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曾任《科學月刊》、《科技報導》總編輯。台大動物系畢業,台大動物學碩、博士。曾榮獲2014年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優秀論文獎,並曾獲得國立宜蘭大學「研究績優」獎。他在教學方面亦有出色成就,曾擔任教育部生物機電產業先進設備人才培育學程計畫主持人,並獲得宜蘭大學「特優導師」獎。2016年台大爆發震驚學界的論文造假事件,蔡孟利領導的《科學月刊》以專業證據、實際訪談為基礎,提出強力的質疑,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監察院並通過糾正案,認定教育部、科技部的調查未釐清事實,但時至今日,整起事件的真相依舊未明。2017年6月,蔡孟利開始在臉書上以論文造假事件為背景,連載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從一個女博士生之死開始,如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開學術界的陰暗面,深入描寫優秀學者「黑化」的過程,以及理想被現實汙染而逐漸崩壞的實態。蔡孟利希望透過《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用文學創作的形式為真理「勘誤」,在現實中為未竟的理想尋找出口。
名人導讀
知識份子的必殺技資深媒體工作者/楊惠君二○一七年一月十三日,延燒數月的台大論文造假案第一階段調查結果公布,這起台灣涉案層級最高的學術不端事件,嚴重程度與反映在媒體的篇幅不成比例。當天,透過網路直播緊盯著台大記者會,現場只有一枚炮火、略略讓台大高層掙扎了一番,那是當時素未謀面的《科學月刊》總編輯蔡孟利教授。蔡教授像拿著衝鋒槍隻身掃射、一槍一槍連環炮的追問,其實當下有股心酸——那些令學術界蒙羞的、造假共犯結構的、甚至讓假數據影響別人研究而危害世人健康的一方,風波過後,或許仍會緊緊攀附在權力核心、申請高額研究經費依然輕而易舉;但蔡教授可能還在一字一字寫他不支稿費的《科學月刊》。隨即便「處心機慮」想要「接近」(採訪)蔡教授,不讓社會上微弱的良知毫無回應,不讓追究真理變成荒謬,該是媒體最基本的義務。持續報導「台大案」時,生醫圈裡不少人默默關注,卻私下對我說:「寫得很好,但我不敢按讚。」一個跑去從政的醫師說:「這是台大必須改正的文化,但應該也會混過去了……」「認真的人,就輸了!」社會喪志至此,讓這麼悲傷的句子成為流行語,而令我們也漸漸成為鄉愿的一環。明明是個應該最能夠以人民力量改變世界的時代,大家卻並不相信,時代可以被改變;文明知識累積至今,最終仍在權勢底下認輸。現在證明,我錯了、一半!好險,只錯了、一半。讓台灣全體學術界共同付出慘痛代價的論文造假案,結構性調查迄今只點到為止,掌握愈多資源、權力者,愈難被撼動。而蔡教授確實仍一字一字在寫,但這回不只有科普文章和學術評論,竟寫出了一部二十一萬字的小說,這招比起當時隻身揹著衝鋒槍去台大記者會「掃射」更猛烈。「一旦使出了,一定要讓對手輸!」在職業摔角比賽中,叫做「必殺技」。蔡教授這部把生科界不能說的祕密訴盡的小說,不僅遠超過利益共生的學術圈「守備範圍」,還令那些「已經壞掉的人」直視自己質變的過程,就像摔角場上的「反式印第安死亡鎖」大絕招,將道貌岸然的虛偽反鎖壓制在地,讓現世中被亂棒打混的真理仍存氣息、長生不死,是知識份子終極「必殺技」,只有「過癮」兩字!諤諤之士的一致推崇!《死了一個研究生》原名「不那麼純屬虛構」,為前科學月刊蔡孟利總編參與抗議台灣百年來最高層級之T大學術造假案大戰,聊癒心情之作。蔡總編以書中年輕學子追案之勇氣與真摯高貴的純愛,凸顯台灣學術白色巨塔的猙獰醜陋,為時代留下見證。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阮麗蓉一年前台大發生學術倫理事件,有如八點檔連續劇,過程經由蔡孟利教授客觀公正的持續報導,總算沒被模糊焦點,草草了事。這本小說算是蔡教授在整個揭發過程的內心戲,甚至隱射的內幕,也可以是對自己的一份交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曾耀寰本書情節雖是虛構(其實並不那麼純屬),但其中〈第十二天〉鮮活披露了生醫科學界的黑幕。風暴後,台大剛換上了新校長。但我們的科學研究界有好好檢討嗎?會嗎?要匡正學風,這樣一本行內人寫的小說還不夠,需要更多!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
名人推薦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阮麗蓉、【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曾耀寰、【資深媒體工作者】楊惠君、【中央研究院院士】廖運範、【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 良心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