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木暮太一 作家、社團法人教育交流協會代表理事。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先後任職於富士軟片、CyberAgent(CyberAgent)、Recruit(Recruit)等企業。就讀大學期間,他撰寫了一本針對《資本論》進行解說的專書,引發暢銷熱潮,至今仍是經濟系學生的必讀之作。 在經歷了約九年的上班族職涯之後,他自立門戶,從經濟學與現實世界這兩個面向,為上班族與商業人士提供精闢的分析與建議,致力於推廣現代日本人的「幸福工作方式」,並為此上遍各大媒體。曾擔任富士電視台《Tokudane!》的時事評論員,以及富士電視台《NEP LEAGUE》、NHK教育頻道《日本的困境》及《考試的成功之道》等節目來賓。 著有包括:《人生的損益平衡點》、《史上最簡單的經濟學教科書》、《超入門資本論》等多本暢銷書。
譯者簡介
▋蔡昭儀 自由譯者,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譯作包括:《超強習慣養成,輕而易舉創造人生複利效應》、《名畫的構造》、《人生的真義: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魂動108》、《漫畫 賽局理論,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漫畫 超級提問力!》等書。
作者自序
▋序章/////////徹底改變辛苦又徒勞的工作方式 「你滿意自己現在的工作方式嗎?」 「這樣的工作方式,你想一直維持下去嗎?」 聽到這兩個問題,還能用力點頭說「YES」的人應該很少吧。 近年來,對現今日本的「辛苦勞動」提出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無論再怎麼努力工作,薪水也不會增加,工作量卻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忙。義務加班依舊理所當然,必須犧牲週末休假,才可能順利達成業績。 我們就像是倉鼠滾輪上的老鼠。無論跑得多賣力,都不能前進一步。 若是為了改善生活,選擇夫妻都出去工作,又要面臨孩子養育這一大難題。 「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是「零加班」這些口號說得輕鬆,真相卻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有一些年輕人甚至開始高喊:「去上班就輸了!」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工作? 社會和經濟已經這麼富足,為什麼勞動者卻沒有跟著豐裕起來?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擺脫「辛苦勞動」呢? 想解開這些疑惑,必須先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構/機制,才能找到答案。否則無論怎麼跳槽或轉行,只要我們還住在日本,就無法逃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窠臼。 換一間公司,辛苦勞動的模式並不會改變。 當然,我們也可以考慮轉行或自立門戶,想辦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改善業務狀況,但這些都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頂多是稍微輕鬆了一點,但有的時候,也可能反而更辛苦。 所以,我們要先從本質上徹底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規則,再從中摸索出妥善的解決方法。 若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就算待在一樣的公司、做一樣的工作,也有機會讓「辛苦勞動」變成「幸福勞動」,這樣或許還能擺脫倉鼠滾輪。 我在大學時期仔細研讀了經濟學的經典《資本論》,以及理財哲學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這兩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我注意到這兩本乍看之下毫無共通性的書,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 怎麼說呢?我來為大家說明。 《資本論》是十九世紀德國的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所寫的經濟學經典。相信大家就算沒讀過,也一定聽過這本書吧。 另一本《富爸爸,窮爸爸》則是夏威夷的日裔投資家,羅勃特‧清崎所寫,講述資產運用的重要性。 一個是認真工作,雖然享有高薪,最終卻落得一貧如洗的「窮爸爸(作者的父親)」;另一個是沒有工作,只是善加運用自己的資金,最終建立龐大財富的「富爸爸(作者好友的父親)」。 