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瑞秋‧德爾托(Rachel DeAlto)公關專家、媒體人物,與主題演講者,也是Lifetime娛樂頻道《閃婚》(Married At First Sight)和TLC旅遊生活頻道《凱特加約會》(Kate+Date)節目的評論專家,以及Match交友平臺的首席約會專家。她有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的法律學程學位,亞利桑納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學位,以及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溝通學士學位。經常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與訪談節目中,包括《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今日秀》(Today)、《塔姆倫‧霍爾脫口秀》(Tamron Hall),和《走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她還做過三次TEDx演說,包括〈在濾鏡世界裡做真實的自己〉(Being Authentic in a Filtered World),這篇演說是TED.com的精選演說之一。目前與家人住在紐澤西,樂於被自己的笑話逗得哈哈大笑,以及與她的狗狗麥可一起玩。
譯者簡介
瑞秋‧德爾托(Rachel DeAlto) 公關專家、媒體人物,與主題演講者,也是Lifetime娛樂頻道《閃婚》(Married At First Sight)和TLC旅遊生活頻道《凱特加約會》(Kate+Date)節目的評論專家,以及Match交友平臺的首席約會專家。她有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的法律學程學位,亞利桑納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學位,以及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溝通學士學位。經常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與訪談節目中,包括《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今日秀》(Today)、《塔姆倫‧霍爾脫口秀》(Tamron Hall),和《走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她還做過三次TEDx演說,包括〈在濾鏡世界裡做真實的自己〉(Being Authentic in a Filtered World),這篇演說是TED.com的精選演說之一。目前與家人住在紐澤西,樂於被自己的笑話逗得哈哈大笑,以及與她的狗狗麥可一起玩。
作者自序
獨行俠很酷,但我還是想要交朋友我11歲的時候,當學校裡其他同學和夥伴們在操場上玩耍,我卻自己一個人在拔蒲公英的種子。我在學校沒半個朋友。為什麼?因為,我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我的手總是高舉在空中,準備回答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遺憾的是,那些「健美操」並沒有讓我的手臂(和身體)變苗條。然而隔年,奇蹟發生了──凱特琳(Kaitlyn)轉學來了。她不知道我在學校受到怎樣的排擠,而我也故意裝作不知道她有多古怪。我並不在乎她怪不怪,我只需要知道「她是個新朋友人選」,這樣就好。認識凱特琳並讓她喜歡我後沒多久,她就邀請我去她家過夜。對一個12歲的獨行俠來說,這件事就如同史詩般宏偉。那天下午6點,我準時抵達她家門口,還帶上了我的寶盒,裡面有10種深淺不同的藍色眼影,可以為我們的夜晚時光增添樂趣。她來開門時,手裡抱著她毛茸茸的大貓咪「藍莓」。當下我的心重重一沉,但臉上還是掛著笑容──我絕不能讓她知道我對貓嚴重過敏!對我來說很慘的是,凱特琳非常喜歡藍莓,而且堅信我也會愛牠。過了一會兒,我們在她的房間,聽著拘捕令合唱團(Warrant)的〈櫻桃派〉(Cherry Pie),我的眼影也準備就緒了,然而凱特琳有其他計畫:她的貓和我必須建立感情!所有對動物過敏的人都知道,這些毛茸茸的動物,總是被那些最不可能給予牠們關愛的人吸引。於是,藍莓馬上跳到我的大腿上,而且我竟然奇蹟似的還能呼吸──順利度過了那一刻!沒想到,光是抱抱還不夠,藍莓似乎認為得增進我倆之間的情誼,便開始毫不留情的舔我、的、臉!我沒對凱特琳和這個新情人說任何一句話,相信意志力一定能戰勝生理機能。事實證明,生理機能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不到10分鐘,我臉上就開始冒出一大堆疹子,讓我看起來像個沼澤怪物。在11分鐘內,我父母就接到電話通知,隨後我被趕了出去,整個人既沮喪又絕望,還得吃大劑量的抗組織胺藥品,然後去洗了個澡。當時的我是如此渴望交到朋友,甚至願意忍受可怕的病症,只為了建立一段友誼。