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篠原拓也 株式會社日生基礎研究所保險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公益社團法人日本精算師會(IAJ, Institute of Actuaries of Japan)正式會員。一九六九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數學科。一九九二年進入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工作,二○一四年起就任現職,負責根據統計理論研究保險事業之經營與風險管理、評估保險商品收益性與風險、分析死亡率和疾病發生率、調查社會保障制度(醫療照護)等。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以「統計思考」的形式,彙整身為研究員的知識見解,用簡單明暸的方式,傳達將相關知識活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式。
譯者簡介
李貞慧臺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經濟學碩士,取得中國生產力中心第十屆中日同步口譯人才培訓研習班結業證書。擅長中日對譯,目前專職從事金融商業、醫學、核能、光電、機械設備、電機工程、美容等口筆譯工作。
名人導讀
事物的本質理解了,就不會因複雜度影響正確判斷睜開眼睛,你看到的是甚麼樣的世界?古人才有閒情逸致看著日升月落、季節變換,隨著工業時代、資訊時代一直進展到數據時代,無論是小至該去哪裡買口罩,大到如何經營企業,一切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如何觀察事物找出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成為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中生存的關鍵能力。《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這本書,與其說是在介紹如何透過統計分析來找出事物本質的關鍵,我認為應該說,作者是在用統計作為工具來談如何剖析問題的心法。有時候科學是反直覺的,就像是連續投了三次硬幣都正面,我們總會覺得下一次是反面的可能性較高?從作者的角度看來更像是人類的直覺是反科學的,因此他透過了許多生動的例子(甚至有很多都跟現在疫情前後呼應,你若是覺得作者有預知能力,你看,你的直覺又在反科學了。)來詮釋人類的心理特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研判事物的本質,而唯有理解與反省這些人類直覺上的缺失,用數據來補強決策,才能避免錯誤的決定。像是作者提到人類的心理會傾向規避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大部分所認知的風險其實不是真的會發生損失,而是我們害怕不確定性,反而選擇了不利的選項。若是用作者書中的心法對照目前疫情現況,就可以清楚理解大家搶購口罩的行為,其實心裡都知道實際上不戴口罩的真正危害並不大,但是卻擔心未來有買不到口罩的可能,因此選擇了對於全體民眾最不利的選項──瘋搶口罩。若是主政決策者能清楚事物的本質,就應該理解宣傳非發燒感冒者不需戴口罩這個做法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並非這起風波的核心關鍵,如何降低大家對於未來可能買不到口罩的擔憂才是核心,從這個核心本質下手,就可以清楚掌握施政決策的優先順序。從二○一六年AlphaGo橫空出世後,許多人越來越擔憂機器的計算力有天會超越人類,甚至取代人類。以我做數據科學二十年的經歷看來,我在這行業的每一天都只會越來越讚嘆人類的智能,而感受到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不足。在過去透過簡化的統計模型描述這個世界,後來發現這個世界就是如此複雜,企圖用簡化的數學模型來詮釋是不足的,也因此有了深度學習,那是否意味著人類的決策應該也要從簡單變複雜?我覺得這反而像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概念。機器由於缺乏真實的智能,因此只能透過從簡單邁向複雜來提高準確率,但是只有人類具有抽絲剝繭、御繁為簡的能力,只要事物的本質理解了,也就不會因為複雜度而影響了正確判斷。機器的算力只是人類的工具,就算有龐大算力在手,若是決策思維不變,那就仍然只是「工人智慧」。《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中所談的內容,我覺得不光是一流商業人士需要了解,應該是現在人都應需要具備的數據決策思維。數據決策人工智能科學家尹相志
章節目錄
推薦序 事物的本質理解了,就不會因複雜度影響正確判斷前言 在人生各個階段做出「不後悔的判斷」Chapter 1 資訊「是真?」「是假?」──【推論力】統計思考讓你看清一切01瞬間知道那一排「要等幾分鐘」 運用「利特爾法則」做出聰明選擇02蝴蝶振翅表示遠方有龍捲風? 重新檢視「初始條件」而非「結果」03用「製造批號」推論「製造數量」 由片斷「掌握全貌」的方法04不良品「何時‧何地」發生? 不為統計「悖論」所騙05一家店的來客多寡,幾乎會維持在「座位數的六成」 人的行動出乎意料地「隨機」06「有付出就有收穫」就統計來說,正確嗎? 某天突然「開竅」的法則07「喝咖啡就生病」真正的原因是? 導致結果錯誤的「干擾因子」08「很難擺脫」低潮的心理 「有二就有三」的法則09「身高較高的人體重較重」是真的嗎? 小心「迴歸分析」的陷阱Chapter 2 這個戰略「不利?」還是「有利?」──【決策力】用「假設」思考,即可做出正確決斷10「彩券獎金」會消失,一如預期 「不輸給金錢誘惑」的思考方法11「全體同意的決定」為什麼會留下禍端? 跳脫「團體迷思」的方法12如何選擇「家電產品的保固期間」比較有利? 人會做出「確保安心」的抉擇13「資訊越多」越難做出抉擇 「資訊偏誤」擾亂判斷14到底要看「病患數」還是「疾病比例」? 「多方面觀察」數值資訊的習慣15能幹的人「用二個戰略判斷」 聰明的「定位」法16癌症檢查結果有多正確? 不被「偽陽性」「偽陰性」所騙Chapter 3 這個選擇「賺到了?」還是「虧大了?」──【識破本質力】可以輕鬆選擇「要什麼、不要什麼」! 17機率可以是「二分之一」也可以是「三分之一」? 「懷疑前提」的習慣18同班同學「同一天生日」的機率是? 那件事「真的是奇蹟」嗎?19遇上「颱風」和「扒手」的機率有幾%? 「懷疑關聯性」的習慣20不受表面的「營收成長」迷惑 「看穿數字戲法的謊言」的方法21此「平均數」足以代表集團嗎? 找出部分「突出的數據」22「氣溫三十度左右」的感覺因人而異 了解統計數值的「模稜兩可」23看穿不適用「數量邏輯」的情形 「以小制大」的聰明思考方法Chapter 4 應該「規避」還是「承擔」風險──【簡單思考力】簡單思考問題自然解決24保費中設定的「適當空間」是? 「留白」保持彈性25為何無法避免「二年級魔咒」 用「回歸平均」挑戰常識26得不得流感之間 「簡單思考」複雜事物的方法27到底要戴幾層「口罩」才能安心? 「保持公正觀點」的方法28如何「妥善分組」? 巧妙運用「隨機要素」的訣竅29生存率、死亡率的「正確看法」 要「彈性」因應時代變化Chapter 5 結果「不對」還是「合理」?──【彈性思考力】「稍微」改變看法,思考更有彈性30「不安」從何而來? 規避未知的「艾斯伯格矛盾」31真實隱藏在「手邊沒有的資訊」中 留心「抽樣偏差的陷阱」32把「壽險」和「產險」一起看,妥當嗎? 試著區分「同質資訊」和「異質資訊」33「問卷結果」有多少可信度? 「取樣」會影響調查結果34思考今後企業必要的「次經驗法則」 「穩定的戰略」,不無謂地樹敵35「正常」「異常」的界線 懷疑常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方法後記 快樂地鍛鍊「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