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美國獲獎畫家、藝術家和作家,她的作品《103歲的弗朗西斯》肖像畫,被史密森尼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永久收藏;另一幅作品《Mother and Child》,被洛杉磯醫學中心Cedars Sinai收藏。她也是大師諾曼.雷本(Norman Raeben)的學生。著有《創意之路》(The Creative Path),以及為各種兒童書籍插畫。擅長使用豐富色彩,以優雅的人物姿態繪畫和現代設計而聞名。
譯者簡介
廖桓偉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曾任網路電玩編譯、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著迷,甘願賭上所有》、《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成名的藝術》、《疲倦的青少年》(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大麻CBD聖經》(任性出版)。
作者自序
前言讓藝術變有趣的必修通識課這本書的發想,起源於某一次我去參觀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雕塑展。身為畢卡索迷,我非常期待這次展覽,希望能夠花很多時間好好參觀,並且有機會仔細研究我第一次看到的諸多作品。可惜第二個願望無法達成,因為當時人潮洶湧,光是要靠近作品就很困難了。此外,幾乎每個人都在拿手機拍照。我焦急的等待人海散去,匆匆瞥了一眼作品,就得趕去下一件作品。我不認為這些拍照狂真的有在好好「欣賞」展覽,而且,他們真的會再把照片拿出來看嗎?人們對藝術的興趣無庸置疑,博物館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數便可以證實這一點。美術館是許多人旅遊的必去景點,一流的建築師競相建造新的美術館,以及越來越富麗堂皇的場館擴建。既然大眾的需求這麼高,我便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讓藝術欣賞變得更加滿足與透徹?身為藝術家,我自有一套看展覽的方法。當然我跟任何觀看者一樣,都是來享受作品的。但我同時也在狩獵。我在尋求共鳴,也就是作品想說給我聽的話,我會依照它們的提示,進一步探索關於自己的創作。它可能是單一的顏色,或一組特定配色。一種質感、手法、構圖、形狀、材料⋯⋯什麼都有可能。我想找出的重點有兩個:這種細節為什麼會被我視為欣賞藝術的線索?哪裡可以應用於我自己的作品?我去美術館不只是去參觀作品、或在下雨的午後找個地方避雨,而是去狩獵的。美術館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只是打發時間的活動。它成了專屬於我的體驗。既然是個人體驗,就表示我這輩子都會記得它、想起它,並且真正從中得到收穫。這一天,我不但會學到一些藝術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更了解自己一點。看展不用照單全收,想想「我」喜歡什麼?我的方法是這樣:走進其中一間展覽室,大略掃視一下作品。我或許會讀文字介紹,但也可能不讀。雖然策展人通常都會把自己喜愛的作品描述得很精彩,但我通常喜歡親自對展覽下結論,而不是讓自己的想法被別人寫好。把展覽室內所有作品都看一遍後,我可能會被其中一、兩件作品吸引,它們格外引起我的興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會照著直覺走,花費大部分的時間來研究這些作品。我或許會看看介紹作品名稱與日期的牌子,但在此刻並非必要。接著我會走到下個展覽室,重複同樣的節奏,先稍微看一下、再聚焦於吸引我的作品。你可能會想問,我為什麼只專注於展覽中少數幾件作品?原因是我不可能研究完所有作品。我寧可專心深入少數幾件,而不是匆匆瞥過。畢竟參觀一次展覽,我們能吸收的資訊就只有這麼多。當你想一次看完全部,就會變成走馬看花。而我使用的方式使觀展體驗變得更深入。用這種方式逛完整個展覽後,我會順著原路回去,再看一次自己喜愛的作品。重新參觀時,我會試圖弄懂那些看過的作品,記下特別感興趣的作品有哪些特質,然後做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我喜歡這個作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這位藝術家達成了_______________。它對我而言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諸如此類。我獲得了正面的學習經驗,開開心心的離開美術館。這個過程花了我一、兩小時。我沒有試圖看完所有藝術品、讀過所有文字介紹,把五花八門的資訊全部塞進腦袋裡。我專心在自己喜愛的作品上,並且記下它們吸引我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記得我看過什麼。我的經驗是真實的。事先聲明一下。我一輩子都在研究與創作藝術,這是我的專業。所以我手邊有許多工具可用,而一般的觀看者可沒有。但我也曾經帶著不是藝術家的人去參觀美術館,並向他們透露我的方法、與他們談論藝術。而我相信從那之後他們的體驗也更豐富了。有了這故事,難怪這作品有「價值」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帶你一起去逛美術館。我們會學習關於視覺藝術的字彙、觀看一些精選藝術作品;其中有許多東西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但這次我們要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本書是在談藝術欣賞,而「欣賞」正是我們的目標。雖然你不一定要理解某件事物才能享受它,但我的理論是,你一旦理解它的話,享受的程度與深度都會大幅增加。我們會討論不同的品味與風格,以及它們為什麼這麼變化多端。時尚來得快去得也快,藝術也一樣。某些特定作品受人喜愛、歷久不衰,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會好好了解其中的奧祕。我會給你一套藝術字彙,幫助你理解與討論視覺藝術。