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立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歷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暨主任、臺大醫學系講師,長期鑽研網路數位科技對身心健康的衝擊,善用多元治療模式改善網路遊戲成癮,為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首屆理事,所著《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榮獲衛生福利部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是台灣網路成癮防治的暢銷書籍。張醫師專精整合醫學,獨步全球地提出「正念力 × 好眠力 × 好食力」的「三力自癒法」,結合功能醫學檢測、營養醫學策略與深度心理諮詢,改善網路數位時代常見的身心困擾,包括:腦疲勞、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肥胖、代謝症候群、過敏與皮膚症狀等。作品包括:《APP 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大腦營養學全書》、《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生活,依然美好》、《上網不上癮》、《25 個心靈處方》、《如何用詩塗抹傷口?》(詩集)。有個人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頁「張立人的祕密書齋」。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E世代競爭力:手機健康用自控力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前理事長台灣心理學會前理事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我在 2014 年和一群有使命感的好友共同創立了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張立人醫師是學會第一屆理事,我們一群臨床心理、精神醫學、資訊教育等相關的專家學者看見e世代網絡沉迷的新興心理問題及其危害,也感受到許多家長與兒少青少年的苦惱與需求,我們一起倡導「上網不上癮」。立人醫師於 2013 年就寫了《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心靈工坊出版)一書,這本書以非常流利易懂的文筆,結合實例,介紹什麼是網路成癮、其危害成因及治療建議。這本書已是很多學生、老師及家長認識網癮的入門書籍。這幾年,隨著手機和 APP 使用的普遍化和低齡化、遊戲廣告的氾濫,3C 成癮問題更成為很多兒少青少年的重要行為議題;如何預防也成為學校與家庭的挑戰。根據亞大團隊 107 年 12 月針對 515 份國中生與 1012 份高中生家長的管教困擾與需求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困擾國中生家長的 3C 管教問題乃擔心孩子上網受騙、被霸凌(41.7%)、視力和身體變差(39.2%)、玩 3C 功課退步(32.8%)、擔心孩子看色情、暴力影片遊戲(32.2%)、孩子沉迷3C難以管教(24.3%)等;而困擾高中生家長的 3C 管教問題,也是擔心孩子上網受騙、被霸凌(40.7%)、視力和身體變差(37.2%)、玩3C功課退步(21.2%)、擔心孩子看色情、暴力影片遊戲(18%)、孩子沉迷 3C難以管教(16.9%)等。由此可見,約有二至四成青少年的家長正為孩子 3C 不當使用及其危害所困擾,但不知如何管教。針對此,很高興立人醫師的新書《APP世代在想什麼》,可為家長們分憂解惑了。立人醫師再度彙集臨床案例和最新文獻,以流利生動文筆撰寫新書《App世代在想什麼》,全書分為四大篇,前兩篇聚焦於兒童、青少年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及常見網路不當使用議題的解析;第三篇則介紹能提高沉迷當事者健康上網動機的溝通和晤談技巧,最後則介紹具體的戒癮方法,包括戒癮宿營、透過親友幫助多與真實世界接觸等,以及極具特色的三力自癒法(正念力 × 好眠力 × 好食力),乃從行為、身體、睡眠、飲食等多方面切入的整合性醫學策略。