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佟洵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曾任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晚清宮廷歷史、北京地方史、北京地域文化、北京宗教史、北京宗教文化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清宮後妃》、《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基督教與北京教堂文化》、《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宗教•北京》等。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王雲松畢業於蘇州大學歷史系,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2006年7月畢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長期在高校歷史系工作。現為上海市信息管理學校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專任教師。主要從事清史(清代政治史、社會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以及古錢幣收藏與鑑賞等,發表重要學術論文十餘篇,主要著作有《清朝通史(康熙朝分卷)》(合著)、《翩翩一翰林:清初政治與社會文化變遷之考察》等。
作者自序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文明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紮根在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長處和特性。中華文明也不例外。中華文明的起點從中國大地上有人類活動的那個時間開始。從最早的元謀人,到鄖縣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文明之光如同繁星,光輝璀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頭蓋骨化石、打磨石器、陶罐,無聲的訴說著中華大地上數十萬年前乃至上百萬年前的往事。進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曙光早已普照在東方大地,仰紹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如雨後春筍般的茁壯成長,遍布大江南北,黃河、長江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那一件件出土文物,無論是石器、陶器,還是玉器、青銅器,都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用途,以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向人們揭示著中華文明演進的歷程。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后母戊鼎(按:舊稱司母戊鼎)、婦好鴞尊、青銅神樹、四羊方尊、天亡簋、毛公鼎……一件件被世人追捧的青銅重器,將中華文明帶到了青銅時代。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次考古挖掘都會帶來讓世人驚豔的豐碩成果,大量文物的出土,不斷的豐富著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豐富著中華文明的每一個片段。秦始皇兵馬俑橫空出世,睡虎地秦簡(按:又稱雲夢秦簡)揭開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紗,滿城漢墓(按:又稱中山靖王墓)、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按:又稱南越文王墓)、雷台漢墓……讓人們清楚的看到了橫掃中華大地的秦漢大一統狂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對峙和分裂背後,隱藏的卻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壯闊波瀾,朱然墓的挖掘、鄧州南朝畫像磚的出土、高洋墓的壁畫、李賢墓的鎏(按:音同流)金銀壺以及王羲之、顧愷之的傳世名作,讓人們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認識更為直觀,尤其是這一時期對於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成績顯著,為大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李靜訓墓的珍寶、虞弘墓的異域風情,讓人們領略了隋代雖然短暫卻燦爛的文明之光。大唐的雄風和文明的進程則被《步輦圖》、唐三彩、何家村窖藏、法門寺珍寶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五代短短的半個世紀,也有讓人驚豔的《韓熙載夜宴圖》。而兩宋、遼、金、西夏、大理這一系列朝代和地方政權,雖然南北東西分裂對峙,卻掩蓋不住這一歷史時期光輝璀璨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異彩紛呈的繪畫和書法藝術、遼金的民族文物、西夏文的典籍、大理的阿嵯耶觀音像,無不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特色。元、明、清的大一統,一方面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則進一步促進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大量的傳世文物、國家寶藏,承載著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明特徵。元青花和明清兩代色彩繽紛的彩瓷,無不在告訴人們中國瓷器在不經意間改變著世界其他民族的生活;大量的書畫作品和流派向人們訴說著元明清的藝術傳奇;一件件瑰麗的文物、一幅幅多彩的畫卷、一卷卷精美的圖書……讓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最親密的接觸。