都一副想要往後倒彈的表情,只有我毫不在意的把手伸到飼養箱裡玩蟑螂,讓他們即便在我說我洗完手之後,還是要我不要碰它們。有一次是去墾丁出外景,但是攝影機器出問題,光是拍個我在小徑上看蜘蛛就NG了二十多次才拍完,而且攝影師小咪還在某個水池看到很多黑色的蝌蚪,說要抓回去給他父親生吞治療皮膚病,讓我很擔心他父親會有寄生蟲問題。還有一次是去南部採訪鱷魚大王,鱷魚大王很自豪地說只要喝他家的很厲害的鱷魚產品就能夠非常神勇。到了半夜,助理導播來敲我跟導播的房間門說他沒有辦法回房間,因為同房的攝影師帶了人回來,而司機大哥根本沒回旅館……。就像這樣的,初期的公共電視動物節目雖然預算不多,也是相當有趣的,只是要拍第二季的時候我已經考上京都大學的博士班,而且也存夠第一年的生活費和學費,於是很遺憾地跟節目說拜拜去念我的書,後來導播還跟我碎念說新一季的主持人居然去海邊出外景時不會想要摸海水看動物。艾爺爺的節目比我的早了將近半世紀,縱然英國的預算比公視的多上非常多,但是要克服的困難、遭遇的危險也是多到不是只有小巫見大巫可以描述的程度。不過就像許多搞笑或喜劇節目一樣,演員遇到的狀況越慘,大家笑得越開心一樣的,艾爺爺以生動有趣的筆觸記下他去蓋亞那、到印尼、巴拉圭的各段行程,讓我們知道即使自他一九五五年第一次出發以來已經過了將近七十年,科技大幅躍進,動物園扮演的角色也從收集動物的活體博物館演變成為保育野生動物的基地,關於工作聯絡的各種公私部門官僚卻也沒有太大的進步。但是我可以確實跟大家說只要是好的動物園,都很努力的在維持動物福利,並跟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合作,讓自己更了解飼育下的動物,並保育自然界中的野生族群。例如艾爺爺在找到犰狳之後發現還是要讓牠們吃點土才能維持健康一樣的,台北動物園在二十年前也跟台大畜牧系的老師合作,先看穿山甲吃東西之後要過多久之後才會排到體外,然後研發不同版本的食譜給穿山甲試,才有了今天這樣可以飼養到第五代的結果。動物園飼養的動物也不再是從野外抓來,而是藉由各個動物園交換血緣、避免近親繁殖而來的後代。各種動物不只是祖宗八代,連更久之前的親緣關係都可以靠著世界各國動物園水族館分享的資料查得一清二楚,除非那是在很封閉,沒有整合資訊或是不把資訊流出來的國家。所以,看艾爺爺的這本書,知道他年輕時候是如何觀察自然之後,也可以造訪動物園,認識一下他筆下寫到的紅毛猩猩、食蟻獸、青鸞、蝴蝶,以及很多很多其他種的動物,了解什麼叫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聯合國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口號。現在的是「Reverse the RED」,要努力讓瀕危物種不滅絕。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就從看這本書做起。
章節目錄
跟隨艾爺爺的腳步 -------- 張東君序言第一部 「動物園追追追」前往蓋亞那第一章 蓋亞那第二章 泰尼.麥塔克和食人魚第三章 壁畫第四章 樹懶與蛇第五章 夜晚的神靈第六章 馬札魯尼的船歌第七章 吸血蝙蝠和葛蒂第八章 金先生和美人魚第九章 回返第二部 抓龍特攻隊第十章 前往印尼第十一章 忠誠的吉普車第十二章 峇里島第十三章 峇里島的動物第十四章 火山與扒手第十五章 抵達婆羅洲第十六章 紅毛猩猩查理第十七章 一波三折第十八章 科莫多島第十九章 科莫多龍第二十章 後記第三部 追到巴拉圭第二十一章 前往巴拉圭第二十二章 好景不常第二十三章 蝴蝶和鳥第二十四章 鄉間的鳥巢第二十五章 浴室裡的野獸第二十六章 追逐巨犰狳第二十七章 查科野地的牧場第二十八章 查科之旅第二十九章 第二趟搜索第三十章 迷你動物園大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