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中文書)

書名 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中文書)
論語說什麼1、2
作者 梁冬
出版社 任性出版
出版日期 2021-03-04
ISBN 9789869946926
定價 499
特價 9折   449
庫存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分類 中文書>哲學宗教>中國哲學

商品簡介

宋朝名相趙普曾說,自己生平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本書作者梁冬(前百度副總裁)說,他從小就在背《論語》,
卻對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
直到2018年他開始有系統的學習,才體悟出:

《論語》,其實在教我們怎麼跟朋友、跟父母、跟自己相處,
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可以選擇做個誠實的普通人,這就是君子。

◎如何獲得快樂,如何避免不快樂?

你常焦慮、失眠?孔子認為,那是因為你學的太多,用得太少,
《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只有當你把所學轉化為不假思索的技能,你才能擺脫焦慮。
記住,是能力,而不是知識,讓我們獲得快樂。

◎交朋友或談戀愛,始亂者必遭終棄!

很多人愛交朋友,但朋友越交越多,就會因冷落某些人而被討厭。
《論語‧學而篇》:「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如果你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傚法了。
也就是交友要慎選,不要濫交,你們的關係才會像家人一樣長久。

◎往回看,不是為了抱怨,是為了要向前走
為什麼有人總是反覆被同一種人欺騙?總是為同樣的事生氣?
那是因為他沒有「溫故」──對過去深刻反省。
《論語‧為政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只要你懂得覆盤檢討,跌倒一樣可以再起。

◎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其他好事自然來
生活中,總有人忍不住做些超越自己地位與身分的事,
《論語‧八佾篇》:「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使用天子的八佾舞來祭祖,這種違禮的事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敢做?
就是警惕我們,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緊握手裡,只會弄痛自己。

◎很多事情,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一直說
部屬如果有好想法跟主管提,主管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
《論語‧里仁篇》:「事君數,斯辱矣。」
臣子諫君主,若是幾次後仍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否則會遭到羞辱。
你以為這是為主管好,但對方的感受卻是「你比我聰明」、「你比我優秀」。

◎一個人千萬別有名沒料,最高境界,是沒名有料
工作沒幾年,同業馬上高薪挖角你去當副總裁,你去不去?
孔子給的建議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一個人不該擔心自己是不是擁有好的地位、待遇,
而該關心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涵養、覺知……。

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
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
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

作者簡介

梁冬正安康健創始人、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冬吳文化創始人、生命通識學院創始人、《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訪談人。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中醫大家李可先生,同時也是中醫大師郭生白先生的入室弟子。出品音頻節目《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黃帝內經》、《梁注莊子》、《睡睡平安─論語》、《梁品》,視頻節目《國學堂》、《睡有好眠》等。出版圖書《梁注莊子》系列、《論語說什麽》系列、《處處見生機》、《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歡喜》、《無畏》、《黃帝內經》系列、《相信中國》等。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視主持人及主編。

