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謝哲青他在世界各地趴趴走,但算命的卻說他:天生不適合旅行。他曾經三度掉護照,還被有關當局警告:再掉就不發給你。他這輩子最珍惜的紀念品,不是紙鈔,也不是沙子或石頭,而是左手那道醜陋的傷疤。不管是旅行還是苦行,無論是探索自己還是自討苦吃,從肉體到心靈,從閱讀到寫作,他都是一個浪漫到無可救藥的旅行上癮者。謝哲青Facebook:www.facebook.com/ryanhsieh1118
作者自序
寫在出發之前數千年來,大洋洲先民們坐在獨木舟上,單單憑著風向、水溫、魚群與太陽位置微妙的差異,就可以知道洋流的變化,以及眾多島嶼的相關位置。相較於十五世紀後才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來說,即使累積了可觀的航海知識,但在玻里尼西亞人的眼中,似乎一點用也沒有。最後,長老們嘆氣說道:「早知道出門只學些沒用的東西,還不如待在家。」大部分的我們,應該都知道「為什麼出門」以及「如何回家」。無論在外流浪多久,終究會回到旅行的原點,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當然,家可能是物理性的場所,也可能是精神性的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英格蘭的年輕人受到感召,前仆後繼地奔向歐陸,去打那場「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多年後有幸還鄉的孩子們,發現自己的房間,維持得和出門時一模一樣,不禁痛哭失聲。自己在戰場上變了,但「家」仍定格在某個魔法時刻,彷彿這些物件留在原地,就能夠留住那個稍縱即逝的美好,等待遊子的歸來,繼續完成未竟的生活。這樣的情境,不僅發生在歷史課本中,也普遍存在於各地的觀光名勝。很多年前,我到挪威的 Troldhaugen 參觀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小屋,這是作曲家和妻子度過晚年的所在。小屋裡大部分的擺設仍維持著作曲家過世時的樣貌,墊在座椅上厚厚的貝多芬奏鳴曲琴譜全集,喝了幾口就放著的咖啡杯,書桌上甚至還有他剛上過墨的筆,以及沒譜完的樂曲。大文豪狄更斯、維克多.雨果、托爾斯泰、安徒生,藝術家文生.梵谷、莫內、畢卡索與達利的故居也差不多是如此場景。每當我隔著玻璃或繩子,觀看被凍結的時光,內心同時會冒出神聖與荒謬兩種相互抵觸的矛盾感受:這裡就是所有偉大的起點!但這樣就可以捉住什麼?留住什麼嗎?「家」只是象徵性地擺了幾樣東西的寓所嗎?辛丑年節氣小滿過後,母親走完她多彩且多難的一生。結果,我和家人也做了相同的事,母親房裡的每件衣服、每一條毯子、每一本筆記、每一瓶藥罐、每一張收據,都維持原狀,和母親進入加護病房的那天一模一樣。當我站在母親的臥榻前,才清楚意會到,枕頭上的凹痕、涼被上的縐摺、標示著日期、還有兩天就吃完的藥……「一模一樣」的家給了留下來的我們多大的安慰,彷彿她未曾遠去,只是離開一下下而已。當然,這些刻意保存的凌亂,延長我們對逝者的情感,同樣地,也延長了難以置信的空虛與哀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世界就是我的家。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家,就是我的世界。飄泊多年後,最終,所想所念的,是我離開的家。正如我多年前在某次訪談所說的: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早知道會發生的一切,我仍會選擇出發,浪跡天涯嗎?還是就此安分守己地,乖乖地待在家呢?旅行有意義嗎?待在家就真的廢嗎?想要了解「To Go or Not to Go」哈姆雷特式的命題,不僅需要蘇格拉底式惱人的窮追猛打,也要有一點點「You Go I Go」頭也不回地奮不顧身。觀光,或許輕而易舉,但旅行,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路途遙遠艱險,滿布著困厄與苦澀,遺憾與後悔,多年後,再看看自己所走過的戰區、災區、疫區與委曲,我仍然在思索著旅行的意義(或有沒有意義?)這裡沒有刀切斧砍清晰明快的答案,也沒有百轉千回的哲學辯證,我想和你分享的,是旅途中的焦慮、懷疑、猶豫、害怕與逃避,在歷劫平安後,或許,唯一的安慰,是看到自己的房間和出門前一模一樣,如此一來,我們知道,生活不在他方,眼前的一切,就是我們擁有的全世界。
章節目錄
Chapter 01 算命先生告訴我Chapter 02 別想擺脫書Chapter 03 失去名字的人Chapter 04 紀念品Chapter 05 你以為你是誰Chapter 06 拒絕真相的人Chapter 07 野性的呼喚Chapter 08 除了死,其他都只是擦傷Chapter 09 講了也不明白的神秘旅行Chapter 10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