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艾德溫帕克比較法學教授,兼任全球法律轉型中心主任。合著有《法律與資本主義:從企業危機看全球法律制度與經濟發展》(Law and Capitalism: What Corporate Crises Reveal about Legal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並合編《基礎資源取用治理》(Governing Access to Essential Resources)一書。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趙盛慈專職自由譯者,喜歡知識、深思與推敲文字。
作者自序
【前言】我一直有寫出這本書的念頭。構想最早出現在二○○七年秋天,全球金融體系開始搖搖欲墜、瀕臨崩潰邊緣之際。當時危機來得如此迅速,沒有人能多加思考,而風暴過去後,我和許多人士想要探討,近幾十年來,金融體系的擴張快得驚人、驟然崩盤是何原因。我和跨領域人士合作,一次針對一個金融市場區塊,解析金融市場的制度架構。儘管新穎奇特的資產才出現不久、金融體系也無比複雜,但研究發現令我深受啟發的一點是,金融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竟如此熟悉。隨著一點一滴深入探索各種資產,我們發現了私法的核心制度:契約、財產、擔保、信託、公司和破產法。這些制度推動金融資產市場的擴張,最後也成為市場崩盤的關鍵決定因素。當資產的實際收益開始不如預期時,資產持有者行使法律權利:他們依照約定,執行擔保品追繳、信用額度、附買回交易契約、破產避風港等措施,進而導致危機愈演愈烈。有些人還能及時逃出來,然而更多人發生資產無人接手的情形,而僅某些國家的央行願出面解決。我從錯綜複雜的金融體系找出核心模組,追查過往淵源。我調查了財產權及簡單債務工具的演變、擔保債務憑證的各種抵押品和擔保品形式、用益權和信託的演進,公司型態和破產制度的歷史,以及在經濟生活中做出生死攸關決策的重大時刻。資料讀得愈多我就益發相信,從調查全球金融體系的出發點,我找到了財富生成的源頭,也就是資本創造。本書是我的研究成果。我在書中提出,資本是經過法律編碼的產物(編譯注:Capital is coded in law,在中文法律用語上並沒有「法律編碼」這個詞,通常我們也不會說「法律編撰」,譯為法律制定[並施行]應該更貼近法學領域的本意,但考慮英文語脈及雙關的含義,以凸顯、呼應創造資本與財富背後法律密碼的模組、元素、手段與作用,讓書中提到legal coding、decoding的行為,能更具象地幫助讀者理解與體會,因此全書以「法律編碼」指稱)。普通的資產就只是一片土地、一個在未來收到款項的承諾、親朋好友集資的創業,或是個人的能力和知識。但這些資產都能在法律模組的包裝下成為資本,而派上用場的法律模組,也對近幾十年金融活動興盛的關鍵「資產擔保證券及其衍生商品」進行了編碼。這些法律模組(契約、財產權、擔保、信託、公司、破產法)能為某些資產持有者帶來比他人更多的優勢。數百年來,私人律師創造並改寫這些法律模組,使其能適用於日新月異的資產項目,並為客戶增加財富。國家則透過強制力執行資本享受的法律權利,以支持資本編碼。本書從資產的角度出發,講述關於資本法律編碼的故事。這些資產有土地、商業組織、私債、知識,甚至包含自然界的基因密碼。我並未逐一回顧法律的每個演變(即確保舊有編碼技術能適用於新資產所必須歷經的轉折)。對律師們而言,應該會對種種細節感興趣,但對圈外人來說,該內容將變得太過瑣碎複雜,反而會掌握不了法律創造財富與不平等的基本概念。此外,已有諸多文獻討論特定法律制度的演變,例如信託、公司型態、擔保法等。想要深入了解的讀者,可參考注釋裡的引述資料。我認為有必要予以簡化,讓非律師背景的讀者也能讀懂本書,所以還請法律歷史學者及相關領域的法律專家海涵。本書的目標讀者是一般大眾。這些讀者可能因為害怕法律書籍太枯燥複雜,或是覺得不相干,而從未讀過任何一本法律書籍。我除了讓內容好理解,也試著讓法律制度讀起來有趣,並與當今探討的不平等現象、民主制度,以及治理議題產生連結。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強大工具,若能善加運用,將有助於達成諸多社會目標,但我接下來要談的是法律由於各種原因,成為只為資本服務的工具。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法律的密碼,發大財的神奇鑰匙黃士洲在擔任財稅法科的教職之前,我曾有過兩年的商務與稅務律師的工作經驗。