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莫提默‧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美國哲學家、教育家、重量級編輯人。曾任《大英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主席、美國哲學研究學會主任,以及阿斯本人文學會(the Aspen Institute)榮譽理事。他也是「偉大理念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reat Ideas)的共同創辦人,並擔任主席。他最知名的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全球銷售超過七百萬冊,而《如何說,如何聽》一書可視為前書系列作,補足了他在「聽說讀寫」這四種溝通策略上提出的重要見解。
譯者簡介
吳芠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畢業。譯有《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當我即將離你而去:一位年輕女詩人給兒子、丈夫、父母、朋友最後的情書》。
名人導讀
【導讀推薦文一】學好聽與說,建構一個理性的社會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如何說,如何聽》的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是有名的古典哲學家、教育改革者,《大英百科全書》主編。在本書中,他有一個遠大的企圖,想彌補現代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教演說與聆聽。現代教育強調學生學習系統知識,並且透過方法,讓學生有效地練習這些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現代教育的核心是閱讀與寫作,而有關學生應該如何演說,如何聆聽,則根本不是現代教育中所關心的。作者以一九四〇年出版《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經驗,發現演說與聆聽不但可以教與學,而且是人與人社交的基礎。於是,在四十三年後,也就是一九八三年,他出版本書。作者認為,現代教育不關心演說與聆聽的態度,不但是缺憾,也違反了西方學術傳統。現代教育不訓練學生演說與聆聽的能力,主要是認為這是個人的能力,而不是訓練的物件。然而,這是錯誤的,因為許多反應極快、能說善道的人,更需要學習演說,而不僅只是流於談天說笑的階段。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中的「說」,是Speak,不是Talk;它們的區別,是用心說理與隨意聊聊的差別。在西洋學術傳統中,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原來是學習的核心。在古希臘傳統中,說與聽所形成的對話,一直是公認學習的主要方式。那時,說與聽的學習構成了一門很根本的學問,稱為「修辭學」,而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包含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里略、奥古斯丁等等,他們的哲學,都以對話為主,而學習對話的學問,就是修辭學。在西方的傳統中,修辭學是一種能夠改變認知的說話技巧。但是,在現代教育中,這門學問卻遭到忽略,原因是現代教育以追求真理為主,而雄辯滔滔的人,往往只為了說服他人,或是教育聽眾而運用修辭,卻與真理沒有必然關係。作者的想法與此剛好相反,因為他認為,演說與聆聽的能力太重要了;它們是人際關係最直接、最明顯與最親密的互動。因此,作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把這兩項技能列入教學的內容中。我非常認同本書的內容。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經常在思考如何把課教好的問題。我如何在與學生對話的時候,確保學生知道我說的內容?在學術會議中,我如何讓在座的人能在數十分鐘內,理解我的理念?總而言之,我在教書的過程中,慢慢認識,口才的訓練是我最應該注意的事情。其實,不只是教書上課,所有人都應該嚴格地訓練口才。本書作者的心思與我日常生活中的反省,是如此的契合。他認為,演說不單是華麗的修辭,更是一種運用口語的表述方式。演說有說服性的,也有教育性的,但無論演說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別人信服,或是要教育聽者,其最核心的觀念莫過於讓聽者能夠從想聽,進一步到愛聽,到最後完全聽懂了演說者的內容。本書很具體的告訴我們,演說者除了在準備的內容中要有清楚的目標、核心理念、預期達到的效果以及進行討論之外,還要能夠符合品德的要求(ethos)、情感的發揮(pathos),以及論理的清晰(logos)這三點。這三點使得聽眾能相信演說者的道德情操,進而體會他的情感訴求,最終掌握他的論理結構。這三點正是所有想要學習演說的人,應該在準備演說之前,想清楚後,反復練習的功課。接著,作者指出,想要學習演說的前提,必須先學會聆聽。聆聽在作者的理解中,是心靈的活動。作為聆聽者,我們用心靈聆聽演說者的內容,直接感受演說者如何在運用品德、情感與論理的原則下,企圖吸引聽眾仔細聆聽演說的內容。當一個聆聽者,感受出演說者有備而來時,他要以邊寫邊聽的方式,將演說的內容記錄下來,目的是充分掌握演說內容,以及作為演說後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演說與聆聽的結合,其目的是為了展開對話。作者提出四種對話型態:社交對話、私人談心、具有啟發性的教育對話,以及實用性對話。前兩種是我們滋潤生活的實踐,而後兩種則是我們學習的物件。教育性的對話啟發我們學習的動因,讓我們因此而獲得新的知識。實用性的對話則在行動層面上,讓我們充分感受言行合一的實用效果。