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梁在鎮真醫院的代表院長,身兼多個電視節目,如Channel A〈隘路夫婦〉、MBN〈Dongchimi〉、Story On〈Let Me In〉的固定嘉賓,身為精神科醫師,他具體的處方與蘊含信念且直率的言談,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近期他透過YouTube頻道「梁氏兄弟的精神世界」,用精神科的觀點解釋了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致力於改變整體社會看待精神疾患的眼光。他也是Atommerce股份有限公司的顧問,透過匿名心理諮商社群「Mind Café」,讓許多人可以用非面談的方式與專家諮商。此外,他也在三星、SK、韓華等大企業,以及釜山、世宗等地方自治區積極舉辦演講。從亞洲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他在東大學願擔任精神健康醫學專科醫生,並取得東大碩士學位。他以衛生福利部指定酒精疾患專門醫院的真醫院代表院長的身分,擔任專科醫院協會宣傳理事,也是韓國中毒精神醫學會的終身會員。另外他也是衛生福利部指定的癌症預防宣傳大使,還因為這項功勞獲頒總統表揚獎。合著有《被製造出來的疾病(暫譯)》、《女人靠什麼生活(暫譯)》。梁在雄真醫院代表院長,Channel A〈Heart Signal〉上一季與心理分析脫口秀tvN〈秘密花園〉的固定嘉賓,他用敏銳的心理分析與思慮深遠的談吐,徹底改變了精神科醫師的形象。除此之外,他也以固定嘉賓和嘉賓的身份受邀出演MBC的〈星星閃耀的夜晚〉和〈全知干涉視角〉、KBS的〈演藝家仲介〉、JTBC的〈非首腦會談〉、以及TV朝鮮的〈愛情呼叫中心〉等節目,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同時他也是Atommerce股份有限公司的理事兼共同創辦人,為了讓每個來到「Mind Café」的人都可以踏出第一步,依照每個人的故事接受正確的實質治療,他更是不遺餘力。他藉由在Mind Café收到的故事為基礎,在YouTube頻道「梁氏兄弟的精神世界」以專家的角色,仔細地提供心理處方箋,同時也以一位人生前輩的角色,傳遞最實際的建議。他畢業於全羅北道大學醫學系,並在亞洲大學醫院取得精神健康醫學專科醫師資格。他是大韓醫師協會的正式會員,也是韓國中毒精神醫學會與大韓小兒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終身會員。同時他也是預防兒童虐待宣傳大使,對增進韓國國民精神健康做出貢獻,並獲得外界認可,榮獲兩次衛生部長官表揚。著書有《今天的心情(暫譯)》。
譯者簡介
蔡佩君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商務系畢業,曾旅居韓國。二〇一四年開始從事韓文翻譯,二〇二一年譯作《一人開公司快學速會的財報會計課》獲得金書獎肯定。期望自己的每一份譯作,都能為某個人帶來助益。也期許看完本書的讀者,都能越來越了解真實的自己。
作者自序
心中那些看不見的傷每個人活著,都有自己的煩惱。儘管看起來這世上不幸的好像只有自己,不過其實也有很多人,有著跟你一樣的煩惱。低自尊、不明朗的未來、與家人的不和諧、職場壓力、戀人之間的傷痕……這些是每個人都曾遭遇過的問題。然而起初輕微不起眼的情緒,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成為心裡的疙瘩。最後使得內心生病,奪走了好好繼續在這世界生存的勇氣。對身上微小的傷口反應敏感,都是源自於先前忽視了的內心痛苦。雖說現在人們已經不再對精神健康醫學懷抱偏見,但是仍然有許多人,害怕踏出接受治療的第一步。由於無法意識到自己需要接受幫助,連伸手求援都做不到,日復一日活在痛苦之中。本書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收錄了精神科醫師針對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心理問題,所提出的實際處方箋。包含了自尊、不安全感、未來、興趣等內在問題,以及家人、朋友、職場、戀人關係間會經歷的摩擦……等等相關的故事。如果你還沒有勇氣踏入精神科,如果你因為某個人不知分寸的建議而受到更大的傷害,希望你能夠繼續閱讀下去。把它當成自己的故事感受,雖然埋藏在水面下的傷口可能會再度泛紅,但是最終,你一定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現在,讓我們開始諮商吧!
