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大勇1972年生,文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德勤全球服務有限公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國學特聘教授。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青年文化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被評為吉林省十大名師之一,2010年被搜狐教育和評師網,聯手推為全國211高校中文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出版《晚清民國詞史稿》、《二十世紀詩詞史論》等多部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
作者自序
前言儒家文化史的五個時期本書是我在校內校外講過多年,並在喜馬拉雅App上線的〈不一樣的儒家文化史〉課程的音訊整理稿,是我的國學系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什麼是國學呢?簡單說,國學應該分成廣義和狹義。廣義國學,即「一國自有之學」,也就是中國特有、獨有、其他國家完全沒有或基本沒有的文明精華。在現代學科分類意義上,它應該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學科部類。狹義國學,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國學」概念,它要去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只保留人文科學,也就是傳統的文、史、哲之學。那麼應當以哪個學科作為最核心、最主要的支柱呢?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還有較多爭議,我只能說說個人看法。儘管我是學文學的,但我還是堅持應當以哲學為核心,因為哲學的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也最有利於我們解釋已經約定俗成的國學概念。以哲學為核心,以歷史學作為入門的鑰匙,以文學當作最重要的建築材料,它們共同搭建起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廈。以此為前提向下延伸,我們可以找到國學的三大哲學基礎,我把它們稱為國學的規定組合──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三大基礎當中,儒家居首,它對中國的影響最為巨大深遠,至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流淌著儒家文化的血液。這些規定組合大家都一樣,如果說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恐怕主要體現在「文化史」三個字上。稱文化史,就意味著我講述的重點不在於哲學、思想的義理,而是把眼光投射在儒家哲學思想在當時和後世產生的具體影響,特別是它所引發的、人文思潮觀念的變動上。一言以蔽之,我更關心儒家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流變。所以,對孔子,我會從多個角度來觀察「陳蔡絕糧」,這個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的儒道互補,我覺得這是中國文人最典型、最普遍的思想格局,所以花大篇幅講蘇軾以證明之;對中庸,更關注其引申出來的「狂狷」文化性格,透過柳永、唐寅、金聖歎、錢鍾書等個案予以深入剖析;對朱熹,更關注其多面形象及形成之謎;對陽明心學,更關注它引發的、波瀾壯闊的晚明人性解放思潮,所以會引入〈賣油郎獨占花魁〉、〈轉運漢遇巧洞庭紅〉、〈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等多篇小說。我希望給大家展現出的,是一部豐富多元、不一樣的儒家文化史,也是一部我自己眼中的人性流變史。
名人導讀
儒家文明,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此中又以儒家最具有普遍性與代表性,尤其在治國之道方面,表現最為傑出。例如《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雖然也有高明的形上學思想,但是更多的用心是對於現實人間的關懷,是所謂「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這也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儒家文明會是最強大的治國工具了。儒家文明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完全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而中國文化內容的豐富與多元,也就顯現出儒家文明的豐富與飽滿。除了知識分子所熟知的哲學、文學、美學之外,也涉及民間日常的生活與習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要簡要、濃縮的述說,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本書就是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而以哲學、文學、歷史為軸線,展示儒家文明特殊的風采與內容。其中主要的人物,除了孔子、孟子、王陽明等聖人與哲學家之外,也包含了蘇軾、柳永、唐寅、金聖嘆及錢鍾書等文學家,而皇帝如武則天、朱元璋也在其列,這就可想見本書幅度之大與內容之豐富了。一如本書的主題所言,儒家文明的確具有強大的治國能力,而且孔子當初也是以治國,所謂的「恢復周文」為其思想的起點。但是孔子的思想並不只是停留在治國的工具,而是更進一步提出了人生終極關懷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會與哲學、文學、歷史相結合。事實上,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實也就說明儒家思想原有的豐富性。換言之,儒家文明除了提供治國之道的現實關懷內容,如禮樂制度,同時也回應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方向,這就是所謂的仁道。但是這樣深刻的內容,如果我們是以學術性的方式表達,可能會拒眾人於千里之外。因此,本書特別採取平易近人的幽默方式與趣味內容,深入淺出的說明儒家文明重要的貢獻與價值,同時也指出其中可能的限制與困難,進而能提供儒家文明在今日世界中可能有的發展方向。而這樣的內容,不僅提供了學術性的價值,也讓讀者能夠親切的感受儒家文明的智慧與風采,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好書不敢藏私,特此歡喜推薦。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
章節目錄
推薦序 儒家文明,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高柏園前言 儒家文化史的五個時期第一章 孔子奠基期——仁、禮與中庸之道01至聖先師孔子是怎麼崛起的02關於孔子的學生們03晚年的重要思想,儒道互補04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05孔子的理想,復禮06中庸之道有三,一般人很難辦到07文人的基本性格,狂狷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09論語,最真實的言行紀錄第二章 孟子的光大與成熟期——民主思想的啟蒙10 仁政,孔子沒提過,孟子發揚光大11民主思想的萌芽,民貴君輕12性善說與浩然正氣第三章 董仲舒的兩漢經學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3 朝廷像菜市場,怎麼治?14 儒家思想徹底轉化成為帝王術第四章 宋代理學期——濂、洛、關、閩四個學派15為什麼是宋朝,不是唐朝?16濂學、洛學、關學,三大學派17朱熹的閩學,存天理、滅人欲第五章 明代心學期——王陽明的天泉四訣18孔、孟沒辦到的事,王陽明辦到了19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天泉四訣20王學思想接力棒,何心隱和李贄21晚明思想多前衛?看大明皇帝就知道22 這個朝代的男女之情,擊破禮教的虛偽第六章 五階段之外的清代儒學文化結語 儒家文明現在還有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