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神話學(中文書)

書名 北歐神話學(中文書)
Nordische Mythologie in Gemeinverständlicher Darstellung
作者 保羅.賀爾曼
(Paul Herrmann)
譯者 張詩敏、許嫚紅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18-04-12
ISBN 9789864774326
定價 850
特價 75折   637
特價期間:2025-04-01~2025-06-30
庫存

即時庫存=1
分類 中文書>世界文學>神話/寓言

商品簡介

神話學研究的曠世巨作
傳誦百年不衰,首度引進中文世界

‧《魔戒》中的戒指、中土世界設定與北歐神話息息相關。
‧「神魔之塔」中的費雷、赫拉、毒龍尼德霍格、女武神等人物皆出自北歐神話。
‧渾丁、沃坦、布倫希爾德等神話人物亦現身華格納著名歌劇《女武神》之中。
‧焦孟不離、亦敵亦友的索爾與洛基經漫威重新詮釋,造就電影《雷神索爾》。

由冰與火碰撞而成的北歐神話蘊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與想像,可謂西方文學與藝術的根源,戲劇、童話、歌劇、文學,無處不見其神話原型。

德國著名古典學者保羅‧賀爾曼(Paul Herrmann, 1866-1930)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採擷冰島、挪威、瑞典的民間傳說習俗,深入探討《埃達詩歌》、《因林格傳奇》、冰島的《古代傳說》等傳統文獻,加上考古學和字源學的佐證和推敲,構築成一部詳實完備的北歐神話總論:斯堪地那維亞傳奇裡的諸神一一躍然紙上,愛瑟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奧丁、芙蕾葉和芙麗格、天空之神提烏斯和提爾、巴德爾、索爾和洛基;北歐神話屬於泛靈論信仰,除了諸神之外,大自然森羅萬象當中也莫不充滿神靈:山川水澤裡的精靈、妖精、侏儒、巨人;北歐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靈魂不滅的信仰,於是也有種種守護神和家神、亡魂和夢魔的傳說。關於他們的種種民間傳說和故事,是童話、戲劇、奇幻文學、歌劇源泉不竭的靈感原型。

本書不僅是一部北歐神話研究的傳世經典、更是探索西方文學和藝術的奠基著作,整體而言,堪稱神話學研究的曠世巨作。自1903年問世以來,其第一手報導的可信度,涵蓋內容之權威、完整,無人能出其右。

全書概分五大部:一、靈魂信仰;二、從靈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自然轉向;三、自然崇拜:諸神信仰;四、獻祭儀式;五、世界開端與盡頭的想像。

翻開書,眾神、惡狼、巨人兀自爭亂不休,北日耳曼神話的瑰麗世界躍然紙上。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北歐神話學

作者簡介

保羅.賀爾曼Paul Herrmann 德國古典學學者,在史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ät Straßburg)攻讀日耳曼古代民族學和語言學,1904 -1914年間獲普魯士教育部(Preusische Unterrichtsministerium)資助,多次前往冰島從事文化和語言史的田野研究。賀爾曼長年日耳曼古代民族誌學以及北歐神話研究,先後發表許多相關著作,並翻譯許多北歐文獻。賀爾曼曾獲頒普魯士科學院獎(Preis der Preu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丹麥國旗騎士勳章(Dannebrogorden)、冰島獵鷹騎士勳章(Falkenorden),他也是冰島友好協會(Vereinigung der Islandfreunde)的創始會員,一直到過世前都擔任會長。主要作品包括:《日耳曼神話》(Deutsche Mythologie in gemeinverständlicher Darstellung)、《北歐神話學》(Nordische Mythologie in gemeinverständlicher Darstellung)、《冰島的過去和現在》(Island in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Reise-Erinnerungen)。

譯者簡介

張詩敏(第一部~第三部)台大外文所畢業,現旅居德國慕尼黑。座右銘為Amor Mundi,對世界之愛。本書是譯者的第一本譯作。許嫚紅(第四部~第五部)曾旅居德國數年,喜愛德文,鍾情蘊藏於這門語言之中的邏輯,以及由此建構而出的世界觀。