名人導讀
理解自己,是邁向獨立成熟者的必要條件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有一次,與一位大學生對話。 他告訴我,自己就要升上大四,但母親依然對自己過度控制,總是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頤指氣使。不是嫌他時常偷懶不上進,不然就是批評他沒出息。 暑假,他想出外打工做外送服務,母親說太危險了,不准他去;當他待在家裡時,母親又說他整天吃飽閒著,是個米蟲! 「現在,只要和她相處多一分鐘,我就會感到噁心窒息!」他問我,怎麼辦?我問他,希望事情有什麼轉變? 「我希望,我媽能夠聽我說話,好好和我溝通,尊重我一點。」 「可是,很難吧!」我說:「也許,你該放棄這個念頭。因為,你很難改變你的家人,特別是父母。你如果想脫離這個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趕緊經濟獨立。搬出去住,不用寄人籬下,也不需看人臉色。而因為減少接觸,心情也不會常受到影響!」 「聽起來,你是要我遠離他們,老死不相往來嗎?可是,這與你的理念不同吧!你不是常說,父母要先改變,要願意與孩子改善溝通,所以我才來找你幫忙的。」 這並不矛盾。如果你是個家長,你當然要先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但身為一個孩子,你可以努力表達你的期待,但不要過度期望父母會因此而改變。 長輩帶著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在身上,已經多年,早已成了慣性,改變談何容易?何況,他們總認為該先改變的是孩子。既然不能改變長輩,那麼就減少被影響的可能;而「經濟獨立」確實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一書中,韓國兩位超人氣精神醫學專家梁氏兄弟,談到家庭議題時,也提到類似的觀點——經濟獨立。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心理上或實質上,不用在乎受到他人擺佈。 為什麼呢?因為,經濟獨立讓你有能力與家人保持距離,因為互動減少而不需要時常經歷溝通衝突或情緒轟炸。不過,梁氏兄弟也提到,如此,你還得面對一個難題,就是內心的「罪惡感」。 你可能會感到,這麼做似乎是在遺棄父母——那個當初費盡心力、生我養我的人。如果父母的操控欲非常強烈,孩子的罪惡感也會越深。因此,除了經濟獨立外,你還得做到情緒獨立。也就是,清楚明白,哪些情緒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父母的責任。 尤其是,當罪惡感湧現時,更應該去辨識,自己是否過度承擔了來自父母失望、不滿或憤怒的情緒。你沒有義務去承擔這些,你唯一能做的,是把你自己的人生活好,活出你想要的樣貌。 本書作者之一梁在鎮在書中談到:「犧牲一個人所換來的和睦,不是真正的和睦。做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需要與家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度負擔,也不要為此自責,請稱讚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努力。」 我是很認同這句話的。 《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這本書,對於人生的各項心理議題及困境,都有精闢的見解。這本書談及了自尊、焦慮、關注、職場、家庭、戀愛、未來、朋友等議題,深入淺出地剖析一般人常見的心理困境,並提供你思考這些困境的實用觀點,同時,也引導你深入探索自己。 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根本不夠瞭解自己。對自己的盲點與誤解,往往讓我們用無效的方式去因應問題,或者,根本朝錯誤的方向努力。像是前述那位大學生,期待自己的父母先改變,就是搞錯方向了。 然而,如果他明白了,但仍做不到,有可能他在情緒上未能真正從父母那兒獨立出來;除了過度承擔父母的痛苦之外,也可能是渴求父母的肯定。那麼,他需要練習的,是自我欣賞與自我肯定,而非透過家人或長輩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梁在鎮、梁在雄兩兄弟寫出了這本好書,令人相當興奮!也欣見中文版能在臺灣問世,必能幫助許多因不夠理解自我,而被困在煩惱中的人們。當你能足夠理解自己時,你才能真正邁向獨立自主,有機會蛻變為一位成熟的大人。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