在那個影響命運的夜晚之後,這段友誼沒能建立起來,我還是獨自一人,再次感到孤獨。但我絕不是唯一有類似經驗的人,所有人天生都有欲望,希望有所歸屬、有所連結。社交這件事,就寫在我們的基因裡。COVID-19非常清楚的讓我們知道,人與人的連結永遠必不可少。各式各樣的預防措施,讓許多人更加意識到人際互動的價值,於是我們爭先恐後的試著用虛擬的替代方案,來複製面對面的互動行為,舉凡歡樂共處到約會,再到專業會議。我們之所以肯去適應這些方式,是因為另一種處境──疏離,讓人覺得既反常又可怕。有所連結對我們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想方設法來保持連結。但這並不表示,建立和保持連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時候,與陌生人開啟談話並持續交談很可怕,無論是面對面還是虛擬的。有時候,和我們認識的人對話,一樣很可怕。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以及該怎麼說。有時候,做自己或是展現脆弱,是很可怕的事。有時候,徹底避開這些行為,感覺還比較輕鬆。在任何時候,我們的社交焦慮、恐懼不安,都可能讓我們錯過人類體驗中的這個基本成分──連結。你有多常因為怕尷尬,而迴避某個活動?你有多少次因為擔心其他人感覺到你的不自在,而害怕去開會、面談或約會?你總是能自在的做自己嗎?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過心跳聲震耳欲聾、相信對方一定都聽到了的時刻。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該怎麼做,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這一切都會變簡單的,我保證,因為幫助人們建立連結是我的最愛。這是我過去10年裡一直在做的事情,希望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也能繼續做這件事(如果紅酒能讓我保持青春的話)。有點諷刺的是,我現在的職業道路,始於我在當律師的時候。通常來說,「律師」和「連結者」這兩個詞不會一起出現,但我就是這樣──一個特別喜歡調解和解決問題的訴訟律師。在離開律師業,創辦了一家約會公司(稍後再詳細說明)之後,我經常以教練的身分,幫助人們度過那些變化莫測的情境。我開始在媒體上露面,在紐約當地的電視臺裡實際幫助觀眾,激勵他們的約會生活和戀愛關係。這些經歷讓我後來經常出現在《走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脫口秀《史蒂夫‧哈維》(Steve Harvey)和《今日秀》(Today)等節目中。這一切最終讓我成為人際關係專家,出現在實境秀《閃婚》(如果你有看Netflix的話,找第4季和第5季)和TLC旅遊生活頻道上的《凱特加約會》(Kate+Date)。透過這些節目,我的建議和經驗能觸及的人數倍增。值得注意的是,是《閃婚》的粉絲讓我決定了本書的書名(按:原書名是relatable,有建立連結、與對方產生共鳴,讓彼此交流更簡單的含意在),且讓我持續關注「親和力」(relatability)。離開節目後,我收到數千則觀眾傳來的電子郵件、訊息和推特貼文,他們很難過我離開了。這些訊息讓人相當感動,我由衷的感激大家,但裡面也有個共同點:絕大部分的訊息都提到了我的親和力,他們說在其他新來的專家身上,很難看到這種特質。我不禁思考,「有親和力」這種特質到底是什麼意思?觀眾在我身上看到了什麼,讓他們與我有所共鳴?由此產生的反思、隨後獲得的心理學碩士學位,以及與客戶的合作,構築成了一張親和力的藍圖,不論是正式場合抑或非正式場合,很多運用這方法的人都成功了。我在本書中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一直以來,我在面對客戶和合作的組織時,都是使用這些方法,它們在社交和職業環境中都禁受過考驗,確實能幫助你採取必要的步驟,釋放所有焦慮,並開始與人產生良好的互動。本書提供了一張路線圖,讓我們回到我們天生就要做的事情──建立關係和連結。讓我們活出真實的自己,變得有自信、有吸引力,並且跨出去,立即開始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這麼做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內容分為三個部分:1. 原因──你會知道你並不是一個人。2. 做法──包括真實的工具、真實的故事、真正的方法,讓你開始變得更有親和力。3. 對象──指出特定族群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每一章所提到的故事,混合自實際的客戶經驗、統計資料和實用的建議,帶你變得有親和力。我希望你會覺得很有趣,但不管怎樣,這些笑話逗得我自己很開心。至於實用的建議,還包括了實踐每一章課程的步驟、「行動」以及「心態」。「行動」可能是要你反思某些過去或現在的場景,或是我希望你採取的實際作為。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行動的目的是要讓你反思這些主題,你要如何運用,或者可以做出哪些改變。