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男孩轉大人(全)(中文書)

書名 花甲男孩轉大人(全)(中文書)
作者 漫畫陳繭RIVER、原著劇本好風光
出版社 原動力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1-04
ISBN 9789866081941
定價 280
特價 93折   260
庫存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分類 中文書>華文文學>小說

商品簡介

有些男孩,一輩子都沒轉大人。

致 幼稚的人生

不想長大,可是卻一直長大……
然後我們終將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

鄭花甲,憨直的鄭家大長孫,
大學重考又延畢的魯蛇,
遠離家鄉,逃避著即將被當的期末成績……
只是,從沒想過,再次回家,竟是坐在救護車上……

回到古厝堂前,拿掉呼吸器的阿嬤還剩著一口氣。
阿嬤的這一口氣,把大家吹得東倒西歪,
卻也把大家從島嶼的各個地方,紛紛吹回了三合院。
這陣風,又將把所有「家人」,吹向何方?
即將二十八歲的乩童天命又該怎麼辦才好?

漫畫╳戲劇 臺灣最大跨界合作
金鐘、金馬、金漫得主,超強卡司合力打造
嶄新漫畫體驗與扣人心弦的劇情安排,
『漫畫植劇場』系列作,一本都不能錯過!

本書特色
漫畫版 厚實312頁,同場加映全新橋段

植劇場總監製王小棣、電視劇導演瞿友寧──感動推薦

「嶄新的視覺感受,也豐富了我們思考文學、影像與漫畫跨界的可能性。」──原著小說作者楊富閔

特別收錄──楊富閔╳陳繭 花甲男孩轉大人紙上Q&A

電影版《花甲大人轉男孩》2018年2月9日 春節上映!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花甲男孩轉大人(全)

作者簡介

漫畫:陳繭漫畫劇本:楊富閔電視劇本:楊璧瑩、吳翰杰、詹傑、楊富閔原著小說:楊富閔(《花甲男孩》九歌出版)陳繭頭上有兩個漩,嗜食肉燥飯,一餐可吃十碗。喜歡各種動物,特別是奇怪長得醜的。2009 建築系畢業2012 日本鳥取縣國際漫畫大賽 首獎2013 處女作《海之子》連載開始2014 《海之子》連載結束與音樂人好友Adon組成創作團體:Usedtissue 二手衛生紙中學部專輯《電氣女皇》入圍金音獎最佳電音專輯2015 旅日2016 《海之子》單行本發行楊璧瑩當編劇好多好多年,如何不焦慮寫好劇本?答案還在找。入圍金鐘獎最佳編劇三次,沒得獎『賣家的人』、『秘密』獲得優良電影劇本獎『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邊幾點』編劇之一。『你那邊幾點』入圍金馬獎、亞太影展最佳原著劇本獎編寫視障者舞台劇本:『我駕著翅膀穿透黑夜』、『時光巴士』吳翰杰 做過廣告製片、廣告片攝影助理、室內設計助理後,一頭栽進編劇世界。在台灣從古裝長壽劇「神機妙算劉伯溫」寫到現代偶像劇「螺絲小姐要出嫁」,在大陸從奇幻喜劇「濟公活佛」寫到名著改編悲劇「金大班」,無所不寫。完成「植劇場」的「天黑請閉眼」及「花甲男孩轉大人」劇本後,更有趣的計畫一一進行中…詹傑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影像暨舞台劇編劇、媒體藝文節目企劃,2018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贊助,將前往紐約進行藝術家駐村交流。劇場作品有:《逆旅》、《寄居》、《愛滋味》、《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影像作品有:《刺蝟男孩》、《長不大的爸爸》、植劇場《積木之家》、《花甲男孩轉大人》,並以《刺蝟男孩》獲第四十九屆金鐘獎最佳編劇。楊富閔楊富閔,1987年生,台南人,目前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戰後台灣文學、文學寫作與教育。曾獲「2010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2013台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入圍2011、201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部分作品譯有英、日、法文版本。出版小說《花甲男孩》、散文《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共二冊)、《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

作者自序

【後記】故事中--楊富閔《花甲男孩》原著小說最初經由九歌出版社發行於二○一○年。二○一五年底榮幸接受王小棣導演的邀請,我開始參與《花甲男孩》的跨界製作。首先於二○一七年五月推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由瞿友寧、李青蓉兩位資深導演掌鏡。除了電視劇之外,植劇場同時推出「漫畫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因而有了屬於它的漫畫版本,書名仍為《花甲男孩轉大人》,負責執筆的是優秀漫畫家陳繭。漫畫本與電視本在劇情上有著細微出入,我要謝謝陳繭給予我們不一樣的花甲故事:一則帶給閱聽眾嶄新的視覺感受,二則讓我們思考文學、電視與漫畫之間的距離究竟為何。而在漫畫版本推出的相同時間,由瞿友寧導演的《花甲男孩轉大人》的電影版《花甲大人轉男孩》,將於二○一八年農曆春節以賀歲片形式登上大螢幕。《花甲男孩》的原創故事歷經從電視、漫畫到電影的跨界展演,我不知道它還會帶我去到哪裡;然這本被我寫於大學時代的短篇小說,此時此刻我與小說人物,確實走在一條年少時期不曾預料的徑路。生活上或者創作上的改變不可謂不大,而我仍秉持著是個初學者的新角色,再次感謝一路上不同的藝術形式賜給我的啟發,不斷擴大了我對於文學的想像,而我要補習的技術委實太多。我不知道我的文字文體是否已經產生變化。但我願意不斷接受變化亦創造變化。柯慶明教授在替詩畫並茂的《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一書撰寫導文提及,《眾樹歌唱》不僅收錄葉維廉經典譯作,集中收入不同藝術家因詩各別而製的繪畫,儼然又是一種再創造。他以為:「文藝『接受』的最高型態是能夠受到激發而轉以其他語言、形式或媒介而做『再創作』的表現。」這段話放在當令追求內容、製作IP的數位盛世,不啻給予我們理論的根據與實務的反思。我們都知道故事跨界的時代來了,然在方法論與實例操作期待更多個案試驗。眼前是個訊息充斥的網絡世紀,我們身處故事中,說故事卻也被故事說。於我而言,正是面對文字藝術的「體感」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只是故事仍需繼續被講述,新媒體與新文體未來彼此如何鎔鑄,刻正是我最感興趣也最想努力的課題。謝謝小棣老師,瞿導、青蓉導演,以及漫畫家陳繭,乃至所有圍繞花甲故事的專業前輩。我們一起把《花甲男孩》的故事說下去,我們正在故事中。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