名人推薦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專文推薦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李旻珊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析心事務所 陳璿丞醫師諮商心理師、溝通講師 瑪那熊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諮商心理師 鄧善庭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予昕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暖心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章節目錄
推薦序 理解自己,是邁向獨立成熟者的必要條件序 心中那些看不見的傷PART1 被世界綁架,彷彿無法看見自己——第一章 自尊|不管是誰,都無法滿足自己 想提升自尊,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想被他人肯定的我,自尊很低? 討厭總是被父母言語擺佈的自己 想說的話說不出口,越來越憂鬱 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辦? 專欄|自尊與自尊心大不同#自我意識過剩 #自我欺騙 #被肯定的渴望 #自我實現 #自戀性傷害 #情緒距離 #經濟獨立 #後設認知 #自我接受第二章 不安全感|雖然不會消失,但是可以控制 在暴食和減肥中無限反覆,我想愛自己 過度潔癖,都變神經質了 幸福的同時,又伴隨著令人窒息的焦慮 搭大眾運輸時呼吸困難,這是恐慌症嗎? 焦慮一成形,就無法控制地膨脹 專欄|強迫症與強迫性人格的差異#飲食障礙 #顏評 #強迫症 #焦慮症 #恐慌症#恐懼症 #拋開僵化的思考 #推延擔憂第三章 未來|可以煩惱未來,但不要陷入絕望 我應該工作,但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沉迷塔羅與星座,希望改變未來 因為死亡焦慮,過度依賴保健食品 擔心的事太多,負面想法停不下來 覺得會跟媽媽一樣不幸,因此害怕結婚#人生課題 #工作的目的 #命運論 #重複強迫#死後的世界 #死亡恐懼症 #斷念 #情緒獨立第四章 關注|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是一種本能 對外貌焦慮,擔心沒有魅力 內向的我也想受歡迎 過度表現只為博人眼球,這是種病嗎? 我的社群發文,被說有文青病 一獨處,就會變得很憂鬱#戲劇型人格障礙 #觀眾 #外貌排行 #我的色彩#個性修剪 #主體性 #獨處的時間 #矯飾主義PART2 找不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心理平衡——第五章 家庭|越靠近就越要客觀以待 與爸爸之間好矛盾,我們能變親近嗎? 不想跟姊姊一樣任性,所以忍氣吞聲過日子 用煤氣燈效應控制我的媽媽,讓我想尋死 媽媽離世後,遲遲無法從悲傷中抽離 「長女」二字,讓我這輩子都無法活出自我 專欄|虐待兒童,就算用鮮花也不行#與家人保持距離 #理性表達生氣 #控制欲#哀悼反應 #K-長女 #人格解離 #產後憂鬱症 #心理彈性第六章 朋友|聰明的選擇,絕交或關心 青少年時的校園暴力,依然困擾著長大後的我 朋友從外貌到行為,模仿我所有一切 聽到他們說我壞話後,一切都變了 以為自己沒事了,卻一點也不 我已經厭倦在朋友面前扮好人了#無力感 #自我厭惡 #邊緣型人格傾向 #害怕被遺棄#換氣的效果 #美麗的大人 #偽裝出來的我 #態度的價值第七章 職場|不要犧牲奉獻,也不要落荒而逃 沒辦法長時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主管離職工作一定更累,要跟著走嗎? 經常因犯錯被指責,都對自己感到心寒了 沒做錯事還是會罵人的主管,該怎麼面對? 壓力大到快爆炸,我好累 專欄|心理病態與社會病態#職業的意義 #倦怠症 #主管的角色 #非言語訊息#大腦的安全機制 #被動攻擊 #反社會人格障礙 #自戀性人格障礙第八章 戀愛|千萬不可以愛到討厭自己 毫無保留地表現心意,也有問題嗎? 要怎麼接受她的前男友? 男朋友身心施暴,但我放不下 看分手對象動態,對離別有幫助嗎? 分手好痛苦,難以忘懷那個爛情人#欲情故縱 #約會暴力 #偏執型人格障礙 #拯救幻想#迴避型人格 #安全離開 #戀愛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