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迷你版日記,因為寫日記是個非常好的活動,具有治療作用,且能夠帶來改變,即使是迷你版也有效。而「心態」,就是要給你一句咒語。沒錯,我就是要來迷惑你的。我們的心靈非常強大,而且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這樣的例子:只要轉變觀點,一切就跟著改變了。相信我。我的用意是透過陳述句「我(是)……」(這是最有力的陳述)來提醒你,你就是那一章內容的化身,也就是像這樣:我夠好了、我願意接受新的連結、我是個狠角色……好啦,其實沒有最後一項,不過那是真的!如果一開始你沒辦法相信這些心態,那也沒關係,但如果你一天到晚複誦,這些心態就會開始根植。不管你現在是怎樣的人,你已經開始在改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感謝你踏上這段旅程!我保證會非常值得。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卸下人際濾鏡,走進真實世界與人自在互動臨床心理師/李郁琳這些年來和個案一起工作,感受到了許多人的困擾,其實都不跳脫人際關係的範疇,從兒童到成人皆然,因此在看到這本書出版時,格外開心。人有親和需求,都有想要與他人連結並維繫關係的渴望。我們的原生家庭就是最早開始,也是最小的人際互動單位。我們與父母是親子關係,與兄弟姊妹是手足關係,面對親戚朋友也有各式各樣的親屬關係;直至求學,我們陸續建立了同儕和師生關係;隨著歲月增長,我們開始工作,也可能會談戀愛或進入婚姻,因此有伴侶關係、夫妻關係、姻親關係及職場上的各種關係,和寵物也可能會建立親如家人的關係。因此,我們的一生勢必會不斷經歷與人相遇、彼此認識、建立關係或離開關係的歷程。但,這些關係未必總是正向的,好的關係能帶來心情的愉悅、自信、歸屬感;負面或是失落的人際關係,帶來的殺傷力、挫敗感及情緒上的困擾,也不容小覷。本書作者瑞秋.德爾托(Rachel DeAlto)是公關專家,也是Match交友平臺的首席約會專家。作者在引言提到,她過去在求學時期也曾被同學排擠,以及因過度渴望友情而有討好他人、不顧自身安危的舉動。友誼,對某些人來說是如此難得,即便知道靠近會受傷,也無法阻擋他們飛蛾撲火的決心。也或許是因為有切身之痛,她更能體會那些於人際關係中受苦之人的感受。作者說:「社交這件事,就寫在我們的基因裡。」她舉COVID-19為例,提醒我們這個社會乃至世界的運作、人際的互動等,正透過各式各樣的應變措施,來複製或模擬面對面的互動。也正因「有所連結」對我們而言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會想方設法,免於與他人疏離,因為「孤獨」的感覺並不好受。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渴望與他人有所連結,就能完全不怕人際情境的多變與複雜,我們還是會擔心被排擠、遭漠視或受傷,還是會期待能與他人有一段正向的友好關係。作者同理了多數人在建立人際關係時會有的焦慮與不安,於是在書中分享案例解析、技巧練習,並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讀者反思。她一步步的帶著讀者自我覺察、釋放焦慮、實作練習──就像在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一開始,她扶著你的車身,陪著你前行,當你偶爾害怕的回過頭,也能因為看到她還在身邊,而有持續向前的勇氣;直到你已經練習得很熟練了,她才悄悄放開雙手,你則兀自前行。如此一來,你終於能走出舒適圈,撤除她為你搭過的鷹架,自在且遊刃有餘的與人互動。這本書,想提供讀者這樣的陪伴。試著卸下你的人際濾鏡,走出網路的虛擬世界,用真實的自己與人建立實質連結,帶著書中給你的忠告,建立一段真誠而自在的關係吧!
推薦序二閃閃發光的人際關係,可能是鍍金的假象諮商心理師、作家/黃之盈後疫情時代,病毒擴散大大的阻斷了人與人的距離,增加「人與人相處和直接互動」的不信任感,原本千禧年因3C發達,造成人際廣泛性焦慮,如今這種狀態也加劇了!人與人的溝通模式,快速轉變成「貼圖溝通」模式,光是最典型的親子溝通,就可能出現:「你怎麼不用LINE講就好?」「我不是已經在火鍋店打卡了,還要問吃了沒?」「有話再私訊你就好,別煩我!」3C社群世代也改寫了聚會形式,過去在外和現實中的朋友見面,然後改為網聚,直到現在轉變成不用出門就能「網聚」。真實露面的朋友,逐漸從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友情難以長久的網友──甚至稱不上網友,只是聊了短短幾天就能稱呼彼此「老公、老婆」;就連根本沒見過面的朋友,也能立刻柔情軟語起來,殊不知實際約見面,反倒尷尬得無法四目交接。疫情時期,這樣的狀況變得更嚴重。光是看到別人打噴嚏、清喉嚨、觸摸公共設施,就莫名產生不適感,這可以看作自我保護機制,也是這個時代特有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孤獨。可人類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這樣的隔離感造成了社交落差,進而難以突破舒適圈,甚至畏懼實際互動。