作者自序

【前言】自從我在1898 年出版《日耳曼神話》(Deutsche Mythologie)以來,評論無一例外地證實人們渴望以學術方式探討、且雅俗共賞地呈現日耳曼神話。由於評論者沒有看出我在書裡的弦外之音,我覺得有必要在此略作說明。這本書付梓以後,我在能力所及範圍內,達成了四年前為自己設下的任務: 完成一本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不輕易掉書袋,並客觀反映學術研究現況的著作;本書盼能取代辛羅克(Simrock)過時且蕪蔓龐雜的《日耳曼神話全書》(Handbuch der deutschen Mythologie),期望能如辛羅克的著作一般,對這個時代有些正面的影響。其後出現的通俗神話雖然立意甚佳,卻跟不上神話學的學術發展;而追隨辛羅克的人也不明白,他們所憑據的辛羅克式觀點早已過時,且以不明所以的民族虛榮感,把「北歐神話」冒充成古老、泛日耳曼的信仰。對待北歐神話,我們不應滿足於「猶如失恃少年以姊姊的形象代替母親的形象的那種信仰」(W. Jordan),也不能「把相差千年之久的關於十三世紀北歐異教的記載,不假思索而嚴重年代錯亂地嫁接到古日耳曼文化」(W. Scherer- E. Mogk)。語言學知識以及文獻資料的考據雖然是日耳曼神話學的學術基礎,但在這類作品裡卻幾乎不存在。他們不僅對北歐神話最古老的經典一無所知,也不熟悉二十年來關於日耳曼(特別是北歐神話) 的學術爭論。例如說,在學齡兒童或青少年的教學中,老師使用的教材也不免令人搖頭:這些教材多半是富有教育性且賞心悅目的故事集,把離奇古怪的插圖和不像話的「解讀」胡亂拼湊在一起。根據「瓦納奇教學大綱」(Programm von Warnatsch),這些材料仍為學校課本的依據。我們需要的不是另一本教科書,而是為了範圍更大的學術界以及學校書寫的、以近年來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的作品。對我來說,這不是在耕耘處女地(我當然也可以自己犁自己的田),而是把這片田野整理好,讓遠方的人能夠一目了然,盡可能吸引他們駐足欣賞。雖然書裡沒有什麼文獻方面的路標和警告牌子,但是我不會讓讀者完全摸不著頭緒。我會比《日耳曼神話》更加持平地引用文獻。在這個混沌不清的領域中,要成就簡明具體的概念,那是相當困難的事,而我也會盡可能清楚而公平地呈現問題,並且推敲各種可能的答案。本書或許無法窮盡所有文獻,但是所引用的材料應該可以滿足一般讀者自行研究所需,也期望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一個大致面貌。為了不要破壞讀者的閱讀樂趣,行文盡量簡單明瞭;儘管有時無法逐字翻譯文獻,我仍然盡可能地讓原典自己說話。例如說,在討論《埃達詩歌》時,我不想只是重說故事內容,而希望讀者自行領略北歐的詩歌,尤其是傑靈(Gering, Leipzig, 1892)老嫗能解的經典譯本。但是我也不會刻意避免重說故事。我寧可被人批評說我說得太詳細而累贅,也不願意交代得不夠清楚:最重要的是回顧以前的種種說法以及解釋,讓讀者能夠一窺其堂奧。在神話學領域的所有前輩中,彼得森(N. M. Petersen)的《北歐神話》(Nordisk Mythologi, 2. Edition, Kopenhagen, 1863)以及亞索.歐里克(Axel Olrik)和丹克.赫德薩(Danske Heltesag)都是我的典範,而為了尋找適合的風格,我也參考了北歐的學校課本,諸如齊格瓦.彼得森(Siegwart Petersen)的《古代神話》(Vore Forfaedres Gudesagn, 2. Edition, Kristiania 1891)。我自己也多次尋幽訪勝, 而不只是走馬看花地遊歷那些觀光景點,在旅行中得到的風土民情知識,應該可以增益某些段落:一個神話學家應該如歌德所謂的:「欲解詩人,須往其鄉。」而關於冰島的種種,我則取材自包嘉德(Baumgartner)、赫斯勒(Heusler)、嘉勒(Kahle)及嘉倫(Kalun)諸人的旅遊記事。最後,為了將德國及北歐神話濃縮成上下兩冊呈現於讀者面前,並於下冊詳細辨別哪些神話是源自北歐文化的故事,同時比較兩者的共同基礎,我擷取了索賽(Chantepie de la Saussaye) 的《日耳曼神聖宗教儀式史》(Geschiedenis van den Godsdienst der Germanen, Haarlem, 1900)的論證。在方法論上,我也以穆勒賀夫(Müllenhoff bei Mannhardt)於《神話學研究》(Mythologische Forschungen, Straßburg 1884, X, XI)的主要作法為依歸:在某些傳說的段落裡,北歐和日耳曼諸神僅見其名而沒有更多的描述,我不會捨棄這些傳說和神話的見證。這位荷蘭學者也是世界宗教史的翹楚,他認為神話不只屬於語言學領域,更是研究宗教學、人種學、文化史、歷史、文學史的學者,甚至是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都不得不談論的領域。於此,我不揣鄙陋地引用安東.荀巴哈(Anton E. Schönbach)對舊作《日耳曼神話》的盛讚作結,期許在各位讀者面前的這本書也能有同樣的建樹: 「日耳曼神話正如任何成就斐然的學術領域,不但內在能量源源不絕, 材料也不停推陳出新。每當有人出版這麼深入淺出的作品,不僅提供相關學術研究者參考,也能激勵新生代的興趣,對此我們總是要由衷感謝。賀爾曼的作品正是如此,我們真摯希望這本書能夠廣為流傳。」(Allegemeines Literaturblatt, Wien 1. Mai. 1900) 1903 年復活節於托爾高(Torgau)