作者自序

前言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我到了43歲才開始慚愧起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能有系統的告訴我《論語》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人們提到《論語》、提到孔子時,我總帶著某種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接觸他之前,居然對他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當我們評價一件事好或者不好時,內心應該保持一種聲音:「看過嗎?用過嗎?了解過嗎?」然後才能評價——我曾經看過一篇影評,第一句話是「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後面寫了八千多字......人們總是太匆忙的進行表達。我是在2018年才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論語》,那時恰好正在做《生命‧覺者》系列(按:作者自製的視訊課程),訪談了心理學界、科技界、哲學界的很多大家。知道了關於生命的祕密之後,再去讀《論語》,發現這些祕密在《論語》中早就講過了。試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總是不喜歡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總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哪怕做不成君子,心裡也要想著君子,要與君子做朋友,讓自己成為君子。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起碼是不自由的想法。為什麼人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當我認真讀完《論語》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活明白的人的降低層級高度的說法。 難道孔子不懂得道嗎?難道孔子不知道好壞相生嗎?以孔子的學習力,他應該比我們更能理解上古時期更多出名、得道的人。為什麼孔子要在《論語》裡如此強調我們該怎麼跟朋友相處、跟父母相處、跟自己相處,怎麼每天對自己有點兒要求?為什麼孔子要把自己落入一個二元的世界裡,而不是在一個超越二元的、終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世界裡?我現在隱約覺得,這其實是孔子的慈悲使然,他相信大部分的人此生在俗世間,還是要透過相對世界發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在不了解義的境界下過完此生。所以在一個相對世界裡,好壞的標準就顯得很重要。當我們在這個層面討論好壞時,你就會發現,如果心裡總念叨自己要成為好人,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想法、朋友圈也有所警惕。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想著的是這樣的人,結交的是這樣的人,哪怕你只是「演」一個好人,時間長了大概也會成為一個不壞的人。學《論語》,最起碼可以成為一個不太糟糕的人很多人對孔子的第一大誤解就是為權力階層背書,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在清朝末年,4億中國人,只有30萬人吃皇糧——國家發薪資,大部分的管理都是靠鄉紳階層自治。為什麼在鄉紳自治的情況下會湧現出那麼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因為不管你在哪裡,在山西還是廣東,在紹興還是西安,用的幾乎是同一套教育體系——儒家思想。而且他們的管理是自主管理,以禮來管理,而不是用刑。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如果你用法律、制度和非常明確的KPI考核,也許老百姓會避免做壞事,但他的內心是沒有羞恥感的——犯規就得接受懲罰,所以很多人就會思考該怎麼鑽法律的漏洞。但如果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道德、仁心、尊重、愛來管理,老百姓的內心是有羞恥感的,這就是差別。法律和技術也許會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規範的社會,但不會培養出溫暖的人民。我在香港工作時,發現香港的農村其實仍然延續著清朝典型的鄉紳自治制度。政府對他們的干預並不多,他們如何規畫土地、培養弟子、發展出一套社群管理制度,完全是靠彼此之間共同遵守的價值觀來推動的。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民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心有道德標準的時代。也許我們對孔子的誤讀是因為後世儒家和統治階級閹割了孔子的原本思想,如果你讀《論語》原典,會看到一位熱愛生活、對財富不抗拒,但對不義之財心生警惕的智者。 有能力、有錢時可以為人民謀福利,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道德淪喪、環境不允許時,可以退而獨處。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做到在沒錢時尋找快樂,而不至於怨天尤人;有錢時不驕橫,同時保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們現在開始學習《論語》雖然晚了點兒,但不遲。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讀書也是一樣,哪怕是即將淪為年過半百的中年人,才像以前的小童子一樣重新學習《論語》,未必能學得多麼好,在訓詁和義理上可能錯漏百出,但你仍然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太糟糕的壞人。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我發現學習《論語》可以幫助自己培養一種正心誠意、溫暖喜悅之情——正心誠意是儒家的核心心法,溫暖喜悅是做人的優秀介面。《論語》只有道德常識,沒有「思辨哲學」?第二個誤解是人們認為孔子不高級,說的都是大白話,家長裡短,顯得不夠有哲學派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以前對孔子挺尊敬的,但看了《論語》之後很失望。大體是因為他沒有看過孔子對《易》的評注,沒有看過孔子對《尚書》、《春秋》的整理,包括對歷史的記錄,尤其是他沒有看過《易傳》。所以他在《論語》裡讀到的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頭,反覆說很多事:你要認真學習;如果你學不了太多東西,起碼要有門手藝;你得把手藝練好;做事不能太著急;如果賺不到錢,也不要忘記簡樸的生活裡也有快樂;做人不要太泛泛,對所有人保持謙卑,保持學習的心態......好像都不是特別深刻的東西。這時問題就來了,連這些都做不到,深刻有什麼用?