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歷史評論家/公孫策書架上有2本重量不亞於磚頭的書:《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分上、下冊,大是文化出版),那是從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館藏中精選100件,以之講述人類200萬年歷史。現在你手上這本書,則是從大陸和臺灣所有的博物館中,精選出100件,以之講述中國170萬年歷史。我超喜歡前面那兩本「巨著」的,但也同樣理由喜歡本書:它們將博物館裡珍藏物件賦予歷史生命,讓我們從此去博物館不再是走馬看花,而能進入歷史情境,乃至思考人類的未來。歷史是用文字記載的人類記憶,然而,文字記載的未必就是真實。說得露骨些,文字記載可能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甚至為政治力或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服務而扭曲事實(對比司馬遷《史記》和司馬光《資治通鑑》就會產生很多疑問,此處不多說)。可是人的行為假不了,為自己的需要或喜好做出來的器具假不了。看到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我們印證了史書記載的秦始皇「暴君形象」,可是看到故宮博物院裡的「秦量」,經過本書作者的詮釋,我們知道了,秦始皇不只是一個暴君,他能統一天下也不是單靠武力,秦朝對後世的影響,比我們以往認知的還要深遠很多。另一個讓我們可以對歷史更深層思考的例子:「越王勾踐劍」。那把寶劍確實令人讚嘆,埋在地下兩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完好如新,甚至還曾有報導:「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劃而破」,劍身的花紋圖案更令人嘆為觀止,充分展現當時越國的鑄劍技術與工藝水準。但也想起了從前讀史的一個疑問:吳越兩個偏處東南的小國,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憑什麼一度稱霸中原?原來是因為當時(春秋末期)最頂級的鑄劍師(如干將、莫邪)就在吳越兩國,也就是說,只要「國防科技」能夠領先,小國也可以稱霸國際。但是,鑄劍技術領先的越國後來怎麼被楚國滅掉?答案可能在「青銅柄鐵劍」中:那把鐵劍鏽蝕不堪的鐵劍,外貌完全不能跟前述勾踐用劍比,但是鐵器時代來臨了,青銅劍在長度和硬度上都無法跟鐵劍相抗衡,而且「目前出土的鐵劍。以在楚國發現的為多」——楚國的國防科技超越了越國,且楚國大、越國小,於是楚國滅了越國。雖然上述只是個人推論,但我想要說明的是,如果我們進入博物館只是走馬看花,只是驚嘆工藝之美,走過就以為「我都看過了」,那真是入寶山而空手回(或許買了很多紀念品,不算空手而回,但未能將裡面蘊藏的文化歷史內涵,多少沉澱一些在自己的知識庫裡,總是可惜)。現在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精華已經在你手中了,170萬年的歷史軌跡也盡在書裡,好好用它。
推薦序二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陳啟鵬剛出道教書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無論我故事說得再怎麼活靈活現,學生都不太會提問,但只要我一把實物或圖片拿出來展示,立刻就會在課堂上引爆一波「問」潮,有人是摸著東西細細觀摩、指指點點,有人則是絮絮叨叨、愛不忍釋,此時的熱絡,就彷彿之前的故事全都白說了似的。後來參觀故宮,終於對這樣的落差恍然大悟。猶記得當時參觀的是故宮三寶之一的「翠玉白菜」,我驚訝的發現,翠玉白菜並非如我想像跟真白菜一樣大,而是只有手掌這般大小,這表示,即使我對翠玉白菜的故事再怎麼如數家珍,還是會在字裡行間錯過許多資訊,而這些資訊,是唯有看到真品才能有所體會,於是我進一步體會到,為什麼瑾妃好不容易從妹妹珍妃那邊把翠玉白菜要過來,卻不怎麼愛惜的隨手種在花盆裡,那是因為,儘管翠玉白菜雕工精巧,但在眾多珍珠瑪瑙與名貴寶石中,一點兒也不起眼,種在花盆裡觸發人們不經意發現的驚奇,已經是沒什麼鑑賞眼光的瑾妃,所能想到最好的展示方式了,後來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學生,學生若有所思,同樣心有戚戚焉!是的,口頭將這些奇珍古玩描述的再傳神,都比不上活生生看一眼,而這也是本書《看得到的中國史》書名的由來,因為唯有看到實物上的斑駁,才能體會刻畫在上面的情感,加上鉅細靡遺的解說,才能感受到物裡蘊藏的曲折。原本歷史是看不到的,但透過此書圖文並茂的解說,可以化虛無為具體,就算只是圖片,也能讓人「眼見為憑」,所以古人為什麼說「睹物思人」、「睹物興情」?不就是因為透過手、眼「玩物」,才能全然感受承載在物上的滄桑?所以,當我看到書中介紹的《祭姪文稿》書法時,同樣也明白了,為什麼永遠只記得「第一」的人們,也能對顏真卿這幅「天下第二行書」念念不忘,那是因為在草稿一撇一捺塗改的背後,顏真卿流瀉的悲憤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於是,我也體會了,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為什麼寧願三餐不繼,也要想辦法把喜歡的金石書畫買回家,那是因為把玩古玩或字畫時的近距離接觸,才能真正領略隱藏在其中的悲歡離合,那種與物同遊、意在言外的心情,是真的可以讓人神往到茶不思、飯不想的。古代皇帝收藏珍玩的小盒子叫做「多寶格」,每一次的開合,都能讓人在層層疊疊的收納中,玩出令人出乎意料的驚奇;而這本書也像是古文物的「多寶格」,透過翔實的圖文並茂,能打開我們前所未見而吟詠再三的視野。想感受到與古人同遊物外的喜悅嗎?請準備好整以暇的心情,慢慢深入這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
名人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陳啟鵬網路說書人/黑貓老師
章節目錄
