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湊佳苗一九七三年生於廣島,是日本當前最受矚目的暢銷名家。曾入選二○○五年第二屆「BS-i新人劇本獎」佳作,二○○七年則榮獲第三十五屆「廣播連續劇大獎」,同年又以短篇小說〈神職者〉得到第二十九屆「小說推理新人獎」,而以〈神職者〉作為第一章的長篇小說《告白》於二○○八年獲得《週刊文春》年度十大推理小說第一名,更贏得了二○○九年第六屆「本屋大賞」。二○一二年以〈望鄉、海之星〉獲得第六十五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短篇小說部門獎,二○一六年以《理想國》榮獲第二十九屆「山本周五郎賞」,二○一八年再以《贖罪》入圍世界推理文壇最高榮譽「愛倫坡獎」。出人意表的爭議情節,引人入勝的文字功力,以及闔上書之後仍令人反芻再三的懸疑餘韻和人性掙扎,是她的作品能夠博得讀者和評論家一致好評的最大魅力所在,被譽為「黑暗系小說女王」。她的作品也是熱門的影視改編對象,除了《告白》外,《贖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為了N》、《少女》、《望鄉》、《反轉》和《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也陸續被改編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備受好評。另著有《碎片》、《未來》、《藍寶石》、《母性》等書。
譯者簡介
王蘊潔譯書二十載有餘,愛上探索世界,更鍾情語言世界的探索;熱衷手機遊戲,更酷愛文字遊戲。譯有《解憂雜貨店》、《空洞的十字架》、《哪啊哪啊神去村》、《流》。著有:《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作者自序
台灣版序致台灣的讀者:感謝各位多年來的支持,如果讀者之前曾經看過我的作品,或許會好奇這次的新作品到底會是「黑湊」還是「白湊」?這部作品名為《落日》,就是「夕陽西沉」的意思,在日文字典中,也可以查到同時帶有「沒落」的意思。太陽沉落後,黑暗就會到來,也許有人因此想像這是一部「黑湊」作品,但是,太陽沉落之後,還會再度升起,我們才能夠迎接明天的到來。人生就是一天又一天這樣的重複。對我而言,「落日」這兩個字象徵了「重生」。「重生」這也同時是這個故事的主題。作品的主角是兩個女生,不得志的劇作家千尋和嶄露頭角的電影導演香,我打算透過這兩個角色,探討「創作故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問題。我在寫小說時,有時候會把自己「想看」、「想瞭解」的事作為作品的主題,「想看」和「想瞭解」的意思似乎很像,在使用時也往往不會深思,但仔細思考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向量相反,如果用球來比喻,從球的中心向外側的方向是「想看」,從球的外側向中心的方向是「想瞭解」。但是,在創作故事時,必須同時具備這兩者,千尋「想看」的想法很強烈,香則是很強烈地「想瞭解」。她們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這個故事中也有關於開庭審判的內容,成為小說家之後,我第一次去了法院,旁聽了實際的開庭情況。實際開庭時,並沒有小說和電視劇、電影中的法庭戲那種有罪逆轉為無罪的激烈攻防,或是相互亮出王牌證據,讓人血脈賁張的場面,只有被告和原告淡淡地報告各自想要主張的內容而已。明明是基於某種負面的感情引發的事件,但在開庭時,完全無法感受到那種感情,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很想要在作品中觸及這個部分。千尋和香產生交集的小鎮上發生了一起殺人事件。一名繭居在家的哥哥殺死了就讀高中的妹妹,然後放火燒了房子,導致父母也失去了生命,哥哥被判處了死刑。香說想要將這起事件拍成電影,於是委託千尋寫劇本。千尋和香拿到了法庭記錄和精神鑑定報告,瞭解了事件的「事實」,但是,光憑事實無法正確看到被害人和加害人真正的樣子。我認為沒有感情的行為是「事實」,有感情的行為是「真相」。當她們找到「真相」時,希望各位讀者內心所描繪的被害人和加害人也會發生變化。我住在日本淡路島,可以看到夕陽沉落大海的景象,那一幕真的很美,但我已經習以為常了。在完成《落日》之後,我更加覺得能夠生活在這個地方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即使在黑暗中沮喪,太陽也一定會再升起。人生中,可能會有好幾次脫胎換骨,變成全新自己的機會,《落日》不正是邁向「重生」的一步嗎?