從來沒有一個世代,這麼難以交到真實的朋友。在房間中,可以用各種社群軟體掌握天下事,並且告訴別人:「我很好!」但實際生活的感受卻大大相反;可以在社群軟體中說:「我很棒!」實則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我們並沒有因為「社群」增加而更有歸屬感,反倒會因為資訊過多,開始自我懷疑,進而耗損自我的價值感。在現今世界,一日之初往往始於社群開啟,結束於社群關閉。當一整天過去,關掉社群的那一刻,內心非但沒有感到充實,反倒無比空虛,這種感覺,正是因為離開了網路的舒適圈,突然不曉得怎麼跟外界連結。在本書中,你會看到許多身旁的例子,活生生的在你眼前。網站的社群正在擴大,真實人際之間的連結卻正在縮小。書中指出,我們在一個最孤立的社會狀態,面臨著許多難以啟齒的社交障礙,雖然手機打開就會有滑不完的交友對象,但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爭奇鬥豔的社群世界中,且由於人際關係不穩固,更難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結。慶幸這本書犀利直接的指出了這個現象,挽救我們的交友需求。包括真實人際如何激勵彼此、如何重拾與人講話的語氣語調、內容與方法,讓我們在各自創立的小世界和舒適圈中,抬起頭來,給彼此一抹簡單的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一則笑話,讓我們的連結重新啟程,且不再感到多餘!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李郁琳諮商心理師、作家/黃之盈
章節目錄
推薦序一 卸下人際濾鏡,走進真實世界與人自在互動/李郁琳推薦序二 閃閃發光的人際關係,可能是鍍金的假象/黃之盈國外盛讚引 言 獨行俠很酷,但我還是想要交朋友第一部 你家的門鈴,多久沒響過?第一章 最可怕的文明病,螢幕虛張聲勢症社交焦慮帶來孤獨,孤獨又損害健康/人類天生愛比較,只差過去不能上網/交流面對面,彼此印象更正面/與好友聯繫卻沒有實際相處,反而讓人更孤獨/你也有螢幕虛張聲勢症嗎?/暴露療法,克服社交上自我孤立第二章 討人喜歡的人,有三項特質親密的人際關係,比名聲財富更能讓人快樂/再令人反感,都有機會改變/人類就是看「感覺」的生物第二部 完美是好事,但假裝完美讓人很累第三章 濾鏡加過頭,沒人當你是朋友濾鏡加過頭,無助於人際交流/接受真實自我,也是在鼓勵別人這樣做/不夠好而偽裝自己,開啟惡性循環/用真實的自己建立連結第四章 有些人就是不相信,真的會有人喜歡我不安全感也會造成信心缺口/不是不夠好,是自我厭惡過了頭/我們怎麼看自己,就怎麼顯現在他人面前/自信,賦予自我價值感/建立自信三大要素:發掘、假裝、聚焦/第一步,挖出問題根源來解決/第二步,假裝到成功為止(不是作假!)/一天不用10分鐘,透過冥想提高效率/第三步,缺點太好找,更要聚焦在優點上/強調好的一面,建立信心第五章 你最常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就是你自己大腦像黏土,正負面都能塑形/第一步,用正向程度量表設定基準/第二步,評估環境,愛我的人也可能害到我/第三步,意識到負面思維並轉成正面/正向,吸引他人、有益健康的力量第六章 在場,是你能送給朋友的最棒禮物決定關注對象後,其他先無視/眼神接觸,但不要超過9秒/換位思考,移除不必要的干擾/帶著好奇心傾聽,對話有來有往/與人交流,務必保持專注第七章 當狀況不明確時,多聽少說不閱讀空氣,難怪別人聽不進去/根據對方個性,懂得如何配合/選擇好時機,大大提升對話成功率/調整順應力,創造更多可能性第八章 「我們得談談」,是要講好事還是壞事調整用句,人人都想跟你聊下去/開口前,停頓一秒來同理/措辭直接,又不失尊重/換句正面的話說/注意用字遣詞,關係成敗都看它第九章 花點時間想想,什麼能讓你真正的快樂我想幫助人們建立連結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目標怎麼辦?/5個問題,找到你的下一步/激勵著你的目標,也激發你的光芒第三部 關於人際關係的斷捨離第十章 人太好並不好,不要期望人人都喜歡你盲目討好,只會讓關係失衡/你是否經常取悅他人?/設定界線,不是所有責任都要扛/停頓一下,以免濫好人成習慣/練習接受,人人都有極限/人太好並不好第十一章 碰上有害關係,不如和他沒有關係明明是恐怖情人,我還替他找藉口/負能量滿滿,讓人生活在恐懼中/確認危險信號,遠離有害關係/有時候,真的是別人的問題/一旦堅持的代價太大,務必斷捨離第十二章 怎麼提出批評,又不傷了和氣從重點開始,最能展現真誠/深入討論這件事時,再加入正面評論/以目標作結,否則批評淪為抱怨/做這一切時都帶著善意,對方更聽得下去/批評的微笑曲線,讓批評更正面第十三章 隔著螢幕,肢體語言該如何解讀遠端工作、視訊,虛擬聯繫更普遍/善用能量,把說話者以外的畫面遮起來/隱藏畫面,別盯著自己/檢查自己,確保呈現最好的樣子/只剩半張臉,換用眼睛微笑/用這四招,維繫遠距離關係/後疫情時代,更要保持連結第十四章 有時,你得試著和不那麼喜歡的人連結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