推薦序一 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公孫策推薦序二 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陳啟鵬作者序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第一篇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01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元謀人牙齒化石02比「北京人」還老四十萬歲:鄖縣人頭骨化石03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藍田人頭骨化石04失蹤的骨化石:北京人頭蓋骨化石05華南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馬壩人頭骨化石06破解東亞人種起源之謎:山頂洞人頭骨化石07最古老的陶製品:紅陶罐08東方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水洞溝遺址的骨柄石刃刀 第二章 文明的曙光09改變飲食方式的開始:石磨盤和石磨棒10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骨笛11端莊典雅的短髮女神:人頭形器口彩陶瓶12北京奧運火炬設計靈感來源:雙鳥朝陽紋牙雕13神祕奇特圖騰的祕密:人面魚紋彩陶盆14龍文化的具象表現:玉龍15原始文字的鼻祖:刻符陶尊16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三叉形器17中國青銅文明的肇始:銅刀18職業分工的開始:蛋殼黑陶高柄杯第三章 人類利用金屬的的一個時代──青銅時代19夏王朝的見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20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王為般卜」龜甲刻辭21鎮國之寶,禮器之尊:后母戊鼎22溝通中西交易和文化的玉石之路:玉簋23一位女將軍的傳奇:婦好鴞尊 24現存商代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25連接天地,溝通神人的天梯:青銅神樹26武王伐紂的歷史證據:天亡簋27「中國」兩字的最早出處:何尊28現存最重要的天子作器:宗周鐘29周王的祭祖典禮:害夫(胡)簋30金文中的皇皇巨著:毛公鼎第四章 爭霸與爭鳴的時代潮流31鐵器時代的來臨:青銅柄鐵劍32見證晉文公復國到踐土會盟的歷史:子犯編鐘33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王子午鼎34千年不鏽,削鐵如泥:越王勾踐劍35改寫世界音樂史的中國版鋼琴:曾侯乙編鐘36中國最早的建築平面規畫圖:錯金銀銅版兆域圖37青銅器上的史詩畫卷: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38能調動百萬大軍的將軍令:杜虎符39老子和他的精神世界:郭店竹簡《老子》40一個稱雄大漠的民族見證:匈奴金冠第五章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與發展41秦始皇巡幸天下的見證:銅車馬42度量衡的統一:秦量43秦代律法揭祕:睡虎地秦簡44第一枚以龍為鈕的帝王印璽:文帝行璽45西漢高超的絲織技術:素紗襌衣46來自西域的天馬形象:鎏金銅馬47古滇國的社會風貌: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48漢代王侯的喪葬殮服:金縷玉衣49漢代的節能環保燈:長信宮燈50詼諧幽默的民間娛樂:擊鼓說唱俑51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銅奔馬第六章 民族大融合的多彩時代52魏晉時期的農業生產: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壁畫磚53中國人發明,由中國傳到日本:漆木屐54天下行書第一帖:《馮摹蘭亭序》卷55中國繪畫史上的典範: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56草原絲路的見證:鴨形玻璃注57青瓷之王:青瓷蓮花尊58南朝生活的秀骨清像:鄧州南朝畫像磚59南北文化融合的佳例:北魏漆屏風畫60北齊的天子生活:高洋墓墓道壁畫61祆教在中國傳播的見證:安伽墓石門62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鎏金銀壺第七章 萬國來朝的盛世時光63來自異域的珍寶:嵌珍珠寶石金項鍊64粟特貴族的宗教生活:虞弘墓石槨65漢藏一家親的歷史畫卷:閻立本《步輦圖》66唐代絲綢之路上的胡人胡樂:唐騎駝樂舞三彩俑67精妙的科學設計:葡萄花鳥紋銀香囊68大唐王朝興衰的見證: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69世界上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精品:法門寺地宮金銀茶具70失傳千年的稀世珍寶秘色瓷:八稜秘色瓷淨水瓶71泣血悲書之作:顏真卿《祭姪文稿》72古代情報連環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第八章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時期73傳世可見唯一無開片紋路的汝窯青瓷: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74宋代文人的風流與寂寞:蘇軾《黃州寒食詩帖》75開封「百科全書式」圖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76「東方文藝復興」的見證:福建刻本《晦庵先生文集》77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實物依據:鎏金銀腰鏈78墓葬藝術中的遼代社會生活:宣化遼墓壁畫79金代龍形文物代表:銅坐龍80最早發現的木活字印本實物: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81雲南精神與藝術的象徵: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82忽必烈與他的世界帝國: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83絲路尋蹤青花瓷: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84牆壁上的藝術:元雜劇壁畫85元代的流通紙幣:至元通行寶鈔第九章 封建王朝的最後輝煌86明代永恆經典:青花海水紋香爐87文化事業上的創舉:《永樂大典》88要價十一億,皇帝用的酒杯:鬥彩雞缸杯89明代皇帝的祭祖出巡大典:《出警圖》和《入蹕圖》90現存唯一一頂帝王金冠:金絲翼善冠91風花雪月之外的文人生活:唐寅《事茗圖》92明末張獻忠起義的歷史見證: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93雍正皇帝即位的迷霧:聖祖仁皇帝遺詔94雍正琺瑯彩的傑出代表:琺瑯彩瓷錦堂富貴碗95清朝「治理」西藏的實物佐證:金賁巴瓶及牙籤96中國古代製瓷工藝的巔峰之作:各種釉彩大瓶97中國宮廷裡的西方藝術:郎世寧《百駿圖》98寓意吉祥的玉雕珍寶:翠玉白菜99見證兩次中日戰爭的鐵錨:北洋水師鎮遠艦鐵錨100封建王朝的徹底終結:清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