名人導讀

【推薦序】神話故事有學問呂健忠/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兼任副教授關於神話,有一大迷思:神話不過是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荒唐無稽。所以有音譯的「迷思」(myth)一詞。有神話素養的人也許會從文學、語言、文化、宗教甚至習俗看出神話典故。然而,即使在大學校園,仍有神話課僅止於故事,當作訓練外文閱讀與外語聽講能力的工具。這樣的工具論有其實效,怕的是工具喧賓奪主,被當作本質,像父母說童話故事給小朋友聽那樣,未免小看神話的格局;硬要巨人穿侏儒的衣服,不合身事小,巨人光溜溜見不得人,神話總有一天會不見天日。到了那地步,舉實例說明,讀《紅樓夢》只看到賈府沉淪記穿插寶玉濫情史,未免可惜。只知神話是故事而不知神話有學問的後果,要打比方,就像爬上高山只想到有多少樹木可以砍伐,遠眺大海只想到有多少漁產可以享用,想到沼澤就看到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渾然不知林漁枯竭則人類無法永續,大地無肺則人類不能存活。唯物實用論者目光淺短,自掘墳墓而不自知,只能捉襟見肘驚見大自然的反撲;神話學無疑是導正迷航之旅的信號燈,信號微弱但導航之功無庸置疑。因其如此,我樂於推薦保羅.賀爾曼的《北歐神話學》。這本書雖然問世已百年,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讀來仍有深意,畢竟好書如醇酒有陳年香。那一股醇香從字裡行間透露的史識與史觀緩緩散發,用心體會自然聞香—書香,此之謂也。就我所知,中文世界呈現北歐神話找不到更周延的書籍。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以轉述神話故事自滿,而是以故事為媒介,呈現他個人在北歐神話學的研究成果。神話故事與神話學的差別在於,故事只是轉述古代以神話為素材的口語或書面文學作品,神話學是以神話故事為研究對象的學問。轉述的東西不論多精彩,註定只能拾人牙慧,頂多做到不扭曲原始文本,更常見的是加油添醋或改頭換面,甚至為了增加趣味而視原始文本如無物。神話學講究的是追蹤故事流傳的過程,據以提出後設的詮釋。說是「後設的詮釋」,因為神話是古人以他們自己的認知方式與觀點,對於人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出詮釋,有別於神話學是詮釋他們的詮釋。換句話說, 古人觀察周遭的種種現象,透過綜合思維,發揮想像力以故事表述他們思考的結果;現代學者根據流傳下來的那些故事,透過分析思維,發揮理解力以論說方式表述他們「傾聽」的結果。此所以本書標題有「神話學」這三個字, 英文稱為mythology,源自希臘文mythos(有權威意義的故事,即英文myth 的字源)+ logos(道理,英文logic 的字源),是關乎神話故事的學與問, 是針對容易產生迷思的神話故事因問而成學。作者賀爾曼從歷史的源流與分流闡述北歐神話的相關概念著手,稽考其發源之後解讀其流變,包括承傳過程中如何受到遷徙環境、社會變遷以及希臘與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於是,讀者看到的不只是神話故事集,更是神話的學問與學識。有條理揭露學問的體系,因此展現歷史該有的寬廣面貌與個人獨有的見解,這就是史識;有一貫之道展現史識,這就是史觀。只要翻開本書的目錄,作者的史觀與史識呼之欲出。史識使人能夠化複雜的現象為簡單的形式,史觀則使得簡單的形式具備深度。相對之下,坊間書市普遍看到的神話故事集不過是一堆資訊;資訊可以很豐富,可是沒有條理的資訊徒然使人眼花撩亂,也許有趣,可是沒有意義,只好「迷思」。尋求意義是人類大腦經過長期演化發展而成的內建程式:認知科學告訴我們,即使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人的大腦也會自行整理片段雜蕪的訊息,使其合理化。意識層面的邏輯運作使得看似合理的知識具備經得起驗證的條理,神話故事因此成為有系統的神話學。北歐神話對一般讀者是個相對陌生的領域。賀爾曼在書中呈現的神話史觀有助於澄清盎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和北歐人系出同源的歷史事實,他的史識有助於了解為何前述族群具備本質上的同質性,從抽象的靈魂視野到具體的處事態度,多方面體現他們本是同根生的價值觀。我們都知道民族性決定一個族群普遍的心態,心態則是取決於生命觀,生命觀則又取決於死亡觀,死亡觀追根究柢源自先民對靈魂的看法,也就是源自古人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那是人生觀的張本。古人對於種種現象的詮釋由人生觀和自然觀兩大領域平分秋色。神話世界的自然觀涉及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那個關係被標榜開發主義的文明社會破壞得支離破碎,結果就是前文所提我們正自食惡果的大自然的反撲。正如我在《陰性追尋》所做的嘗試,「神話學」有助於闡明神話不只是講故事,更是支撐文明社會這棟華廈的鋼骨結構;宗教信仰不只是獻牲祭拜,更是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堅持;而且文學經典不只是休閒讀物,更是鑑古識今觀人察己的有效途徑。賀爾曼的《北歐神話學》和我的《陰性追尋》殊途同歸。他走北歐路線,我走從希臘經羅馬一脈相傳的南歐路線;他的北歐路線深入日耳曼而遠達冰島,我的南歐路線深入兩河流域而上溯歷史的發軔;我以專題論述的方式呈現西洋古典神話的主題切片,他以夾議夾敘的方式展現北歐神話的全貌。我在《陰性追尋》自序的一段話可以引來說明相隔一個世紀的這兩本神話學著作,因基於共同的體認而導向共同的目標:「神話是人類發揮想像力建構出來的心靈史⋯⋯。從神話著手為的是了解人類最古老的歷史記憶與生命軌跡,透過視野的拓展深化我們對自己和對人類的了解,以便幫助我們想像未來。回顧走過的路才知道現在的位置,確定現在的位置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走:有能力想像未來人才有可能在當下決定如何形塑未來,創造命運的要義如此而已。」由於北歐的文化進程比南歐晚,因此保留更多原始的成分,也因此田野調查還有施展的空間,再加上論述方式不同,賀爾曼所呈現的「歷史記憶」不限於文學作品、書面文獻、宗教祭禮和考古資料,更包含語言以及隨社會演變而逐漸流失的民間傳說;《北歐神話學》促進讀者了解的對象也不限於人,更包含大自然環境。這樣的一本書,當然值得推薦。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兼任副教授 呂健忠 專文推薦《北歐諸神皆可萌》作者 米絲肉雞、文字工作者 臥斧 具名推薦