名人導讀
推薦序 落日之後,天明之前資深編劇.吳洛纓來自波蘭的精神分析學家愛麗絲.米勒,出生於一九三二年,在她研究下的希特勒,是個來自童年受虐,成長以後依附在極端理念(所謂基本教義派),自認為擁有了理性(武器)。在這樣的自我欺瞞下,把傷害別人當作自我保護,甚至於自我建構,從而製造大規模的破壞行動。唯有傷害別人,才能迴避自己的痛苦。這並不是為他開脫,只有積極地找出什麼樣的成因,才能避免悲劇的苦果。由於作劇本田調的緣故,接觸到許多兒虐、霸凌、人格變異、家庭功能不全等等議題,在每個充滿恨意與暴力的案例背後,都指向同一個讓人不忍直視的原因。這些加害者大多數的早期童年經驗,充斥著來自親密依附者(多半是父母)生理或心理的凌虐。被輕蔑對待或忽略基本照顧,則是第二大成因。在湊佳苗的新作《落日》中,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兩個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共構出混合著懸疑、推理、犯罪、家庭各種類型的故事。令人驚豔的是兩個「我」,開啟這趟旅程是導演長谷部香,積極表現的是年輕編劇甲斐千尋,他們尋找答案的過程,不斷地透露出自身的紋理。一個從受虐的童年娓娓道來,另外一個從眼前調查的事件往回,探究出創傷背後隱藏的大秘密。串連起兩人的是多年前曾被媒體熱議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笹塚町滅門血案」:一個繭居宅男放火殺了父母和妹妹,媒體有興趣報導的不是男孩貓將軍,而是謊稱入選少女偶像團體妹妹立石沙良,千尋的姊姊當時正是與沙良同校。因為近期另一樁類似案件加害者的精神鑑定報告,被投訴有失公允引發熱議。像是冷案重啟調查,重點不再是「誰」是兇手,而是「為什麼」殺人。在他們探訪的過程,作家筆下對女性人物通透地描寫,出現不同年齡階層性格的女性:除了主角香和千尋,天才鋼琴少女千穗、急欲脫離困境的香的母親、出身良好思想進步的奶奶、照顧千尋的芳江阿姨、被好友背叛導致殘疾的逸夏、資深編劇家大昌老師,甚至是親身目擊過兒虐卻噤聲的鄰家大嬸,都在作家筆下細膩地出場,她們的情感、姿態、話語、心情都被照顧地無微不至,像是動態的示意,可以準備開始選角了。追尋的本身就是一齣精采的戲,追尋的本身即其價值所在。高張力的戲劇性是湊佳苗一貫的特點,這從她的小說被改編成電視電影的比例就看得出來,她的小說幾乎是飽含文學成分的劇本故事大綱,因此每個小說的改編企劃都能吸引到相當優秀且高知名度的編導演,她自己也曾嘗試直接寫劇本,再改為小說,顯見對於文字創作以外的媒介的確有興趣。每篇小說改編後的作品是另一次再創作,姑且不論成功與否,小說中迷人甚至帶著點神秘魅惑的角色,相信對演員或導演都極富吸引力。你的童年幸福嗎?這個問題會被挑戰的是幸福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但答案卻可以直觀面對。擁有幸福的童年,可以滋養人的一生。但傷痕累累的童年,卻得用一生在療癒童年的創傷。我們身邊一定有人始終憂鬱、否定自我、缺乏安全感、懦弱,甚至深陷重複的親密感情問題,童年無法再來,但我們已經比孩子時更有力氣更有思考力,面對童年並不為了推諉卸責,把一切歸咎於童年的不幸(事實上這樣的思考模式也是個大問題)。而是為了讓創傷得到最適合的撫慰,童年不可逆,但我們得有往前走的勇氣。願以這段話祝福在兒時沒有被好好對待的人,成為有意識的受害者,善待那些傷口,可以避免成為下一個加害者,更值得擁有傷痕成為勳章的人生。「唯有當生命力得以發展,自我才可以發出聲音,開始生長,並產生創造性。過去那充斥著恐懼、空虛、自大幻覺的內心,而今能展現意想不到的生命活力。」──愛麗絲.米勒《幸福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