整體而言,對話結合了演說與聆聽,也是使人樂在其中的過程。在本書的結論中,作者講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說明學會說與聽的重要性。他認為,懂得如何說與如何聽的人比較文明,遇到爭端的時候,會用言語較量,而不會暴力相向。這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足以彰顯社會中的理性力量。畢竟,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走向以理服人的方向,無須採用以力示威的老路。在這兩者之間,我們需要用理服人,還是以力示威,文明程度高下立判,而這個差距,正是作者寫此書的終極目標。我向國人誠摯地推薦本書,並且希望大家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演說與聆聽的能力,不但可以訓練,也是所有人都應當下功夫擁有的能力。【導讀推薦文二】說與聽,思想影響力與社會交往力的關鍵 ——游梓翔(世新大學副校長、口語傳播系教授) 阿德勒教授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與教育家,著作等身。他生於一九〇二年,在二〇〇一年過世,生涯橫跨幾乎整個二十世紀,對學術界和教育界影響深遠。 除了由他擔任主編的《大英百科全書》,阿德勒教授一生眾多著作中最有名的一本,無疑是寫於一九四〇年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他教導讀者透過閱讀的原則和技巧,來掌握作者的思想精髓,他也相信,閱讀能力是實現培養人文底蘊與思想深度的「博雅教育」中的關鍵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寫於阿德勒教授的壯年時期,根據他的說法,寫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他更想寫的另一本書,是要處理比讀和寫更根本,更是「博雅教育」核心的兩項能力——說話能力與聆聽能力。阿德勒教授認為說與聽的能力在教育界得到的關注不夠。但作為一個人,一個有思想影響力的人、一個有社會交往力的人,培養說與聽的能力至關重要。 也就是因為說和聽這兩種看似「日常」的活動,其實比我們認為的難上很多。阿德勒教授心中的這本著作,又花上了四十三年才完成。一九八三年,各位手上的這本《如何說,如何聽》首度出版,立刻成為經典。當時已經年過八旬的阿德勒教授,把他一生的思想智慧結晶融在書中,書中教導我們關於說話及聆聽的原則與方法,極具啟發性與實用性。 說與聽與我們更常在學校被教導的讀和寫非常不同,一項關鍵是阿德勒教授說的「讀與寫通常獨自進行,相反地,聽與說一律發生在社交情境,絕無其他可能」。這些差異使得我們自小學習的閱讀與寫作技巧,對於改善說話與聆聽效果非常有限。 三十五年以後再讀這本書,環境已經與當年非常不同。溝通、演說、交談、口才這類題目早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佔據了書店的重要位置。但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書籍中,多數教的是一些小技巧或是小訣竅,和《如何說,如何聽》相比,往往少掉了對語言和聆聽在知識思想分享與社會共識行程中關鍵角色的體認,相較之下難免顯得機械與膚淺。 說話和聽話能力和人作為一個人的自我認識與社會關係是分不開的,說與聽是對話的基礎,而對話以及透過對話達成的「交心」,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這是阿德勒教授反覆強調的重點。不過阿德勒教授也告訴我們,很多人因為不懂說也不懂聽,讓這個「交心」無法達成。少了這樣的「心靈相會」,我們就失去了獲得良好關係和緊密社群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 套用阿德勒教授的話——「重點不在於人類是唯一一種會和同類溝通的動物。所有社會性動物都會以某種形式溝通。重點在於溝通的種類。人類以雙向談話溝通,可以達到心靈相會、共享對事物的理解與思想,還有感受與期盼。」人能溝通,動物也能溝通,但人類的「心靈相會」能力到達了動物無法企及的境界,學會此種說與聽的能力是人類的根本,也是人類的責任。 如果你想和一位充滿哲思魅力的智者學習如何發表演講,包括影響他人行動的說服性演說,改變他人思想的教育性演說;如果你想學習如何聆聽,包括掌握對方思想的關鍵要素以及善用作筆記的能力;如果你想學習如何和人非正式對話,減少雙方的誤解,或是透過正式的對話討論來提升學習的效果,這本《如何說,如何聽》都是你不能不讀的經典。
媒體推薦
oracle.sql.CLOB@47055ed6
名人推薦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游梓翔(世新大學副校長 /口語傳播系教授)——專文推薦王介安(廣播主持人、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方念華(TVBS資深製作人主播)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黃致凱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詹宏志(作家)顧蕙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 一致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章節目錄
第一部 前言1. 沒人教過的技巧2. 孤獨與社交第二部 不被打斷的談話3. 不過就是花言巧語4. 銷售等其他形式的「說服性演說」5. 演講等「教育性演說」6. 準備與發表演說的步驟第三部 靜默聆聽7.運用心靈之耳8.編寫邊聽第四部 雙向談話9.問答環節:座談形式 10.對話的種類 11.如何提昇對話品質 12.心靈交流 13.透過討論的教與學第五部 結論 14.生活中的對話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