他在書中透過比較這兩位「爸爸」的工作及想法,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致富」的道理。 這本書於一九九七年在美國上市,隨即成為全球大賣的暢銷書。 他的系列叢書也在日本賣出三百多萬冊,至今仍是經典。 這兩本世界知名的書,乍看之下毫無關聯。 《資本論》是闡述資本主義經濟的極限,以及宣揚共產主義思想的嚴肅議題,而《富爸爸,窮爸爸》講的是如何「輕鬆」賺錢,是「典型資本主義思維」的書。 當時的我還是大學生,卻感覺到「這兩本書內容本質是相同的吧」! 至於是哪裡「相同」呢?事實上,這兩本書都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結構/機制,還有勞動者必定會遭遇的境況。 在企業工作的勞動者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勞動者「努力工作」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勞動者日以繼夜的勞動卻還是很貧窮? 對於這些問題,馬克思提出的結論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者會不斷地被壓榨,導致他們無法富裕。所以,我們必須改行共產主義經濟。勞動者們,團結起來!革命起來!」 另一邊清崎的結論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者就像是置身於倉鼠滾輪之中,與富裕無緣。所以不要只會零售自己的勞動力和時間,一定要有被動收入。透過投資不動產或股票,打造自己的資產!」 馬克思和清崎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南轅北轍。 一邊是革命,一邊是投資。 但是,兩者以「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勞動者與富裕無緣」作為各自主張的前提,卻是共通的。 我讀完這兩本書,充分理解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前提條件,深刻體會到人們必須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否則永遠都無法實現「理想的幸福人生」。 社會上傳授如何工作或工作技巧的大有人在,但是問題並不是出在選公司或找工作,而是最根本的「工作方式」,這一點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們。 馬克思和富爸爸就是我的老師。 若沒有這兩本書,我現在可能還是得忍耐著辛苦、每天賣命工作。在最後一班電車返家的路上,幻想著自己某一天能過上好日子。 現代的上班族從就業活動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認真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當然,可能有人會考慮換一個條件更好的工作。但如果不是生重病,或是遭遇意外、災害,可能沒有人會從根本處檢討自己的工作方式和人生。 就算有機會深入思考,對於「我為什麼這麼辛苦」、「怎麼做才能改善現況」這些問題也往往沒有答案,結果還是又回到原來的日常。 與工作相關的具體煩惱或許因人而異。但是,這些煩惱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共通的。這不是個別企業或工作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經濟本身的問題。 我猜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察覺到最根源的問題,只看到浮在表面的企業或職業問題。所以,即使煩惱了好幾年,也找不到解決方法。 本書將會解說一個至關重要,卻從來沒有人提及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在資本主義中「應該要追求的工作方式」。 我把在大學時代從《資本論》和《富爸爸,窮爸爸》這兩本書中獲得的「感悟」,以及在往後十年的上班族生活中探究、實踐的心得,都濃縮在這本書裡。 本書的前半部我會從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發,依序介紹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構/機制,以及勞動者所置身的境況。 沒有接觸過《資本論》的讀者可能會受到一點衝擊,但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才能開始思考怎麼解決問題。 而本書的後半部我將會具體說明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我們身為勞動者,應該要追求什麼樣的工作方式,以及什麼樣的人生。 這個部分,我會對《資本論》及《富爸爸,窮爸爸》這兩本書的觀點,提出我自己的見解。 單單是在對現在的工作方式抱持疑問的狀況下,跳槽、自立門戶,或是思考工作生活該如何平衡都是沒有意義的。 辛苦的工作方式,必須從更根本的地方去思考、改變才對!