章節目錄

【編輯人語】 這本神話和你以前讀的不一樣 林宏濤【推薦序】  神話故事有學問 呂健忠前言略語說明附錄、北歐神話名詞解釋導論第一部 靈魂信仰第一章 死亡對於神話想像之生成的意義考古證據中對死後世界的想像靈魂轉世及輪迴文獻證據上對死後世界的想像:關於死亡死者的力量無所不知的死者死者的棲止地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第二章 睡眠及夢境對於神話想像的產生的意義普通的夢境夢魘變形的能力第三章 靈魂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特殊形式女巫狼人與熊皮武士幸運靈哈明佳與守護靈菲爾佳蒂絲神族諾恩三女神女武神天鵝少女第二部 從靈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信仰轉向第四章 精靈精靈的類型和起源侏儒家神與地靈水妖森林精靈田野精靈第五章 巨人巨人的起源、名稱和種類風魔水魔山魔和森林巨人火魔第六章 天體神話太陽與月亮晝與夜芬里惡狼及其氏族第三部 自然崇拜:諸神信仰第七章 概論第八章 瓦尼爾神族一般特徵、愛瑟神族與瓦尼爾族之戰納瑟斯尼約德弗雷芙蕾葉格芙昂第九章 愛瑟神族天神提爾弗西提海姆達爾霍尼爾奧丁奧丁的名字、別名和歷史發展自然神奧丁戰神奧丁靈魂之神奧丁索爾巴德爾洛基烏爾威達布拉基第十章 女神芙麗格赫拉絲卡蒂伊頓第四部 獻祭儀式第十一章 獻祭儀式概述簡樸和隆重的獻祭儀式祈禱、禮拜與奉獻供奉的飲食獻祭的流程個人日常的獻祭儀式戰爭時期的獻祭儀式法庭的獻祭儀式商會的獻祭儀式國家的獻祭儀式第十二章 祭神的地點神廟神像神廟的寶藏神廟的肅穆祥和第十三章 祭司職祭司女祭司探究未來魔法與預言第五部 世界開端與盡頭的想像世界的創造侏儒和人類的誕生世界的規畫宇宙樹世界的毀滅與重生
oracle.sql.CLOB@904122e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