這本書兼具具體實例和新知引介,讀者若能充分加以應用,預期可有效協助解惑很多 3C 成癮相關的個人和家庭困擾;很樂見此書的出版,相信有益於促進社會大眾 e 世代重要競爭力──手機健康用的自控力。【推薦序二】網路世界的最新導覽與素養指南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每天打線上遊戲幾個小時,就算是網路成癮了?」深耕網路成癮的臨床與研究多年,不論是在我的診間裡,還是研究發表的採訪時,我都覺得這是個最簡單,也最困難回答的問題。我總是反問:「每天要讀書幾個小時,才能考全班前三名?」關心網路成癮的朋友們,大概可以秒懂我要表達的意思了:關心孩子有沒有網路成癮,就和關心他們讀書的狀況一樣,重點是瞭解網路、書本裡的世界有多吸引他;而不是著急地計算他坐在電腦、書桌前幾個小時了。但不是在網路世界裡土生土長的我們,該怎麼認識網路世界呢?《App世代在想什麼》就是一本完整的網路世界導覽,每個篇章的開始,都是則有趣的故事:從小被平板電腦(iPad)養大的「艾培」、整天時時刻刻不斷向朋友同事傳 LINE 的「賴主任」……這本書不只告訴您「網路遊戲障礙症在兒童青少年的盛行率」,還讓您如臨現場般地看到了從拒學到賭氣休學的線上遊戲玩家,還有他不知所措崩潰的媽媽,以及氣急敗壞打算斷絕關係的爸爸。相信您可以從張醫師幽默感性的筆觸中,欣賞到網路世界裡最新、最完整的風土民情;也無痛地上完一門「網路心理學」的課程。您有沒有想過:Facebook 只能「按讚」不能「按爛」,和YouTube 能「按讚」也能「按爛」的設計,對這兩個社群平台的生態,有什麼深遠的影響?這本書集結了張立人醫師最細膩的各種觀察。早在智慧型手機風靡台灣的七、八年前,我和張醫師一起編寫了「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我就由衷地折服張醫師觀察到手機改變我們生活樣貌的各種現象。張醫師對網路與手機世界冷靜的視角與細膩的觀察,讓我成為他第一位受益的同事─我們編寫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自 2014 年發表在國際期刊至今,已經有德、法、西班牙、伊朗等全世界將近二十個國家要求我們授權翻譯,也有將近兩百篇論文引述這份手機改變生活的觀察報告。相信這本是渴望了解網路世界的您,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張立人醫師的這本最新作品,也是市面上、乃至學術界非常少見的網路素養指南。張醫師毫不藏私地分享許多融合各家之長,與自身臨床實戰的心法,例如建議每個家庭都可以向遊戲公司學習,讓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有榮耀」、「有目標」、「有互動」、「有驚喜」就是非常實用的方法。張醫師先前在心靈工坊出版的大作《上網不上癮》已經被許多政府部門做為制定政策的專案名稱;相信這本續作,能夠更深入地讓每個家庭瞭解「App 世代在想什麼」,而且健康快樂地「上網不上癮」。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讓我們對照網路生活與「傳統現實生活」的治療體驗。這本書引述一則讓我印象很深刻的研究提到:瀏覽網頁時,大部分人的視線是類似英文字母 F 的方式往下跳讀。而在寫這篇推薦序時,我特別請心靈工坊寄給我紙本的書稿,因為我相信翻閱書本,用筆劃線註記,這些高度手、眼、腦的協調,可以讓我對內容的體驗更加深刻。當我想到本書提到的「瀏覽網頁的 F 型視覺動線」時,我還記得那是前幾天,我讀到紙本大約前三分之一處,我在右邊中間的位置用螢光筆劃線,還有用藍筆潦草寫下了速記,因此我很快地就找到了這段描述。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我的這項知識記憶結合了翻書的觸覺感官、同時我大腦內的視覺空間、色彩圖像、記憶、聯想等多個腦區的神經連結,也依序啟動。瀏覽網頁和閱讀電子書,可能就沒辦法喚醒、活化那麼多大腦的區域。因此,恭喜您翻開了這本書,也祝福您細細品味、體驗、享受這本書。
名人推薦