回憶當時二十出頭,單單純純地把一件件的契約撰擬、併購專案與稅務訟案,認做是交待老闆與磨練自身專業的任務,任務解完一件算一件。多年後,有幸協助多項財稅立法、受邀報章雜誌撰寫社論,過程中慢慢發覺到,每項重大財經與立法決策的背後,都有著利益團體運作的斧鑿痕跡。所謂「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誠如本書《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所指出,利益團體之所以用盡洪荒之力運作也好,一份一份法律契約也好,各所企求者,莫不是將自己的利益與資產,設法編碼(encode)入法律制度,成為受保護、壟斷的資本,為其創造源源不絕的財富。本書作者卡塔琳娜.皮斯托教授擅長公司治理、法治與法律對社會的型塑與影響,學貫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厚實學養,即便是抽象的理論說明依舊字字珠璣,值得品味再三,更別說是從有形資產、法人說起,貫穿智慧財產權與數位科技的區塊鏈與AI契約,輔以眾多知名案例(如第三章中的雷曼兄弟與蘋果公司),鮮明地佐證了法律制度如何決定/扭曲市場競爭規則。最後,回歸到民主制度的存續關鍵,乃是法律制度及資本密碼的掌控必須重回國家政體的手中,全書起承轉合,架構鮮明有序。皮斯托教授在本書的寫作方法論與觀察取向,明顯有別於個人在傳統法學教育之中,所看重的法釋義學(即字斟句酌的法官裁判觀點),作者在書中許多處如同抽絲剝繭般地直搗財富與社會現況的核心。閱讀過後,過去所學雜亂又破碎的民事財產法、商事法、智慧財產權,還有稅法等,彷彿被打通任督二脈一般,開始有了貫串彼此的思想主軸,同時也觸發反問自己先前身為律師,現為法學教授,是否也只是資本編碼工具下一名混吃混喝的編碼奴隸?此類珠璣晨語,諸如「資產」(assets) ≠「資本」(capital),個人擁有的「資產」必須透過法律條款的適當「編纂」(英語codify,同時有予以法典化與編碼化的雙重關聯),才成為受保護、創造財富的「資本」;用法律來規範資本是一種巧妙的做法,若規範過程相當不透明,法律在帶來財富的過程中,隨之即造成不平等,更威脅到今日民主社會體系的結構;資產持有者之所以可以逆風前行、長久累積財富、占盡優勢,往往都是靠著資產的法律規定,深化自身財富權利,同時也讓他人丟失財富;更別說是資本國際移動,讓公司可以自由地變換國籍、身分,按照自身需求選擇或排除法律,連稅率、繳稅與否,都可以自由決定,差別只在律師的文書作業而已。論起我國財富分配惡化問題,眾人視野多聚焦低薪與高房價問題。個人觀察,低薪與高房價充其量不過是結果、病徵而已,絕非原因或病因。倘若有請本書作者來為台灣經濟把脈,或許皮斯托教授會指出低薪源自最低工資不足、勞動法令並未落實、非典型勞動(派遣工)的法令保護不足,以及外勞開放等四項政策法令;或許也會點名房地產市場不夠透明(實價登錄揭露訊息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沒有開徵囤房稅,遺贈房產的稅負還有地價稅、房屋稅也偏低等法律制度,這些讓擁房者、炒房者可以穩賺不賠、義無反顧地投入資源炒作的法律密碼;或許也會發現大老闆們之所以可在股海翻騰、左手股利、右手證交所得賺得盆缽滿溢,無非靠的是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其間接阻斷股票買賣的透明性)、股利所得百分之二十八的分離課徵,利用投資公司操作則全都免稅,更別說就算被抓到內線交易,定罪率不高,不少實例中只要涉案人願意吐出非法利得,多可輕判緩刑。最近,立法院翻修公益信託法制,設法矯正財團、富商將股票、土地灌入公益性質的信託基金,也就是為人詬病的「假公益之名,行避稅之實」。但是相關修法草案裡,攸關透明與監督的機制,顯然並不到位,光是捐贈人資訊就可選擇不公開,更別說是關係人交易的揭露,以及新法理當溯及既往適用到現存的信託基金,也都付之闕如。倘若這樣漏洞百出的立法通過了,如皮斯托教授所言,反倒為這些巨富財團躲避監督、納稅義務的「租稅天堂」,多蓋了一道堅不可摧的「一切合法」的護城牆!此外,如果我們把眼光轉向近年蓬勃發展的跨境電商模式,一一拆解它們的營運環節,也會發現臉書、Uber、Foodpanda及Booking等,這些利用線上平台模式營運的跨境電商,其營運模式很大一部分正是利用法律、契約的取巧安排,將風險推卸給消費者、供應商、協力廠商,且利用國際稅務的漏洞,享受幾乎不繳稅的待遇。近來新聞不斷披露,如跨國訂房網個資外洩,讓消費者被詐騙集團盯上,損失金額數千萬;又如新加坡知名訂餐外送平台向消費者收款後,境外停止營運,倒債連累國內餐飲業者也是數千萬之鉅;又如個人加入線上服務平台,提供送餐、送貨、客運服務,發生人身事故,境外的線上平台應不應該承擔起雇主責任?