章節目錄
前言序 章///徹底改變辛苦又徒勞的工作方式第一章///你的「薪水」為什麼是現在這個金額? •你滿意現在的「薪水」嗎? •資本社會決定薪水的兩種方式 •你的薪水真的來自工作成果嗎? •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薪水? •年薪1000萬圓,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夠花? •「收入增加就會變得富裕」是一種幻想 •換一個工作也無法解決薪水問題! •薪水並非根據你的「努力」或「成果」來決定 •薪水只是為了讓你「明天也能照樣工作」的必要經費 •讀懂《資本論》就能掌握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構 •魔鬼就藏在「使用價值」與「價值」之中 •商品的「價值」是怎麼決定的? •影響價值高低的是「普世平均值」 •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它的「價值」 •人們對「價值」的錯誤定義 •御飯糰為什麼要賣100圓?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勞動力也是「商品」 •勞動力的價格,也是由「價值」來決定 •開發中國家人力便宜的「根本理由」 •技術學習費要加算到「勞動力的價值」 •醫師的薪水為什麼是看護師的三倍? •公司支付「證照津貼」的真正原因 •大叔的薪水比較高是理所當然的嗎? •薪水結構的真相其實是…… •如果「個人所需的必要經費」低於平均值的話…… •為什麼同樣的工作,每家公司的薪水不一樣? •不能跟上時宜的公司,薪水只會一路下降 •老企業的薪水為什麼比較高? •每個人都要面對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第二章///公司為了「盈利」,你的勞力將被壓榨得一滴不剩! •公司的「盈利」從何而來? •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就是公司的盈利 •你的「剩餘價值」是怎麼產生的? •當你的生產量加倍時,就會發生有趣的現象…… •勞動者為什麼被迫要超時工作? •為「自己」的工作時間VS為「公司」的工作時間 •只有「勞動」能夠產生剩餘價值 •三種與你切身相關的「剩餘價值」 •企業買下你「一天的勞動力」 •「絕對剩餘價值」有其極限 •生活費降低,勞動力的價值也會降低 •企業競爭會產生「特別剩餘價值」 •商品價值為什麼難逃下跌的宿命? •再創新的商品也會變成普通商品 •勞動者創造的「技術革新」為什麼會害慘自己? •再怎麼努力,付出與所得也不會成正比 •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囚犯困境」 •為什麼「爬得比別人高就輸了」? •倉鼠滾輪與永無止盡的競爭第三章///如何才能躋身「高薪」勝組? •不被捲入「倉鼠滾輪」的祕訣 •用獨家技術製造的商品為什麼賣不出去? •「暴利商品」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買? •商品不能只有「使用價值」,還要有「價值」 •「暢銷商品」為什麼也要打折? •勞動力也不能只有「使用價值」 •每天全力以赴的工作方式有什麼問題? •再怎麼加班,也不會讓你變有錢! •不懂提升「勞動力價值」就只能做到死 •擺脫辛苦又徒勞的工作方式!第四章///年薪百萬的你只剩下「幹不完的活」! •「盈利」比「銷售」更重要 •盈利的方程式 •如果年薪成長,「自我內在盈利」也會增加嗎? •停止「讓自我內在盈利變成赤字」的工作方式 •為了達成目標,離「損益平衡點」越來越遠……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也會離你越來越遠…… •人是習慣幸福的生物 •一心「向上」的結果,就是得到「幹不完的活」 •「損益平衡點」一旦上升就很難再下降 •該放下一切嗎?或繼續水深火熱呢?第五章///全面分析──如何增加「自我內在盈利」? •增加「自我內在盈利」的兩大方法 •藉由低於「普世行情」來套利 •篩選出能持續增加「自我內在盈利」的工作 •重點不是要你選擇「擅長的工作」 •釐清「享受工作」的本質 •何謂「不改變必要經費,提升滿足感」? •藉由「編輯力」,善用你辛苦建立的「地基」 •打造不必全力跳躍,就能達成目標的地基 •別「消費」你的勞動力,而是要「投資」它 •既然是投資,就要做好「徒勞」的覺悟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 •透過「自我內在盈利」的指標來選擇工作 •天職不是找到的,而是日後發現的!第六章///選擇能活用個人資產的「工作方式」 •「工作」的反義詞是什麼? •扭轉「週末就是該休息」的意識 •選擇在既有地基上賺錢的工作 •「變化快速」與「變化牛步」的產業,如何選擇? •臉書和推特能紅到什麼時候…… •「資產的過時」要越慢越好 •學習「賞味期限長」的知識/經驗 •有「使用價值」的價值,才是高薪的對象 •我選擇「出版業」的理由 •「成長」不求一日千里,而是要細水長流 •只用「損益表」思考,無法讓你看清全貌 •活用BS思維,計畫今後的工作與人生 •你今天做了多少能轉換為「資產」的工作? •請試著重新凝視「自己」 •建立能維持十年的「理想工作模式」後 記///改變工作模式,就能改變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