我覺得學《論語》最起碼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好部屬、好兒女——連部屬都做不好,怎麼做好主管?連兒女都做不好,怎麼做好父母?成為好主管、好父母的基礎是,你首先成為好員工和好兒女。第三個誤解是很多人對好色這件事的看法。孔子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和愛的人,我相信他是愛南子的,也是愛美食的,他對器物的鑑賞能力很高,他知道什麼是好馬,在學生中,誰能幫他,誰能更好的傳承,他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說明他是一個有品味的人。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很多城市的定位和文化,都語出《論語》,這充分說明儒家思想的確是民間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這個基礎上,有一天你放棄一切,看破紅塵,了悟生死,證道三藐三菩提,可喜可賀;如果沒有證道這個,你只是成為一個溫暖的小老頭,也不失為成功。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我們接觸儒家的時間都很早,國、高中時期,它是課文、是默寫、是那幾本惹人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時的我們,可能連「十五志於學」的年紀都不到,卻在課堂上聽著老師從十五志學講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默寫、抄寫、說教,如果調查臺灣學生與孔子的初次接觸,恐怕回憶都是惡評。青春期的我只覺得他口中的君子矯情、做作又迂腐。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成了歷朝統治者最好的統治迷藥,忠孝節義灌輸下去,人民就會乖乖聽話。可惡!太可惡了!正值反叛期、追求個人主義的青年怎麼受得了這些教條?所以一講到孔子,我就掩耳疾走,背他而去。大學以後,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自我定位,深深困擾著我。攻讀中文所碩士的期間,我們坐在教室裡,用各種深奧的學術名詞討論著孔子……分神的我翻著《論語》一條條原文,某幾句突然打中了我──他說的正是我當時的人際困惑,他說的正是一種人可以選擇的更好行為標準。原來孔子說的不是什麼艱深的學術名詞!他說的就是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抉擇難題!我像一個迷路許久、因為害怕而哭泣的小孩,意外碰到鄰家老伯親切帶我回家。那一刻,我想哭又想笑,原來如此,原來老伯平時叨唸的是這個意思!沒碰到問題前,我聽不懂、也不想聽他在說些什麼。遇到問題時,我才發現,能有一個分享人生智慧的長輩,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在那間教室裡,我第一次和孔老先生拉近了距離。我驚喜的抬起頭,卻發現教室裡依舊交換著各種深不可測的學術名詞。那一刻的矛盾,讓我不禁懷疑,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用錯了方式和孔子約會。我們布置了神聖的聖壇,將孔老先生供奉在莊嚴的祭壇上,歌頌讚揚,意圖讓年輕學子知道,你看,聖壇上的老人是聖人,還不快尊敬他?但認識孔老伯不該是這樣的,最好的約會方式是:拉張小板凳,跟孔老伯坐在路邊榕樹下,他一邊下棋,一邊聽我們絮絮叨叨的抱怨著生活。然後,他瞇著眼,突然冒出幾句金句。恰好的打中我們生活的痛處,指出我們的盲點。「齁,阿伯,你說的我怎麼沒想過?」「你還太嫩了,年輕人。」孔阿伯瞇起眼,笑得慈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約會方式。而這本書,正是另一種回歸到生活中,用一年又一年的人生經歷細品孔子的約會守則。去玩味、去咀嚼,然後驚喜的發現,我根本不用花大錢去上什麼勵志雞湯、心靈導師課程,我們的文化中有一老──有這位孔老人家,其實我們早就如獲至寶。我曾掩耳疾走、背他而去,而在彎彎繞繞的多年後,終於又回到他的身邊,坐下細細反芻他的一言一字。他使我領悟自己靈魂的種種需要,他是唯一讓我覺得我可恥、卻又可救的長者。原來,他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接近他。而這本書,也是一位回到他老人家身邊的羔羊,在歷經千帆後,終於發現,孔老夫子的討厭是因為他總一針見血戳中我們的要害,我們詛咒他,卻又知道,若真失去他,我們的生命又將繼續繞圈迷惘,我們的迷惘會勝過遠離他的欣喜。給孔老伯一個機會,拉把凳子坐下來,跟他這位老人家分享你生活的點滴──然後,你會發現,你也給了自己一個機會。推薦序二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理念不被接受的黑暗時刻;情感不被理解的糾結心境;作為不被同理的沮喪情懷,自古至今皆然。從何得解?在遙遠的千年前直至今日都有一敲響內心的答案:《論語》。本書以清晰的語言、通達的條理,在千年後的今天,解答了距離你我如此接近的人生課題。從中可知,若能守住自我價值並站穩崗位前行,事實上已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至於過程中是否開心、失意,那終將成為回頭遙望時的一道風景,掛齒與否?我想那不過是一抹坦然釋懷的微笑。人生前行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坎坷,但我們常常在事情還未發生之前,就開始煩惱糾結,為自己設下絆腳石,殊不知那些煩惱其實多數不會真的發生。而這些阻礙我們前行的困頓和矛盾、失望與沉淪,早在《論語》中已明白點出,而本書則以更淺近且貼近日常的語彙告訴眾人,這些阻礙因素得從哪些方面解套。也許是從人際關係,抑或是從與身旁人的互動,又更或者一開始便走錯了方向,「始亂」如何能不至於「終棄」?這或許才是必須面對的一生課題,本書讓我們理解真誠的面對自我、照見內心方是最主要的生活態度。生活中的自在往往與荊棘險阻互依互存。若是一個對自己的角色和分寸有清醒覺知的人,將會尊重並理解許多已知、未知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模式,而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也可說是一種將心放得更寬大,讓周遭人們感到舒心的態度,由此細推,最終得以安然自在的不也是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在且謙和的存在,推至他人身上使得他人亦感自適。看待自我價值同時,則是從未輕易放棄堅持與理想;抓穩人與人之間的分際並盡其在我,更是「心安」則為之。如此一來許多的顛簸都將成為坦途。期待在前行道路上風雨無阻或許是一個美妙的理想,但又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努力一試的方向?心安便能得到一生當中安身立命的根基,這份根基來自於圓融的生活智慧;來自於真心看見天地、看見眾生、看見自我內心後的坦蕩情懷。這份真心,將成為荊棘險阻中的心安則為之,並且始終懷抱心安於天地之間。深切期盼你我在這份真心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情懷,那將是一生中最為堅固的一份安然。