這些法律風險,境外電商也都設想到了,並利用契約與法律制度,設下兩道保護傘:(1)單向契約關係:不論消費者也好、協力與供應廠商也好,都是與境外平台營運商簽訂所謂的「跨國契約」,一旦有事,跨境追訴困難;(2)特意在台灣境內不設置固定營業場所,更可迴避我國各種法令的管制,並減輕稅負。最後,皮斯托教授在書裡最末一章提出七點建議,告訴我們如何讓國家拿回資本密碼的掌控權,此番諍言務必銘記在心。大多數的我們每日兢兢業業(過勞加班如家常便飯)、低著頭過著自己的小確幸日子,不時抬頭一看,卻有人不學無術每日開著超跑滿處跑。對此,我們可以選擇當鍵盤酸民在同溫層取暖,更可選擇平心靜氣思考,想清楚才智努力均不如己的這些人何以一路發大財?除了是幸運的精卵(有富爸爸)之外,究竟還隱蔽了什麼樣的法律密碼(如閉鎖性公司)?當人開始思辨之後,解碼程序才能啟動,找到程式碼被偷植入的木馬(這並不難!),同時累積重新編碼的社會共識與政治壓力(改革的決心!)。民眾如果沒有思維上的免疫力,一味耽溺於小確幸,對政府、財團冠冕堂皇的鬼話(例如宗教財團法人財務不宜公開、高科技減稅會讓全民發大財)照單全收或無感冷漠,到頭來就是讓大家陷入被各種資本、利益財團所俘虜、收買,變成活在假冒民主法治之名的壓榨、剝削之下,苟延殘喘度日的順民。(本文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副教授、台灣大學公法學博士)【推薦序二】法律應該為民主社會的公眾服務超級Y在今年五月,資本主義的一級玩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沒有教科書能夠預測到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no textbook could have predicted the strange economy we have today.)回顧過去二十年,這個「奇怪的經濟體制」有著各式各樣的複數型態:生態資本主義(Lester Brown, 2001)、災難資本主義(Naomi Klein, 2007)、慈善資本主義(Matthew Bishop, 2008)、技術資本主義(Luis Suarez-Villa, 2009)、大數據資本主義(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2018)、監控資本主義(ShoshanaZuboff, 2018)、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Jonathan Haskel, 2019),這些多樣變形看似反映社會變遷的加速進展,人們每天都求新求變以應付社會要求,但在這些變化中始終保持不變、我們每天身處其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各領域的學者們卻鮮少有一致共識。我們因此發現自己像活在水裡的魚一樣,魚可以明白魚缸裡不斷變色的水是怎麼一回事,但那始終不變的、魚每天身處其中的水到底是什麼?魚必須跳脫出來,到沒有水的世界進行反思。同樣的,要認識資本主義,一種方法是讓自己的思維進到資本主義尚未成形的階段裡進行反思,從歷史的演變中認識它的本質。事實上,這就是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進行「症狀分析」的方法;他從資本主義出現前的封建社會中考察,發現商品的價值原本取決於人跟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如農奴與領主),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卻以為商品價值源自商品本身(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的特徵是人們對商品的幻覺──商品拜物教──遮掩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建立在剝削的社會關係上。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學者開始像馬克思一樣,從更長遠的歷史演進思索資本主義的本質與未來,較著名的像是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寫的《債的歷史》,考察人類債務關係的演變後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化的「欠債還錢」並非理所當然、自古如此,或是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從歷史數據中得出資本家用錢滾錢的資本報酬率永遠大於勞工階級用勞力賺錢的經濟成長率,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走向貧富不均的社會。