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范明公先生 商聖范蠡第七十四代玄孫相關著作:《明公啟示錄》九大系列叢書《明公啟示錄:解密靈界真相》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中華文明》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統御六合》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儒學聖王》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精英教養》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鬼谷縱橫》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易經真諦》系列《明公啟示錄:解密大道修真》系列
名人導讀
歷史上最難解讀的經典《道德經》這部經典,是最難解讀的一部經。因為,人類從起源到現在,經歷了非常漫長的歷史,其中有很多階段是我們不瞭解甚至不知道的。隨著時過境遷以及事物的發展變化,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道德經》講的是什麼,也就不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一部經了。為何道德經的解讀既困難又容易?現代人所瞭解的文明,是從有文字記載才開始的。當文字變更或泯滅,現代人所謂的文明也就不存在了。在全世界的古文明裡,有文字記載且文字一直延續至今的就只有中華文明。中華的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意味著現代人最多只能看到五千年左右的歷史記載。出現於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經》,記載的是人類在文明史之前的發生過的那些事、傳承下來的哲理、宇宙的真相以及規律。現代人要解讀兩千五百年前的經典當然會非常困難。但同時,《道德經》又是最容易解讀的!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沒有解讀的標準,所以怎麼解讀都是對的;既不能證偽,也不能證實。現代研究《道德經》的學者,都以古人的批註和著書為標準。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都從字面上來解讀《道德經》,分析每個字的含意,由此來解釋全篇。但是,中華文字有一項特點,每個字都是獨立和立體的。幾個字合到一起,看似形成了一句話,但這句話可不只表達一個意思而已。因為,每個字都是立體的,單一個字的本身就包含很多層含意;當十個字合在一起,含意就成了十次方,就能構成一個非常廣博的世界。因此,如果從文字這個角度去解讀古籍,我們沒法說哪個含意是對的,或哪個解釋是標準的,這就是中華文字的特點。所以,中華的經典是絕對不可以從字面上去解讀的。因為,經典的每一句話都有著無窮的含意。如果不能從字面上解讀,那該怎麼解讀呢?從字面上解讀出來的含意,一定是最淺顯的,卻一定不能夠代表經典的真實含意。但是,經典的真實含意,也是不可能精確地被解釋出來,因為它有深度,而且這個深度是層層遞進的。同樣一部經典,每個人的解讀都完全不同,但也都是經典的含意。《道德經》又是這類經典的典型代表,這就是為何解讀它會既困難又容易的道理。瞭解起源才能掌握道德經的真意儒學則不同。我們為什麼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廣開教化之門?因為儒學的那些經典就是落地,就是要傳聖王之道、傳經邦濟世之學。儒學是世間的學問,讓人成為仁者、成為聖王。儒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天道轉化為綱常,再形成社會的倫理道德,讓大家在禮、規、制上去遵行。所以,儒學容易解讀,也很容易去奉行。比如,教人從孝開始一步步做起,就特別地適合應用。但是,像《道德經》這樣的經典就讓人解讀時不知從何下手。大家都從字面去解讀它,卻都解讀的含含糊糊。漢字是立體的,幾個字相加就是無限的含意,廣博深邃,讓我們難以窺探其中的奧秘。尤其現代人用白話文去解讀它,就相當於把一個立體的東西鋪成了平面,甚至是把平面也變成了線。一條線不可能代表一個立體,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去解讀。所以本系列專書對《道德經》的解讀,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代表《道德經》就是這個意思。《道德經》有太多層的意思了!解讀時,難就難在這裡。即使你的思想境界達到和老子相同的高度也不行。因為,連老子自己也不明白《道德經》說的是什麼,他的解讀也僅僅是一知半解。《道德經》是老子寫的,為什麼說連他都不懂?問題就在:《道德經》真正的起源是什麼?當我們知道這個答案,才能夠解讀出《道德經》裡的真相和規律,並進而運用它來指導現實人生和精神修行。
章節目錄
自序:歷史上最難解讀的經典 第一章 至真至貴,神仙之作 第一節 上古經典,神授而來 第二節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第三節 來自星辰,仰望歸宿 第二章 借假修真,回歸於神 第一節 界上有界,天外有天 第二節 中醫為末,修道為本 第三節 五根具足,聞道能行 第三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第一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二節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三節 同出異名,同謂之玄 第四章 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 第一節 天下求美,其惡自生 第二節 有無相生,長短相刑 第三節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節 弗始弗有,弗侍弗居 第五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道德經》第三章 第一節 有為之治,知者不為 第二節 無為之治,三才聚合 第六章 萬物之宗——《道德經》第四章 第一節 中而用之,有弗盈也 第二節 和光同塵,守中之道 第三節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第七章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第五章 第一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第二節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三節 虛而不淈,守仁於中 第八章 玄牝之門——《道德經》第六章 第一節 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第二節 金丹大道,有緣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