我還會給你工具,讓你解讀作品並搞懂它。我們會綜觀整段西洋視覺藝術史中的範例。為藝術奉獻的藝術家有數千名之多,但本書只會挑一百多個典範專心探討。我選擇他們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最棒或最有名,而是因為他們闡明了某種概念,幫助你充分理解這個主題的整體範疇。我可能會強調他們的多才多藝,或他們是某個藝術新方向的先驅。他們或許是特定藝術的大師、某種技巧的模範,抑或他們的作品頗具代表性。他們因為某種原因成為藝術史中的重要人物,而我會告訴你理由是什麼。我會提到、甚至討論一些藝術界巨匠,但他們的作品圖片不會出現於本書。我只能使用公共領域的照片,至於巨匠們近期的作品還是有版權的。感謝一些藝術家基金會給我公平使用作品的權利,畢竟這本書具有教育目的。我希望這個非常粗略的概述,能夠鼓勵你更深入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或藝術家。我強烈建議你自己去查詢有版權的藝術家,並研究他們的作品。我也希望你找出其他觀點,因為我的觀點只是其中一種,而藝術這個主題非常大!雖然某些大師之作引起了許多討論與掌聲,但也有許多被埋沒的優秀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值得讚賞。本書收錄了其中幾件。我希望你利用從本書獲得的知識,發掘這些比較不知名、但同樣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甚至收藏他們的作品。欣賞藝術是很主觀的,觀點也很多元。你可能不同意我的評價,但我無所謂。如果我成功達成任務,即使你跟我喜好不同,也還是能學到你自己喜歡什麼。我不會告訴你該喜歡什麼作品,但我會幫助你了解自己喜歡某件作品的原因。在本書中,你不但會學到藝術,也會更加了解自己。這很有意思的,我保證。所以,跟我一起去欣賞藝術吧!不會有人來打擾我們。沒有人拿出手機拍照,也沒有人擋住你的視線。只有你跟我,還有藝術的樂趣。
名人導讀
想看懂藝術的願望,終於被滿足藝術開開門.高素寬的藝術生活/高素寬曾經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這樣一本書,淺顯易懂、又兼具藝術家與觀眾的角度,來談論藝術?書中包含各種流派、媒材、主題,從平面到立體的「全方位」藝術導覽?有太多藝術書,一般大眾看了沒有感覺,或者越看越不懂;就好像以色列與約旦交界的死海一樣,看似一座美麗的大門,卻怎麼樣也無法一探究竟,只能漂浮在海上,享受片面之美。我本身是一位藝術家、藝術推廣者,也是藝術教學者和策展者,更能明白每個角色會遇到的問題。非常開心終於有這樣的一本書問世了!本書並不是無聊的藝術史,作者用白話方式,讓我們就像搭上了一輛藝術列車,領著讀者去想去的地方。使用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隨著本書前進,或者在某站稍作停留,試著找出自己最有興趣、疑惑的「答案」;你也可以跳躍至任何一個章節,甚至是直接跨越到當代藝術中,最少人提到的雕塑品。不論是單純的藝術欣賞者、收藏家、創作者,或在藝術領域的學生,這本書都相當適合!作者本身也是藝術家,她能幫助我們深入核心、解剖藝術;這個過程就好像在吃西瓜,外表頗硬,不得其門而入,但藉由作者提供的一手工具剖開後,我們便能拿著湯匙輕鬆品嘗,在身心靈飽食過癮後,回味無窮。書中也嘗試替我們解開一些常見的疑問,例如:「美是什麼?藝術品一定要美嗎?」這讓我想到著名美學大師蔣勳,常以一貫平易近人的語言,分享其對中西方藝術融會貫通的美學感悟;帶領我們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重新發現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美和感動。然而,作者利用實際經驗,加上客觀分析真實藝術市場發生的情況,補足了過於感性、抽象的問題,她透徹、明白、直接的敘述了藝術是什麼。藝術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喜歡不一樣的東西,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有不一樣的經驗,來自不同文化、環境,活在不同時代。對於沒有相關經驗、喜歡藝術、想認識藝術的初學者,作者在第一部也提出非常具體的方向(光線、色彩、線條),幫助我們了解、甚至能夠談論藝術,認識所有的基本技法,以及嘗試去分析它們。 那些「看不懂」的作品,作者也提出了比較淺顯的方式,例如問問自己:「它帶給我什麼感受?」我相信對於想了解藝術的人(無論是單純好奇或是專業收藏家),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引,不僅有深度,也能幫助我們思考。而若你是有一些藝術基礎的讀者,本書也有談論到深入的技巧與構圖,以及藝術的心理層面問題。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看完後就像自己學會了藝術降龍十八掌。往後去到美術館、博物館、畫展,你將會看到不同層次的風景,得到更深層的收穫。
名人推薦
藝術開開門.高素寬的藝術生活/高素寬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所專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藝術設計學程兼任教授/傅銘傳藝評家、策展人/謝佩霓藝術家/倪瑞宏
章節目錄
推薦序:想看懂藝術的願望,終於被滿足/高素寬引言:讓藝術變有趣的必修通識課第一部 這麼多經典展覽,我該怎麼欣賞?第一章 什麼是視覺藝術?別多想──先看就好第二章 怎麼跟人聊畫?看光線、色彩、線條還有……第二部 放了情感,任何人都能詮釋第三章 畫作也有人格,你會看到你自己第四章 如何看門道?這些是具體標準第三部 是觀察,也是思考第五章 肖像畫,一定要畫很像嗎?第六章 風景畫,主題是氣氛,不是地點第七章 靜物,好看、好懂、好裝飾第八章 抽象畫,你沒看到的,才是重點第九章 《沉思者》在想什麼?雕塑的魅力第四部 什麼叫美?現在你能自己定義第十章 破解藝術──讓我幫你開放眼界第十一章 藝術的未來,更多束縛被打破第十二章 藝術大哉問20(+1)第十三章 影響世人最深的大師嘉言錄附錄 藝術通識課的必考題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