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4Samantha一九九五年生於義大利,現居台北。自由攝影師,目前就讀政大傳播所。喜歡海邊夕陽,喜歡山中大霧。雨天在家看書,晴天出門拍照,理性比感性多。在以光書寫的路上,慢慢迷路。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4samanthaFacebook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4samantha
作者自序
後記 回到現在一切都是從大學重考開始的。因為重考開始使用Instagram記事,因為 Instagram 喜歡攝影,後來成為自由接案的攝影師。從 Instagram 裡觀察到許多有趣的現象,開始對學術研究產生興趣。在 Instagram 中被皇冠主編婷婷看到,才有機會出版這本攝影文集。一切都不是準備好的,好像都是先開始,過程中才慢慢「練習」變好的。在 Instagram 上分享心情已經六年了,一直以來,攝影和寫作只是和自己對話的橋樑,從未想過能累積三萬多讀者,也從未想過把它們編成一本書。整理書稿剛好是我進入研究所,跨到人生下個階段的時候,對二十四歲的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我的人生一直在迷路。高中選填志願時只填了六所法律系,讀了半年後發現不適合自己,自修重考三個月轉到廣告系。讀了廣告系又因為喜歡攝影,輔修了圖文傳播系。畢業後進入傳播研究所,又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社會系聽課,讀了社會學發現影響社會學家的好多都是哲學家,假日開始參加哲學講座,某天又誤闖了外校的神學工作坊……以前我嚮往規劃好的穩定人生,途中卻常常遇到大霧、走了小路。誰會知道呢,因為迷路走過的小徑,在未來竟能串成意義。在那麼容易被摧毀的年少,幼稚的雜語正是一個個迷路的在場證明。在這個年輕人畢業即失業的年代,選擇打工度假、唸文科研究所、做一份不賺錢但自己很喜歡的工作,統統會被列為不務正業的證明。這本書的出版,對我的學生身分不是「有用」的生產,它或許也是一個迷路的證明。「少掉作這本書、少在社群媒體上遊蕩的時間,可以多看點書。」這樣的聲音是存在的。其實,我從未缺少看書的時間,只是透過閱讀所見的世界,需要留點空隙與過去的自己連結。空隙是開啟對話之地,也是催生創造的培養皿。我從大二開始攝影接案,畢業時朋友都以為我會走全職攝影師的路。那時我只說,選了全職攝影,好像就沒辦法繼續讀書了。但是如果選了讀書,還可以在課餘接案,所以考了研究所。每天生活都有成本,花三四年拿一個沒什麼「實質效益」的學位其實很奢侈,但也從未想過要拿這個學位換到什麼工作,只是因為喜歡讀書,所以來了。閱讀的過程中,尼采(F. W. Nietzsche)的書影響我很深。一開始是因為我的好朋友,她喜歡的男生很喜歡尼采,我為了幫她理解,自己也迷上了尼采。尼采的「永恆回歸」是個神秘概念,它闡述一個獨特的時間觀。若生命有千百次的一再重複,你遇到的事情都會再來一次,這個「重複」可以逼使人回到當下,面對生命的每一刻,接受命運並熱愛命運。「Amor fati」在拉丁語裡是「熱愛命運」的意思,不再執著過去的回憶,也不活在未來的想像裡,而是回到現在,為現在的自己創造意義。讀到尼采剛好是我失戀的時候,我願意讓這段回憶千百次的一再重複嗎?我能夠不再執著過去,僅僅接受它,轉身面向此刻嗎?我感謝那帶我來到此地的事件,感謝帶來幸福及傷痛的人們,那才是讓我走到這裡,讓我成為「我」的原因。過去已經發生了,現在所要做的不是改變過去,也不是等待未來,而是回到現在,用此刻的每一個選擇創作自己的生命故事。/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現在都在這裡了。《在場證明》收錄了攝影、散文和詩三種形式的作品。我的攝影多在捕捉光影,或是荒涼的空景配上小小的人,像是創造一個安靜無人的烏托邦,當作自己的秘密基地。散文則是在烏托邦裡和自己對話的聲音。最奇妙的是詩。以前我是不看詩的,直到遇見喜歡的人,他很喜歡詩。那陣子我開始寫詩。可是我既不學文學,沒有受過正規文字訓練,怎麼敢稱那些字是詩呢?那不是詩,那都是我出的謎語。面對論述我可以努力練習,讓自己變得有邏輯有條理,但面對愛情,我時常不面對──我都躲進被子裡寫詩。詩乘載的是說不出口的秘密,一一包裝成謎語,等待那真誠的人,前來解題。詩和攝影其實很像。攝影比起電影,就像詩對比小說。電影和小說需要一個故事的結構,包含情節的起承轉合。但攝影和詩不曾開始也沒有結束,它沒有時軸,如同攝影的定格,看似沒有時間,卻藏著無限的空間。我希望自己可以像攝影或詩,朦朧的不必有形狀,真誠的可以大聲說話。他們像個語言不完全的小孩,時常在說夢話。若能仔細聆聽他們的夢話,也許也能找到迷途的方向。《在場證明》從「暗的在場」出發,途中經過「光的在場」,進入「愛的在場」,最後抵達「不在場」。起初我望著畫好的未來,途中的迷惘卻帶來轉向,若抵達是為了停下,那我永遠不要抵達,我要一直在迷路的路上。迷路讓可能性浮現,生命因此有了改變的空間。 這些文字與影像都是過去的在場,不會影響往後的出發。現在不是未來的「過場」,現在就僅僅是「現在」而已。現在就是過程,過程就是目的,迷路才找到青春的意義。
