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 | Fountain新活水 5月號/2025復刊47期:大畫家 An Era with the Tân(中文雜誌) |
出版社 | : | 中華文化總會 |
出版日期 | : | 2025-05-22 |
定價 | : | 230元 |
特價 | : |
9折
207元
特價期間:2025-06-25~2025-07-24
|
庫存 | : | |
分類 | : | 中文雜誌>人文文學>人文 |
商品簡介
封面故事大畫家 An Era with the Tân
一八九五年,他在時代的交界到來;
一九一三年,他踏上美術與教育之路,日後為文化、為社會付出無數;
一九二六年,他以畫家第一人之姿登上帝展,振奮太陽之下的台灣畫壇;
一九三四年,他參與創立的畫會年年美術妝點台灣的春天,精神延續至今;
一九四七年,他以社會為己任投身政治,卻被新時代的惡意無情吞噬。
他是陳澄波,大時代的大畫家,
他用畫筆追求台灣的定位,他留下的作品說著我們的故事。
十五則時代剪片、八幅作品剖析、九種觀看角度,
我們試圖以此探究大畫家精神、補捉大時代縮影,
並與陳澄波的畫作一同自問:「我是誰?」
一如他在一九三五年的自我勉勵:
「觀察自己,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繼而能夠朝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是最重要的事。」
※封面畫作
陳澄波,《自畫像(一)》,1928,畫布油彩,41×31.5cm,私人收藏
※封面文字「Tân」擷取自
陳澄波,《農夫》,1916,紙本水彩,23.7×31cm,私人收藏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官方網站:www.fountain.org.tw
Facebook:www.facebook.com/fountainofcreativity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fountain.tw
Threads:www.threads.net/@fountain.tw
開場白:我們記得
編輯室報告總之很難寫,差別在於有時普通難寫,有時超級難寫。
這次屬於超級難寫。本期專題是「大畫家」,並非很多位大畫家,並非別人的大畫家,是屬於我們的大畫家陳澄波。這樣說,看起來有點傻氣,畢竟讀到此處的你應該早已透過封面發現一點端倪──這幅知名的《自畫像(一)》是畫家三十四歲時的作品,多年後他不幸遭難,妻子張捷將其作為遺照的替代物,長年放在供桌上。
在一個不算很遠但非常漫長的時代,陳澄波的照片與其中記錄的強烈生命真實被禁止看見,而這幅畫隱密地庇護了家人的冤淚與思念,其筆觸與人物帶有迷離氣氛,未必真的「很像」本人,甚至背景到底是向日葵或者鳳梨片?也眾說紛紜,但那種「不必很像」,正是藝術家與觀看者的視線共同編織而成的感性系統。
「進入陳澄波內心的感性系統」是本期專題想做的事,在世的陳澄波是出類拔萃的藝術家,遇害後的陳澄波是台灣當代的創傷史,然而在這些命運的注視之外,他曾是個來自嘉義、非常喜歡畫畫的普通年輕人,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時,陳澄波已經三十,為了趕上各種臥虎藏龍的早慧同學他相當努力,室友常會一夜醒來發現寢室裡多了好幾張習作;日後,他會在給兒女的明信片裡得意地寫著:「爸爸的畫《濤聲》,畫海浪的那張,畫得還不錯。」又或者,有一年他根本沒參加臺展的頒獎典禮(因而沒有得獎感言記錄),原因是:當天去了妙義山寫生。再或者,家書中曾出現過這樣的附筆:「因為旅費快沒了,請寄錢給我吧!」在一張與畫家同儕們出遊的合照裡,他甚至牽著一隻牛……牛牠小小的溫和的側影充滿困惑。
而相信包括我們在內許多人也會好奇:他身為第一個入選帝展的台灣畫家,各時期作品風格該怎麼看?他與同代人間彼此有何交互影響或評價?畫作中某些如今看來令人不解的佈置與視角,各自具備什麼意義與脈絡?我們嘗試以十五個「時代關鍵字」描繪陳澄波生平與所處時代的骨架結構,再以八幅代表性作品、九種相關元素組成的十七個「作品關鍵字」,作為內在肌理與皮膚,或許在讀懂他的曲線與直線、東方與西方、顏料與畫面、幽默與嚴肅、突破與限制、廟宇、樹木、電線桿種種一切之後……我們心裡將走出一個復活的陳澄波。我們記得。
本期能夠完成,必須特別感謝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各種慷慨的協助;以及關鍵字作者群吳垠慧、李淑珠、張哲維、張慧慧、陳韋聿、陳飛豪、劉錡豫、蕭亦翔,各自提出了精彩知識觀點與審美意見。我特別喜歡「素描人物」這則關鍵字裡的一個細節:陳澄波曾在修業旅行中,畫了一位註記為「神藏君」的男子背影,推測是同屆同學「神藏貫一」,而若查閱東京美術學校校友資料,神藏貫一在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即已去世。也就是說,「在他與陳澄波一起參與修業旅行,一起於奈良公園池畔散步,成為素描簿中的旅行見證後,隔年便離開了人世。」
一個早逝的年輕背影,世上或許已無任何人與他相關,然而意外地在另一個世紀後、另一個國度裡,我們以另一種語言記下了這個名字。這個小事,讓我有點說不太明白的觸動,此時很適合播放台灣樂團裝咖人的〈寫予你一條溫柔的歌〉,這是百年後新的嘉義子弟回覆這段歷史的聲音,「一條溫柔的歌/寫入阮的心情」,有很多很多事,我們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