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特別收錄/編輯的話
oracle.sql.CLOB@778d0885
章節目錄
個人專欄06 賀飲食書院|蕭新煌08 From Local to Train 筑後廚房美食列車之解構|張玉欣12 失誤即是轉機|鄧惠文專題企劃野採 16 吃野菜野味 其實是對土地的信任|胖胖樹王瑞閔(特約主編)20 馬來西亞香草饗宴 烏蘭飯|陳愛玲24 越南山野 採集與食生活|張喬西28 雲南山麓 春季野菜小宇宙|游旨价32 泰國食蟲體驗 未來替代糧食|郭慧36 踏尋台灣 深入部落的原生植物|郭庭瑋 風土識食40 鳳梨 常駐台灣餐桌的人間美物|游惠玲44 天使花園休閒農場 鄉間美味的浪漫展演|番紅花48 荖葉與檳榔心 延續部落植物的文化價值|古佳峻職人細語54 東方樓 以人文滋養而成的時髦粵菜|黃翔翎舌尖設計學60 GABEE. 未來咖啡館 咖啡師主導的複合空間|賴郁薇打造餐飲人氣店64 餐飲營業關鍵角色 店長的主要職責與任務|笠岡はじめ餐飲市場動態餐飲業的AI革新66 AI佇立餐飲業轉型 預測消費者需求|陳念玲68 用AI將披薩精準送到消費者面前70 速食業者靠AI開出無人店 解放員工去做更有生產力的事72 超市導入AI精準推播優惠資訊 讓消費者一買再買地方滋味踏查高雄地方小食76 炎炎日頭底下的高雄小食 輕輕心意承載濃厚感情|盧思蓉78 香茗茶行 老茶行的創新與守成|大雄誌80 尤家赤山粿 鳳山傳統糕粿的情感凝聚|大雄誌82 回春青草茶 走過半世紀的國術青草舖|潘寶拉、盧思蓉84 阿綿麻糬 在舊城區裡遇見古老與時髦碰撞|郭銘哲文食飲像86 生態共榮 保有土地本質的葡萄酒莊|沈芸可90 回不去的時空 吃得到的歷史|游惠玲活動紀實96 圖書館裡的美食家Liz|鄭惠文100 高世達 切雕技藝的極致 2024德國奧林匹克藝術蔬果雕刻米其林探味104日本米其林一星 TROIS VISAGES|洪卉琳餐飲情報108 地方美食節108 餐飲研討會與賽事108 展覽資訊109 餐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