如今,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的這本《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提供了讀者一個思考資本主義的新方向。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當初讀《債的歷史》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大歷史感,前半部介紹過去四百年來資本主義社會中法律編碼的演變,土地如何變成可擁有的財產?公司如何變得如此無所不能?金融機構如何合法的以貸養貸?公有的知識如何變成私人財產?這些都是資本主義過去四百年來的成就。後半部則分析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合法地讓頂層階級人士維持既得利益。皮斯托在本書中的基本論點是:資本主義造成了財富不平等,但是皮凱提所說的「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不是原因,而只是結果。真正不平等的根源在於,有錢人的資產有法律撐腰。因為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是必須透過法律編碼將資產轉變為資本,所以最懂得善用編碼策略的人,才能夠持續「合法地」創造財富,一個簡單的例子:透過法律編碼程序,自己開公司就可以適用較低稅率。而既然資產的價值取決於法律編碼,那麼財富的創造與分配也將取決於法律編碼,所以是資本社會的法律使得財富不平等得以可能。光是這樣簡潔有力的論調,就可以延伸到本書作者的另一個核心論點:「國家-資本-法律」三位一體,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是個神話。因為資本必須透過法律程序才得以運作,而法律的力量根基於國家的強制力,若無國家在背後維護,資本主義就不會存在!例如二○○八年次級房貸風暴的債務市場就完全是在法律編碼下形成的,而在雷曼兄弟倒閉後,最後出來紓困拯救資本主義的仍是國家。因此,若要扭轉資本主義造成的財富不平等,關鍵就在於,法律不該借助國家力量為資本服務,法律應該為民主社會的公眾服務。雖然本書中舉的例子多半是西方的歷史,但是與台灣的脈絡對照之下仍高度具有參考價值,無論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亞泥採礦權展延爭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爭議、一例一休修法爭議,台灣近年各種社會議題都顯示出「國家-資本-法律」三位一體的連動關係,卡塔琳娜.皮斯托提供的許多案例分析都非常值得台灣的讀者借鏡。如果巴菲特說「沒有教科書能夠預測到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那我願意說讀者手上的這本《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就是理解「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一點也不奇怪的一本教科書,不僅如此,它還是一本刺激想像力的指南,讓我們想像:一個法律不再為資本服務而終將與人民站在同一邊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本書作者為YouTuber)
章節目錄
推薦序 法律的密碼,發大財的神奇鑰匙 黃士洲推薦序 法律應該為民主社會的公眾服務 超級Y前言一、法律王國如何編碼「一切合法」的「生財條款」二、編碼土地土地如何編碼為土地資本三、複製法人公司如何編碼為企業資本四、創造債務債務如何編碼為債務資本五、納自然法則為己有無形資產如何編碼為智慧資本六、全球法則談維持全球資本主義的法律秩序七、資本密碼大師創建法律條款在全球風起雲湧八、新密碼誕生法律編碼的競爭對手及保護私有財產的數位技術九、你以為的「依法治國」其實是「資本治國」當既得利益者以合法手段巧取豪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