名人推薦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章節目錄

推薦序一 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羊咩老師推薦序二 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李純瑀序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第一部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學而篇〉01如何獲得快樂,如何避免不快樂?02被人誤解很正常,自己開心就好03守住自己的價值和位置,運氣就會好04對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貿然的否定05不必討好所有人,也不必為了別人討厭你而難過06如果你不打算盡力,就不要說「我盡力」07如果一年後你會後悔做這件事,現在就不要做了08不是學會了才做,是做了就能學會09你的多數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10多看別人的優點,你就不會有敵人11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12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13不要因為親密而失了分寸14始亂必會終棄!因為開始時沒有認真選擇15任何事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就會形成一種綁架16人生就是不斷的塑形和打磨17沉默,不是冷漠,有時是一種默契第二部 職場上不能只有本事,還要懂做人〈為政篇〉01嫉妒不是壞事,它會讓你更了解自己02思無邪,就是聽聽你內心的聲音03一個人如果有愧疚感,就不會是壞人04哪怕走得慢一點,也比走錯路好05做個「行動者」,而不是「知道者」06如何看人不走眼?孔子有答案07往回看,是為了要向前走08只要你成功了,說什麼都是對的09人要努力學,但不要急著學10什麼樣的人是高手?永遠只領先你半步11真的不知道,就大方承認12如何升職加薪?孔子說做到這兩點就夠了13孔子為何不斷強調「角色感」?14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那是因為你在騙自己15十年後,你能站在哪裡,早已註定16想要見義勇為,也要有相應的智慧第三部 如果你對現狀不滿,請認清這幾件事〈八佾篇〉01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其他好事自然來02做事中正,做人柔軟03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04致很努力但仍然失敗的你05不知道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問問童年的自己06成功的捷徑:先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07朝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就會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08人格要獨立、姿態要謙和、專業要夠硬09時間可以把平凡變偉大,也可以把偉大變平凡10好的歌,無須努力煽情,而是情感自然流露11能力不差卻不得志?那是因為你不懂回話的藝術12快樂不要過於放縱,悲哀不至於傷到自己13人們總是花時間找錯誤,卻忘了要解決問題14創造大家都贏的增量世界,不要玩零和遊戲15對不熟的事,小步試錯;熟練的事反而要適時收手16世道再混亂,過一個週期就會變第四部 在很多時候,和平比公平更重要〈里仁篇〉01與其抱怨環境差,不如自己動手改02很多快樂,其實不需要條件03做好人,是有代價的04做個不給世界添亂的人,就是偉大貢獻05沒錢是一種狀態,貧窮是一種心態06世間總有一種你不知道的東西,在推動著一切發展07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都不怎麼在乎品味08跳出自己的好惡,就沒有那麼多情緒09努力做個君子,你會更尊敬自己10總是做只對自己有好處的,會得到怨恨11人生最高境界,是沒名有料12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找到貫穿這件事的主線13所謂成熟,就是把看似對立變成你我共有14堅持做正確的事,哪怕回報慢一點15愛子女是天性,愛父母是人性16你與父母相處的方式,就是未來與老闆相處的依據17老是諸事不順?因為你說得太多、做得太少18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太囉唆附錄
oracle.sql.CLOB@10e83988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