名人導讀
影像是儲思盆,我們把悲傷的回憶、會心的笑靨藏在某次的快門裡,讓日子可以繼續往前走。我們都嚮往與已知的人分享未知的世界,但在這個你我關係誰也說不準的時代,與未知的人分享已知的世界,又何嘗不可呢?謝謝4Samantha的紀錄作品,從光影的故事到社會科學的真摯,很高興我們都在場參與。──【攝影創作者】cityflaneurs 攝影在很多時候可能帶著侵略感,一種獵取和占有,但她的照片卻沒這股緊張氣味。像一期一會的溫柔側記,鏡頭彷彿只是微微點頭眨眼,不打擾地融入了自然光影或人們神情。她的書寫亦如是,明明那麼沈思於所讀所學,努力推敲著人世難題,卻沒有知識的傲慢或憂鬱的自溺,字裡行間盡是謙遜的吐納,豁然的開朗。於是,你所打開是一本輕盈好看的書,但你無法忽略它真誠用力的重量。──【社會學家、作家】李明璁這些照片,讓我想到光和影子親愛的瞬間……。照片裡的光線,好像是攝影師本人給予的,她先預備了一個空間、場景,然後巧手、精巧地去放置光、塗布光,光的顆粒、光的密度、光的來處和流向,彷彿光也是顏料的一種。讀這些照片,是愉悅、享受的事。──【詩人】林婉瑜透過 4Samantha 的作品,看見了光存在的意義。忘記是從何時開始關注 4Samantha 的攝影作品,記得對她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女孩看見的世界好不一樣」,無論是在鏡頭下、或是字裡行間,她總是能用自己的思維去呈現,看著她以光書寫的每一篇故事,偶爾漆黑、偶爾明亮,是最靠近我們心裡面的真實。──【部落客】食癮,拾影作者以文字和相機做為媒介,用迷茫卻堅定的態度探索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字裡行間皆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未知的享受以及只屬於青春的肆意。作者寫道「我是討厭著,但還不是時候放棄。我想厭世的人是保有希望,才會討厭的。」令人感同身受。 她以獨特的洞察力,講述出人之所以會厭世,那最柔軟的原因,這本書與作者一樣,不會裝作什麼都知道,但也不會停止探索。 ──【插畫家】盈青蘇珊‧桑塔格於《論攝影》中寫及一段話:「收集照片就是收集全世界。」每一幅影像於創作與被觀看時,成為創作者與觀看者各自世界中的一小塊碎片,每一個得到這碎片的人借之所建構出的世界卻不盡相同。4Samantha 不只是影像收集者,更是創作者,她不僅為自身,更同時為影像的觀看者建構出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之間的橋樑,並以文字為導引,領著你走進更深更遠之處。然而,你並非走向遠方,而是走進你的內裡,走進更深的自己。在她的影像與文字之中,能使人照見自我,看見你曾用生活與生命所努力建構的溫柔世界。──【劇作家】陳曉唯4Samantha 用影像書寫她感性的視角,再用文字爬梳她理性的思緒;這些辯證的過程是很珍貴的,因為一旦往前了當下即成為過去。一直覺得她有清澈的眼睛,可以把前方的霧都看得透明。喜歡在她的創作裡一起迷路,聽她娓娓道來她的困惑,我們便可以在她的困惑裡找到自己的答案。──【攝影作家】蔡傑曦
名人推薦
【攝影創作者】cityflaneurs、【社會學家、作家】李明璁、【攝影作家】李翔、【詩人】林婉瑜、【部落客】食癮,拾影、【插畫家】盈青、【演員】涂善存、【影評人、作家】黃以曦、【劇作家】陳曉唯、【攝影作家】蔡傑曦、【歌手】鄭宜農 感心推薦!
章節目錄
Chapter1 光的在場深淵青春年華麵包學徒透明的人我是恆星興趣與工作攝影只是媒介理論狂熱者沿途風景與世界顛倒的想法心之所往一帆風順大學重考多邊形本真死亡時間有時行走如光Chapter2 暗的在場迷路也是一種路在場證明抵達廣告本位剛好的選擇研究是旅行與你們相遇價值觀愛情第三定律你拿幸運做什麼跨領域讓知識經過你變項情感先決如何學習攝影特寫價值取向Chapter3 愛的在場沒有發光的星星由於這種還沒兩個黑洞The one量化火流星寒帶的風斷代史插曲出發景深錯置的時空月光保存期限柔軟的刺蝟故事的終點Chapter4 不在場我一點都不想你願意嗎星際旅行冒險王熬過天亮過程手動的光才華留下來二十一世紀的神話美好的解答小羊光害清醒的人偶然奇蹟愛的成像仙人掌末日之後後記 回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