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 | 薰風 第29期:臺灣文學裡的國際風景(中文雜誌) |
出版社 | : | 風月襟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 : | 2025-01-01 |
定價 | : | 420元 |
特價 | : | 9折 378元 |
庫存 | : | |
分類 | : | 中文雜誌>人文文學>文學 |
商品簡介
關於本期通常提到「臺灣文學」時,人們第一時間浮現的聯想或期待,是這些文學作品有多臺灣、表現出了多少本土的文化及特色。固然,在地的文學創作者關注在地的人事物,本來就再自然不過了;可是另一方面,臺灣也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精神裡有著流動、多元、開放、包容的特質,正因為如此,臺灣文學除了對在地的關注之外,其實也經常將目光投射到「遠方」。
所謂「遠方」,意味著不在此處,意味著在外而不在內,也意味著陌生,有時,也因此而更充滿想像。而文學創作,除了必須依靠創作者的想像之外,文學作品本身也飽含生命力,經常跨界、蔓衍,變成出乎意料的模樣。所以或許可以說,在內容方面,文學經常嚮往遠方、描繪遠方;而在形式上,有時它自身也會掙脫既有框架,向著遠方發展。
今日科技發達、資訊流通無遠弗屆,任何層面的「到遠方」已經不再是太稀奇或困難的事,然而,在過往的時代裡,受到種種現實的限制,就未必是如此。很幸運的是,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中,其實我們就已經可以找到許多「文學」與「遠方」相互交涉的例子。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規劃了本期的特集:
許倍榕〈新「文學」來時〉從文藝思潮與概念的切入點來剖析,而路那〈以小說環遊世界〉則介紹了作品內容的層面。劉怡臻〈一百年前臺灣的「吾之道」〉與張詩勤〈此地即是遠方〉都關注詩歌文類,前者介紹來自日本的和歌如何在臺灣發展,後者則訴說日本詩人多田利郎如何在臺灣建立一個面朝遠方的詩歌樂園。而說到文學,使用什麼語言是最根本且核心的問題,鄭清鴻〈從「我手」到「我口」有多遠〉與呂美親〈「世界語」在臺灣文學裡的軌跡〉兩篇文章分別介紹了當時在主流之外卻有精彩成果的語言嘗試。而日本時代的臺灣與其他同為殖民地的「遠方」,有怎樣的關聯或異同?蔡佩均〈怎樣寫滿州?〉與陳安文〈帝國文壇的南國界線〉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談完了概念、語言、題材,作家也不可缺少,徐禎苓〈他是一個世界人〉與洪明道〈遠方的想像〉分別勾勒出劉吶鷗與葉石濤這兩位作家對遠方的嚮往。
此外,本期的文藝創作也都回應了「遠方」這個主題:蘇吉〈戀愛的盡頭與自由的遠方〉寫一樁歷史私奔事件的隨想,李璐〈俘虜〉則描寫戰爭期間遠至南洋的臺灣士兵心理,或可與時下臺劇《聽海湧》相呼應。最後,也感謝紀錄片導演黃亞歷不吝提供費心蒐集、整理的史料,首度公開饒正太郎與伊東昌子的譯詩選。
希望本期內容,可以給讀者一份通往遠方——時間、空間、心理、思想……等各種「遠方」——的指引。