王作仁|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王智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李明濱│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臺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柯志鴻|高雄醫學大學精神醫學部主任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高淑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陳淑惠|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專任教授黃心怡|諮商心理師、親子作家程威銓|心理學作家臧汝芬|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醫師蔡淇華|教師、作家「本書兼具具體實例和新知引介,讀者若能充分加以應用,預期可有效協助解惑很多 3C 成癮相關的個人和家庭困擾。」──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張立人醫師的這本最新作品,也是市面上、乃至學術界非常少見的網路素養指南。張醫師毫不藏私地分享許多融合各家之長,與自身臨床實戰的心法。」──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章節目錄
[推薦序一]E世代競爭力:手機健康用自控力/柯慧貞[推薦序二]網路世界的最新導覽與素養指南/林煜軒[前言]網路時代的美麗與哀愁第1篇 數位時代的大腦危機【第一章】3C與兒童心理發展:數位時代的家庭教育網路心理極短篇:i 童年張醫師的診療室注意力不足、過動與行為問題/病態性遊戲使用/史丹佛棉花糖試驗/現代親子教養四大危機/親子教養「3R」策略/科技公司執行長的教養秘訣【第二章】3C與大腦認知功能:數位時代的學校教育網路心理極短篇:中國字張醫師的診療室數位痴呆症/i亞斯伯格症/數位分心的危害/多工處理的危害/思考力竟然退步/數位學習的限制/瀏覽,不再精讀/大腦結構改變與症狀/學習動機低落/「笨」方法,造就「聰明」大腦/還給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第2篇 網路症狀面面觀【第三章】臉書憂鬱:減少網路社群依賴,重新對話網路心理極短篇:自拍張醫師的診療室臉書、自拍與身體形象/臉書嫉妒/臉書憂鬱/臉書完美主義與自殺/害怕錯過的恐懼(FOMO)/臉書成癮及問題性社群媒體使用/過度連結/臉書實驗【第四章】網路人格:從過度自戀、網路霸凌,到真實暴力網路心理極短篇:我的「哀鳳」張醫師的診療室自戀者的網路行為/臉書的自戀魔鏡/自戀者、暗黑四人格與網路霸凌/黑特版與去個人化效應/網路霸凌也是人性照妖鏡/愜意的麻痺/暴力電玩、媒體暴力與真實暴力【第五章】網路霸凌:如何幫助網路霸凌受害者網路心理極短篇:閨蜜張醫師的診療室網路霸凌受害的盛行率/遭受網路霸凌的身心症狀/網路霸凌與自殺/網路霸凌比傳統霸凌更嚴重/因應網路霸凌的4S策略/轉導受害者的方法/法律責任/建立反網路霸凌文化的家庭、學校與社會【第六章】網路的性:面對性成癮、性騷擾與性霸凌網路心理極短篇:台北101張醫師的診療室真實的性:五十道陰影/網路性魔法:3A 引擎/四種網路性成癮者/兒童青少年的網路性成癮/網路性成癮的治療/偷窺、偷拍與散佈/網路性騷擾/網路性霸凌/協助網路性騷擾及性霸凌受害者第3篇 健康上網不上癮【第七章】遊戲成癮:熟練應用六步驟正向溝通法網路心理極短篇:咕咕鐘張醫師的診療室網路遊戲成癮/解析負向親子互動/六步驟正向溝通法/認識動機式晤談【第八章】手機成癮:善用「動機式晤談」,強化改變動機網路心理極短篇:我不幹了張醫師的診療室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特徵/哪些人容易智慧型手機成癮/戒除手機成癮非易事/「巴甫洛克」電擊手環的啟示/動機式晤談六階段四原則/療效的終極原因第4篇 邁向整合的治療策略【第九章】家庭治療:改善網癮、自殺與繭居網路心理極短篇:開學張醫師的診療室網路成癮與自殺行為/網癮的家庭治療/拒學族的心理癥結/繭居族的現象成因/協助繭居族的心理準備與具體做法【第十章】整合醫學策略:從身體、睡眠、飲食切入網路心理極短篇:抽血張醫師的診療室要學會「肯定式責備」/整合醫學的實踐:從過敏、皮膚、視力、睡眠、飲食切入治療【第十一章】多元治療:從生活型態到生命教育網路心理極短篇:乾杯咖啡張醫師的診療室我的高中時代:社團生活/大學生活(上):經歷網癮/大學生活(下):走出網癮/我的工作歲月:終結網癮/生活型態可以帶來網癮,也可以帶走它【第十二章】三力自癒法:正念力 × 好眠力 × 好食力,預防數位時代病網路心理極短篇:正念食堂張醫師的診療室無手機恐懼症/數位科技如何綁架你/數位科技的分心危機/數位時代的腦疲勞/三力自癒法:正念力、好眠力、好食力[前言]網路時代的你與我[附錄1] 中文版網路遊戲成癮量表[附錄2] 兒童青少年3C產品使用建議[附錄3] 網路成癮與霸凌求助資源[附錄4]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